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娛理
6月26日,《認真的嘎嘎們》先導片首播。
節目伊始,一道問題就擺在了「師傅團」成員何炅面前:什麼是GAGMAN?
這一題,讓做了25年節目的專業主持人何炅陷入沉思:「這樣的人才……我好像沒法用準確的語言形容。」
GAGMAN算是一個明確的職業嗎?
僅今年上半年就參加了11檔+節目,在近三年綜藝市場更憑藉獲邀加盟43檔+節目,成為當之無愧綜藝「一把手」的楊迪大搖其頭:「其它領域都有歌手、演員之類劃分,但在國內的綜藝領域,GAGMAN並沒有形成一個明確體系。頂多我們一些錄節目多的人,大家會覺得我們是『綜藝咖』。可同時,很多人又看不上『綜藝咖』,覺得它處於行業食物鏈末端。」
綜藝節目錄製現場的楊迪
其實,對於一檔綜藝而言,GAGMAN重要嗎?
曾被封為經典綜藝《康熙來了》最敬業「綠葉」的陳漢典坦言:「以一檔綜藝來看,如果說那些流程設計、舞臺硬體設備算是它的骨架、外在裝扮,那麼GAGMAN,就是它的心臟。GAGMAN的存在會賦予節目很強的生命力。」
那麼,GAGMAN好當嗎?
已在綜藝領域鑽研了三十多年的資深製作人王偉忠分析:「一個好的GAGMAN,你要會插科打諢,會逗哏、抖包袱,你要對人情世故、對各種事情有自己的態度,要飽讀詩書,要亦莊亦諧,重要的是要會即興表演,會察言觀色,該說話時說話,該下梗的時候下梗。你要知道非常多,但是又要用非常簡單的方法來娛樂大家……」
《康熙來了》中的陳漢典
據娛理工作室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只以上半年來看,內娛市場共上檔約81檔節目,但獲邀嘉賓人選多集中在郭麒麟(參與15檔)、楊迪(11檔)、鄭爽(11檔)、周震南(7檔)、黃明昊(7檔)、周深(7檔)、沙溢(6檔)等藝人身上。這也導致不少觀眾反映:感覺幾檔節目看來看去,都是那麼幾個人在撐場子。
「我們有什麼辦法?」有幾位平臺的藝統曾和我們交流:「找到『合適』的人,把一檔綜藝錄得『好』—— 你們知道這件事有多難嗎?」
何炅「殘酷」總結:「說實話,儘管現在節目非常多,但能用的GAGMAN並不多。」
《認真的嘎嘎們》劇照,何炅
借著《認真的嘎嘎們》播出契機,帶著對GAGMAN的好奇,娛理工作室聯繫到了兩位資深GAGMAN 楊迪、陳漢典,請他們聊聊屬於這個群體的難與樂。
GAGMAN的「尬」歲月
前段時間,楊迪翻微博,偶然看到一段網友關於「綜藝咖」的討論:「他們在說,其實我們日常嘲的並不是『綜藝咖』,而是那些瘋狂錄綜藝卻沒有綜藝感的人。」楊迪「竊喜」道:「當時評論區有好多人提到我名字,但大家表達的是,你看楊迪我們就不會嘲,因為他在每檔節目裡是有『有效功能』的。」
以綜藝咖、GAGMAN身份被肯定,楊迪感到很欣慰。事實上,早從大學起,他就篤定要走上一條綜藝GAGMAN之路。
彼時,給他影響最深的,正是大學期間接觸到的大量臺灣綜藝。在楊迪看來,相較於那些在綜藝中擔當控場作用的主持人,反倒是沈玉琳、趙正平、曹西平那波「什麼主題都能聊」、「上節目就是分享各種故事」、「用段子讓大家開心」的嘉賓更對他的胃口。在楊迪的最初理解中,臺灣那些極具規模的「綜藝通告咖」,就是他心目中的GAGMAN。
《康熙來了》中的沈玉琳、趙正平
因為打小能言善道,也擅憑一張嘴斬獲人緣,楊迪最理想的就是以「分享型綜藝咖」方式進軍綜藝圈,然而在二零零幾年,內地市場並沒有太多真人秀、脫口秀予人更多「說話」空間,於是,2010年有機會參加《中國達人秀》比賽時,楊迪選擇了用「肢體搞笑」的方式一鳴驚人。
初賽中,楊迪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位賣髮帶的小哥,隨著《山路十八彎》《High 歌》等不斷變化的BGM,他也疾速變換著頭上的髮帶顏色,而配合每首歌、不同髮帶顏色,他又展現出大相逕庭的誇張面部表情。恰逢當時微博興起,短視頻流行,楊迪那段被剪輯過的「53秒表情帝雷翻評委」視頻在微博大肆流傳。藉此,楊迪成為了一名「紅人」,一隻腳踏入了娛樂圈。
楊迪「53秒表情帝雷翻評委」的表演
儘管如願以「快樂」的形象走紅,但正如我們所說,當時內娛節目類型裡,能給搞笑藝人提供更大發展空間的節目並不多,另一方面,大家不急於形成「綜藝咖」意識,也不認為那是重要的。即便有衛視節目邀請楊迪上節目,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也幾乎只是站在角落當個接下茬的配角,或是再穿上誇張裝扮扮醜一番,或是不時被主持人和嘉賓「搞笑」擠兌幾句。
在那種環境裡,楊迪對自己的綜藝定位也是模糊的。他確定的是:有節目找我,肯定是想看我搞笑。於是,但凡有表演、說話的機會,他就不遺餘力地想把每秒呈現都做出「笑果」,但往往,一些不切實際或天馬行空的表達,會讓現場更加尷尬。加之他經驗不足,分寸感掌握不好,有時被支配去做的事,按臺本被要求說的話,在不懂審時度勢的前提下,也會偶爾冒犯到別人。
圖源微博@楊迪
上過不少節目的陳偉霆曾感慨,在綜藝節目裡做GAGMAN很難:Ta不是一個人表演完就好,而是需要很強的互動能力,把被破壞的節奏和節目氣氛隨時拽回來。陳漢典對此深以為然。
在陳漢典的總結中,想成為一個好的GAGMAN,需要在節目裡一氣呵成做到九點:一,適時開梗;二,會承接梗;三,做一個小Ending;四,隨時注意Partner和嘉賓反應,下判斷;五,注意現場觀眾反應;六,同時思考電視機前的觀眾可能有的反應;七,考慮尺度的問題;八,適時進行Call Back,對前面的梗進行Copy,加強記憶和笑點;九,天馬行空。
在推進九要素中,陳漢典認為最重要的是「把耳朵打開」,「譬如你要仔細聆聽觀眾有什麼反應,是否即時和Partner、觀眾互動一下效果會更好?如果你本身準備的腳本走不通了,你怎麼臨時執行 Plan B?這都要隨時想。」陳漢典坦言,做好這九點非常難,而他在《康熙來了》就有過很長一段頹敗經歷。
《康熙來了》中的陳漢典
2006年參加《全民大悶鍋》模仿賽奪冠入行,2007年被招入《康熙來了》,乍聽,陳漢典的星路算順遂,但實則不然。剛進《康熙來了》時,製作人曾和陳漢典交代:你就是個「背景板」,每期配合主題做一些造型模仿就好。起初,剛入行的陳漢典倒也甘於輕鬆,每次上節目,沒有麥,套好一個造型站著,也就等著收工了。
但自小S懷孕生產復工後,節目迭代升級,製作團隊也對陳漢典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們給了我一支麥,讓我每次在節目中配合說一些話。但其實我是不知所措的,我不知如何使力,也不知自己的定位是什麼。」又因陳漢典個性天生易羞易尷尬,常常是整期節目錄完,他總共也講不上三兩句話。
《康熙來了》中的陳漢典、小S和蔡康永
也就是在此期間,發生了一件事情,讓陳漢典整個人的狀態Down到了谷底。
那是某次《康熙來了》錄製,陳漢典記得自己扮演的是一個穿花襯衫的導遊,但很挫敗的是,那一整場節目,陳漢典都沒有講出一句話。他也知道,從現場返送看,那期節目甚至沒有給到他一個鏡頭。
「這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整個錄製結束,從製作人到工作人員到康永哥、S姐,沒有一個人過來跟我說『漢典,你為什麼不講話?』連罵我的、說我尷尬的都沒有,那種感覺就好像我是一個透明人,我不存在在這個節目裡,我被大家放棄了。」
灰心到一定地步,陳漢典自然想到了請辭。但就這樣放棄自己從小就喜歡的搞笑舞臺嗎?有相似困惑的還有早年的楊迪:我到底是誰?我還能怎樣?
GAGMAN,會有出路嗎?
《康熙來了》中的沈玉琳、陳漢典
認真的GAGMAN
大張偉說過,做GAGMAN,得像鴨子划水。表面看似輕鬆愜意,但在水下,一對鴨掌永遠要拼命奮力划動。
楊迪也表示:「我發現如果你真想做好一個GAGMAN,那麼錄節目就必須得是你的主業。因為你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認真做積累,一點都馬虎不得。」
如果說謝娜當年在《娜就這麼說》的友情提拔,讓更多人看到了楊迪,那麼之後的一檔《火星情報局》,則讓更多人喜歡上了楊迪。
《火星情報局》類似脫口秀節目。根據每期不同主題,嘉賓們要分享大量相應故事,最終宗旨,博君一笑。
提前三天就對臺本,是楊迪在這個節目裡養成的習慣。而對本當天,他幾乎不再給自己安排任何其它工作。往往在節目組電話打來前三小時,楊迪就已根據每個小主題,梳理好了自己想講的故事內容。電話會一拉,故事依次講一遍,效果好的,當即通過;效果一般,換,再換。
《認真的嘎嘎們》中的大張偉
在《火星情報局》節目組有個默認共識:楊迪講的故事一定是最好笑的,只要他的故事立住了,節目不愁沒看點。
從2016年《火星情報局》節目播出至今,在微博#楊迪講故事#詞條下,還源源不斷有大量有趣的新故事產出。我們也好奇:常年輸出這麼大的故事量,楊迪是怎麼做到的?這些故事是否也多有編撰成分?
「不是只有我生活中的故事多。其實大家身邊都不缺故事,可能少的是發現故事的眼睛和心。」
保真,是楊迪分享故事的底線,「簡單說,只要一個人每天多出去走走,一天下來,總能有一件事情讓你覺得挺有意思的吧?」早年上節目的一些尷尬體驗,讓楊迪更清楚,「真實生活的積累」才是「能在節目中隨機應變、遊刃有餘」的基本。
2018年錄製完《火星情報局4》的楊迪
楊迪坦言:「像平時工作,很多藝人到了一個城市,基本就在酒店休息、酒店吃喝,但我就很喜歡出去逛、吃東西,自己去排那種熱門餐廳。在這個過程中,不管是有人認出我了,還是我去搭訕當地人進行一些交流,都會產生很多有意思的火花。比如之前有一次我錄《天天向上》,正好那期主題是各城市美食。西安、長沙哪些地方好吃,我真是如數家珍,因為我都吃過啊。多經歷,你自然積攢的就比別人多。」
「還有,很多節目會有一些差不多的問題,你們有沒有丟臉的事情?有沒有遇到讓你尷尬的事情?這些也是比拼你對生活的觀察,是可以提前積累功課的。」楊迪透露,他會隨身攜帶一個筆記本,手寫很多日記式的內容。在他的手機裡,也有五大類劃分清晰的備忘錄,有的備忘錄專門記錄媽媽、化妝師、經紀人等身邊人當下發生的趣事,有的則會記下可能之後在節目裡用到的金句:「比如有個人講了一些什麼事,我就可以說你應該很愛吃魚,為什麼呢?因為你太愛挑刺!哈哈,類似這種句子、故事關鍵詞,我都會隨時記在手機裡備用。」
有人誇楊迪,「你對笑話、俏皮話真是信手拈來」,「你是被綜藝眷顧的男人」。而楊迪則覺得,那些都和「眷顧」無關,「就像有時節目播出,觀眾會覺得我的鏡頭最多。實際上在現場,我們七八個嘉賓都有講故事,但最終被留下來的兩個裡,一定有一個是我的,因為我用功了。」
圖源微博@楊迪
楊迪的認真甚至體現在「盯後期」上。每每錄完節目,覺得哪處精彩,哪些鋪墊不想剪掉,楊迪都會主動和導演組做溝通,「比如前段時間,有個楊迪跪謝父母的話題上了熱搜。在錄製當下,我爸爸正在說感人的話時,現場音樂老師突然下了一個『我的老父親』那種煽情音樂,我當時說了一句,一定要鋪這麼誇張的音樂嗎?其實破了一下環境後,那種即時的效果是很有趣的,但後期老師可能覺得這段是音樂失誤,就給它剪掉了。我聽說之後,就又溝通著把它拿回來。最終效果也證明了,這種有笑有淚的節奏其實是更有意思的。」
聽到我們感慨:「您這也管太多了吧?」楊迪笑回:「搞笑,我是認真的嘛。」
圖源微博@楊迪
對於陳漢典而言,在最感迷茫的時候,是偶像周星馳的一句話激勵了他:就算我演一個屍體,我也要演得淋漓盡致。他反覆去看喜劇之王,去讀周星馳的採訪故事,「他有一點觸動了我,就是他的生活中只有劇本跟笑話。跟人見面之後,他講最多的也是你最近有什麼劇本,有什麼笑話可以提供給他?然後他是會把笑話寫在黑板上,今天看,好好笑;明天看,好笑;後天看,不好笑,那就擦掉。他要一直覺得這個笑話好笑,他才會在正式作品裡用這個東西。」
儘管在《康熙來了》的最大職責仍是模仿別人,但陳漢典開始自創更多新角色,試圖讓這塊「背景板」每次亮相得更豐富。在揣摩每個新角色期間,陳漢典也會前後表演給不下100個人看:「只要有一個人覺得不像,或者沒有立刻猜出來我在模仿誰,我就覺得我應該再去多訓練。一遍不行,一百遍。這個是沒有捷徑的。」
《康熙來了》中的陳漢典、小S和蔡康永
除了精進模仿之外,陳漢典也開始有意「破壞」蔡康永和小S的「康熙」節奏,讓大家注意到他。
「像我以前為什麼會被忽略,是因為我講話音量不夠大,做動作也很小幅度,如果康永哥和S姐突然停下來罵我也很奇怪。講白一點,就是我不夠吵到讓他們不得不停下來『關注』我。那OK,我就開始利用各種道具,有一些很奇怪的表現。比如他們在聊天過程中,我就一直走來走去搬椅子、搬梯子、吵吵的;不如現在是這位來賓在講話,鏡頭在他身上,我也會故意走到他身後入鏡做表演。那S姐在返送屏看到我一直在晃時,就會吼我:『陳漢典你到底在幹嘛?』大家就覺得很好笑,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當花樣模仿、拋爛梗、「招人厭」、被嘲弄……這些標籤逐一加到陳漢典身上後,他也就順勢成為了《康熙來了》無法忽視的存在。
《康熙來了》中的陳漢典
不可或缺的GAGMAN
隨著近年真人秀、脫口秀,以及更多種類網綜的發展,加上綜藝數量的迭增,就業內而言,各平臺、製作團隊對GAGMAN的剛需愈發增強。
何炅就直言:「在綜藝裡,主持人的工作是陪襯,但GAGMAN可以是靈魂。」
《王牌對王牌》《我就是演員》《青春環遊記》等熱門綜藝總導演吳彤則分析:「GAGMAN看似是綜藝咖,但是Ta在節目裡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之前也請過很多偶像齊聚的節目,但效果一般。好的GAGMAN是可以讓整個場子快樂起來的輔助者,會輔助所有藝人產生情感共鳴,變得更真實。」
《認真的嘎嘎們》中的何炅
一個優秀的GAGMAN,應該是善解人意、懂人情世故的。賈玲曾在錄完某期節目後對楊迪說:「跟你錄節目,我太有安全感了。不會擔心有啥話說出去,兜不回來。」Justin黃明昊也曾透露,當年第一次擔任某節目固定嘉賓時,幸好有楊迪在一旁照顧、為他打樣,這才讓他放下所有顧忌,盡情投入錄製。
情商高、體貼,這不一定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特質,但卻是一個GAGMAN必須要學會的。據楊迪透露,他在節目錄製前會有個習慣,即花點時間去每個嘉賓的化妝間打招呼,熟絡一番。
「我有個慣用『伎倆』,就是在拜訪人家化妝間時多開開玩笑。比如之前去坤坤(蔡徐坤)那邊,大家桌子上都會有果盤、飲料、零食擺著,我就會開玩笑說這些都是我買的啊,我就是這麼大方,吃的不合適再和我說。其實沒人相信真是我買的,但不熟悉我的新朋友也能瞬間感受到我是一個愛開玩笑的人,大家彼此的陌生感就會消除一些,等節目正式錄起來,人家也願意多砸掛在我身上。而他們對我有安全感了,也會更輕鬆地綻放自己平時可能『繃住』的一些樣貌,在節目裡呈現更多驚喜。」
楊迪蔡徐坤節目中的互動
「所謂情商高也是建立在多觀察的基礎上的嘛,」楊迪笑稱,他每次錄節目都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如果這會兒大家在聊天,旁邊有誰沒能參與進來,我就會找個當口Cue一下人家,『請問你是在打瞌睡嗎?我們就這麼無聊讓你不想參與嗎?』以開玩笑的方式把Ta帶進來。」
常常節目開錄前,總有導演對楊迪說:「哥,這場錄製靠你了。」有PD坦言:「確實,像楊迪這樣的人,在節目裡真的是挑大梁,從熱場子調氣氛到為遊戲打樣,給一個環節做幾句話壓軸收尾工作,這都得靠著他出效果。一場下來,也是足夠操心的。」
每每聽到有人講影、視、歌領域才會出作品,而綜藝節目壓根不算「作品」時,楊迪都有點不服氣:「在我看來,綜藝節目就是我的作品。大家看不到的是,有時連錄幾期節目之前,我晚上基本是睡不著覺的,因為我要不停地去想我要講什麼話題,怎麼按其他嘉賓特色來拋梗,節目才能更好看。這些都是我嘔心瀝血準備出來的,起碼錄節目對我來說,絕不是輕輕鬆鬆玩玩鬧鬧就能出效果的。」
圖源微博@楊迪
多點新人來「搶飯碗」吧
儘管每年上百檔綜藝節目錄著,綜藝嘉賓輪番上陣,但如楊迪、陳漢典這樣能大方表示「我就是GAGMAN」,或承認「錄綜藝就是我的主業」的人,卻是少之又少。事實上,起碼九成以上的嘉賓,都認為自己是從歌手、演員或主持領域「跨行」來參與一些節目錄製的。儘管其中部分人綜藝感不錯,但他們的確無法全情投入在這一件事上。另外,他們也沒有意識或義務像楊迪或陳漢典那般為撐起整個節目「操心」更多。
巧的是,一個月前,在剛聽到幾位平臺藝統抱怨過綜藝「選人難」後,一檔以專門挖掘綜藝新人為己任,名為《認真的嘎嘎們》的節目就在騰訊視頻上線了。
《認真的嘎嘎們》劇照,陳偉霆
節目播出後,楊迪和陳漢典也看了一些片段,他們均表示,參加這種搞笑節目其實非常難,「觀眾都喜歡不期而笑嘛,但《認真的嘎嘎們》是一上來就告訴你,我們接下來要進入一個爆笑之旅,那大家期待就會提高,對選手來說,壓力就很大。」
兩位也直言不諱地提出新人選手存在的問題:「有的人搞笑得太用力了。舉個例子,為什麼在歌唱節目的海選裡,那些一開口特別跑調,但他們自己卻感受不到的那種人是最有趣的?因為他們呈現出來的就是那種純天然的好笑。如果你去刻意演一個我唱歌跑調,我有什麼缺陷,硬去撓大家痒痒,那種就會很尷尬。」
楊迪建議:在表演中表現真實,在節目上說大實話、不偽裝,也是很好的事。他舉例:「比如我在節目裡有個包袱砸了,那我就會自己馬上指出我砸了,冷場了,尷尬了,我不會再以一種自以為幽默的方式去掩飾那個尷尬。因為現在的觀眾都是聰明人,你和搭檔欲蓋彌彰,只會讓觀眾覺得這是一群傻子,那麼不好笑的內容,你還笑成那樣?」
而對於部分新人顯露出的「尬」,陳漢典則認為那並不代表失敗:「其實當你被觀眾或導師吐槽時,如果你當下能去轉化一下,比如多加以自嘲?這個東西可能就會變成另一種效果。另外,即便所有觀眾都覺得你好尷尬,那起碼你也被大家記住了你是一個尷尬的人,在現在的綜藝環境裡,這也是一種逆向特點,比被大家完全忽略強。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你要利用好身邊的環境,而不是害怕它,所有的好壞反應,其實都是可以給你養分的。」
《認真的嘎嘎們》學員,張全蛋
儘管一些新人選手表現仍算生澀,但我們欣慰地看到,如前輩楊迪他們一直強調的「認真」的GAGMAN精神,始終在選手之間貫徹。譬如,馬旭東為了在遊樂園呈現出出其不意的「試駕笑果」,一連乘坐了十幾遍過山車;付航為了扮演「瘋魔」導遊,一遍遍用激流勇進的水「洗頭」……在李讓以「蛇」為梗,卻被師傅團持續破梗,但堅持完成了表演後,大張偉都不禁感嘆:沒有人覺得你好笑,但是你就是一直堅持,你就是有了一種莫名其妙的熱愛,為什麼受這麼多打擊還在做這個事?這個堅持時間長了,我相信他也能磨練出屬於自己的一份獨有的幽默感。」
截止目前,楊迪、陳漢典分別pick了節目中的錘娜麗莎、李飛等幾位新人,金牌經紀人楊天真在前幾日的一場直播中,也透露已讓李誕幫忙拉群,和錘娜麗莎建立了聯繫:「我非常喜歡她,希望有機會合作!」
楊迪坦言,如果能通過這檔節目,選一堆人出來跟他們搶飯碗也挺好,「這樣不僅給綜藝市場帶來一些新鮮面孔,我們這些GAGMAN以後在節目中也有人打配合了。我還真的腦補了一下,當一群真的非常搞笑的GAGMAN相聚同一個節目裡,大家能一起把一個非常無聊的遊戲都玩出花來的話,那會是一件多麼振奮的事情啊!」
《認真的嘎嘎們》學員,錘娜麗莎、李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