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當時我接觸到《道德經》的時候,只能看懂某個章節的片段。僅僅幾個句子幾個文字,仔細想想,某種「頓悟」,豁然開朗的感覺。並不能系統有所詮釋,也沒有自己的眼光。真的被它吸引,被牽著鼻子走的。那是牛,有點像《西遊記》裡面太上老君的牛也是成了仙的。什麼妖精鬼受了點化,也可以「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白巖松也說《道德經》,曾仕強也說《道德經》,人氣挺旺。我只能說我聽了白巖松與曾仕強說的,略有耳聞,略有好感,並不能大徹大悟。基本上我是個油鹽不進的人,我所說的「頓悟」是「鈍悟」。遲鈍的人悟了,才是真正的頓悟。這句話是我說的,耍小聰明的人悟了,不算覺悟。
《道德經》第四章 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我現在看《道德經》已經過渡到認知王弼版本「斷句」,我也是可以「斷句」的。道衝,而用之或不盈。這一句,我認為「斷句」成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也是可以的。你有沒有初中或高中或大專以上學歷?古漢語的功底?我想大部分人都有。我認為王弼版本整體上精準,精練沒問題,某些細節缺火候也可能。不受影響的,王弼是個「天才」。所以,某個人雖然你有那才華,能夠指點王弼的缺失,整體上仍然差太遠。不能夠因此沾沾自喜。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如果「斷句」成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是有依據的。有古漢語基礎的人來說,你不覺得「而用之或不盈」是病句嗎?衝而用之,多好。與第四十二章「衝氣為和」連貫,然後和光同塵。和光同塵的前提是衝頭「氣為和」,莽子乎?和猛子。與第十一章「有以為利,無以為用」連貫。就是說衝而用之,用的是和氣生財這麼簡單的道理,和氣有益身心健康的意思吧。和氣才能解決爭端,所謂「挫銳解紛」。那麼爭端來自於哪裡?你說你的爭論來自於哪裡?來自於現實生活吧。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如果斷句成「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的話。與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也是連貫的。也許王弼版本的缺,弊,衝……恰恰是《道德經》王弼版本得大成者集中體現吧。小聰明,小智慧動搖不了根本。一個人肯定是有毛病的,這是普遍現象,就不要抓住別人「小辮子」在那裡說風涼話,只要整體上過得去,無傷大雅……只有算過得去的人才不掩飾自己的「毛病」。你以為做人可以十全十美,乾淨清白。不掩飾自己的毛病才是可深交的,有些人藏得很隱蔽,到頭來被挖出來才是「裡外不是人」。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一句,有沒有給你自信?就是說你目前是個屌絲,是因為父母窮,不抱怨出身,將來你有大富大貴的命,一切都可能的。先天你是誰之子,後天努力,天下江山社稷都可以打造,創造。有沒有給屌絲們動力?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用我的話說,你「鈍悟」了嗎?以鈍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不是要你鋒芒畢露,應該「衝氣為和」。#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