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劉敏 記者 安瑩)15歲女孩麗麗(化名),自從3歲起,脖子上莫名鼓出雞蛋大的包,還會流膿,又痛又癢,消了以後沒過幾年又長,已經反覆了三次,這到底是什麼怪病呢?近日,在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終於找到元兇——鰓裂管瘻。目前,麗麗成功手術後,已經康復出院。
奇怪:脖子莫名長包流膿,甲狀腺出問題了?
「媽媽,怎麼我脖子上又長了一個包。脖子好疼,特別是咽東西的時候更疼,我這是得了什麼怪病嗎?」麗麗無助地問道,麗麗媽媽也不知道怎麼回答。麗麗已經輾轉了多家醫院,一開始以為是甲狀腺的問題,可是也沒檢查出什麼問題來。後來,麗麗媽媽帶著她來到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想解除困擾她們12年的疑惑。
接診麗麗的是該科主任醫師馮旭,在了解了麗麗的左側頸部腫脹流膿反覆出現的症狀後,又根據既往的發病史及影像資料等,初步診斷為鰓裂管瘻反覆感染。經過進一步檢查,證實麗麗果然是由於鰓裂管瘻導致一系列的症狀,雖然只有大約3毫米大小的洞,但就是這個洞,屢屢讓雞蛋大小的囊腫「爬」上麗麗的脖子。
手術:胃鏡相助,找到「小洞」並成功補上
這個「小洞」具體在哪裡?從頸外路徑根本找不到「小洞」的位置,這又該怎麼給她補上呢?頸部神經密布,又靠近聲帶等部位,稍有不慎可能會影響發聲等功能,這又給專家們出了難題。
於是,該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黃志純和馮旭一起找到消化科主任醫師歐希龍,大家聯合來想辦法。消化內鏡既小巧又有高清晰的鏡頭,或許能派上大用場。
手術按計劃進行,黃志純主任先上臺打開手術視野,小心翼翼操作每一步,切除甲狀軟骨板約5毫米。然後歐希龍主任醫師在電子胃鏡下,通過鰓裂管瘻口置入導絲,隨著導絲的慢慢伸下去,一點點尋找管瘻口的位置,終於找到了,然後順勢將其縫合,把這個「小洞」給補好了。
提醒:感染後脖子長囊腫,警惕鰓裂管瘻
馮旭介紹,鰓裂管瘻是種先天性疾病,佔頸部先天性異常疾病的30%,部分患者在5歲前容易被臨床發現,而幼時無症狀者通常於20-40歲因局部感染出現症狀時才能發現,目前接診的患者大多是年輕人。
鰓裂管瘻源於胚胎發育異常的頸部鰓源性疾病,多為頸側胸鎖乳突肌前緣可見細小瘻口,擠壓時有少許白色分泌物,摸起來會向深部遊走。「鰓裂管瘻形成的囊腫容易反覆感染,診治不當容易復發,不少患者只是頻繁地接受切開引流,這種斬草不除根的方法,根本無法治癒疾病。」
專家提醒,若發現孩子在感冒等感染後脖子莫名出現囊腫,且反覆發作,要及時到正規醫院耳鼻咽喉科進行系統檢查,排查鰓裂畸形,在專業指導下,進行科學治療。
(編輯 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