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農村大學生辭職養黑豬,年入2600萬,帶160戶村民致富

2021-01-08 騰訊網

遼寧省有一個小縣城,特別厲害,它就是是:昌圖縣。

昌圖縣,是全國著名的農業大縣,東北最大的花生集散地,也是全國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畜禽生產加工基地。

2019年,昌圖縣GDP是150億元。

這些年,縣裡的牲畜產量全省第一,昌圖黑豬就是其中一個大產業。

這其中,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幾十年前,當地人用本地母豬,與英國引進的巴克夏公豬,選育成了昌圖黑豬。

剛開始,養殖昌圖黑豬形勢大好,可到了2006年,只剩幾家養殖廠慘澹經營,昌圖黑豬幾乎快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

就在此時,有一個人,改變了這個局面。

他的名字是:康莊。

康莊辭去工作,回老家養殖昌圖黑豬,力挽狂瀾,走出了一條致富之路。

僅僅在去年,他靠養殖黑豬,一年銷售額高達2600萬元。

他不僅盤活了昌圖黑豬產業,還帶領160多戶村民養豬致富。

臨危受命,子承父業

康莊的家鄉就是昌圖縣。

1995年,他考上大學,在法律專業學習。1999年畢業後,回到昌圖鎮從事法律工作。

康莊的父親,在1989年開始養殖昌圖黑豬,是昌圖黑豬的源頭養殖場。

隨著時間的推移,黑豬的養殖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賺不到錢:

人們開始青睞瘦肉型的大白豬和長白豬,黑豬肥肉多,得不到市場認可;

相比白豬五六個月就可以出欄,黑豬長得慢,養殖周期長,一年才能出欄,時間成本高;

黑豬是土豬,養殖要求高,一頭黑豬成本比白豬要高200元左右,價格自然偏高,老百姓認為不值。

(昌圖黑豬)

零零總總的原因,導致昌圖黑豬的市場前景越來越糟糕,當地幾乎沒有人再養殖黑豬,而康莊的父親也賠了200多萬。

遭逢挫折後,上了年紀的父親萌生了退意,想讓兒子回來,子承父業。

康莊知道,自己若不回去,這份家族產業將後繼無人。如此一來,既會傷了父親的心,也會使得昌圖黑豬從此消失。

因為,當時養豬黑豬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一旦他的源頭養殖場關門,以後再想養殖,即便花再多的錢和精力,也是於事無補的。

想通這一點後,他辭去了穩定的法律相關工作,決定回來接班。

為此,他的同學朋友們都覺得他將事情想得太天真,畢竟,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裡工作既舒服,又沒有風險。

而新接觸一個專業,要現學現用,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可是,康莊卻下定決心,不僅要將黑豬產業發揚光大,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也要完成延續昌圖黑豬產業的使命,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走出舒適區,是多少人敢想又不敢做的。

更何況,臨危受命,難上加難。

不得不說,康莊是一個有魄力、有決斷的人。

挖掘亮點,按需餵養

回家初期,妻子建議他和別人一樣,養殖白豬;父親既想黑豬繼續繁殖,又不想賠錢,讓他一半養白豬,一半養黑豬。

可是,康莊卻做了一個大家都想像不到的決定,貸款200萬,擴大養殖規模。

(康莊妻子)

妻子覺得她不可理喻,非得幹預賺錢背道而馳的事情。

父親想到原來已經賠了200多萬,也有些猶豫,不過還是選擇讓他放手幹,覺得即便是虧了,就當買了個教訓。

其實,康莊並不是隨意做的這個決定。他覺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後,對豬肉的要求也會跟著提高。

康莊知道昌圖黑豬有肉質鮮嫩、肥而不膩、瘦不塞牙的特點,而且它抗病力強、耐粗飼及繁殖性能也非常好,如果餵養得當,昌圖黑豬將會是一隻潛力股。

通過諮詢農業大學牲畜養殖教授,他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為了改變黑豬肥肉多的特點,他開始打造特色養殖,讓黑豬運動起來減肥,提高瘦肉率。

黑豬在35天到90天的時候,是骨骼成長的關鍵期。康莊用鋸末和稻穀殼鋪滿牙床,讓小豬仔在裡面跑動、玩耍,偶爾還來一場足球賽。

(小黑豬)

這樣既增加了小豬的活動量,促進新陳代謝,小豬長得快,還不傷豬蹄子。

90天到200天時育肥時間,每天至少得長一到兩斤。康莊將黑豬都趕到水泥牙床上,減少它們的運動量。

200天以後,黑豬都成了200多斤的大豬,這期間,就需要讓豬在養肥的同時,將肥肉轉化為瘦肉。

為此,康莊專門為黑豬建了一個30畝大的運動場,白天散養在裡面。

豬們每次吃飼料或者是吃草,都要經過相距600米左右運動場,每天幾個來回就是三四公裡,這無形之中增加了黑豬的運動量,使得豬肉更緊緻,並且脂肪沉積形成了大理石花紋的雪花肉。

另外,他還專門購買落地棗磨成粉末餵養黑豬,提高黑豬的瘦肉率。

不僅如此,他還在養豬場周圍結合生態,種植各種穀子、水果、蔬菜和牧草。

黑豬的糞便能為莊稼帶來養分,而成熟的農作物又成為黑豬的口糧,一舉兩得。

經過一番摸索後,康莊就成了養豬能手。

不得不說,有些時候,不是事情本身有問題,而是處理的方式有問題。

做任何事情如果能夠合理布局、科學規劃,一定能出成果。

穩住心性,建立品牌

2010年,康莊通過獨特方法養成了第一批豬。

他在自己的屠宰場對豬肉進行了精細分割,然後拿著樣品四處推銷。

因為白豬已經佔領市場多年,他的豬肉又比白豬貴一些,因此他的推銷都遭到了拒絕。

那幾年他一直在投入,沒有收益,說不心急是不可能的。

可是,他堅信,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他的黑豬一定能賣出去,只是自己的銷售方式出了問題。

仔細考慮之後,他在昌圖最繁華的街道開了一家店,自己賣豬肉。

剛開始,生意並不好,但為了建立品牌,他堅決不降價。

就像他說的那樣:「品牌創立之初,不在於大,而在於精。「

後來看當地人都喜歡吃小米,他便想到了個促銷方法,來買豬肉的都送養豬場種植的小米。

因為肉確實很好,又有禮品,久而久之,買肉的人都會推薦親戚朋友前來購買。

康莊豬肉店的生意也紅火的起來,有時一天的銷售收入高達2萬多元。

過年時,看到家家戶戶都殺年豬,他又想到認領年豬的點子。

顧客選好黑豬,交定金,由養殖場幫忙養殖,可以定期來看,過年時再領回去,比零售要便宜10%-15%。

沒想到,活動一經推出,黑豬就被認領了300多頭。

與此同時,他開展農旅活動,認領豬的客戶可以到養殖場裡面,免費採摘水果一次,沒有水果的季節,可以到養殖場的黑豬肉燉菜館,免費吃一頓當地特色殺豬菜。

(昌圖黑豬肉)

俗話說:「吃人嘴短,拿人手短。」

越來越多的人成了回頭客,還為他介紹來更多的顧客。

是金子,只要用適當的方法,總會有發光的時候。

如果當初降價,說不定還會被質疑產品是否有品質問題,更談不上建立自己的品牌。

由此可見,康莊是一個深謀遠慮的人。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本地市場打開銷路後,康莊舉辦了一個黑豬品嘗節,請了300多個外地經銷商來免費品嘗黑豬肉。

此舉一下子打開了他的外地市場,成功將黑豬暢銷至廣州、上海、深圳。

銷路打開後,康莊又開始打造黑豬產業鏈,推出了黑豬肉香腸等產品。

因為香腸肉質飽滿,味道鮮美,推出後一年的銷售額就高達100多萬元。

(黑豬肉香腸)

看到電商的機遇,康莊開始製作黑豬小視頻發布在電商平臺,吸引到更多的顧客到網點購買,黑豬終於暢銷至全國。

2013年,康莊養殖場的銷售額只有600多萬。

但是,到2019年,銷售額已經高達2600多萬元。

今年,康莊又建了一個養殖場,將規模擴大,計劃將銷售翻倍。

與此同時,康莊成立了黑豬養殖專業合作社。

同時建立了黑豬人工授精站,給農戶養殖的黑豬免費受精,無償進行技術指導,帶動當地160多家農戶一起養黑豬,增收致富。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有大格局的人都明白,錢是賺不完的。獨贏不算贏,大家一起致富才是長久之道。

而康莊他深知此理。我們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將來,他的養殖之路將會越走越順。

相關焦點

  • 農村婦女帶全鎮200戶村民養雞,剛富起來又要斷別人財路,咋回事
    歡迎您進入《鄉村致富故事會》,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創業致富故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的「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故事是:農村婦女帶全鎮200戶村民養雞,剛富起來又要斷別人財路,咋回事今天講述的故事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養雞並帶領全鎮村民一起致富的故事,但是她卻從功臣變成了罪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往下面看。今天的故事主角叫許建茹,她的老家是浙江省建德市蓮花鎮。
  • 昔日楊梅白白爛掉 如今刺梨年入百萬吳王村村民的幸福生活
    原標題:昔日楊梅白白爛掉 如今刺梨年入百萬吳王村村民的幸福生活   1月2日,蔡祥書早早起床,給豬餵食,清理、消毒豬舍……「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 漳縣西藍花成致富「綠寶寶」
    漳縣西藍花成致富「綠寶寶」每日甘肅網9月9日漳縣訊(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通訊員何繼強)「今年種了2畝西藍花,1畝能產五千多斤,交給合作社,估計收入一萬多塊錢。還能種一茬菜,一年能收入兩萬多塊錢。過去種菜換油鹽,現在菜成了咱農民致富的『綠寶寶』。」
  • 漳縣 從種菜換油鹽到致富「綠寶寶」
    漳縣 從種菜換油鹽到致富「綠寶寶」每日甘肅網9月21日漳縣訊(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何繼強)「今年種了兩畝西蘭花,長勢好,一畝能產5000多斤,估計能收入1萬多元。還能種一茬菜,一年能收入2萬多元。過去種菜換油鹽,現在菜成了咱農民致富的『綠寶寶』。」
  • 90後大學生返鄉養豪豬年入30萬 曾遭爺爺奶奶反對圖
    【90後大學生返鄉養豪豬年入30萬曾遭爺爺奶奶反對】5月14日報導,在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一豪豬養殖場,由廢棄廠房改建的圈舍被分割成小單間,每個單間裡面飼養著3到6隻豪豬。稍微靠近點,便能聽見「沙沙沙」的聲音――「這是豪豬的刺和牆摩擦發出的聲音」,養殖場的主人賀亞慧說。
  • 「北方林改第一省」遼寧重現數百野生黑熊
    據遼寧省林業廳最新統計,作為我國長江以北地區第一個進行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的省份,截至6月30日,遼寧省林地確權到戶面積達7500餘萬畝,超過應完成總數的93%,超過400萬戶、1300餘萬名農民從林改中受益。  遼寧省林業廳新聞發言人王海濤說,遼寧有集體所有制林地8900多萬畝,佔林業總用地面積的86%。
  • 廣西靖西市渠雷村大屯農振華:返鄉創業 帶富村民
    1997年,農振華開始外出務工,先後在廣西南寧、廣東茂名和廣東鶴山等地務工,經過多年打拼,於2008年在廣東鶴山市開辦了華佳特衛浴加工廠,年純利潤幾十萬元,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老闆。在外創業期間,農振華時刻關注家鄉的變化。一有時間他都會觀看電視新聞,特別是農業農村節目。
  • 「80後」大學生返鄉創業:「耕地驢」變「致富驢」助農增收
    楊佩佩 攝中新網忻州6月24日電 題:「80後」大學生返鄉創業:「耕地驢」變「致富驢」助農增收作者楊佩佩當大多數同齡人在談論潮流、時尚的時候,驢,成為出生於1985年的返鄉大學生楊俠與人交談的高頻字眼。返鄉創業的他紮根鄉村,將曾以耕地為主的驢變為「致富驢」,帶動當地農戶增收。
  • 駐馬店市老河鄉老關莊村:引香菇入村帶村民致富
    映象網訊(記者 黃向陽 見習記者 馬景閣 通訊員 魏夢秋 袁春平 王富卿)駐馬店市老河鄉老關莊村地處驛城區偏遠的淺山丘陵區,四處群山環繞,山清水秀,物產富饒,但由於交通閉塞,常年依賴土地生活的村民經濟收入受限。
  • 從研究生到種菜達人 80後村官領村民種菜致富
    一塊寫字板上寫滿了農場裡出產的蔬菜品種,「無公害蔬果採摘配送俱樂部」現在年銷售額約為60萬元,吸納就業42人,為12戶家庭實現脫貧,帶動農業向新型服務業轉型發展  在江蘇無錫錫山區謝埭蕩村,80後大學生村官匡正是當地村民茶餘飯後聊的最多的人,這個在大學研究「分子學」的高材生研究生畢業後,放棄了美企拋出的「橄欖枝」,一門心思鑽研「下田種菜」,在匡正的帶領下,當地村民先後建設多個「家庭農場」,走上了致富之路。  6日,在錫山區俊楊農場,上文中的大學生村官匡正直言,自己最大的夢想就是種「放心菜」。
  • 尉氏縣十八裡鎮:「一隻羊」託起村民致富夢
    但是,2013年,常年生病的父親突然得了嚴重的中風癱瘓在床,就連翻身都需要人幫忙。上有癱瘓在床不能離人的老父親,母親身體也不好,下有年幼的兒子,他只能返鄉,哪裡都需要花錢,可是收入卻斷了,真是愁壞了鄭西鋒。正在這時駐村工作隊送來了2隻羊,讓他一心一意當起了羊倌,靠著踏實能幹,鄭西峰的養羊事業快速發展,到現在他家存欄羊已增加到了100多隻。
  • 致富帶頭人帶領村民種植香菇致富奔小康
    吳成剛口中說的成龍,就是南陽市西峽縣寨根鄉桑樹村香菇種植大戶、致富帶頭人,農村基層黨員吳成龍。西峽縣寨根鄉桑樹村是深山貧困村,晝夜溫差大,植被繁茂,水源豐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桑樹村群眾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發展香菇種植產業。致富帶頭人吳成龍今年46歲,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從1995就開始種植香菇,2020年吳成龍種植袋料香菇50000多袋。
  • 【中國夢—夢想進行時】「牛老闆」張航銀和老公一起辭職回鄉創業...
    經過兩年的發展,張航銀已經成立了專門的農業發展公司,年出欄達到500頭,帶頭周邊83戶農戶養牛致富,並幫扶43戶貧困戶養牛致富,成為一方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  女漢子大學畢業辭職回鄉創業養牛 建川南肉牛交易市場  2011年,剛剛大學畢業的張航銀找到了一份在富士康進行成本預算等管理的工作。
  • 生長於農村的「野薑」,大學生靠種植它致富,一年收入十幾萬元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有自己創業當老闆的想法,也有一些大學生在畢業之後將自己的想法付諸於行動。農學院畢業的張鵬就是這麼一位大學生,前幾年畢業後開始在家種植起了「野薑」,價格能夠賣到十幾元一斤,比豬肉的價格還要高。通過種植「野薑」,張鵬實現了自己創業的想法。
  • 回村創業做淘寶的85後 腦洞大開請水牛吆喝致富經
    昨日,有杭州媒體報導,一位大學生在杭州上班,工作條件很好,但辭職回老家農村創業去了。為帶動全村人共同致富,讓鄉親們了解自己的致富經,小夥子前幾天想了個很有意思的點子,在村裡好好的秀了一把。深聊後,記者獲知了其中的答案。小夥子叫劉斌,1986年出生的他是浙江臨安昌化人,大學專業是生物科學,畢業後一直在杭州上班。
  • 驛城區老河鄉老關莊村的脫貧經:引香菇入村 帶村民致富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希望,引香菇入村,燃爆村民參與勞動的熱情,帶動貧困戶就地實現脫貧致富,這正是老河鄉老關莊村念的「脫貧經」。 據了解,在老河鄉老關莊村,香菇大棚建好後承包給村民,承包戶再聘用當地貧困戶入場進行勞動,既增加了香菇大棚的產能,又實現了貧困戶脫貧。為了能夠幫助村民早日實現脫貧致富,徹底甩開「窮帽子」,村裡流轉了80多畝土地,建成香菇大棚94座,大力發展香菇產業。
  • 大學生回鄉養錦鯉 帶鄉親躍龍門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左慶 攝      早在錦鯉成為熱詞前的2010年,在濟南市歷城區唐王鎮(今唐王街道)井家村,大三學生蔣世波就開始了他的錦鯉養殖探索。一年後,他拿下濟南錦鯉大賽冠軍;7年後,他又摘得第17屆中國錦鯉大賽總冠軍。如今,蔣世波的錦鯉養殖規模已擴大到300畝,正帶領同村12戶村民走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
  • 農村大叔被逼養蝦,因悟出一個字年產過千萬,成農村致富帶頭人
    眾所周知,現今社會發展迅速,眾多農村年輕人都外出打工養家,農村基本上只剩下空巢老人,因此農村大部分的地都荒了,也有不少掙到錢的年輕人想要回鄉,搞養殖帶領村民致富,但大多都以失敗收場。然而有這樣一位農村大叔,他是被逼養蝦,卻因悟出一個字年產過千萬,成農村致富帶頭人,他就是——羅德軍。
  • 四川大學生村官陳娟個人事跡簡介
    陳娟,女,1991年生,四川西昌人,2013年06月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藝術設計專業。是2013年省委組織部選聘到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縣益門鎮魏家溝的大學生村官,先後擔任過益門鎮魏家溝村村主任助理、村委委員、村黨支部副書記。
  • 「愣娃」不愣 陝西大學生村官為村子找到脫貧致富的道
    「說啥也要給咱村找著脫貧致富的道兒」村官甫上任,沒少遭白眼:「村民背後笑我:啥大學生村官,城裡待不下到俺農村混,就是個不好就業的娃哩!」宋博憋口氣,想用成績換人心:藍田一縣,貧困人口佔西安市的40%,巨一村貧困鄉親佔比更是居高不下!扶貧乃民生之首、發展之要,產業扶貧是致富關鍵。「愣娃」說幹就幹,衝鄉親們放下豪言:「不就是搞產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