鰱鱅也叫白鰱和花鰱,養殖基本都是混養,白鰱多花鰱少,自然水域也一樣。平常作釣時,漁獲也是白鰱多於花鰱,基本上碰到什麼是什麼。花鰱不單味美肉細,而且由於其口比白鰱大,作釣難度也相對要容易些。
但眾多的白鰱混雜其中,想要多上些花鰱,沒有針對性的釣法,幾乎不太可能。而針對性釣法首先就要從餌料入手,再結合作釣手法,才能保證上的基本都是花鰱。
1 : 餌料;
釣鰱鱅的餌料有很多種,其霧化的重要性,不容多說都知道。為什麼每次上的都是白鰱多,花鰱少,大都也把它歸咎於白鰱的密度上,但都忽略了餌料的重要性。
不是餌料的種類和味型的區別,釣花白鰱餌料味型的區別,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現在的鰱鱅魚,味型區別並不是很大,什麼都吃,最主要的原因而是餌料的「粒徑」大小。就是餌料粒徑的大小,決定了上的是花鰱還是白鰱。
白鰱和花鰱同屬濾食性魚類,都是靠一對鰓耙來過濾食物,但兩者的鰓耙粗細卻各不相同。白鰱的鰓耙細而密,花鰱卻正好相反,要粗而稀。鰓耙的粗細疏密,就註定了兩者的濾食天性。
白鰱細密的鰓耙,只適合10-60微米粒徑的食物,花鰱則在60微米以上(1微米=0.001毫米)。兩者濾食粒徑的大小差異,選擇粒徑合適的餌料,就決定了漁獲是花鰱還是白鰱。
所以把餌料「篩」一下,選取粒徑大於60微米的餌料,針對性地去釣「花鰱」,就顯得格外重要。
霧化後大於60微米的餌料,白鰱在濾食時由於鰓耙的限制,會卡在其中,頻繁多次的濾動會損傷白鰱的鰓耙,厭食逃離就最正常不過了。而花鰱大於60微米的濾食特性,就正好合口。
由於市面上的商品餌其粒徑基本上都是廣譜性的,粗細兼備。而混養白鰱密度大於花鰱,不經「篩選」的餌料,上魚白鰱多於花鰱,就不足為奇了。
說到「篩」選餌料,並不是真得弄個篩子去篩,這樣做就太刻板了,而是憑眼看就大致能分辨出它的粒徑來。過多低於60微米的餌料組成,可以添加大量高於60微米的餌料,來降低它的比例。
畢竟大顆粒的餌粉,在誘魚性上要低於細顆粒,誘魚性也重要,必須兩者兼備,只是大於60微米的比例要佔絕對的多數。
還有一定量的細小顆粒,也會招來白鰱濾食,這個無法避免。想要上的主要是花鰱,誘魚也重要,可用作釣手法的變化來達到。
2 : 釣法;
釣法上拋竿由於局限性難以避開白鰱,想多上花鰱只有用手竿,本身手竿釣鰱鱅的效率要遠高於拋竿。
由於考慮到細小顆料的誘魚性,在餌料上無法完全避開白鰱,就要在作釣手法上來實現。
並沒什麼特殊的手法,只需把進窩的白鰱趕走就行。如果窩中白鰱太多,空鉤多拉幾次,錨到一條白鰱就立馬炸窩。
白鰱性格比花鰱要暴躁得多,進窩快錨到了炸窩也快。而花鰱則要溫順得多,受到驚嚇不會輕易逃遠,總體上要比白鰱沉穩,換句話說就是要蠢得多。
看到這裡的釣友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沒錯,就是怎麼才能知道白鰱進窩了。這一點也簡單,就單從漂相上來觀察就八九不離十了。
白鰱的口比花鰱要小上不少,漂相多為半目左右的點動,而且點動間隔的時間短,沒有花鰱間隔時間長。
口小吸力就小,浮漂受力也小。吸力小了就會加快頻率,才能保證吸到更多的食物。混養的花白鰱,白鰱的個體總是要比花鰱大,除去濾食特性外,與白鰱更為迅捷的遊速和吸食的頻率也有很大的關糸。
還有窩子裡白鰱多時,不光點動小而快,漂相還比較雜亂,多是浮躁的白鰱在蹭線或搶食。
漂相小而綿密且雜亂,就是白鰱居多的典型表現,相反比較沉穩無異常的漂相,就是花鰱無疑了。
不篩選下餌料,單純的以味型去區分釣花鰱,根本就達不到「花鰱」多「白鰱」少的效果。而分清兩者的濾食特性後,有針對性地選擇餌料,再結合看似簡單,卻行之有效的作釣方法,漁獲就會花鰱比白鰱多。
而且想不釣花鰱都難……
釣友你我他 關注靠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