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所謂懂事,不過一場眾望所歸的閹割

2020-12-05 心如檸檬天然德酸

人們總說成人世界殘酷,可是到底殘酷在哪裡,是爾虞我詐的宦海沉浮?還是此起彼伏的商場戰爭?

其實是成人世界自有的畸形的運行規律,想盡辦法把每個人打磨進這一套規律的齒輪之間,所有出格的行為,或者想法,都要被打掉刪去,最終每個人都以圓潤卻也破損的姿態出現。

這些人笑不會真的笑,哭也不會真的哭,就是咧了咧嘴,發出了那一點聲音而已。

那些被打掉的地方,雖然圓滑了,卻也突突的冒著黑氣,裡面滿是不甘和憤恨。

這個世界並不需要我們獨有的屬性,相比之下,它更需要的是共性,是對既有規則的承認,至於那些個人的特性,往往是放在第二位的。

如果這種個性無傷大雅,便會有人說兩句不疼不癢的場面話,可是若有一丟丟的地方衝撞所謂的既成體系,便會被冠以「不懂事」的頭銜。

可是所謂的「懂事」,到底是讓我們懂個什麼事呢?

片中的李玩總是被大人們說是「不懂事」,起初是因為她不願意選英語興趣小組,後來是因為她不能放棄找狗。可是她不願意選英語興趣小組是因為她真的喜歡物理和天文,不能放棄找狗是因為她幾乎把狗看作自己的一部分。在社會大制度下這種堅持幾乎是毫無價值的,個人喜好在家庭社會的大車輪之下不值一哂。

可是家庭社會的選擇真的是正確的嗎?李玩是可以靠物理比賽保送的,非要她去靠自己並不擅長的英語。

女孩和狗之間的關係,算是本片的主旋律循環。

李玩兩次養狗又兩次丟狗。第一次養狗的李玩很快就接受了這個意外的生命,可是到了第二次,在經歷了第一次丟狗的心痛後,李玩不能接受這個愛因斯坦的替代品,尤其是所有人都睜著眼睛說瞎話送來的新狗,這個接受的過程顯得漫長而扭曲。

以前看皇帝的新裝,覺得裡面的人物都好蠢,可是生活裡,睜著眼睛說瞎話的,撒謊的成人,卻比比皆是。他們自以為找到了遮羞布,其實他們的花屁股早就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

打蝙蝠一節是故事的轉折,蝙蝠衝進教室後學生們的沸騰和任課老師的無力蒼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後老師捲起課本,一棒子打死了那隻蝙蝠,鬧劇終於告一段落。蝙蝠的脆弱即是在影射李玩,也是指新的愛因斯坦,他們都同樣脆弱無辜,迎不住這當頭一棒。

另一個轉折是李玩弟弟打狗反被嚇這一段。在李玩爸爸都被狂吠的愛因斯坦嚇住的時候,李玩蹲下來安撫了愛因斯坦,在這一段裡,李玩真正地接受了新的愛因斯坦的存在。女孩和狗的命運,也終於在這裡融合在了一起,可是這一次卻又是悲劇收場。

兩次養狗後,李玩經歷了兩次丟狗。第一次後媽給她買了一雙輪滑鞋算作哄她的代價,她還是晚上衝出家門,瘋了似的找狗,那段找狗的情節持續了很久,其實也沒有什麼情節可言,只是女主一個人在胡同裡橫衝直撞,不停地大喊,後來還到處發尋狗啟示。可是到了第二次,她尋找了幾個不同的狗肉店後就放棄了。

有了第一次妥協,第二次來的就比較容易。

時間是個好老師,如果你學不會,它會不斷重複。可是我們也往往是個好學生,幾次就可以學會了。

李玩喝下那杯牛奶的時候,是她真正意義上對自己進行的第一次閹割,她對自己夠狠,連從小的生理反應都能克服。

在故事的最後,李玩跟著父親參加應酬,她略作遲疑就面不改色地吃下那塊狗肉,還不忘說一句「謝謝叔叔」,這是她對自己的第二次閹割。

她真正了解了成人社會的運行規則,也終於融入其中。周遭人們的眼神,從開始的擔憂,變成了後來的不忍,再變成了懼怕。

我仿佛看到一個十三歲的女孩,對自己痛下殺手。

飯局後,父親因此誇了她,卻最終沒有忍住流淚。他到底想到了什麼不得而知,但是其中必有後悔和內疚,他親手把他的女兒送上一條違背她本性的路,他親手把她磨地血肉模糊。

不過他的後悔,到底能持續多久?

子女對父母到底意味著什麼?到底有多少人真的想清楚了這個問題才生了孩子。大多數父母只有著威逼利誘暴力三種教育方式,卻指望將子女養育成才,光宗耀祖。

而為人子女者,幾乎沒有幾個能夠自由成長的,他們背負著各種期望和要求,他們要聰明,要漂亮,要成績好,要有禮貌,他們窮盡整個童年和青春期,最後到底換來了什麼,有多少人真正換回了想要的未來,或者換回了父輩們曾經承諾過的聽話就能有的未來。

多少人不過是換回一句「今天真給你爸長臉」。

丟掉了自己,只換回了「臉」。

借用黃執中在奇葩說中的一句話,「那不是成長,那是扭曲。」

結尾處李玩意外遇到了真正的愛因斯坦,曾經瘋狂尋找到如今不動聲色地離開,李玩只能在無人處哭泣。

她終於完成了她的成長,但是也終於丟失了真正的自己。

片中愛因斯坦在某種意義上即影射了主人公的真實自我。這個自我不停地在得失之間遊走,最終被磨損消耗。

到了最後,那便成了即便是遇到,也不敢承認的自己。

不過這樣的事,以後還多著呢。

相關焦點

  • 《狗十三》所謂的「懂事」,就是壓抑天性,自我閹割
    看完《狗十三》,最後一個鏡頭尤為難忘:李玩看著學滑冰的弟弟李昭,一次次的摔倒,不斷地大哭,喊著:叔叔,我們慢點;我還是不會滑;我要休息一會兒,你領我滑……卻被一再要求自己站起來。此刻李玩臉上的表情,很是耐人尋味,意味深長。好像透過弟弟看到了曾經的自己,大哭大鬧,最後得到的是什麼?
  • 「成長」都是一次自我閹割——《狗十三》
    中國大陸拍出了一部優秀的青春電影——《狗十三》。《狗十三》是曹保平導演2013年的作品,獲得了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入圍柏林電影節水晶熊最佳影片。此後該片則被封禁,觀眾們再難一睹其真容。這期間曹保平執導了《烈日灼心》和《追兇者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和口碑,可是這些影片的人文關懷和社會意義卻遠遠不及被禁的《狗十三》。讓人意外的是,時隔5年後《狗十三》竟然又能重回院線上映,實屬難得。
  • 一部講述我們在你要懂事的規則下慢慢被「殺死」的電影《狗十三》
    《狗十三》是一部以成長為主題的影片,雖然是去年的片子,但我至今才看。主要因為朋友看完哭的稀裡譁啦讓我不敢看,又或是自己已經遠離青春期,主題不太符合胃口。今日,閒暇之餘才在好友的力推下觀看完整部片子。沒看以前,以為僅僅講的是青春期的叛逆以及與周圍人事的矛盾等。
  • 中國式家庭教育,中國式成長,被《狗十三》不動聲色的展現出來了
    中國式家庭教育,中國式成長,被《狗十三》不動聲色的展現出來了看《狗十三》的時候沒什麼感覺,最後卻因為李玩吃掉狗肉而流淚,原來痛苦的不是被迫改變,而是自己選擇了妥協。就這樣,我們在精神「閹割」下長大了。影片中的大量臺詞讓我感到似曾相識,我們丟棄自己的個性與喜好,活成你們所希望的模樣,磨平稜角,這就是你們所謂的你真是爸的驕傲,我的女子長大了,懂事了,真可笑。換個角度想想,影片中的父親也不容易,掛掉前妻的電話,車載音樂播放著《再回首》,在自己的女兒面前涕泗橫流,這是父親第二次落淚,第一次是得知第二隻愛因斯坦餓死的消息。
  • 《狗十三》:一個稱職的父親和懂事女兒的被動成長史,狗十三影評
    2018年12月14日由曹保平導演,張雪迎、果靖霖主要的電影《狗十三》即將全國公映。我於12月9日參加了《狗十三》的提前點映及主創人員見面會。這是一部代入感極強的影片,莫名的壓抑從始至終。一位是稱職的父親,一個是懂事的女兒。
  • 電影狗十三片名含義是什麼 單純美好不屬於狗十三
    電影狗十三片名含義是什麼 單純美好不屬於狗十三時間:2018-11-23 23:2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電影狗十三片名含義是什麼 單純美好不屬於狗十三 電影《狗十三》於2013年10月11日上映,後來被禁,時隔五年,又重新上映,來看看電影狗十三片名含義是什麼 ?
  • 《狗十三》影評,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
    《狗十三》是曹保平導演的作品,講述的是一個女孩的成長之路。導演曹保平敢拍,不畏世俗的眼光,敢於把現實生活中的無奈表現出來就已經很厲害,細數之前的作品,《烈日灼心》《追兇者也》無一不體現著人性,道德,現實的問題。「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影片就是圍繞這一句話來展開的。
  • 狗十三豆瓣評分多少電影好看嗎 狗十三最新影評怎麼樣
    由曹保平導演,張雪迎主演的電影《狗十三》將於12月7日上映,該片被禁五年,豆瓣評分高達8.5分,此次終於能夠上映不少觀眾都倍感期待、狗十三豆瓣評分多少  目前電影《狗十三》在豆瓣上的評分為8.5分,該片2013年就已經製作完成,不過直到今年才在全國公映,目前該片定檔12月7日,上映之後可能豆瓣上的評分還會出現波動
  • 王思聰與《狗十三》:人不叛逆枉少年
    最近我看了個電影,叫《狗十三》,這是一部青春片,講的是13歲少女李玩成長的故事,在她身上,我看到了許多人「長大」的過程,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李玩父母離異,名義上她歸爸爸撫養,但爸爸平時不出現,只有在李玩不聽話的時候爸爸才會出面管教她。李玩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她最好的玩伴是一條名叫愛因斯坦的狗。
  • 《狗十三》:誰殺死了青春?
    《狗十三》劇照「他們真覺得我傻嗎?直到現在我也沒得到一個答案,特別希望有當事者能跟我分享一下。」《狗十三》的編劇焦華靜憤憤不平的是電影裡那場集體性指鹿為馬,來自她的親身經歷。這是張雪迎在微博中回憶自己接拍《狗十三》時的狀態,很準確,很大程度上,曹保平看中的就是當年張雪迎的貌不驚人,甚至是「不太好看」。貫穿電影始終的線索與一隻叫愛因斯坦的狗有關,養狗、丟狗、找狗,再一輪把狗送走,李玩終於「懂事了」,聽話了,走在路上遇到真正的愛因斯坦,她也再不相認。
  • 《狗十三》我丟的不是狗,而是我的青春!
    《狗十三》是一部被打入冷宮五年的青春片。五年間,它的名字從《狗13》變成了《狗十三》。除了主角李玩13歲的意思,13像英文字母B,罵人諷刺深藏不漏,電影從片名就透出一股狠勁!《狗十三》,「狗13」,「gou B」。
  • 《狗十三》——青春最真實的疼痛
    可是,他對李玩的好,仿佛是建立在李玩懂事的基礎上的。父親送了李玩一隻狗——「愛因斯坦」。這隻狗也許就是李玩人生的縮影,在被買回來的那一刻,它就失去了自由。它的命運是任人擺布的,正如李玩自己做不了主的人生。李玩也試圖反抗,可是到了後來,她麻木了,屈服了。她徹底從一個少女蛻變成了成人。
  • 《狗十三》導演很厲害,懂得如何讓觀眾有代入感,產生共鳴
    《狗十三》導演很厲害,懂得如何讓觀眾有代入感,產生共鳴你爸打你都是為了你好,從小聽這句話聽到耳朵長繭,並且對這句話深惡痛絕,在我前幾天看《狗十三》的時候,又聽到了這句話。觀影過程中不斷冒出的想法:這就是我的人生啊,懷疑導演可能監視了我的人生吧。
  • 以《狗十三》為例,從三個層面解讀這部劇情片的魅力所在及啟示
    《狗十三》這部帶有教育意義的劇情片為什麼這麼受歡迎,它的魅力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接下來我們共同去領略其中的奧妙!《狗十三》這是一部由曹保平執導的劇情片,影片於2018年12月在全國正式上映。影片獲得了第64屆柏林電影節國際評委會特別獎等一系列獎項,與此同時,影片的豆瓣評分也達到了8.2分。雖是一部家庭題材的劇情片,但揭示了中國式家長教育存在的問題,引人入勝又發人深思。
  • 《狗十三》國產青春電影裡的裡程碑式作品
    我記得當時看完《狗十三》後,那天晚上我就失眠了,眼睛睜著睜著就哭了,情緒不知道從哪裡來,更不知道該回哪裡去。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國產電影就把青春定義為了戀愛,打群架,暗戀男女神,甚至草率交出自己的第一次然後墮胎等等。
  • 《狗十三》最好的國產青春片 狗永遠是狗,人有的時候卻不是人
    PS:這應該就是今年你能看到的最好的華語電影《狗13(2016)》狗永遠是狗,人有的時候卻不是人。本片講述:狗十三★★★★看點:一個時代的殘酷青春,裡面有我們成長道路上的親切感和孤獨感,那種沒有人理解認同,還要被迫接受大人世界的無助。時長:120分鐘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一部太現實又被禁的找不到影的電影。
  • 影評《狗十三》
    《狗十三》是導演曹保平的一部關於青春題材的作品。同影片中的少女李玩的坎坷經歷一樣,這部電影在被禁了五年後才在2018年正式上映。該片講述了13歲的少女李玩,由於父母離異,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處於青春期的她渴望得到家人的了解、陪伴和愛。在「要聽話」的中國式教育裡,李玩在掙扎與妥協的過程中也完成了屬於她的「成人禮」。
  • 《狗十三》劇情分析,這部電影為什麼能夠直戳人們的內心
    《狗十三》這部電影的口碑不錯,但是這部電影名字並沒有多吸引人。一個不明所以的名字,加上一個並不高的票房,到底能為我們帶來怎麼的視聽體驗呢?這樣一個看名字完全不知道要演啥的電影,又為什麼能夠戳中很多人的內心呢?對於這點,我也著實好奇。
  • 《狗十三》的殘忍和真實,揭露了多少中國式教育家庭
    2013年的《狗十三》,塵封了五年,終於見於天日。國內青春題材近幾年已經流入各種類型電影,但一提到經典青春影片,我只想起當年的陽光很刺眼,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其他的青春影片質量參差不齊,基本上總差一口氣去擊中觀眾要害。而《狗十三》的到來,未映先火,被大家捧為十年來最好國產青春片。
  • 《狗十三》:我們的青春,都過得像條狗
    第一場《海王》,第二場《狗十三》。《海王》到現在上映5天票房已經突破7.6億了。而壓了五年,千呼萬喚使出來的《狗十三》卻只收穫了2400萬的票房。弄丟了愛因斯坦的大人們覺得很對不起她,但沒有出去找狗,也沒有跟她道歉,反告訴她要懂事別計較了,送了一雙輪滑鞋哄她。結果沒管用,李玩還是堅持出去找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