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楊德昌的名字,會有一大部分人沒有聽過。
但是提起蔡琴,相信大家多多少少聽過她的歌聲。
"是誰,在敲打我窗。"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蔡琴的影響力堪比鄧麗君。
無論是她的聲線,還是歌唱技巧,都能夠與鄧麗君相提並論。
如果說鄧麗君的愛情充滿了遺憾,那麼蔡琴的婚姻就要用滿目瘡痍來形容了。
世間的男子大多是薄情的。
而這之後所發生的一切的一切都源自於那場相遇。
1984年的時候,蔡琴已經在歌唱界摸爬滾打了五年,《恰似你的溫柔》和《我曾經來過》,給這個初出茅廬的女生帶來了一定的關注度。
而歌曲《抉擇》帶著蔡琴搭上了通往成功的順風車。
她與好友一同建立了臺灣第一個音樂工作室,成為首個在香港舉辦個人演唱會的臺灣歌者。
可以說,這五年,蔡琴紅得發紫。
1984年是他們故事的開始,當時由於受到楊德昌的全力邀請,蔡琴擔任了《青梅竹馬》的女主。
比起當時的蔡琴,楊德昌的事業可以說是剛剛起步。
楊德昌在回到臺灣之前,已經在美國有過一次婚姻,但是由於對方不願意陪她回臺灣,兩人的婚姻也以協議告終。
也許你要說,這是一個人的選擇,應該尊重,但也許你了解了他接下來做的選擇,可能會改變自己的想法。
兩人相識之後,楊德昌對蔡琴展開了熱情的追求攻勢,在一個剛剛離異的單身漢眼裡,蔡琴無異於一塊甜美的蛋糕。
而蔡琴也在猛烈的攻勢下動了心。
男生是可以收放自如的,他們的愛像是一個溜溜球,丟出去也還收得回來。
但是女生的愛就像一盆水,潑出去又怎能收得回。
愛情是有保質期的,在我眼中,楊德昌對於蔡琴的愛意看起來更像是一種獵奇心理,一旦徵服之後,自己反而會出現熱情退卻的情況。
蔡琴按捺不住,"結還是不結?"
"你叫我怎麼說呢?"
面對這樣的回答,深陷愛情中的蔡琴已經無法自拔,在她的一次次追問下,楊德昌答應了,結婚。
按照正常的劇本來說,雖然結婚前男方已有後悔之意,但自由戀愛應該會有幸福的婚後生活,而事實上恰好相反。
楊德昌對蔡琴提出了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要求:"保持柏拉圖式交流"。
所謂的柏拉圖只是楊德昌給蔡琴畫的一個大餅,
因為要保持愛情的純潔,所以選擇無性。
因為我們的事業有待發展,所以精力要放在工作。
任何一個清醒理智的人都會看出楊德昌話語中的敷衍與遊說,但是蔡琴已經被愛情衝昏了頭腦。
這樣的遭遇讓我聯想到了歌手陳琳。
無獨有偶,陳琳與前夫的婚姻也是一地雞毛,他們二人的婚姻說起來更像是一場名為愛情的利用。
連陳琳自己都在懷疑,自己是不是他的賺錢工具。
而蔡琴和楊德昌的愛情也是如此,十年婚姻,楊德昌的事業風生水起。
一部又一部的片子,一個又一個的獎項,作為導演、製片,他的成功有目共睹。
但實際上,這些成功的背後充斥著妻子蔡琴的身影。
楊德昌不知足啊,他不想要孩子嗎?
當然不是,他只是沒想過和蔡琴擁有一個共同的孩子。
所以,他出軌了。
1995年,二人結束了這場長達十年的婚姻。
"一片空白"是楊德昌對這十年生活的總結。
"付出了全部"是蔡琴對這十年感情的表達。
兩個人共同的生活,從這兩句話中就看出了悲哀。
不是沒有預兆的,只是蔡琴全部選擇了無視。
之前關於楊德昌的各種緋聞傳到了蔡琴這裡,就會化作飛煙消散。
直到楊德昌親口告訴她,她才相信,在蔡琴的心中,這只是一場噩夢,夢醒之後,一切就會像往常一樣,她仍舊可以固執的認為自己的付出能夠打動楊德昌。
離婚後的楊德昌與第三者毫不避嫌,經常手牽手出入各種場合,早就將那個愛了自己十年的女人拋在了腦後。
談及私生活,楊德昌說自己的運氣好,他很愛他的妻子。
當然這個妻子,指得是第三者彭鎧立。
"生命中最快樂的幾年。"楊德昌這樣評價他的第三段婚姻。
這樣的言論化作一把利刃戳進蔡琴的心中。
楊德昌確實有著無與倫比的才華,他對工作的認真與負責,也值得人讚嘆。
作為臺灣新電影運動的推動者,楊德昌的作品都很有思想,他在片場是暴躁的。
在之後的回憶錄中,他的朋友和同事們印象中,他的脾氣暴躁成為了共同的觀點。
楊德昌的片場有一百多張辦公桌,但在拍攝期間,沒有一個人敢坐下。
三字經、五字經更是楊德昌的口頭禪,但是無法否認,他的作品著實有深度。
不過即使有著天大的成功,他在婚姻中的不負責,實在讓人無法苟同。
蔡琴的痴情堪稱教科書式痴情。
2007年,楊德昌因病去世,蔡琴痛不欲生,感嘆生命的短暫。
早知他沒有幾年的日子,不如"放他好好享受他的生命"。
這是蔡琴對楊德昌最後的愛,她曾表示,慶幸楊德昌在去世前有自己真心相愛的人陪伴。
蔡琴並非毫無遺憾。
在一個綜藝節目中,蔡琴曾對於自己此生沒有自己的孩子而感到痛苦。
當時二人離婚的時候,蔡琴已經過了適合生育的年紀,作為一個女人,無法當媽媽確實很讓人傷心。
結語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在我們外人看來,蔡琴和楊德昌的愛情是一個悲劇。
一方付出,一方享受,是最令人心痛的組合。
但是對於蔡琴來說,她愛的太深沉,即使對方給予傷害,即使對方沒有認真對待,她依舊愛得深沉。
也許在蔡琴的心裡,愛楊德昌是她一生不會後悔的決定。
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道路,蔡琴選擇不在意,未嘗不是一種對自己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