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低調?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2021-01-08 國學新導航

琢磨君專欄——解讀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分享人生智慧!關注我,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現代人常愛說「低調奢華有內涵」,還說「低調才是王道」。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低調呢?

其實,很多人是嘴上喊著低調,內心和行為一點也不低調,甚至截然相反。正所謂是「非知之難,行之惟難」,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不難,但做起來卻很不容易,知易行難啊!

真正低調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實力,要不然就是虛偽、假謙虛。如果你本事實力很弱,還故作謙虛低調,就會更加讓人看不起。

《易經》謙卦云:地中有山,謙。即:《謙卦》的卦象是艮(山)下坤(地)上,為高山隱藏於地中之表象,象徵高才美德隱藏於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稱作謙。

所以說,真正的謙虛低調,是有實力後的內藏鋒芒,不顯山露水;上善若水,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甘願處於卑微的地位,以謙虛的態度自我約束。

其實,當我們讀懂了道德經第28章,特別是其中的3句話,我們就能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低調!

第一句:知其雄,守其雌。

老子道德經原文翻譯是: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作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性就不會離失,恢復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這是!

「雄」代表強勢、剛強的意思;「雌」代表柔軟、示弱的意思。一個人喜歡查清是非並不明智,能夠查清而又不去查清才算高明;一定要取勝並非勇敢,能夠取勝而又不去取勝才可稱為勇敢。

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說的「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真正的強者是自己和自己比,自強不息,內練一口真氣。就如金庸先生所說:「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

真正的強者,不是逞強,而是明知道自己有本事,但不炫耀、不顯擺。人群中,那些大智若愚,或許很安靜的人,往往都是狠角色,因為他們實力足夠強大,內心足夠自信,根本不需要通過譁眾取寵來證明自己。

一個人越是厲害,越是謙虛低調,越懂得甘居下位,好像弱弱的樣子,實則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真正優秀的男人都有女性氣,同時又是真正的男子漢。這樣一來,他們不僅有剛強的一面,還有女性柔美、細膩的一面。而這樣的人,往往能夠成大器、做大事。

正如魯迅所說:「古之成大事者,必是北人南相,南人北相之人」,作家維吉尼亞·伍爾芙所也說:「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

第二句:知其白,守其黑。

老子道德經原文翻譯是: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於暗昧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模式。甘願做天下的模式,永恆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復到不可窮極的真理。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發現:這個世界存在很多灰色低調,並不是非黑即白。如果我們做人做事過於愛憎分明,則會發現自己不能與周圍人和事相融,最後處處受阻。

一個人,如果心中對於美好與醜陋的界限過於分明,就會與外界格格不入;心中對於賢智與愚拙的界限過於分明,他人就不會親近你。

真正聰明的人,內心精明而外表渾厚,對美好與醜陋的事平衡接納,對賢智與愚拙的人共享益處。這便是「知其白,守其黑」,外圓內方,與外界和而不同,能夠出淤泥而不染。

相關焦點

  • 精選《道德經》中的10句話,每一句都可做人生格言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裡面有很多經典的語句,耐人尋味,發人深省。下面是《道德經》中的10句話,每一句都可以做我們的人生格言,掛在牆上,讓人敬仰。3、《道德經》: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做人當樸實無華,虛懷若谷,低調謙遜。謙虛的人總是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能體貼尊重他人,不會盛氣凌人。
  • 《道德經》說了什麼?其精髓就這6個字,悟透者受益匪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的聖人老子撰寫的一部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其文意深奧,包含廣博,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被譽為萬經之王。可以說,能讀懂一部《道德經》,自身的智慧必定能有所增長,人生一定也能有很深刻的感悟。但《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想要讀懂可不簡單。相信許多人看完之後,依然是一臉迷茫。
  • 《道德經》:男人慾成大事,首先要學會「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道德經》中經典的5句話,字數不多,卻很受用
    第三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說的就是人貴在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的人才知道什麼事情自己該做,什麼事情自己不該做。第四句: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句話具體的含義,講的就是,話在講出來之前一定要思考清楚,俗話說得好,「言多必失」「沉默是金」這些古話說的非常有道理,一些禍從口出的事情,我們在電視上和生活中平日裡都能體會得到,所以在不知道該不該說,要麼說都是有一定的學問的。
  • 道德經第10章教我們修身之法靜坐冥想
    道德經第10章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譯文:(打坐時)精神專一,能沒有游離嗎?(呼吸時)專注氣息放鬆身心,能像嬰兒一樣嗎?(冥想時)清楚妄見,能沒有雜念嗎?
  • 《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文章作者:琢磨君《道德經》第五章說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 《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從來都是「雌雄同體」!
    對《道德經》最大的誤解,莫過於認為它宣揚的是弱者哲學。事實恰恰相反!《道德經》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作為一個強者,你該如何思考、說話、行動?老子告訴我們,一個真正厲害的人,其實都是「雌雄同體」。好比太極圖呈現的那樣,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相互作用,循環無端。《道德經》原文第28章是這麼說的: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 《道德經》第三章,短短3句話,說明了什麼才是真正的無為而治!
    大家好,我是讀書的汪先生,今天繼續跟大家分享《道德經》不多贅言直入正題,今天分享第三章!《道德經》第三章,短短3句話,說明了什麼才是真正的無為而治!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 心煩意亂的時候,讀讀《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心自然會靜下來
    心煩意亂的時候,不妨來看看《道德經》中的這三句話,讀過思考之後,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裡,你能努力綻放成自己喜歡的模樣。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第二章)。譯: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那就反而不美了。都知道什麼是美,就醜惡了,因為知道了美也就等於知道了美與醜的區別,就有揚美貶醜的事情出現,就造成了紛爭、誇大或縮小、偽與飾各種美的其實非美麗的弱點。此話是一面之詞,但確有洞見卓識。
  • 《道德經》中的以有觀有,以無觀無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
    的原文存在,能提出這樣的問題的朋友,那是對《道德經》有一定的個人理解。關於這個提法的提出老王私以為,感悟是出自對《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在解釋這個「以有觀有,以無觀無」之前來了解一下道家的背景,這樣才會領悟一絲老子在說什麼。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清華簡上對應篇章雖然略有差異,但主旨相似。
  • 《楞嚴經》中這四句最為經典,悟透它,福報無量
    《楞嚴經》在佛教典籍中屬於極重要的大經,可以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為這部經書在內容上橫跨了佛教中的禪淨密律四宗,對於末法時期會存在的種種亂相,《楞嚴經》中幾乎全都說到,並且闡明了各種對治之法。所以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
  • 《道德經》中最短的一章,僅有21個字,卻道盡了世間萬物的奧秘!
    在眾多思想學派中儒家思想一直受歷朝歷代尊崇,它的思想核心為: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而這些核心換成現代思想就成為我們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基石。要說儒家思想教會了我們如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那麼老子的道家思想就教我們懂得人世的至理。老子的思想不同於孔子,他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修身養性不與人爭。
  • 戲說正說加故事,與眾不同的「最差老師」不最差《道德經》講解八
    「最差老師」不最差的《道德經》講解,今天講第八章,為了方便理解,戲說趣解置於前,直譯正解置於後,常用的成語「上善若水」出自此章,第八章既含有深刻的哲理,又行文優美,是《道德經》中的著名章節,幾千年來,受人喜愛,讓我們一起去探尋水的哲學奧秘!
  • 「學悟」《道德經》弘揚經典 啟迪智慧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 老子《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雌雄同體」
    其實,這就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的思想!《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用三句話告訴我們: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雌雄同體」。一個人思想境界越高,越懂得「知雄守雌」的道理!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1、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 《道德經》第六章,穀神不死,「谷」和「神」究竟指的是什麼?
    《道德經》第五章,老子說了「聖人不仁」的治國之道,「聖人不仁」實為取法於「天地不仁」。於是,這一章老子就講「天地之道」的根本。1、原文及我的釋義《道德經》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我的釋義。幽深的低谷與高高在上的神靈都是永恆存在,不會消亡的,這就是微妙而幽深的母體。
  • 《道德經》中的十句經典名言,精闢透徹,誰看誰受益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是春秋時期老子創作的哲學作品,以無為、無我、自然之觀點,闡述了精深哲學的道家思想。《道德經》中的十句經典名言,精闢透徹,誰看誰受益。一、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三章》。輕易許諾別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難就一定多。四、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 讀懂「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這八個字,就讀懂了半部《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八十一章,其中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道德經》總字數五千二百八十四個字,從文章開頭看到結尾,如入無人之境,一個人都沒有,有一種寂兮寥兮、空曠寂靜的感覺。老子《道德經》的精髓在於:獨與天、地、精神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