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說成人世界殘酷,可是到底殘酷在哪裡,是爾虞我詐的宦海沉浮?還是此起彼伏的商場戰爭?
其實是成人世界自有的畸形的運行規律,想盡辦法把每個人打磨進這一套規律的齒輪之間,所有出格的行為,或者想法,都要被打掉刪去,最終每個人都以圓潤卻也破損的姿態出現。
這些人笑不會真的笑,哭也不會真的哭,就是咧了咧嘴,發出了那一點聲音而已。
那些被打掉的地方,雖然圓滑了,卻也突突的冒著黑氣,裡面滿是不甘和憤恨。
這個世界並不需要我們獨有的屬性,相比之下,它更需要的是共性,是對既有規則的承認,至於那些個人的特性,往往是放在第二位的。
如果這種個性無傷大雅,便會有人說兩句不疼不癢的場面話,可是若有一丟丟的地方衝撞所謂的既成體系,便會被冠以「不懂事」的頭銜。
可是所謂的「懂事」,到底是讓我們懂個什麼事呢?
片中的李玩總是被大人們說是「不懂事」,起初是因為她不願意選英語興趣小組,後來是因為她不能放棄找狗。可是她不願意選英語興趣小組是因為她真的喜歡物理和天文,不能放棄找狗是因為她幾乎把狗看作自己的一部分。在社會大制度下這種堅持幾乎是毫無價值的,個人喜好在家庭社會的大車輪之下不值一哂。
可是家庭社會的選擇真的是正確的嗎?李玩是可以靠物理比賽保送的,非要她去靠自己並不擅長的英語。
女孩和狗之間的關係,算是本片的主旋律循環。
李玩兩次養狗又兩次丟狗。第一次養狗的李玩很快就接受了這個意外的生命,可是到了第二次,在經歷了第一次丟狗的心痛後,李玩不能接受這個愛因斯坦的替代品,尤其是所有人都睜著眼睛說瞎話送來的新狗,這個接受的過程顯得漫長而扭曲。
以前看皇帝的新裝,覺得裡面的人物都好蠢,可是生活裡,睜著眼睛說瞎話的,撒謊的成人,卻比比皆是。他們自以為找到了遮羞布,其實他們的花屁股早就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
打蝙蝠一節是故事的轉折,蝙蝠衝進教室後學生們的沸騰和任課老師的無力蒼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後老師捲起課本,一棒子打死了那隻蝙蝠,鬧劇終於告一段落。蝙蝠的脆弱即是在影射李玩,也是指新的愛因斯坦,他們都同樣脆弱無辜,迎不住這當頭一棒。
另一個轉折是李玩弟弟打狗反被嚇這一段。在李玩爸爸都被狂吠的愛因斯坦嚇住的時候,李玩蹲下來安撫了愛因斯坦,在這一段裡,李玩真正地接受了新的愛因斯坦的存在。女孩和狗的命運,也終於在這裡融合在了一起,可是這一次卻又是悲劇收場。
兩次養狗後,李玩經歷了兩次丟狗。第一次後媽給她買了一雙輪滑鞋算作哄她的代價,她還是晚上衝出家門,瘋了似的找狗,那段找狗的情節持續了很久,其實也沒有什麼情節可言,只是女主一個人在胡同裡橫衝直撞,不停地大喊,後來還到處發尋狗啟示。可是到了第二次,她尋找了幾個不同的狗肉店後就放棄了。
有了第一次妥協,第二次來的就比較容易。
時間是個好老師,如果你學不會,它會不斷重複。可是我們也往往是個好學生,幾次就可以學會了。
李玩喝下那杯牛奶的時候,是她真正意義上對自己進行的第一次閹割,她對自己夠狠,連從小的生理反應都能克服。
在故事的最後,李玩跟著父親參加應酬,她略作遲疑就面不改色地吃下那塊狗肉,還不忘說一句「謝謝叔叔」,這是她對自己的第二次閹割。
她真正了解了成人社會的運行規則,也終於融入其中。周遭人們的眼神,從開始的擔憂,變成了後來的不忍,再變成了懼怕。
我仿佛看到一個十三歲的女孩,對自己痛下殺手。
飯局後,父親因此誇了她,卻最終沒有忍住流淚。他到底想到了什麼不得而知,但是其中必有後悔和內疚,他親手把他的女兒送上一條違背她本性的路,他親手把她磨地血肉模糊。
不過他的後悔,到底能持續多久?
子女對父母到底意味著什麼?到底有多少人真的想清楚了這個問題才生了孩子。大多數父母只有著威逼利誘暴力三種教育方式,卻指望將子女養育成才,光宗耀祖。
而為人子女者,幾乎沒有幾個能夠自由成長的,他們背負著各種期望和要求,他們要聰明,要漂亮,要成績好,要有禮貌,他們窮盡整個童年和青春期,最後到底換來了什麼,有多少人真正換回了想要的未來,或者換回了父輩們曾經承諾過的聽話就能有的未來。
多少人不過是換回一句「今天真給你爸長臉」。
丟掉了自己,只換回了「臉」。
借用黃執中在奇葩說中的一句話,「那不是成長,那是扭曲。」
結尾處李玩意外遇到了真正的愛因斯坦,曾經瘋狂尋找到如今不動聲色地離開,李玩只能在無人處哭泣。
她終於完成了她的成長,但是也終於丟失了真正的自己。
片中愛因斯坦在某種意義上即影射了主人公的真實自我。這個自我不停地在得失之間遊走,最終被磨損消耗。
到了最後,那便成了即便是遇到,也不敢承認的自己。
不過這樣的事,以後還多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