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曹保平導演的電影《狗十三》,看之前留意了下簡介,得到的刻板印象是「大概講的中國家庭下的青春成長疼痛篇」。看完後找了些觀感影評,也是側重描繪「偽善」、成長的殘酷,基本從13歲的李玩視角來感官。說實話,我個人看完後有比較多的疑問,這些疑問是關於成年人的,比如李玩爸爸、李玩的爺爺奶奶。
疑問1:為什麼李玩弟弟(李昭)出生時,李玩的爺爺提議要對13歲的李玩隱瞞,至少要隱瞞到孫子滿月,而最終是在弟弟2歲生日時爸爸才告知李玩「那個穿黑衣服的是你弟弟」,甚至是在弟弟2歲生日的生日宴會的前幾個小時才臨時告知,且是後媽提出希望給兒子特別的生日禮物的要求下,李爸爸才不得不向李玩捅破有弟弟這件事。
這裡可以看出李爸爸非常不想做這件事,一直拖到最後一刻不得不說時才說出口。父親再婚有小孩是非常可能發生的、甚至是必然的,為什麼李爸爸這麼諱莫如深、不敢說、不想說?
或許是曾經做過致命的傷害李玩幸福生活的事、導致自己良心上過不去、無法在女兒面前正大光明的表現出闔家幸福的情形。
另外,弟弟出生了2年,李玩毫不知曉,真是李玩心大、對他人漠視導致這2年來毫無察覺?還是全家人都隱瞞配合得非常好?問題回到最初,為什麼全家人都要瞞著李玩?或許因為虧欠,這種虧欠貫穿在她的生活中。
為什麼李玩對寵物狗愛因斯坦有那麼深的情感,因為她放學回家進門時,狗狗搖著尾巴到門口迎接,那一刻她被觸動了,屏幕前的我也感受到或許是她在生活被忽視被漠視的很徹底;所以才會在愛因斯坦表現出一點點在乎時就被感動了。這也側面表現出看似對她的生活悉心照料的爺爺奶奶是不是並沒有那麼關懷她呢?
為什麼愛因斯坦丟了之後,全家人坐在家裡惴惴不安卻沒有人真的滿大街去尋找?因為他們不在乎狗,而在乎李玩,在乎李玩的什麼呢?為什麼身為長輩的爺爺奶奶爸爸 後媽 堂姐都怕一個13歲孩子的情緒?或許還是因為虧欠,因為前面可能做過更不可原諒的事情,所以理不直氣不壯,也點題了「偽善」,成年人的偽善世界。
還有其他的疑問,影片一直沒有體現堂姐的家庭成員,但是堂姐李堂一直貫穿始終,她表現的懂事、得體,也真實的理解李玩、心疼李玩。感同才能身受,是不是堂姐本身也活在寄人籬下的不完整不幸福的家庭裡?所以李玩的敏感神經她都能察覺到、理解到並包容支持?所以當李玩問她愛男友嗎,她說不知道什麼是愛,可能是喜歡,因為對方優秀,因為大家都欣賞他;以及她的那句「那我總得喜歡點什麼吧?」言外之意,除了靠自己去尋找「喜歡」,原本的生活沒有什麼可以喜歡。
影片中,爺爺奶奶對李玩的狀況,剛開始我覺得是疼愛、溺愛,多次提及李玩還小、不能往重了說;後來感覺是虧欠後的迎合和包容。尤其是當李玩爸爸動手打李玩且當時場面過激很嚇人時,爺爺在旁邊悶不吭聲不勸說、不阻撓、甚至有點解氣的感覺,只因為前面李玩推了爺爺讓爺爺腿部受傷,爺爺的態度就截然 翻轉?由溺愛變仇人?這種和平情形下太過於關係平等、感覺像虧欠迎合,而矛盾衝突下漠視忽視的本性暴露無遺。
在這裡,爺爺奶奶願意悉心照料孫女李玩,隱瞞還有小孫子,甚至2年都沒有明面上享受過有孫子的天倫之樂的生活,爺爺奶奶為什麼願意幫兒子擔起這個重任和麻煩?在李玩破碎的家庭中,爺爺奶奶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握有多大的話語權和決策權?李玩媽媽的離開是本身的意願還是與所有人有關?
成年人的世界,我們身邊又有多少人一邊追求著高談闊論的飯局和看似幸福滿滿的生活,一邊又對身邊細小的、無關的其他生命予以漠視和無視呢?影片中細小的無關的其他生命看似是說「愛因斯坦」和被英語老師砸死的麻雀,李玩又何嘗不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