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時代》、《致青春》、《那些年》、《左耳》……這些打著青春片題材的電影對觀眾進行狂轟濫炸之後,
終於!Finally!とうとう!中國大陸拍出了一部優秀的青春電影——《狗十三》。
《狗十三》是曹保平導演2013年的作品,獲得了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入圍柏林電影節水晶熊最佳影片。
此後該片則被封禁,觀眾們再難一睹其真容。
這期間曹保平執導了《烈日灼心》和《追兇者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和口碑,可是這些影片的人文關懷和社會意義卻遠遠不及被禁的《狗十三》。
讓人意外的是,時隔5年後《狗十三》竟然又能重回院線上映,實屬難得。
電影對「青春」的詮釋非常棒,
導演沒有強行給「青春」加濾鏡,而是認真的面對中國式青春中沒有大喜大悲,沒有恩怨情仇,沒有打架墮胎,沒有轟轟烈烈。
抹去這些烏煙瘴氣的虛假煙霧後,作品呈現出來了普普通通真真切切的青春,是如此的平凡也是如此的殘酷。
尤其喜歡電影中對兩女一男的三角關係處理,特別乾淨利落。
少男少女們內心敏感而柔弱,所以她們的煩惱事特別多,來自成績,來自家庭,來自父母,甚至來自寵物。
愛情在少年們生活中的比重並不大,沒幾個人真的會要死要活,鬧得朋友翻臉失去自我。
因為青春,所以灑脫。
而電影並不僅僅停留在講「青春」這個層面上,作品進一步講述了「成長」。
————————以下涉及劇透————————
故事脈絡很簡單,
一個13歲少女李玩,因父母離異,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父親為了能更好的與女兒溝通,送給了李玩一隻寵物狗,李玩給小狗取名為「愛因斯坦」。
某一天,因「愛因斯坦」的突然走丟,大人們在對於狗走丟的處理方式上,讓李玩大失所望,並與大人們產生了激烈的對抗,
李玩也在暗潮湧動的青春掙扎中完成了她的成長。
電影中,最大的衝突點是小狗走丟後,大人與少女的處理態度上,
大人們都非常理智冷靜,他們默認丟了的小狗找不回來,也不願意花大力氣去找一隻寵物狗。
但李玩卻對愛因斯坦情深意切,她到大街小巷小區弄堂各處尋找,她把尋狗啟示遍地張貼,她一遍一遍問附近的人有沒有看到過愛因斯坦。
讓她痛恨的是,大人們竟如此淡漠的對待小狗的丟失,
而大人們則完全無法理解李玩為找回小狗而做出的種種行為,在他們看來李玩這樣費盡心力的尋找不但白費力氣更是無理取鬧。
於是大人們找來一隻與愛因斯坦相似的狗,以期安撫李玩,這反而讓李玩更厭惡大人們毫無情感息事寧人的做法。
終於,雙方矛盾升級,李玩找朋友高放喝酒訴苦深夜未歸,導致奶奶外出找她而差點迷路,父親氣憤李玩沒完沒了的鬧,動手打了李玩,並嚴厲的要求她向奶奶道歉。
李玩終於在父親的暴力鎮壓下,說出了「對不起」。
這段故事講述得特別好,很多人看到了中式教育、父權獨裁、家庭暴力等問題,
而我不這麼想。
影片好就好在它沒有完全的傾向李玩這一邊。
影片裡大人們的處理方式,自始至終都是有理有據有因有果,甚至是更有經驗更克制理智的。
從客觀第三者的角度來分析,大人們每一步都是最高效,投入產出比最優,也最簡單的行為。
只是一味追求效率,以此為代價的是要犧牲「情感」。
對大人們而言相比於「時間」、「精力」、「金錢」,「情感」的損失可太沒關係了。
他們在社會裡摸爬滾打,在社會裡奮鬥,努力爬得更高,他們的「情感」在社會現實下已經被打磨得遲鈍平滑,不要說對寵物有多少感情,即便人與人之間也是情感淡漠。
所以在這些成熟的有著豐富閱歷和理智思想的大人們看來,李玩那充沛的情感和旺盛的精力純屬浪費。
可是,他們忘記了,我們每一個人曾經都有過敏銳的情感和單純的愛憎,
我們都是像李玩這般倔強、純粹中成長起來的,只是長著長著我們就忘了原來的模樣了。
就像皇帝的新衣,最可怕的不是沒有人敢說真話,而是所有人都真的相信皇帝穿了衣服。
大人們為什麼會變成了這樣?
電影中李玩的變化給了我們答案,
李玩因愛因斯坦走丟,找朋友高放喝酒訴苦時,高放安慰她「這樣的事,以後還多著呢」,不要太糾結了。
「這樣的事,以後還多著呢」這句話就是我們最終長成了現在這樣的原因,
就像李玩挨打被要求向奶奶道歉,滿懷期待著父親答應的事最後卻不了了之,參加飯局被要求跟長輩們喝酒,被迫接受同父異母的弟弟,被迫看著父親將小狗送走…………
李玩就是在這一次次的現實事件中成長起來的,
因為「這樣的事,以後還多著呢」,也許她可以在某件事上反抗一次兩次,但她能對抗整個生活嗎?
我們每個人都像李玩一樣,慢慢變得消磨了稜角,鈍化了情感,放低了自我。
電影並不是在抨擊所謂的教育、家庭或父母,
電影抨擊的是整個社會環境,是這個虛偽的,骯髒的,狡詐的社會把我們塑造成了這樣。
那隻叫「愛因斯坦」的小狗只是參照物,它可以替換成任何我們珍視的東西。
面對社會,我們不是不想堅持自己,而是無法堅持自己,
為了陪家人而拒絕參加老闆們的飯局,那就要接受事業難有起色。
討厭虛偽的同事同行,不屑與他們為伍,那就要接受被邊緣化。
受了委屈遭遇了不公,非要爭個是非對錯,可能連工作都保不住。
社會成功學一直告誡我們要審時度勢,要處理好人際關係,做到最優化資源配置,就如大人們教育小孩要懂事一樣。
更可怕的是,大人們這樣教育竟然是「對的」,只有「懂事」,我們才能在這樣的社會上活得更好。
若想一直保持著十三四歲時那樣純粹的自己是一件需要巨大勇氣和強大意志的事,不但要有一顆不受世事紛擾的內心還要有看破功名利祿的智慧。
就如網上流傳的那張坐地鐵的竇唯照片,
所有人一片唏噓,感嘆竇唯落魄至此,嘆息著曾經跟王菲如金童玉女般的竇唯竟如此潦倒。
沒有人看到是竇唯在名利面前主動選擇了自我堅持。
這恰是我們這個社會對堅守本心人的刻薄。
如果我們想在社會中讓自己好過一點,那就必須順應它的規則,不斷閹割自我。
那些我們稱之為「成長」的都是一次自我閹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