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來源:上海市經信委(時間截至2020年3月,後續園區土地供需或有變化,特此說明。)
調研園區:臨港南橋智行生態谷
調研時間:2020年8月3日
8月3日,課題組再次來到奉賢區金海公路6055號,上次來到這裡是幾個月前調研
東方美谷,這次課題組走進了園區的另一幢商務樓,這裡是臨港南橋智行生態谷的辦公場所。
臨港南橋智行生態谷(以下簡稱「智行生態谷」)是臨港集團與奉賢區「區區合作、品牌聯動」的重要載體,正在重點打造上海第三個自動駕駛測試示範區。
汽車產業並非奉賢區的優勢產業,那麼位於奉賢新城核心地帶的臨港南橋智行生態谷為何會被列為上海26個特色園區?本次調研,課題組重點了解自動駕駛全出行鏈鍛造的策略與前景。
「未來空間」2019年進博會上,中國領先的5G+AI無人駕駛公司中智行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中智行」)宣布落戶智行生態谷,成為奉賢「未來空間」的一號項目。
「未來空間」是奉賢繼「東方美谷」之後重磅打造的區域經濟新引擎,著眼於引進5G、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等智能製造產業。
為何首先選中中智行?雖然公司僅成立兩年,但中智行稱得上是無人駕駛領域的一顆明星。作為全球首個將5G、AI在底層架構深度融合的無人駕駛公司,2019年,中智行獲首批長三角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牌照。
以5G、AI和車路協同為基本發展戰略也與奉賢「未來空間」智能網聯汽車的戰略定位一致。作為奉賢「未來空間」規劃的一部分,智行生態谷的目標是建成「世界一流、國內領先的智能網聯產業集聚區」,為智能網聯汽車這一新興產業提供核心技術創新的承載和支持。
實際上,早在2018年特斯拉超級工廠落戶臨港後,奉賢就開始謀劃打造上海汽車產業「第三極」。特斯拉中國加快提升零部件國產率,上下遊企業加速在周邊集聚,這為毗鄰的奉賢板塊帶來產業鏈延伸和發展機遇。
2019年8月,臨港新片區揭開面紗,其中奉賢區覆蓋臨港新片區全域近2/3面積。面對機遇,奉賢加快規劃,並出臺《奉賢區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未來空間」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以下簡稱「三年計劃」)。
2019年9月,奉賢區人民政府、上海臨港集團、上海交通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借鑑美國「斯坦福-矽谷」科技與產業協同創新模式,充分發揮「政府、企業、高校」多方資源疊加優勢,聚力打造基礎設施完善、創新要素集聚、產業附加值高、技術轉化能力強、智慧生態宜居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未來空間」。
智行生態谷邀請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上海市智能網聯新能源「工業強基」專家組組長、上海智能網聯測試示範專家組員殷承良一同參與規劃與建設。殷承良還有另一個身份:上海智能網聯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技術中心」)董事長、總經理。該公司是2019年由臨港集團、上海交大、專業創新管理平臺共同組建成立。其中,最大的股東是殷承良帶領的創新創業技術管理平臺(股權佔比46%),臨港集團和上海交大分別佔股35%和19%。所籌建合資公司必須讓經營團隊主要參股,這是公司成立之初臨港集團就提出的訴求。
臨港南橋智行生態谷總經理楊凌宇解釋,這個領域很前沿,需要由專業的團隊來做。
作為一家平臺公司,技術中心的首要職責是建設及運維園區測試場景,肩負推進上海市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研發與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任務。園區還引進了上海交大汽車電子控制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和信息內容分析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也由該技術中心負責運維。
在汽車領域深耕了三十年,殷承良十分了解上海智能網聯發展規劃,也清楚上海這一產業發展的長短板。
位於嘉定和臨港新片區無人駕駛測試區分別於2016年和2019年開園。嘉定測試區主要是普通汽車上路測試,而臨港測試示範區主要是大貨車和大卡車,兩者重點都在公共道路上的無人駕駛測試。
國內整體情況也是如此。近年來,國內先後建立了20餘家智能網聯測試區,但測試場景都在公開開放道路上,唯獨缺了兩頭。
「目前批准的路都是一段段的,無人駕駛測試都在一些指定的道路上,出家門、回家,進園區、回園區、進校區等兩頭停車都沒有,停車怎麼辦?」殷承良表示,沒有「兩頭」就無法滿足人們出行的「點對點」需求。
智能網聯測試區建設的同質化令殷承良擔憂,最後一公裡不打通,如何滿足人們實實在在的需求?
奉賢要打造上海第三個道路測試區,也應該與臨港、嘉定兩個測試區錯位發展。殷承良把這些想法告訴臨港集團,雙方一拍即合。
在奉賢區、臨港集團、上海交大「政、企、校」三方多次溝通交流後,最終敲定了智行生態谷的發展目標:建設打通日常出行「最後一公裡」的「智慧全出行鏈」自動駕駛開放測試區。這是全國乃至世界首個按照全出行鏈理念建設的綜合測試示範區。
項目共分為兩期:一期項目提出了「智慧全出行鏈」的理念,針對大型地下空間、園區內道路和園區周邊(7.8公裡)進行建設,主要面對的是「最後一公裡」典型需求。二期項目是區域覆蓋,即以區域為核心概念打造一個網格化覆蓋的示範區,覆蓋面積33平方公裡。測試場景一期已經於今年8月份完成建設,投入運行。據悉,二期將於2021年啟動、2022年完成建設投入運行。
園區內2016年建成的大型單體地下停車場,成為雙方首先敲定的智能網聯測試區域。隨著大型商場、辦公樓宇、居民住宅逐年增加,地下停車場也越來越多。無人駕駛推向應用市場,自動泊車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最後一公裡」的落實首先在地庫測試區,該地庫一期總面積近10萬平方米,總停車位1386個,其中測試車位120個,具體場景包括室內定位、道路監控、路徑誘導等。
其次是到家、到公司、到學校、到商場等場所的區域覆蓋。智行生態谷建設了「園區智慧交通綜合測試示範區」,圍繞社區、園區、校區、景區、商區、城區六大典型場景,真正實現互通互聯和智慧出行。
第三塊是公共運輸站點接駁綜合示範區。從園區到地鐵站的短程接駁也是出行的重要一段,打通全出行鏈,這段必不可少。據悉,園區地鐵站接駁規劃區域共7.8公裡。
園區目前已建成面積約200畝,總建築面積約27萬平方米。2019年園區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69億元,貢獻稅收3.01億元。按畝均計,目前畝均稅收約150萬元/畝;園區未來三至五年的目標是達到300萬元/畝。
殷承良總結了奉賢自動駕駛測試示範區同其他網聯測試區的四點不同,「既有開放道路、又有區域場景;既有地上,也有地下空間;既支持單車智能、也支持車路協同;既支持單一道路,更注重區域覆蓋。」
「最後一公裡」的規劃也是根據實際運用情況驅使。無人駕駛場景最可能實現市場化的是在近距離、障礙少的區域內道路。區域內沒有社會車輛,而且是固定線路,也不需要工信部、交通部等資質門檻限制等,在這些條件驅動下,景點接駁、物流配送、小區環衛、移動販賣等是無人駕駛未來最快實現的場景。
車路協同以「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為核心的智能網聯汽車是頗具中國特色的汽車發展方向。
在
奉賢汽車「三年計劃」中,臨港南橋科技城(智行生態谷)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創新承載區,定位為高附加值和高科技核心零部件研發創新為主。
為何不是單車智能自動駕駛?特斯拉、百度Apollo等都已在自動駕駛技術上取得最新突破。一旦L4或者L5級別的無人駕駛技術可以商業化部署,將重塑汽車行業格局。[註: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將汽車分為6個自動化等級(0級、1級、2級、3級、4級、5級),L4 級為高度自動化駕駛,L5級為完全自動化駕駛。]
但單車智能對集成度要求非常高,不僅在軟硬體技術,也在技術的集成,中國目前多項技術仍存瓶頸。從晶片延伸開來的零部件技術,到無人駕駛的整車集成能力,國內無論是整車廠,還是零部件公司都與國外同類企業有明顯差距。如自動駕駛需要通過各類傳感器來感知周圍的環境,收集道路、車輛信息,而中國的傳感器的精度和速度、晶片計算等仍有待提高,要達到L4級別的無人駕駛技術仍然需要時間。
「單車智能比拼,整車依舊是老大,沿著這條路線走下去,國內競爭不過國外,所以我們一定要另闢蹊徑。」殷承良說。
同時存在的還有成本問題。楊凌宇介紹,「現在一輛車要達到無人駕駛L4級別,在這輛車上面安裝的各項設備、儀器等價值約80萬元,成本非常高,很難實現商業化。怎麼降低成本?把車上的設備轉移到道路上去,能夠將成本降低到10萬元以下。」
受制於這兩方面因素,自動駕駛越來越依靠智能道路設施的進步。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系統,通過車、路感知設備對道路交通環境進行實時高精度感知,實現車與車、車與人以及車與道路交通設施間信息交互和共享。同時基於中國基建優勢、產業發展現狀,「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系統成為新賽道。正如中智行
CEO王勁所言,中國實現L4級以上自動駕駛仍需2到3年時間,但是5G和AI的結合能夠讓中國率先走上車路協同這條路。
網聯通信是連接車、路、雲的紐帶。中國領先的5G 通信技術給發展車路協同帶來優勢。智能網聯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數據,5G高帶寬、高時效條件下數據傳輸更快,效率更高,將感知等設備從車上轉移到路側,從時間和空間維度獲取更多交通信息。
此外,中國通達的高速公路網,也為自動駕駛朝著車路協同的方向提供基礎條件。車路協同發展,不僅在於智慧的車,也要有聰明的路。而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啟動,包括5G、新能源充電樁、大數據中心在內的道路基礎設施智能化建設加快,道路越來越聰明,將支撐車路協同更好發展。
重在產業生態融合智慧的車和聰明的路相結合,才能有效促進車路協同發展。這也意味著這一產業面臨較長的產業鏈,上遊產業涵蓋傳感器、地圖、通信、AI算法、汽車電子、道路設施等;中遊系統涉及智能製造、交通企業、系統集成、數據集成等產業;下遊系統涉及公共服務、共享出行、物流配送、行業服務等行業,跨越汽車、人工智慧、通信、公共服務等不同領域。
多產業高度交叉融合是智能網聯的特色,也是難點。臨港南橋智行生態谷科創服務中心副總監魏偉告訴課題組,單獨造車或造攝像頭目前技術上都可以實現,但難點恰在集成。
對相關企業而言同樣如此,技術作為企業核心資本需要迭代和攻堅,但這不是他們做成「車路協同」這件事的難點,難點在企業間的「融合」。中智行科技有限公司法務與公共關係副總裁裴穎告訴課題組,「無人駕駛真正落地需要包括汽車、AI、通信、5G等多個行業融合起來,只有很好地融合,無人駕駛才能落地。」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僅在於將產業鏈上下遊集聚起來,也要提供相應的場景。
生態是什麼?產業鏈上下遊之間能夠相互服務。魏偉介紹,「集聚是大家在一起各做各的,生態是企業間有機融合,企業既是被服務的對象,又是提供服務的主體。」
只有在場景中將項目落地,才能逐漸形成生態。在測試場景的吸引下,目前園區已集聚上下遊企業數十家,園區也在繼續導入上下遊企業,進一步形成「全產業鏈」創新生態。
智行生態谷成立之日起便有「融合」屬性。楊凌宇告訴課題組,車只是園區未來要發展的重要一環。智行生態谷不僅圍繞車,而是圍繞著V2X(vehicles to everything;汽車與外界的信息交換)的整個產業鏈進行不斷的擴展和延伸。
正因如此,專注於汽車電子控制器開發工具領域的昆易電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簡稱「昆易電子」)選擇將新址落在智行生態谷。昆易電子服務整車及各級零部件產業鏈,十年來,一直保持盈利。該公司董事長陳奇說,選擇智行生態谷,一是服務,二是生態。
作為傳統汽車部件公司,來到智行生態谷,昆易有新的使命。陳奇介紹,汽車在不斷電氣化和智能化的過程中,公司跟隨服務對象發展,智行生態谷形成了上下遊集聚交融的生態,我們既可以成為提供服務的主體,也是被服務的主體,這與我們公司的定位和目標相契合。
未來商業化:面臨降成本、商業模式難題信息安全是未來無人駕駛能否上路的一個關鍵點,也是商業化的前提。這些能否落實,行業標準很重要。據悉,園區將會聯合產業鏈上遊領軍企業,組建引領產業發展的協同組織,不斷完善行業標準,搶抓話語權。
園區打造的上海市智能網聯信息安全研發與檢測服務平臺,也是全國第一家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公共服務平臺,殷承良介紹,未來該平臺將會升級到國家級汽車安全公共服務平臺。
當然,殷承良非常清楚,最終還是要回到產品的邏輯上。因此,技術中心同時也是一個孵化平臺。在奉賢、臨港、交大三方的努力下,上海交大兩個國家工程實驗室將會遷入園區,同時成立十個核心技術研究所,未來將從科研成果轉化和公共研發服務兩個方面著手,推動一批高精尖項目的孵化,為智能聯網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創新驅動。 「這是臨港集團『投資一批、導入一批、孵化一批』的戰略,我們要在園區內培養扶植創新的『小花』,並讓這些『小花』茁壯成長。」楊凌宇說,在培育和成長的過程中,將激發出產業創新和生態集聚的強勁勢能,其中也必須蘊含著園區發展尤其是投資性收益顯現的藍海。
對企業來講,商業模式是關注重點。「新產品是試錯試出來的,一定不是完全想好了之後再往前跑的。」裴穎告訴課題組,除了多行業交叉融合難,如何形成可推廣的商業模式也是企業的難題。
奉賢區委書記莊木弟曾指出,奉賢是上海最新的汽車產業中心,「新」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奉賢的汽車產業體現了「新的人、新的技術、新的模式」。二是新片區有創新的政策、創新的制度、創新的環境和創新的未來,是「特區中的特區」。
無人駕駛不僅新在技術、人才,也在於模式之新。不同於傳統汽車產業的模式,無人駕駛產品迭代升級是以網際網路的模式進行的,迭代速度、行業發展非常快,對企業來說,產品儘快落地非常重要。
5G讓中國無人車至少加速兩年,商業模式的探討已不再處於展望階段,而是迫在眉睫。「如果商業模式出不來,成本下不去,就不會有市場。」這也是殷承良的擔憂,智能網聯汽車已經是一片「紅海」,需要儘快確立行業標準和商業模式,這也是智行生態谷正在探索的方向。
臨港南橋智行生態谷:臨港南橋智行生態谷,位於上海市奉賢新城北部核心位置,與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隔江相望,面積1.21平方公裡,是南上海汽車產業中心——「未來空間」的核心技術承載區。依託臨港集團、奉賢區、上海交通大學三方戰略合作,園區導入「斯坦福 - 矽谷」產研融合創新模式,建設上海第三個無人駕測試中心及信息安全平臺等核心功能平臺。未來,智行生態谷致力於發展多場景的智能網聯汽車「全出行鏈」,將集研發、驗證、測試、考核、示範、運營綜合能力於一體,推動車路協同通信系統等領域的創新研發,高位構建引領未來的智能網聯產業創新生態體系,並與臨港新片區上汽、特斯拉汽車產業基地實現集群發展、融合互動,合力打造上海汽車產業「第三極」。
二、發展優勢一是產業高端切入優勢。圍繞中國車路協同發展,智行生態谷重點聚集產業鏈前端環節,著力制定車路協同技術標準。上海智能網聯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聯合中智行等行業龍頭企業、上海交通大學10多個研究所等,探索制定引領全球的車輛協同標準,推動智能駕駛行業大跨步向前發展。
二是多方協同發展優勢。園區快速發展是奉賢區、上海交通大學、臨港集團多方協同共推的結果,是政策、技術與資產三要素融合的集中體現。奉賢區人民政府全面負責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場場景等基礎建設、資金籌措和投資管理,並制定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及政策。上海交通大學擁有一批智能網聯汽車方面的研究所,能夠為南橋智行谷提供高端技術支撐。臨港集團南橋公司負責園區開發運營,提供臨港南橋科技城地下停車場和園區道路用於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並提供企業所需的各類商務服務。
三是豐富的測試場景優勢。園區針對智能駕駛的各個環節,建設了內容豐富、規模巨大的測試區域,具體有四個特質。
既有開放道路,又有區域場景。充分利用一期測試場景共9.87公裡(園區測試場景2.07公裡+開放道路測試場景7.8公裡),推動實現園區、社區、校區、景區、商區、城區六大場景聯動。
既有地上空間,又有地下空間。充分利用一期近10萬平方米地下連通、全開挖的地下空間,通過裝備路側單元及車載單元,建設國內首個涵蓋5G、LTE-V、WIFI、UWB定位等不同通訊和定位方式的大型地下車庫。
既有單車服務,又有互通互聯。實現車輛與車輛、車輛與基礎設施、車輛與雲端的互聯互通。
既注重單車道路,又有區域覆蓋。以實現點對點服務為目標,為廣大車企、零部件企業及系統集成服務商提供5G環境下最為先進的智能網聯研發測試服務。
三、存在問題一是行業主體的協同創新機制不健全。由於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整體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行業標準及規範不健全,企業分工與協同機制仍未建立。雖然南橋智行生態谷著力推動聯盟或共同體建設,構建行業發展的主體框架,然而多方主體的利益分享機制與具體職責還需要較長時間的探索。
二是車路協同公共數據信息的開放與監管不完善。一方面,車路協同主體對接交通信號燈、交通管理等公共信息難。另一方面,對於如何管理車路協同數據云平臺,還未有較為明確的規章制度,存在智慧交通運行數據管理風險等。
三是針對前沿行業的公共服務體系還需進一步優化。車路協同是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需要有功能強大的公共服務體系支撐。例如,需要更多的智慧財產權服務機構,為園區企業提供智慧財產權備案及申請等服務;需要更多的高能級孵化器,持續培育一批高技術水平、高成長的高科技企業。
四、未來發展建議為把南橋智行生態谷建設成為引領中國車路協同發展的技術與標準源點,結合行業瓶頸問題與園區不足,未來應重點強化與相關部門的溝通,破除行業發展制約性因素,完善園區特色化服務體系。
一是進一步強化相關管理部門在協同創新中的引導作用。在推動車路協同共同體建設過程中,進一步強化相關部門的引導作用,力爭在標準制定過程中充分吸納管理部門、市場主體、行業組織的意見,形成前瞻性與實用性強的技術標準體系。
二是加快完善車路協同公共數據的監管體系。在進一步開放公共運輸信息的基礎上,依託網信辦、交通委等部門,加快推進車路協同公共數據平臺構建,形成公共數據管理的框架與相關辦法,使得公共數據安全儲存、高效實用、精細化服務車路協同發展。
三是進一步完善園區公共服務體系和創新生態。要引進高質量服務機構,實現智慧財產權等服務的專業覆蓋,實現快速審查、快速確權、快速維權、協同保護。此外,應加強各類政策諮詢服務,引導園區企業申報各類高新技術產業政策。
四是放大地下測試車庫優勢。園區應進一步完善地下測試車庫的「最後一公裡」測試功能,進一步對智能駕駛汽車企業開放,通過產業聯動和數據共享,打造智能出行產業鏈生態,與嘉定智能網聯開放道路測試區、臨港智能網聯綜合測試區共同實現三位一體、錯位互補的互動發展格局。
[本文執筆人:王琳傑、張靚、張雲偉,課題負責人:張俊、李顯波,課題統籌協調:田春玲,課題組成員:張雲偉、柴宗盛、王琳傑、姜乾之、崔園園、戴躍華、張靚。感謝上海市經信委、上海市開發區協會和禮森(中國)產業園區智庫對本次調研的幫助]海報設計:尹惠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