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68年,根據毛澤東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命令瀋陽軍區以原東北農墾總局和黑龍江省農墾廳所屬農場為基礎,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在黑龍江省邊境地區執行「屯墾戍邊」任務。
兵團歷經9年近3000個日出日落,1976年完成其「戍邊」使命後,建制撤銷,被改編為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總局,即現在的黑龍江省農墾總局。37年過去了,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已淡出人們的記憶,但應寫進共和國的歷史。
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組建
1965年秋,中共中央東北局鑑於中蘇邊界日趨緊張的局勢,向中央建議組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966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所屬的萬餘名名復轉官兵分批到達黑龍江邊境的29個農(牧)場,農建第一師(駐黑河地區)和農建第二師(駐合江地區),共轄9個團。
1968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以「中發[68]98號」文件發出了「關於建立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批示」。同意將原東北農墾總局和黑龍江省農墾廳所屬的農場以及農建一師、農建二師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執行屯墾戍邊任務。
1968年6月30日,瀋陽軍區根據中共中央「六一八」批示,成立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從瀋陽軍區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抽調精幹人員,組建兵團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從瀋陽軍區各野戰軍、旅大警備區、軍區炮兵、軍區工程兵等單位選調幹部,分別擔任兵團各師、團的主官和師團機關領導。
兵團司令員由黑龍江省軍區司令員汪家道少將兼任,40軍副軍長顏文斌少將任兵團第一副司令員,主持兵團工作,遼寧省軍區副政委程克廉大校任兵團第一副政委,張忠志任兵團參謀長,段景嶽任兵團政治部主任,趙保全任兵團後勤部長。
中央軍委後調任外長山要塞區政委任茂如少將任兵團政委,劉竹軒、王統、臧公盛、屈太仁任兵團副司令員,蒲更生、李子文兵團副政委。瀋陽軍區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任職的現役軍官共有3000多名。
1968年7月到1969年5月,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寧波等大中城市的50餘萬名高中、初中學生,紛紛響應毛澤東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指示,先後報名來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成為兵團戰士。
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成立時,共接收國營農、牧、漁場93個,合編為5個師(轄58個團)、3個獨立團,即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第二師、第三師、第四師、第五師,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一團、獨立二團、獨立三團。
1969年7月15日,經瀋陽軍區報請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同意組建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8月19日,兵團確定正式組建六師。兵團職工人數達到60萬。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各師編制如下:
一師轄7個團:一團(北方農場,愛輝縣)、二團(新華農場,愛輝縣)、三團(紅色邊疆農場,愛輝縣)、四團(庫爾濱農場,遜克縣)、五團(五大連池農場,德都縣)、六團(二龍山農場,德都縣)、七團(趙光農場,北安縣)。
二師轄10個團:八團(二九〇農場,綏濱縣)、九團(綏濱農場,綏濱縣)、十團(江濱農場,蘿北縣)、十一團(軍川農場,蘿北縣)、十二團(名山農場,蘿北縣)、十三團(延興農場,蘿北縣)、十四團(青年農場,蘿北縣)、十五團(寶泉嶺農場,蘿北縣)、十六團(伏爾基農場,鶴崗市)、十七團(湯原農場,湯原縣)。
三師轄15個:十八團(友誼農場,集賢縣)、十九團(五九七農場,寶清縣)、二十團(八五二農場,寶清縣)、二十一團(八五三農場,寶清縣)、二十二團(饒河農場,饒河縣)、二十三團(八五九農場,饒河縣)、二十四團(勝利農場,饒河縣)、二十五團(七星農場,富錦縣)、二十六團(撫遠漁場,撫遠縣)、二十七團(勤德利農場,同江縣)、二十八團(二九一農場,集賢縣)、二十九團(集賢農場,雙鴨山市)、三十團(萬寶農場,樺川縣)、三十一團(曙光農場,樺南縣)、三十二團(北興農場,勃力縣)。
四師轄12個團:三十三團(八五四農場,虎林縣)、三十四團(八五八農場,虎林縣)、三十五團(和平農場,虎林縣)、三十六團(八五0農場,虎林縣)、三十七團(八五六農場,虎林縣)、三十八團(農墾部實驗場,虎林縣)、三十九團(雲山農場,虎林縣)、四十團(八五一一農場,密山縣)、四十一團(八五五農場,密山縣)、四十二團(八五七農場,密山縣)、四十三團(興凱湖農場,密山縣)、四十四團(八五一〇農場,雞東縣)。
五師轄11個團:四十五團(鶴山農場,嫩江縣)、四十六團(躍進農場,嫩江縣)、四十七團(大西江農場,嫩江縣)、四十八團(鐵峰農場,嫩江縣)、四十九團(尖山農場,嫩江縣)、五十團(前鋒農場,嫩江縣)、五十一團(榮軍農場,嫩江縣)、五十二團(旭光農場,嫩江縣)、五十三團(紅五月農場,嫩江縣)、五十四團(克山農場,克山縣)、五十五團(查哈陽農場,甘南縣)。
六師轄9個團。1969年8月19日六師成立,將原屬三師的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七團和在撫遠地區新建的六個團,撥歸第六師建制。同時授予新建的6個團番號:即原東方紅農場為五十七團,原向陽農場為五十八團,原青龍山農場為五十九團,原前進農場為六十團,原五十七團為六十一團,原紅衛農場為六十二團。
兵團直轄團3個:獨立一團(嘉蔭農場,嘉蔭縣)、獨立二團(鐵力農場,鐵力縣)、獨立三團(紅色草原農場,安達縣)。
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後,先後對各師團建制進行了調整。1969年11月24日,兵團決定,原兵團直屬獨立一團,獨立二團劃歸二師領導,原兵團直屬獨立三團劃歸五師領導,原番號不變,從1970年1月1日起執行新的領導關係。同年12月,五十八團內遷至二十一團五營地區,隸屬於三師領導。
1970年1月,經瀋陽軍區批准,兵團在原寶山農場組建二十六團(步兵團),在原湯原農場組建六十三團(炮兵團),由兵團直接領導。同年2月13日,兵團決定一師獨立四營改編為六十四團(晨清農場,孫吳縣),五師五十五團分出部分編為六十七團(金邊農場,甘南縣),分別隸屬於一師和五師領導。5月25日,兵團決定將五師五十五團的二、三、四營編為五十團(豐收農場,甘南縣),原五十團所屬單位分別併入四十九團和五十一團。
二、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屯墾戍邊作用
從1968年底到1969年初,兵團司令部依據作戰預案,按中國人民解放軍乙種步兵師編制標準,組建戰備值班營35個,每個步兵營編制500餘人。按照作戰方向任務組建的戰備值班營,在北安、黑河方向,兵團一師6個營;在鶴崗、蘿北方向,兵團二師8個營;在寶清、饒河方向,兵團三師5個營;在牡丹江、密山方向,兵團四師9個營;在雙山、齊齊哈爾方向,兵團五師3個營;在饒河、撫遠方向,兵團六師4個營。
兵團戰備值班總人數達2.2萬餘人。共裝備步槍8000餘支、衝鋒鎗4000餘支、輕機槍630挺、「12.7」高射機槍45挺、「60」迫擊炮210門、「82」迫擊炮110門、「75」無後坐力反坦克炮130門、「76」加農炮30門、火箭筒320具以及部分輕武器。
1970年底,瀋陽軍區進一步加強了兵團戍邊建設步伐。在原武裝力量的基礎上,又組建了一個步兵團(二十六團),駐佳木斯萬寶地區;在湯原組建炮團(六十三團);在大慶以及兵團和各師司令部駐地等重要目標區,分別組建了21個高炮連、8個警通連,武裝人員遞增到4萬人,補充重機槍234挺、「37」高炮84門、「122」榴彈炮18門,進一步增強了兵團的戍邊力量。
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是準軍事組織,為了保密起見,兵團為所屬6個師分別用「建「設」「鋼」「鐵」「邊」「防」六個字編了信箱,即一師為「建字100信箱」,二師為「設字200信箱」,三師為「鋼字300信箱」,四師為「鐵字400信箱」,五師為「邊字500信箱」,六師為「防字600信箱」。各團依本師分配的順序號形成自己的對外稱呼,如四師四十團對外稱「鐵字408信箱」,團屬各連對外均稱「分隊」。如四師四十團十二連,對外稱「鐵字408信箱52分隊」。
兵團各戰備值班部隊組建後,利用農閒和冬季,抓緊對武裝戰士進行必須的戰術、技術基礎訓練,保證戰士在具備戰時需要的基本素質。如射擊、投彈、刺殺、爆破、土工作業、「三打」(打飛機、打坦克、打空降)、「三防」(防原子、防化學、防細菌)等。期間特別重視對班長、排長和技術骨幹的集中輪訓。
從1969年至1972年,僅兵團和各師在教導隊辦培訓班就達210期,訓練幹部2154人,培訓骨幹2萬餘人次。1970年11月24日,毛澤東主席向全軍發出「不當老爺兵」,進行野營拉練的號召。全軍各部隊迅速掀起野營訓練熱潮。兵團二師(寶泉嶺)、三師(紅興隆)、四師(密山)各組建了1 500人的武裝拉練團,進行1個月的冬季千裡野營拉練。
1971年,兵團進一步加強了武裝部隊的力量,擴編武裝連隊130餘個,武裝總人數達到7萬餘人,並本著「平戰結合」的原則,加快了戰備建設步伐。兵團6個師的後方基地建設初具規模。
建設戰備倉庫、宿舍、醫院2.5萬多平方米,永備作戰坑道500餘米。在邊境地區前沿要點,構築了相當數量的野戰工事和戰鬥連隊(村)。構築守備工事,加強有線和無線通信建設,在防區內增修機動道路5500公裡,基本保證了屯墾戍邊的需要。
1969年初,兵團成立後不久便組建了兵團第六師,新建4個團,全力開發位於三江平原腹地的撫遠荒原。當年墾荒6萬餘畝,1970年達到15萬畝,生產糧食480萬公斤,上交商品糧51萬公斤。加上其他師團的努力,兵團兩年開荒約200萬畝。
1972年,根據屯墾戍邊的實際需要,兵團經報請中央、國務院批准,經鐵道部天津第三鐵道設計院唐山勘測大隊勘測,由哈爾濱鐵路局組織建設,兵團三師、六師組織施工,建設了由集賢縣福利屯至六十團(今前進農場)的鐵路。此段路全程226.6公裡,從1974年開工,到1976年建成,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條為屯墾戍邊服務的鐵路動脈。
如果把1958年王震將軍率10萬轉業官兵進軍廣袤的三江平原、嫩江平原視為是在上進行的新中國成立之後的第一次對「北大荒」的大規模開發,那麼兵團的組建,特別是以來自全國各大城市的幾十萬知識青年為主要力量的兵團戰士的屯墾戍邊活動,則是掀起了新一輪開發「北大荒」的熱潮。這次重大的行動,不僅進一步鞏固了東北邊防,而且為「北大荒」變為祖國的「北大倉」增強中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做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
三、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撤銷
1973年10月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由瀋陽軍區移交黑龍江省省委、省革命委員會管理,不在保留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番號,退出人民解放軍序列,但仍然保留準軍事化體制,兵團、師、團三級機關仍由現役軍人管理。
後來隨著中蘇關係和中蘇邊境的緊張形勢趨於緩和,加上一個省存在兩個農場管理機構而相互重疊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利於省委的一元化領導。因此,1975年10月30日,中共黑龍江省委、黑龍江省革委會、中共黑龍江省軍區委員會在徵得瀋陽軍區黨委同意後,向中央提出了《關於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改變生產建設兵團體制的請示報告》。
同年12月27日,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批准了這個報告。1976年2月25日,由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管理局和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合併組建的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總局在佳木斯兵團俱樂部召開成立大會,同時宣告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撤銷,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任職的軍隊幹部全部回部隊工作。中共黑龍江省委任命黑龍江省黨委常委、雞西市委書記孫子源,擔任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總局黨委書記兼局長。
放到你圈子裡,戰友們會感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