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堂記憶

2021-01-10 寧海新聞網

  應敏明

  我的一家似乎都跟天主堂有著某種聯繫。外公外婆都是天主教徒。早年,外公還念過上海教會辦的上海滬江大學。媽媽雖然從來沒去天主教堂做過禮拜,但她小時是受過洗禮的。特別有意思的是,在我十歲那年,我居然還搬到了天主堂,在那裡住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那是1972年,由於老住所要拆掉建電影院,政府便讓我們家在天主堂的內院空地上建一個四十平米的平房,供一家五口暫住。從搬進天主堂的那一刻開始,此地便成了我一生的記憶。

  那時,聽外婆說,天主堂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是一位法國神父主持建造的。我外婆口中,老底子的天主堂是很美的,禮拜堂建築風格為哥德式,用羅馬式柱承託穹頂,非常華麗。禮拜堂的大窗戶用的是法國進口的五彩玻璃,伴隨著讚頌上帝的歌聲,日光在玻璃上輕巧地跳動,編織起一條又一條的彩虹。當年天主堂的院子裡面,還有許多混磚結構的歐式房子,房子前後夾雜種著竹子,風一吹,竹影婆娑。穿著黑衣掛十字架的神父和嬤嬤從房前走過,有一種奇特的神秘感和聖潔感。

  天主堂佔地近十畝,我們到那裡時,此處已經是個大雜院了,一派人間煙火的景象。大門進去,右邊是早已荒廢的禮拜堂,其它地方都是生活圈。剛住進去時,一切都是那麼新鮮,過去只能從外國電影中看到的尖頂和閃著五顏六色的玻璃的窗戶就在眼前。小孩天真無忌,總想跑到裡頭去看看,這光怪陸離的玻璃窗後面到底隱藏著什麼。

  那時的天主堂院子內,已密密麻麻地建了幾十間平屋,加上天主堂原有的房子,裡頭總共住了百餘戶人家。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幹部、軍人、警察、醫生、小商販、剃頭匠,等等等等,就像電影《七十二家房客》,成了個小社會。孩子們四處奔跑,木頭的樓板被踩得吱吱作響,年久失修的房子,四處漏光,那些光中,塵土清晰地飛揚。夏天,家家戶戶都會到院子裡乘涼,有的吃西瓜,有的躺在竹椅上睡覺,有的聽收音機,婦女一般都會搖著草蒲扇,小孩都會圍著大人轉,雖然都在院子裡,但大家都少有交流,似乎相互間有著某種防範,做事說話都小心翼翼有分寸。

  在我的印象中,院子裡住著一個壯年人,五大三粗的,平時靠擺地攤賣膏藥挖雞眼為生。他挖雞眼時,小孩兒們經常圍觀,只見他操著一把鋒利的鐵刀,一刀下去鮮血四濺,引得大家一陣驚呼。天主教堂門口邊房,住著一位賣電影票的阿姨,矮矮胖胖的一張笑臉。那年月賣電影票很是吃香,我家就經常託她買票。記得《少林寺》剛上映時,一票難求,我的票就是她幫忙買的。我家後門還住著一對醫生夫妻,都畢業於知名的醫學院校。先生是當年寧海最好的外科醫生,寧波人,講話輕輕腔,動作文縐縐。妻子則是內科醫生,上海人,穿得洋氣,言語嗲聲嗲氣。醫生夫婦待人和善,口碑很好。家裡還住著男醫生的老母親、老父親,二位老人都文質彬彬,平時,深居簡出,據說老母親以前是外語教授,老父親則是外交官。文革後期,兩位老人先後去世,去世時鄰居均不知,待醫生夫妻戴黑袖套出現,方知老人已故去,喪事辦得簡單得離奇。天主堂院內還住有二位軍人,一位是縣人武部的參謀,家裡養著二個漂亮的女兒,都笑靨如花。另一位是縣人武部的秘書,戴著副眼鏡,人長得很斯文。我家南面的鄰居是我小學同班同學一家,姓郭,同學父親當年是上海復旦大學畢業的,他有位赫赫有名的同學,是曾擔任過國家領導人的李嵐清。據說,他最早是在北京冶金部工作的,後逐級下放,先到杭州冶金廳,再到寧海電力公司工作。院子裡還有位姓陳的先生,長相英俊,為人低調,鄰居們都不會想到,這位英俊的年輕人,上世紀九十年代時,還成了寧海的縣委書記。

  我在天主堂住了十幾年了,在那裡,留下了我的少年和青年歲月。直到一九八六年,我們家才搬離了天主堂,後來我就再也沒有回去看過。關於這段記憶,種種難處,早已淡忘,有些美好,則總是記著。比如臨白石頭路的二樓一戶人家的陽臺上,種著一盆碩大的仙人掌,會開花。

  我的鄰居告訴我,那是舊社會天主教堂裡一位嬤嬤的家,是位孤身女人。那仙人掌開的花好美,我至今一直記著。

相關焦點

  • 尋訪上海徐家匯天主堂
    又發現牆上貼了張告示:因國慶處於疫情防控期間,徐家匯天主堂暫不對外開放。真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了。記得在越南胡志明市也想參觀一下粉紅教堂,裡面也在做禮拜,也是不讓進。在外面等了好久,最後被工作人員粗暴地趕走了。看來於教堂我是無緣的,只能在外面瞻仰下。對了,在埃及紅海的時候,有幸參觀了一次教堂,那是當地導遊帶著進去的。當時裡面並沒有做禮拜,教堂裡基本上沒人。
  • 潿洲島的盛塘,不止只有天主堂!
    如果把潿洲島上的聖母堂比作一般人家的小兩房,那麼盛塘村的天主堂就是土豪的大別墅了。依舊小電驢走村竄鎮的找到盛塘村的這個天主堂,這個村子別聖母堂的那個村子人氣旺了很多,教堂前的小廣場上,當地的小孩子玩耍打鬧,老人三兩一堆的聊天,一副天倫之樂的景象。
  • 走進百年東街旁的天主堂,沒有想像中那麼神秘……
    韶關市,天主堂始建於1932年,位於百年東街馬路對面。進門就看見,天主堂活動時間表右手邊是神父樓如今看到的,已是天主堂修復後的樣子。左邊的小房子為第一任神父的住所,旁邊的一棟三層樓建築,是以前修女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叫「育嬰堂」。
  • 清朝的百姓砸掉的天主堂,還要清朝政府出錢賠償?
    「天主堂」三個金色大字吸引了我。試想,近現代的外來宗教應該也是修得金碧輝煌,地理區域也不應該在這種滿是小販和破舊平房中間。我想,這個天主堂應該具有一定歷史了吧。於是,我帶著好奇和略帶疑惑的心態向這個寫門牌號為「正東街134」號的天主堂走去。來到門口,這座在老舊平房夾縫之間的天主堂的正大門還有一小段距離。
  • 廈門天主教堂廈門天主堂神父樓修繕項目中標公告
    福建省閩建工程造價諮詢有限公司受廈門天主教堂的委託,就「廈門天主堂神父樓修繕項目」項目(項目編號:MJ-2019GK-027)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MJ-2019GK-027項目名稱:廈門天主堂神父樓修繕項目
  • 實拍無錫老北塘的破敗老街和三百年的天主堂,塵封17年的老照片
    前幾天一位博友貼出的一張無錫解放電影院的老照片,重新勾起了我對無錫老北塘三裡橋、民主街一帶的回憶,那裡有我珍貴的童年記憶。我在2003年的時候曾經拿著我的第一臺數位相機去掃了一遍街,留下過一些影像資料,今日得閒從電腦硬碟中重新翻了出來,和大家分享。
  • 石鼓路天主堂——南京僅存的一座羅曼式建築,可謂極其珍貴
    石鼓路天主堂——南京僅存的一座羅曼式建築可謂極其珍貴,被譽為中國10個最美的教堂之一。 石鼓路天主堂,即聖母無染原罪始胎堂,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石鼓路112號,西鄰螺螄轉彎,是天主教南京教區的主教座堂。
  • 中國目前最高的天主堂實在美的亮眼,江南元素與西式風格完美融合
    中國目前最高的天主堂實在美的亮眼,江南元素與西式風格完美融合。 與其他教堂不同的是,它採用塔堂合體式結構,設有3處塔體,主堂入口處設雙尖輔塔,主堂正上方安置主塔,主塔塔尖高度80米,是目前國內最高的天主堂建築。
  • 八字橋、天主堂、沈園……都在這部戲裡播了!
    天主堂 這熟悉的建築外觀 不是八字橋邊上的天主堂嘛
  • 160年前這裡建立了西藏唯一的天主堂,還帶來了好喝的葡萄酒!
    這座有著160來年歷史的西藏唯一天主堂便在這條岔路進去200來米的地方。貼著乳白色瓷磚的大門柱上頂著一個十字架圖案。望向裡面還是藏式風格的房舍建築。進來之後一個不大不小的院子裡只看得見這棟兩層藏式樓房的窗戶,樓房的外觀應該是最近幾年有過翻新,看起來光亮鮮豔。一個簡介告示牌立在靠牆的位置,並沒有看到入口。
  • 惠州天主堂若瑟醫院——民國時期天主教會的惠陽史話
    惠城區橫瀝鎮翟村天主堂到了1912年、義大利畢靈雅神父購買土地十多畝。當時教堂地點的土地,原是衙門,衙門遷移後,土地出售,教會將全部土地買下,作為建設教堂及醫院之用。1914年秋,他們設法得到香港教區熱心的教友資助,興建一座兩層樓房,上層為神父宿舍,下層是小教堂,是一座佔地約180平方米、磚瓦結構的聖堂,並於同年舉行了開堂祝聖典禮。
  • 怎麼喚醒消費者對品牌的情節記憶、概念記憶、程序記憶?
    在認知心理學中,一般吧記憶的種類分為「情節記憶、概念記憶、程序記憶」這三類。這種記憶形態的分類與廣告效果的信息處理過程相對應。廣告信息處理的結果主要是情節記憶的形式;品牌信息處理的結果是作為概念記憶被保存;而購買信息處理是一種需求與品牌相結合的形式,因此適合採用程序記憶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