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老人被狗繩絆倒摔地後身亡#的消息登上微博熱搜,引起大眾關注。
事發當時,兩隻狗在街上追逐,其中一條狗的狗繩將路邊一位老人絆倒,老人頭部朝下重摔在地上。後來遛狗女孩趕到現場,見老人倒地,並未採取任何措施,而是迅速逃離現場。
根據警方通報,這件事情初步判斷為意外事件。後續,過世老人家屬也表示並不想追責。
事件雖然暫告一段落,但是女孩在老人摔倒後迅速逃離現場這一行為,也引發了網絡熱議。
其實,對「發現老人跌倒後,到底扶不扶」這個問題,一直都有很多爭議。
扶吧,怕被訛詐,怕擔責任;不扶吧,又怕被道德譴責。那麼,現實中發現老人跌倒,到底要不要扶呢?
發現老人跌倒,到底扶不扶?
從醫學救護方面來看,扶不扶老人不只要考慮道德問題,還要因時、因地、因傷、因病而定,視具體跌倒情況而定。
如果不判斷情況,冒然將老人扶起,可能會給老人帶來二次傷害,好心辦了壞事。至於具體判斷扶不扶老人時,可以參考這幾點:
1種情況,一定要扶
如果發現老人是在路口、路邊水溝旁、建築工地等危險地方跌倒,應該及時把老人扶走,以免老人被過路車輛碾壓,或被高處物體砸傷,造成二次傷害。
3種情況,千萬別扶
★老人口鼻流血、嘔吐不止
如果發現跌倒老人有口鼻流血、嘔吐不止等症,如上述新聞案例中的老人,不建議扶起老人。
建議就地將老人的頭略抬高、偏向一側,以防血液倒流、嘔吐物逆流造成窒息。必要時,可採取指壓、填塞等止血措施。
★老人意識不清、抽搐
發現老人意識不清,或有抽搐、面部痙攣時,不能扶。
建議通過翻(翻眼皮觀眼球不動)、摸(摸頸動脈搏動消失)、呼(呼叫老人無應答)、觀(觀察胸廓無起伏),判斷是否為心臟呼吸驟停。如果是心跳驟停,應立即進行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
如果發現老人有抽搐痙攣,可以將老人平移到較軟地面,或在其身下墊軟物,把他的頭部偏向面部抽搐痙攣的一側,並將周圍危險物品移開。
施救過程中,不能硬掰老人肢體,不可強行將硬物塞入牙間,不可持續掐按人中穴。
★ 頸腰背痛、腦卒中、心絞痛發作
如果發現老人頸腰背部疼痛、手腳活動有異常及大小便失禁,則不可扶起,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
發現老人有劇烈頭痛或口角歪斜、言語不利及手腳無力等表現,可能發生腦卒中,不可立即扶起。應將他平臥,頭略偏向一側,清理其口鼻分泌物,並第一時間打急救電話。
如果老人心絞痛發作,正從衣袋裡掏出硝酸甘油含服,此時萬不可急速扶起。可將其置於半臥或平臥位,觀察其用藥後反應,撥打急救電話,與其家人聯繫。
老人獨自跌倒後,如何自救?
老人自己跌倒後,首先不要急著站起來,行動儘量放緩,以免昏厥,造成第二次摔倒。
如果能站起來,但一走路腳就痛,可能是肌肉、肌腱受傷,甚至骨折、骨裂,應到醫院看看。
如果實在站不起來,不必勉強,可以嘗試爬行到電話、手機的位置,撥打家人電話或者120求救,然後平躺著等待救援。
防止老人跌倒,從生活細節開始
據統計,在我國每年有20%的老年人發生過跌倒,而且大部分跌倒都是發生在家裡。所以,防止老年人跌倒,需從以下生活細節入手:
1、起身宜緩
為防止一過性腦缺血而暈倒,老年人便後起身或早上起床時,不可用力過猛,可以先舒展下身體和手腳,再慢慢站起來。
老年人以坐廁為宜,最好不用蹲廁。大便時不可用力過猛,不宜久坐或久蹲,更不可猛然站起。
2、出行宜用手杖
拄手杖或用助行器可以幫助老年人行走,有利防止摔跤。所以,老人最好養成拄手杖的習慣。
再者,老人外出時,要儘量少走或不走路面狀況不佳的地方。在行走過程中不宜性急,要把腳步踩穩慢行放在首位;發現體力不支,需及時停下休息。
3、注意補鈣
隨著年齡的增長,患骨質疏鬆的老人也會越來越多。
建議老人適當多吃一些含鈣豐富的食物,如牛奶、黑芝麻、海帶、紫菜、蝦米及魚類、豆製品等。必要時,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可以適當補充鈣劑。
4、家中不要用地毯
家裡有老人,最好不要用地毯或者把地毯粘貼到地板上。平時拖完地,應儘快吹乾地面,防止老人因地面溼滑而跌倒。
另外,老年人房間家具擺設要安全定位,不可有絆腳的物品,以方便老年人出入行走。
5、最好不要穿拖鞋
老人的鞋子不但透氣性要好,還要防滑、耐磨,鞋後跟也應有一定的高度。拖鞋的抓地與保護效果差,且容易絆倒老人,不建議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