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改編電影,似乎向來就有「吃力不討好」之嫌,能夠忠實於原著,已屬百裡挑一,倘若能夠拍出文字的精華,那就更堪稱影史傑作了。
但是,好萊塢始終對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的捷徑樂此不疲,原因無非是看中了其固有的IP價值:故事不用自己平地起樓,相對輕鬆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結果;大批讀者都是潛在觀眾,票房有基本保障。
2016年我們在銀幕上看到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但丁密碼》和《佩小姐的奇幻城堡》、《她》、《降臨》、《沉默》、《胡麗葉塔》、《火車上的女孩》等影片都改編自小說。
2017年自然也有不少。對於「原著黨」來說,趁著難得的春節假期,在觀看這些電影之前,不妨抓緊時間先把原著「啃」掉。
《夜色人生》(Live by Night)導演:本·阿弗萊克本·阿弗萊克這部新作的口碑與票房都已撲街,諸多批評聲中,就有不少人指責影片未能拍出原作的神韻。
《夜色人生》改編自知名作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說,他的《禁閉島》與《神秘河》都曾被好萊塢搬上過銀幕。《夜色人生》描寫了一個出身警察世家的年輕人如何涉足黑幫,又從馬仔晉升為老大的經歷。當年曾奪得美國亞馬遜年度推理小說第1名、愛倫·坡獎年度小說第1名等重量級獎項。
《一條狗的使命》(A Dog's Purpose)導演:萊塞·霍爾斯道姆看到劇組傳出虐狗醜聞,最傷心的莫過於原著作者W.布魯斯·卡梅隆了。卡梅隆是美國知名的專欄作家,擅長圍繞兩性關係的幽默寫作,曾著有散文集《和我女兒約會的八條準則》、《如何重塑男人》等。
《一條狗的使命》在國內出版時更名為《在輪迴中找你》,小說從一條小狗的視角出發,點出種種「狗(人)生意義」。這類治癒系的文字原本與曾經執導過《忠犬八公的故事》、《狗臉的歲月》等片的瑞典導演萊塞·霍爾斯道姆再合拍不過,但如今影片已難逃千夫所指、票房慘澹的厄運。
《終結的感覺》(The Sense of an Ending)導演:賴舒·彼查「2011年布克獎獲獎作,一本真正聰明又令人寬慰的書,連續半年穩居多國暢銷榜單,入選23家主流媒體年度好書……」英國著名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終結的感覺》自出版以來,各種榮譽加身,也順理成章地被BBC看中,邀來印度70後導演賴舒·彼查(《午餐盒》)執導。
小說早在2012年便有了簡體中文譯本,看過的讀者想必都為書中長達近半世紀的時間跨度,各種關於生命體驗、記憶與敘述可信度的思考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這些,也為電影的改編帶來不小難度。
《動物園管理員的夫人》(The Zookeeper's Wife)導演:妮琪·卡羅二戰中,華沙遭受納粹鐵蹄蹂躪,城中的動物園以及園內的動物也一起遭了殃。動物園管理員扎賓斯基和妻子將避難的30多名猶太人偷偷藏入獸欄籠舍,還將地下抵抗組織的彈藥藏在了各種小動物身上,成就了一段熱血傳奇。
半個多世紀後,美國女作家黛安娜·阿克曼將這段真人真事重新曝光,2007年出版後曾登上過《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這部同名影片由曾拍過《鯨騎士》等片的紐西蘭女導演妮琪·卡羅執導,「勞模姐」 傑西卡·查斯坦飾演主人公扎賓斯基太太。
《在我墜落前》(Before I Fall)導演:萊·拉索-揚薩曼莎·金斯敦今年17歲,正是最美好的年紀。一次意外經歷令她脫離平日的生活軌道,連續七天經歷自己失去生命的同一幕反覆上演。看過《土撥鼠之日》的影迷對於這樣的故事應該不會陌生,類似的故事也已屢見不鮮,但紐約作家勞倫·奧利弗以當下年輕人的特定生活狀態作為切入點,小說出版後引發年輕讀者共鳴,中文簡體版也已在前年問世,更名為《忽然七日》。
《奇蹟》(Wonder)導演:史蒂芬·切波斯基奧古斯特是一個普通卻又不普通的十歲男孩,他從來沒上過學,因為他有著一張不太普通的臉。那是一張類似於重度燒傷之後的臉,而且他的聽力和說話能力,也都有著嚴重缺陷。但這並不妨礙父母親對他的愛。
美國女作家R.J.帕拉西奧的小說處女作《奇蹟》自2012年出版後,即受到大量讀者熱捧,被視為傳遞正確價值觀的親子互動優秀教材。本片由此前憑《房間》而為人熟知的加拿大童星雅各布·特倫布萊主演,其父母則由歐文·威爾遜、朱莉婭·羅伯茨飾演。
《迷失Z城》(The Lost City of Z)導演:詹姆士·格雷1925年,英國探險家珀西·弗賽特深入亞馬孫秘境,只為尋找傳說中失落的Z古城,卻就此人間蒸發,留下世紀之謎。幾十年後,美國作家大衛·格蘭為揭開謎底,遠赴異域,終於找到弗賽特與古城的歲月留痕。
2009年,大衛·格蘭根據這段經歷寫就的非虛構作品《迷失Z城》被巴諾書店選為年度最佳,同年即被派拉蒙相中,買下影視改編版權。影片原計劃由布拉德·皮特飾演男一號探險家弗賽特,結果卻因為檔期衝突,換成了曾出演《環太平洋》的查理·漢納姆。
《命運晚餐》(The Dinner)導演:歐倫·穆弗曼產自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橄欖、餐廳「自己種植的」迷迭香、用沙丁油混合芝麻菜炮製而成的羊胸腺、葡萄牙阿連特茹地區的「醇香」葡萄酒……這是提前三個月預約才能訂到位子的城中名餐廳。今晚,在這裡,兩對夫婦把酒言歡。他倆是親兄弟,哥哥事業有成,弟弟也算家庭美滿。但原本溫馨的家庭聚餐,卻因為一樁正在網絡上流傳的社會熱點新聞,徹底變了味道……
《命運晚餐》改編自荷蘭作家荷曼·柯赫的同名小說,2013年就已被荷蘭電影人門諾·邁依傑斯(Menno Meyjes)翻拍過,翌年又拍了義大利版,其人氣程度可見一斑。
《浮生夢》(My Cousin Rachel)導演:羅傑·米歇爾英國小說家E.M.福斯特曾說:「英國小說家中,沒有一個能夠做到像杜穆裡埃這樣打破通俗小說與純文學的界限,讓自己的作品同時滿足這兩種文學的共同要求。」
相比無人不曉的《蝴蝶夢》,達芙妮·杜穆裡埃的《浮生夢》在文學界獲得了更多的讚譽。小說講述了菲利普在堂兄突然去世後,懷疑堂兄之妻瑞秋謀財害命。然而,在與她相處後,卻深陷情網……瑞秋是否是兇手?菲利普是否會步堂兄的後塵?層層迷霧有待讀者抽絲剝繭。
1952年,這部小說曾被搬上銀幕,主演是大名鼎鼎的理察·伯頓和奧莉維亞·德·哈維蘭。長得一臉人畜無害的哈維蘭飾演的瑞秋過於無辜,消弭了原著中圍繞在她身上的懸疑感。新版的導演是曾執導《諾丁山》的羅傑·米歇爾,蕾切爾·薇茲與相差16歲的山姆·克拉弗林(《遇見你之前》)將談一場艱辛的年下戀。
《黑暗塔》(The Dark Tower)導演:尼科萊·阿爾賽身為美國恐怖小說之王,史蒂芬·金的作品類型其實並不局限於驚悚、恐怖小說。《黑暗塔》是他耗費三十年時光、苦心經營的系列小說,總共七部。小說構建了一個獨立的虛構世界,融合了科幻、奇幻、恐怖、哥特等多種元素。其宏大的故事背景與相對晦澀的故事線索,曾讓不少讀者中途而廢。
《雪人》(The Snowman)導演:託馬斯·阿爾弗萊德森尤·奈斯博的名字你或許並不熟悉,但他卻是如假包換的北歐犯罪小說天王。作為挪威歷史上最暢銷的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譯成40種語言,在50多個國家出版,全球銷量突破2500萬冊。
「哈利·霍勒警探」系列是奈斯博的成名作,出版於2010年的《雪人》則是其中的第七部。2011年,他的小說《獵頭遊戲》被搬上銀幕,口碑很不錯。這次由瑞典導演託馬斯·阿爾弗萊德森(《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執導的《雪人》,同樣讓人期待。
《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導演:肯尼思·布拉納作為「推理女王」阿加莎·克裡斯蒂的代表作,《東方快車謀殺案》每隔幾年就會被搬上銀幕或螢屏。小說的特色之一是敘事視角的變化,最初從大偵探波羅的第三視角觀察整個事件,但隨著提供口供的乘客的變化,敘事視角也隨之變成從第一視角切入故事。觀眾就和波羅一樣,面對案件涉及的12位乘客出奇統一的口供,無從下手。
2017年的新版由擅長莎翁舞臺劇的英國導演肯尼斯·布拉納(《雷神》、《灰姑娘》)擔任導演。更令人意外的是,他本人還將出演大偵探波羅。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導演:盧卡·圭達尼諾「上世紀八十年代,義大利裡維埃拉的夏日海灘,17歲的義大利男孩埃利奧遇上了24歲的美國青年奧利弗。突如其來的愛,彷佛林中奔出的獸,攫住兩個大男孩的身與心。曖昧的關係,蠢動的情慾,對彼此的著迷、猶疑、試探,在焦躁不安的夏日裡暗自湧動。僅僅為時六周的愛情故事,為其一生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跡。」
美國作家安德烈·艾席蒙的《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近年來最受熱捧的同志小說之一,但因其大量的心理描寫而為影視改編增加了不少難度。好在本片由大師級編導詹姆斯·伊沃裡(《看得見風景的房間》、《莫裡斯》)負責劇本改編,讓人有了許多信心。
《寂靜中的驚奇》(Wonderstruck)導演:託德·海因斯布萊恩·塞爾茲尼克圖文小說既有豐富的想像力,又自帶豐沛的畫面語言,是電影改編的絕佳素材。前作《造夢的雨果》由大導演馬丁·斯科塞斯搬上銀幕,是獻給巴黎最好時光的一曲頌歌。
2011年出版的《寂靜中的驚奇》採用文字和插圖的雙線敘事,一條線索是1970年代,尋找生父的男孩班;另一條線索則是1920年代迷上一位女演員的女孩羅絲。全書配有超過230幅插圖,畫面還是塞爾茲尼克一貫的素描風格。
《湮滅》(Annihilation)導演:亞歷克斯·加蘭《湮滅》是2014年「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遺落的南境》三部曲中的第一本,曾因擊敗劉慈欣的《三體》獲獎而為國內科幻讀者熟知。小說講述了在一個名為X區域的神秘地帶,十一支勘探隊有去無回,由四位女性構成的第十二支勘探隊決定孤注一擲,再度前往該地區查明真相。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