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經寧夏,由南向北進入內蒙古境內,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境內,分為南河和北河,南河在庫布其沙漠北部,由磴口向南流經臨河,流經九原,至烏拉特前旗,北河由磴口向北流至杭錦後旗,再向北流時遇到一座山,只能順著山流自西向東,繞過五原再沿山向南回流,至烏拉特前旗與南河再次匯合,這座使北江回身改變流向的山叫 "狼山",屬於陰山山脈,有學者認為 "狼山 "就是狼居胥山。
知道了黃河在這一段的流向,我們就能明白 "河套 "到底是什麼,"河套 "這個名稱的定義可以追溯到明代,《明史》說:"大河三面環抱,故曰'河套'也," "河套 "的地理範圍基本上是指長城以北、黃河以南的地區,當時的 "寧夏衛 "即今銀川以東,"東勝衛 "即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託克託縣以西,就是這個範圍,明朝時,河套之戰不僅是明朝與瓦剌之間的爭奪,也是韃靼部落之間爭奪牧地的戰爭,明清以來,"河套 "的一般概念基本是指:北緯37度以北,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包括,寧夏平原、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其中 "寧夏平原 "被稱為 "西集",至於 "前集 "和 "後集 "的劃分,有兩種不同的看法:黃河北岸以巴彥淖爾烏拉山為界,東面是 "前集",包括呼和浩特、包頭等地,而西邊是 "後集",包括臨河、磴口、烏海、五原;還有一個是以磴口至烏拉特前旗的黃河南河為界,黃河以南至長城之間為 "前集";黃河以北為 "後集"。
雖然 "河套 "的具體名稱是在明代出現的,但早在西漢時期,人們就已經認識到河套地區的重要性,當漢武帝被召去向匈奴進諫時,主父偃提出了秦朝李斯的觀點,"匈奴無城無國可居,鳥之遷徙難制",匈奴沒有固定的居住地,也沒有積穀防饑的概念,和鳥獸遷徙流浪一樣,是遊牧民族,所以很難攻打匈奴,後來,燕主父偃提出了一個對策,那就是經營朔方,"朔方 "指的是北方荒涼寒冷的地方,父偃大人所說的 "朔方 "在西漢首都長安的最北邊,再往北就是長城,在黃河南岸,父偃大人說這裡 "沃野千裡,河外之地",漢武帝聽從了父偃大人的建議,在這裡設置了 "朔方郡",也就是現在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其都城 "三豐城 "就在今天的磴口縣,黑騰圖海蘇木。
漢朝時,河套地區有四個縣,按地理位置由西向東依次為:前、後、西,朔方縣、婺源縣、雲中縣、定襄縣,朔方縣屬於河套地區,位於黃河以南,大致在今天的巴彥淖爾磴口一代,五原縣位於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包括包頭市、固陽縣、烏拉特旗、達拉特旗和準噶爾旗的東北部,雲中縣位於內蒙古託克託縣,包括大青山以南,黃河以北,土默特左旗至清水河一帶,定襄縣縣城所在地成樂縣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的土城子,包括內蒙古和林格爾卓資至清水河一帶。
今天的地圖顯示,"河套平原 "包括原來的 "前套 "和 "後套",即前套包括呼和浩特、包頭,後套在黃河南、北之間,後集在呼和浩特、包頭與黃河南、北之間,在民間和人文概念中,現在的 "河套 "主要是指 "後套",基本上是指巴彥淖爾市磴口至包頭之間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