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豹第六年:一家「賣榔頭」的公司碰了內容的奶酪

2021-01-21 36氪



「大家都在問,一家『賣了六年榔頭』的公司要怎麼做內容。其實我們一開始也恐懼,心裡沒底。」接受媒體採訪時傅盛坦言。不過他認為,公司的轉型沒有外界看來那麼激進。




文|二水水



獵豹主辦了臺灣第一屆直播產業大會,從場館天台的草坪上可以遠遠望見雪豹科技辦公室所在的101大樓。


雪豹是獵豹全球業務最重要的合作夥伴。去年此時,36氪作者在這裡和雪豹董事長 David Wu 聊的還是工具、網絡安全和全球化策略。今天的獵豹依舊在談出海,但扎著粉色領結出現在會上的傅盛,掏出小米 MIX 卻是想演示他們最新推出的直播產品Live.me。


「大家都在問,一家『賣了六年榔頭』的公司要怎麼做內容。其實我們一開始也恐懼,心裡沒底。」接受媒體採訪時傅盛坦言。不過他認為,公司的轉型沒有外界看來那麼激進。


內容戰略在獵豹內部被提起,是去年的事。大方向是明確的:在通過工具積攢了 30.99 億次下載、6億月活用戶後,獵豹需要通過內容來把用戶持續留在產品矩陣內,從而擴大廣告收益。但傅盛並沒有立即 all in 其中。


就像野獸捕食,面對內容這塊肥肉獵豹一開始選擇觀望。「我們先投了幾支團隊,包括法國的新聞內容推薦應用News Republic,還有短視頻社區 Musical.ly。」獵豹副總裁、Live.me產品負責人何雁丹表示。


最終撬動獵豹高層下注的是 Musical.ly 的驚人表現。這個蝸居在魔都只有十幾人的小團隊裡沒有一個外國人,卻把產品推上了全美 iOS 總榜第一的位置。


「Musical.ly讓我們看到華人產品在美國市場中也能成功。」隨即,何雁單放棄了手頭管理的所有業務線,包括團隊規模破百的Clean Master,帶了 10 個人投入到 Live.me 的開發中。

「也只有你們敢碰美國市場。」李學凌對傅盛說。YY的 BIGO 選擇從東南亞起步。


當時擺在獵豹面前的路有兩條:直接出海,或者先在國內積累經驗再向外輻射。


進入國內市場勢必要和風頭正勁的映客、鬥魚形成正面碰撞,再加上花椒、虎牙等玩家紛紛湧入,百播大戰一觸即發。為了避免過度損耗,獵豹決定直接在海外上線。


不過海外的局面也不輕鬆。Live.me上線前一個月左右,移動直播鼻祖 Meerkat 在 Facebook Live 和 Twitter Periscope 的圍剿下被迫宣布放棄直播業務。而離得近的東南亞市場,也被 YY 的 BIGO 搶了先機。


其實對獵豹,或者大多數中國公司來說,從文化差異沒那麼大、開發程度沒那麼高的東南亞地區入手會是那個相對簡單的選項。很多公司也確實是這麼操作的,類今日產品是最典型的例子,僅就印度與東南亞而言,APUS 加入了新聞推送,友盟聯合創始人陳彧堃創建News Dog,還有36氪曾報導過的365 News、Dunia……包括獵豹自己,首款內容出海產品 InstaNews 打的也是印度市場。


但這次傅盛決定先啃最難啃的部分。今年四月,Live.me率先在美國市場上線,八月進入臺灣,目前實現了全球 50 個國家的覆蓋。


「復盤過去六年,我認為我們做過最正確的決定,就是在公司最小的時候先做了美國市場。現在獵豹三分之一的收入來自美國。」傅盛說,「直播也是,我們先做基礎設施好的地方,在發達地區積累出文化勢能後再降維打擊。」


海外直播裡的一股清流


上線半年,下載量超過千萬。獵豹對 Live.me 的表現是滿意的。


漂亮數字背後有兩個核心原因,一是獵豹產品矩陣的流量支持,讓 Live.me 可以穩步冷啟動;另一面則是「中國特色模式」在美帝開始發酵。


美國不存在打賞文化,當中國土豪已經在直播間裡刷了無數輛遊艇,Facebook 和 Youtube 也沒有上線禮品功能。不少人都將這種現象歸因為美國市場沒經歷過 YY 時代的培育,但何雁單認為這本質上是西方巨頭與秀場產品的落點差異所致。

巨頭關注的是內容,秀場關注的是人。


要留住人,設置激勵機制是最簡單有效的辦法。這無關文化差異,放到哪裡都適用。Live.me 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一點一點將其它平臺上的網紅、主播吸引過來。現在 Youtube 上的真人秀明星Roman Atwood、遊戲主播 Markiplier 都在 Live.me 上擁有自己的直播間。


獵豹把用工具洗進來的流量分發給紅人,而紅人自帶的流量讓 Live.me 進入正循環。有一次 Roman Atwood 在 Live.me 上直播跳傘,觀看人數有十幾萬。


至於這層利益紅利能持續多久,傅盛與何雁單的觀點頗為一致 —— 短期內 Facebook 與 Youtube 並不會開通打賞。「拿 Youtube 來說,直播功能是淹沒在內容裡的,想要它顛覆整套做內容的理念很難。」


與此同時傅盛認為,直播行業與遊戲、或者電視臺產業分布類似。就像有了湖南衛視還能有浙江衛視、東方衛視一樣,一個直播平臺沒法抓住所有流量,「我們也不是奔著做最大的、唯一的目標去做直播的,內容領域不太有壟斷性產品。」


用技術衝破文化壁壘


傅盛講過一個關於招人的故事。


在人才招聘上,他作為一家做工具軟體的公司 CEO 去邀請人才,別人不願意加入。但獵豹說做機器人做人工智慧,就會打動一些人,「因為這是他們的夢想,他們甚至可以損失一些薪水加入」。


今天獵豹高調進軍內容領域,並不意味著他們調轉槍頭放棄AI。相反,作為內容領域裡的新手,技術是他們最善於築造的那道城牆。


InstaNews就是在這種思路下誕生的產品,想要向用戶精準推送他們喜歡的信息,背後主要依靠的是機器的行為讀取能力。而看似簡單的直播,技術底層也有幾道固定流程:從主播方的聲音、圖像採集開始,然後進行美顏、降噪等預處理,接下來到編碼,再經過 CDN 等形式的傳輸到達伺服器端,完成處理解碼之後內容才在前端顯示。


提供直播技術解決方案的公司36氪介紹過不少,包括「ZEGO即構科技」、「星雲視頻雲」等等。正因為產業趨於成熟,獵豹並沒有包辦 Live.me 的全部技術工作,可以外包的都交給第三方負責。而獵豹的技術能力主要投入到了「那些合作夥伴沒法解決的地方」。


傅盛舉例,為了規避踩線內容,防止劣幣驅逐良幣,Live.me 開發了內容自動審查技術。而他們正在嘗試用技術解決更根源性的問題 —— 


現在 Live.me 上不同地區間的直播內容還是割裂的,美國用戶沒法聽懂日本主播在說什麼,也就談不上有實質意義上的交互,因此即便產品已經在全球範圍鋪開,卻很難產生聚合效應。


「大膽設想下,或許未來我們能開發出一種技術,把直播內容實時翻譯成用戶看得懂的語言。」傅盛把賈伯斯搬出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吃烤肉的土耳其青年也喜歡用 iPhone。我們相信好產品所產生的穿透力,能極大程度戰勝所謂的文化壁壘。」





推薦閱讀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閱讀



李明遠百度十二載:兩度來而風光,去而黯然


相關焦點

  • 其實獵豹移動是一家真正的數據公司
    梳理這家公司的脈絡,從三年前抓住安卓全球爆發的紅利,如賭徒般對Clean Master的打磨,到如今以全球海量用戶基數為底座,從移動工具公司轉向移動廣告平臺,獵豹逐漸顯露出一個面目清晰的轉型樣本。 商業模式決定了一家公司天花板的高度,在這樣一個迅速變革的時代,技術轉捩點的不確定性讓工具型產品的生命周期同樣充滿不確定性,於是依託工具型產品的公司若想保持旺盛生命力,活在趨勢裡,在合適的時機完成商業邏輯的躍遷似乎是不二之選。 那麼問題來了,獵豹「工具起家,廣告立命」所仰仗的資本是什麼?答案或許稍顯老套——大數據。
  • 獵豹移動其實是一家真正的數據公司
    財報顯示,Q3獵豹移動總收入為10.09億元,同比增長110.7%;移動收入為7.03億元,同比增長522.0%,環比增長25.6%,佔總收入的比重達69.7%。值得一提的是,本季度獵豹移動海外收入為5.38億元,同比增長891.6%;移動月活用戶數新增7300萬至5.67億,各方面數據都可謂超出預期。無需贅言,獵豹財報亮麗的背後,受益於其順應趨勢的戰略性轉型。
  • 這是一家「被廣告事業耽誤的遊戲公司」——獵豹移動
    文 | 手遊那點事 | 虹彤在近幾年全球移動遊戲市場上,提到輕遊戲就不得不提及獵豹移動。這家被「廣告事業耽誤的遊戲公司」,因為輕遊戲的突出表現而在全球市場大放異彩。但獵豹移動的產品似乎都逃離了「短命」詛咒,《鋼琴塊2》爆紅時,也許還有人認為獵豹移動通過收購《別踩白塊兒》借力外部的方法存在運氣成分,但是當《滾動的天空》、《弓箭手大作戰》和《跳舞的線》的相繼走紅,就不能把這種成功再歸功於運氣上。輕遊戲被一些國內廠商歸為「競爭不過,出海不碰」的危險區,而獵豹移動在這樣背景之下,還在海外連續取得成功也顯得尤為珍貴。
  • 獵豹移動還是一家中國公司嗎?
    單就營收數據來講相對於巨頭可以說不足十一,然後這數據卻蘊藏著一些與其他網際網路公司不同的東西,在國內缺乏先例可循,也正是這些「不同」也揭示了獵豹為何目前被嚴重低估的原因所在。 用戶構成不同 財報中提到獵豹移動的5.02億用戶,有63%都是來自海外,而其他國內的網際網路公司用戶基本上都在國門以內,比如同樣在美上市的巨頭百度、奇虎,其用戶構成和收入來源基本上都來自國內的強大用戶基數。 而獵豹移動目前最著名、成功的產品Clean Master就是在海外獲得了過億用戶之後才開始正式進入國內市場。
  • 獵豹移動與中南傳媒成立合資公司 共同打造優質內容資源平臺
    此番合作,獵豹移動將向獵豹文化轉讓獵豹瀏覽器手機版等涉及信息內容類的產品,在獵豹清理大師等工具開設內容顯示埠,並創建政務和媒體類公眾帳號開放平臺,開發面向企業端的資訊短視頻管理系統和面向大眾的視頻社交類即時通訊工具,開展數據分析及AI技術等領域合作及新增業務。
  • 獵豹移動蒙眼狂奔十年,終究逃不過時代魔掌?
    獵豹是在陸地上奔跑得最快的動物,時速可以達到115公裡,但是最多只能跑3分鐘。傅盛掌管的獵豹移動大概也是取"獵豹"之"迅即"、"變動"之意。觀察此後獵豹移動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其確實繼承了獵豹的優勢,求變之心,從未間斷;但似乎也繼承了其無法長跑的缺點,而這個缺點出現在一家公司身上是很致命的。求變!求變!還是求變!
  • 獵豹「賣廠」,吉利接盤
    4月27日,吉利控股集團發布消息稱,正式與湖南省人民政府、長沙市人民政府在長沙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託管湖南省省屬國有企業長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屬湖南獵豹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長沙工廠,從事新能源汽車整車的生產和銷售。
  • 現金儲備半年消失近五分之一,啃老本的獵豹移動終點將至?
    抓住那隻「獵豹」獵豹移動的前身是可牛影像公司與金山安全合併成立的金山網絡,由於早期在國內網際網路PC端的紅海裡突圍乏力,於是選擇了出海,誰料直接從一家內憂外患的傳統軟體企業轉型為成功的海外網際網路公司。獵豹在登錄紐交所上市後,市值最高峰時曾達50億美元,股價最高曾達19.18美元,可謂是風光無限。
  • 錢大媽,一家賣豬肉的廣告公司
    於是,深圳出現了一家叫錢大媽的社區生鮮店。如今,大眾對社區生鮮一詞早已不再陌生。不管生鮮零售經歷過多少「死去活來」的競爭,錢大媽始終保持著擴張的腳步,8年間,從深圳走向全國,從一家店到突破2000家店,在萬億生鮮市場裡過得如魚得水。叮咚買菜、盒馬鮮生、永輝超市等一眾玩家還在生鮮零售市場裡披荊斬棘,錢大媽卻乘風破浪,難道錢大媽的生意經就更好念?
  • 傅盛的「求生欲」,獵豹的「可能性」
    ▼傅盛在戈壁徒步活動文 / 侯繼勇編輯 / 黎帥獵豹移動一直是一家保有相當關注度的公司,原因是這家公司總在「折騰」,從未消停。獵豹移動創業以來涉足了很多個產品領域:網絡安全、PC殺毒、移動工具、內容、人工智慧……研究獵豹移動的產品邏輯有兩點,一是堅持如何讓人更好地使用主流的工具,二是選在技術創新周期的開始進入市場。
  • 金山騰訊放權:傅盛獲獵豹移動48.5%表決權!
    9月13日,金山軟體(03888-HK)發布建議轉授獵豹移動(CMCM-NYSE)表決權的相關公告。公告內容顯示,在達成若干先決條件的情況下,金山軟體和騰訊將向獵豹CEO、董事傅盛轉移部分獵豹B類普通股所附帶的表決權。
  • 獵豹汽車發展遇困,40多家獵豹經銷商到總部維權
    據一家經銷商介紹,從去年4月廠家就沒有生產汽車,自己也無車可賣,然而運營所產生的房租、水電、員工薪資等開支是巨大的。之所以支撐到今年,是希望看到獵豹可以重整旗鼓,但是從目前來看已經沒有必要了,再虧損下去就真的沒有活路了。該經銷商還表示,這個月廠家定向生產了200輛符合國六排放標準的汽車,廠家要求經銷商提車,但是必須是另外打款,不能使用經銷商帳戶上的錢,這種要求激怒了經銷商。長豐獵豹的發展歷史也是相當悠久的,公司始建於1950年。
  • 獵豹AI僵局
    作為一家曾經的明星公司,獵豹移動(CMCM.US)曾被寄予厚望。2014年,獵豹在美國紐交所IPO後,市值一路飆升,有預測稱獵豹移動將會成為下一個百億美元市值的獨角獸。 然而,在成立九年之際,獵豹遭遇挑戰。 上周公布財報後,獵豹的股價一路走低,下跌至3.69美元,本周市值也迎來新的低點。轉型人工智慧為獵豹移動這家公司增加了不確定因素,而近期的股價可以看出,資本市場對該不確定因素的預期不高。
  • 獵豹是哪國的品牌 獵豹汽車哪個國家的
    獵豹是哪國的品牌,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把獵豹和捷豹混淆了,其實這兩者的差距可不是只有一點點哦,前面我們介紹了捷豹是英國的豪華車品牌,那麼你知道獵豹是哪個國家的車,長豐獵豹是合資還是國產呢,它又是屬於什麼檔次的車?  長豐獵豹是長豐集團旗下汽車品牌,總部位於湖南省長沙市。
  • 想知道「獵豹品牌」究竟為什麼被淘汰出局?原來是這樣!
    在經歷車市寒冬之後,國內車企也進行了重新洗牌,不少車企因為經營不善,慘遭淘汰出局,而獵豹汽車也是其中知名的一家,必然也是其中一家,如今獵豹汽車的多數工廠已經停產, 而當前更讓車主難以接受的是,當前消費者去4s店進行維修時,經銷商卻因沒有充足的配件無法幫消費者修理,導致車主投訴不斷。
  • 一家奶酪味的旅館?
    奶酪味的 cheesy cookies 奶酪味餅乾Cheesy /tizi/ adj. 廉價的;令人不快的;虛偽的If you describe something as cheesy, you mean that it is cheap, unpleasant or insincere.
  • 獵豹「定義」獵豹
    一年前,我就想過要做一家機器人公司。」這是在2016年的獵豹CONNECT大會上,他發表演講時說過的幾句話。 彼時,獵豹正憑藉內容和遊戲在全球化的戰場上攻城略地,2016全年度公司總收入同比增長21%,旗下產品一度在歐美等市場表現搶眼,僅在當時,獵豹渠道就已然覆蓋了全球6億用戶。
  • 被低估的獵豹:從夾縫求生、側翼突圍到追求理想 | 礪石
    而熟悉獵豹移動的人士都了解,獵豹移動並不像BAT等巨頭企業,是一個一開始就踩在金礦上的幸運兒,相反其在創業初始就面臨著極其糟糕的內外部環境,經歷了很多人都無法想像的艱辛。當我們設身處地的站到獵豹所處的具體背景去了解獵豹,會發現獵豹其實是一家被大大低估,並且值得很多創業者學習借鑑的公司。
  • 獵豹移動澄清:目前無意被小米私有化
    9月4日晚間,針對被小米私有化傳聞,獵豹移動公告稱,本公司希望向市場澄清,截至目前獵豹移動董事會及管理團隊無意進行類似交易。獵豹移動董事會及管理團隊將致力於服務公眾股東,並繼續將獵豹作為一家上市公司來運營。
  • 騰訊、百度、小米與獵豹風波背後的輿論亂象
    樊俊超還表示,目前市場上,除了柔派、三星與LG,其他廠商都是買別人還無法量產上市的概念性柔性屏,「誰要不服就把產品拿出來賣……不要在國際上像個縮頭烏龜而只會在國內炒概念以假亂真混淆視聽。」不僅如此,柔宇科技CEO劉自鴻也在微博聲援樊俊超,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雖遠必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