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羊科技特派員團隊為賽諾公司種羊採血建立種羊基因庫。
▲科技特派員常徵調查噴施生物助劑前後貝貝瓜生長數據。
科技特派員張勇在四子王旗紅格爾蘇木為戈壁羊鑑定佩戴電子晶片耳標。
記者 張少慧
八月,成片的蕎麥競相開花,田裡紫色的甘藍,綠色的芹菜、青尖椒,三三兩兩掛在枝頭的西紅柿,交織出一幅色彩豔麗的田園風光。不遠處,棚圈裡壯碩的羊群做好了「出欄」的準備。如此田園美景,飽含著我市科技特派員「畫龍點睛」的神筆之功。
2003年,我市引入科技特派員制度,每年選聘市、旗縣兩級科技特派員600餘名(其中市級200名左右,旗縣級400名左右)深入農村牧區生產一線,圍繞農牧業主導產業開展產前、產中、產後全程科技服務。十幾年來,我市通過柔性引進區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專家、教授作為市縣兩級科技特派員指導種植業、養殖業發展,讓人才下沉、科技下鄉,讓美麗田野重綻芳華。
發揮地區優勢 發展冷涼蔬菜產業
我市地處陰山北麓,年平均氣溫4攝氏度,夏季相對涼爽無高溫天氣,是典型的冷涼生態環境,非常適合種植甘藍、大白菜、蘿蔔、西藍花、洋蔥、芹菜、馬鈴薯等冷涼蔬菜品種,同時種植冷涼蔬菜也成為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2012年,我市引進中國工程院方智遠院士作為市級科技特派員,在他的支持下,成立了全國首個冷涼蔬菜院士專家工作站,引進示範了以「中甘21」為代表的甘藍系列新品種,並培育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甘588」、「中甘590」和「中甘628」3個甘藍新品種。新品種不僅打破了種植甘藍需要從國外進口種子的局面,也使甘藍品種國產化率達到80%以上,目前已在全國推廣。
同時,依託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我市引進中國農科院莊飛雲教授,通過與察右中旗胡蘿蔔種植示範基地科研人員合作,培育出國產性狀穩定、品質優良的胡蘿蔔新品種H1504和H1528,並在種植試驗中創新胡蘿蔔高壟覆膜栽培技術,目前已進入示範推廣階段;還選聘自治區農科院杜敏霞研究員,培育出「紅繡球」、「金美」兩個優秀洋蔥新品種,並制定了《洋蔥膜下滴灌栽培技術規程標準》自治區地方標準。
自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成立以來,我市先後共引進示範馬鈴薯、番茄、圓蔥、青尖椒、胡蘿蔔、玉米、雜糧雜豆等新品種300多個,試驗示範機械化育苗種植、病蟲害防治、生物肥料、標準化栽培、氣流循環增產等新技術、新材料160多項。
在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市、旗縣兩級科技特派員組建了4支專業的冷涼蔬菜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隊,分別在察右前旗、察右後旗、商都縣、卓資縣、興和縣等蔬菜生產重點地區對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進行技術服務。目前,全市每年種植冷涼蔬菜超過80多萬畝,成為全國三大冷涼蔬菜基地之一,極大地帶動了當地農民通過種植冷涼蔬菜實現增收致富。
開展科研攻關 突破燕麥產業瓶頸
燕麥是我市的主要農作物之一,但一直局限在種植業範圍內,再加上品種混雜、品種退化、商品化程度不高,缺乏深加工產業鏈等因素,導致燕麥產業化發展受到嚴重製約。
2017年,我市柔性引進燕麥蕎麥學科帶頭人、吉林省白城市農科院任長忠教授為市級科技特派員,與內蒙古農科院付曉峰研究員、內蒙古農業大學劉景輝教授、韓冰教授等共同組成燕麥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隊,圍繞燕麥產業發展的科技需求、燕麥新品種選育、配套技術攻關及技術集成、燕麥增產、農民增收等開展科技服務工作。同時,加強對燕麥深加工技術的研發和生產體系建設。
該服務團隊在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商都縣、化德縣、興和縣5個示範旗縣的20多個示範基地廣泛開展了燕麥、蕎麥新品種繁育、燕麥輪作、節水栽培、生物菌肥肥效、規模化生產等新技術的示範推廣工作,先後選育出適宜本地種植的白燕2號、壩莜系列等6個加工型燕麥專用品種,使燕麥籽實增產效果達到10%以上,乾草增產效果達到20%以上,蕎麥增產達到15%以上。
同時,選聘的市級科技特派員、內蒙古農業大學任文明教授,深入察右中旗陰山優麥、察右前旗塞主糧等燕麥加工龍頭企業進行指導,通過改善加工工藝,開發出滿足市場需求的新產品。特別是從2018年以來,幫助集寧區納爾松酒釀造公司優化燕麥酒加工工藝,並成功突破了燕麥β-葡聚糖和18種胺基酸高濃度提取技術,獲得了2項國家專利。
在燕麥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隊的助推下,我市的燕麥產業正在形成引、育、繁、推、加、銷、貯的產業鏈格局。
響應降肥減藥 推廣綠色防控技術
生產「高效、安全、優質、生態」的農產品是現代農業生產的目標,但隨著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農作物農藥殘留超標、農產品品質下降等問題。
為貫徹國家降肥減藥農業生產方針,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我市柔性引進了由中國農業大學王琦教授和張麗霞、李燕兩名博士組成的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隊,通過開展綠色防控技術示範和推廣工作,從源頭上減少化肥、農藥的用量,為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該服務團隊先後在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四子王旗、豐鎮、商都等多個旗縣,推廣了自有專利成果——植物微生態製劑、抗重茬微生態製劑、生物有機肥、綠康維等多種綠色防控有機製劑,先後在白菜、西紅柿、甜菜、馬鈴薯、西瓜等農作物的種植中推廣應用,使作物產量增加、品質改善,極大地提升了土壤肥力水平和肥料利用率,有效預防連作重茬引起的土傳病害加重等問題。同時,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提高了農作物生產的安全性。
商都特派員工作站通過創新改良微生態製劑的施用方式,將植物微生態製劑隨甜菜種子一起編織進數控種子編織機紙帶,進行甜菜種帶種植及施肥試驗,試驗區甜菜長勢良好,且畝微生態製劑使用量降低了2公斤,種植成本明顯減少。
同時,王琦團隊多次對我市的科技特派員和種植基地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和指導,並通過現場觀摩會等形式,實地展示植物微生態製劑的效用,大大提升了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成效。
制定地方標準 產業發展有章可循
制定和實施畜牧業標準,是促進畜牧業由傳統粗放型經營向現代集約、精細化經營轉變的重要方式,有利於推進畜牧業產業化發展。飼養者、加工經營者通過相關標準能科學地、有章可循地提高畜產品質量,打造畜產品品牌、提升畜產品競爭力。
為此,我市選聘市家畜改良站周寧聰研究員和高級畜牧師張勇等組成市級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隊。在大量生產性能數據和屠宰實驗結果分析的基礎之上,廣泛徵求高校、科研院所、基層種畜站、養殖企業等20多家單位意見,結合杜泊羊、薩福克羊生產實際情況,制定了《杜泊羊》和《薩福克羊》兩個新品系的自治區地方標準。該標準全面、科學地對杜泊羊、薩福克羊的品種特徵、生產性能指標和等級劃分做了明確規定,基本總結了多年來內蒙古地區杜泊羊、薩福克羊繁育養殖過程中的經驗和成果,為杜泊羊和薩福克羊品種鑑定、品種選育、種群擴繁及規範行業生產等提供科學依據。同時,標準的制定和發布對規範種羊生產、提高種羊質量,加快優質、高效肉羊品種改良進程,促進內蒙古肉羊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該團隊還參加了「杜蒙肉羊新品種培育」「杜蒙薩三元雜交羔羊生長及產肉性能測定」「澳洲白與小尾寒羊經濟雜交試驗」等項目,負責育種項目組橫交羊生產性能測定、選留和組群等工作。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郭天龍研究員選聘為市級科技特派員後,指導四子王旗友聯公司、中泰合作社等進行四子王旗短脂尾戈壁羊新品種選育、培養擴繁和推廣,羔羊放牧+補飼育肥模式示範,礦物質營養舔磚技術示範,母羊冬季低成本養殖技術示範,充分利用當地狼毒草資源,成功研發了狼毒生物驅蟲製劑,編制了《杜蒙肉羊飼養管理技術規程》等。
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十多年來,我市充分集聚科技人才優勢,柔性引進的科技特派員在生產技術攻關、科技創新創業、生產標準制定、科技項目實施、企業各類技術資質認證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為「三農」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為烏蘭察布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