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
《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老子他老人家又想表達什麼意思呢?
我們先來看看「和光同塵」的字面意思,即:混合、調和各種光彩,使得不光耀不突出,混同於塵垢。
但是,「和光同塵」引申的意思是:做人要不露鋒芒,擦汙納垢,與世無爭。
我們知道了「和光同塵」的意思後,再來看看老子為什麼要這麼說?
第一,和光同塵的人,謙卑不驕盈
《道德經》第四章的內容屬於老子《道德經》上篇「道經」,主要是在表達天道範圍的內容,即:老子闡述某些天道,然後告誡人們要遵循天道。就如《道德經》25章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道的基本特徵就是物極必反,盛極必衰,而且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都遵循此種盈虛之理,比如說水滿則溢,月滿則虧,日中則偏等等。
人生社會也是如此,好事到了極點就是壞事,壞事到了極點就成了好事。正如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八章所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
所以,我們為人處世的時候,也要順應天道,謙虛低調做人,永遠不要驕傲自滿,因為滿則充盈,則福氣外流,甚至是招致禍患。就如曾國藩在家書中所說:天地間惟謙謹是載福之道, 驕則滿,滿則傾矣。
《道德經》第四章還說: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即:道是不可見的虛體,雖空虛無形,但它的作用卻無窮無盡,不可估量它是那樣深邃,好像是萬物的主宰。
一個人,首先要能衝虛謙下,永遠不盈不滿,思想不要偏執,來而不拒,去而不留,這樣才能除故納新,真正做到和光同塵,常保積極健康的狀態;否則,就會偏離天道,處處受阻。
拿曾國藩來舉例,他48歲之前,做人做事非常剛強,眼睛裡總是融不進沙子,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因此得罪了很多同僚,做人做事也很不順暢。這就是因為他沒有順應天道,沒有遵循「和光同塵」的處事原則。
後來,他在家閉門不出,潛心研讀老莊思想,終於悟透了「至剛非剛,至柔非柔」,以及做人要「和光同塵」的道理。於是在重新被重用的時候,曾國藩一改之前剛強自負的處世風格,升華為「和光同塵,剛柔並濟」,繼而人事通達,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
正如他在家書中所寫: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的確如此,一個人,過於剛強,就會人至察則無徒,不能與周圍環境相融,自然做事情處處受阻礙。更何況,做人清高,本是一種驕傲、充盈,是違反天道的。
男人慾成大事,首先要修煉到「和光同塵」,要有大肚量,不能搞「獨善其身」那一套,要與人搞好人際關係,最後才能眾人拾柴火焰高。所以說,和光同塵的人,為人處世時候,更加符合天道,也能順道者昌,福氣最多。
第二,和光同塵的人,大智若愚
《道德經》第56章屬於老子《道德經》下篇「德經」的內容,主要是在道德範圍來論述人生必須遵守的某些真理。所以說,和光同塵,不僅是順應天道,還是符合人道,即道德。
《道德經》第56章說:有智慧的人不會誇誇其談,誇誇其談的人沒有智慧。塞堵住嗜欲的孔竅,關閉住嗜欲的心門。不顯露鋒芒,解除俗事的紛擾,收斂他們的光耀,混同他們的塵世,這就是玄妙齊同的境界。達到「玄同」境界的人,為天下貴,會被天下人所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