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悟」《道德經》弘揚經典 啟迪智慧

2021-01-13 大唐亮劍

3《道德經》古今中外的評價.mp3

10:07來自大唐亮劍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所作的哲學著作,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是道教的重要經典。

老子是公認的「諸子百家之祖」、「中國和世界的第一哲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他所撰寫的《道德經》(《老子》),內容涉及哲學、文學、美學、醫學、軍事學、社會學、管理學、倫理學、天文學、養生學等等,被譽為「萬經之王」、「百科全書」,也成為人類道德論的開山之作。

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僅用五千字就囊括了宇宙人生、囊括了修身、治國、軍事、養生等諸多方面的內容,而且見解精闢,受到後世乃至外國思想家的推崇。

《道德經》的傳播,與道教的產生和發展息息相關,道教源於中國古代的神仙和方仙之術,成型於東漢時期。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天師在今天的四川大邑縣鶴鳴山布道,創立了「正一盟威之道」。

初次入道者,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入道者須交五鬥米,故又稱「五鬥米道」。公元141年,即東漢永和六年,張道陵作道書二十四篇,為道教成型的開始。他奉老子為教主,尊稱為「太上老君」。《道德經》作為道家思想的主要經典,與道教相互依存,相互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

當今社會我們學老子《道德經》並不是因為它產生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失去了價值。老子《道德經》深刻的心靈像太陽和月亮一樣,總是穿越時間和空間的。時至今日,老子《道德經》已經成為全世界範圍內共同的精神遺產。

老子《道德經》可以是現代人的知識、生存智慧以及管理藝術,可以是成功者的冷靜藥方,也可以是遭遇挫折時的心靈慰藉。在現代人的解讀之下,老子《道德經》在當代中國也會發揮重要的作用。老子《道德經》對我們現實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多很重要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環境保護,和諧文化、現代管理等。

《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

《道德經》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道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與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為表顯一為裹藏之別而已。而道家在理論能力上的深厚度與辯證性,則為中國哲學思想中所有其它傳統提供了創造力的泉源。

《道德經》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貴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禍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僅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也是照亮我們前進道路,指引我們人生的大智慧。

《道德經》的歷史評價

1、魯迅:老子之輩,蓋其梟雄。老子書五千語,要在不攖人心;以不攖人心故,則必先自致槁木之心,立無為之治;以無為之為化社會,而世即於太平。其術善也。——《魯迅全集》第一卷

2、毛主席:關於喪失土地的問題,常有這樣的情形,就是只有喪失才能不喪失,這是「欲將取之必先與之」的原則。

3、林語堂:看過《道徳經》的人,第一個反應,便是大笑;接著就開始自嘲似的笑;最後才大悟到這才是目前最需要的教訓。

4、老舍:周代諸子差不多都是自成一家之言。他們的文字雖然很好,像老子的簡練,莊子的馳暢,可是他們很少談到文學,而且有些蔑視孔門的好古飾辭的……——《老舍文集》

5、南懷瑾:道家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們去不可。——南懷僅:《老子他說》

6、康德:老子稱道的「上善」在於「無」 (in Nichts),這種說教以「無」為「上善」,也就是一種通過與神格相融合、從而通過消滅人格而取得自我感覺消融於神格深淵之中的意識。——[德]康德:《論歷史》

7、黑格爾:中國人把認識道的各種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學術;然而這和直接有關國家的各種科學研究並沒有聯繫。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備受世人崇仰。——[德]黑格爾:《歷史哲學 》

8、杜蘭:老子是孔子前最偉大的哲學家。《道德經》 出自何人的手筆,倒是次要的問題,最重要的乃是它所蘊涵的思想,在思想史中,它的確可稱得上是最迷人的一部奇書。——([美]成爾杜蘭:《世界文明 史——東方的遺產》

9、託爾斯泰評:孔子的中庸之道妙極了,同老子一樣——順應自然法則即智慧,即力量,即生命……(1884年3月11日日記)

10、尼採:《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誦念道家經典的益處

雲篆太虛,浩劫之初...沉痾能自痊,塵勞溺可扶;幽冥將有賴,由是升仙都。

默誦開經玄蘊咒,淨手,焚香,洗筆,蘸墨,存想天尊駕臨的場景,世界悄然間安靜...

對無信仰的人群

誦念是將經文的智慧溶入到你的心田,一字字在口中慎重地讀出,如果把誦念當成每日修行的功課,時時刻刻保存「持之以恆」的信念,即使每日只進步一點點,也要持之以恆,必然能培養精進之心。

誦念是一種「感而遂誦」的寧靜與喜悅,喚醒於心中,專注於思維,在一聲一念中見證到生命的宛然呈現。

對有信仰的教眾

誦念對於修行人來講是大有裨益的。無論信仰何種宗教,「道德真經」都是不可多得的絕世經文典籍。「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信仰如同彼岸的明燈,但活在當下卻是腳下實實在在的路。路走不好,永遠無法抵達彼岸。

探索其深遠的哲理,那麼經典雖古猶新,道也與我們同在,心境能逐漸與大道相契合;可調伏那些束縛我們身心的煩惱妄念;使內心不受任何事物拘束,猶如明鏡般清澈。

誦念道經一則誠心靜慮,感悟道經,提升自己,功德並臻。二則弘道闡教,普度結緣。歷朝歷代,無數的修真之士通過誦念來深入經藏,接續心燈法脈。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的根脈魂是什麼?對個體的啟示是什麼?
    ,雖然不主張留文字,講究悟、禪、空,悟空、悟淨、悟能。那麼魂就是般若智慧,就是覺悟,就是看不見但頓悟閃爍智慧的光。《道德經》《易經》其實是百家共尊的經典,溯源來說,就是河圖洛書,是伏羲八卦,先天八卦,而能得到考證的是《周易》,就是周文王註解的《易經》。小道消息,《易經》分三種類,《連山易》《歸藏易》《周易》,而連山易起首的卦是艮卦,先天八卦是立體的,天為乾,地勢坤。《道德經》的根是真理、是規律,是智慧,是本質。
  • 為什麼經典《易經》《道德經》晦澀難懂,比聖人我們現代人缺什麼
    首先,經典是承載智慧、真理、覺悟的載體,《易經》也好,《道德經》也好。《易經》《道德經》晦澀難懂嗎?文字、知識、語言、邏輯都不全是思維方式上的差異,更多是踐行和悟性的高低,很多道理講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在踐行層面大打折扣,甚至倒行逆施的不在少數。古人的智慧寫不出來,寫不完,甚至無始無終,無有無不有,古人和現代人差異大嗎?非常大,也非常小。
  • 道德經智慧:有本事的人,多看看天道思維,多讀助你一帆風順!
    老子的《道德經》聞名於世,被譽為東方智慧源泉,天下第一奇書。《世界文明史》的作者,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威爾杜蘭特博士曾經說過:假如我們把世界上每一本書都燒掉只留一部,那應該就是《老子道德經》。它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老子道德經》博大精深,通天徹地。
  • 想要讀懂晦澀深奧的《道德經》,推薦兩個公認好的解釋來輔助
    道德經不是一本普通的書籍,它是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理是什麼?就是亙古不變的,三千年前是這樣,三千年後還是這樣。不需要任何的條件才成立,放之四海而皆準。但是《道德經》本是古文,又是至深的法理。現在人看起來一是晦澀難懂,二是難解真義。而對《道德經》的解釋,從古至今,充棟盈車。各家有各家的角度,各人有各人的詮釋。
  • 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琢磨君專欄——解讀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分享人生智慧!關注我,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現代人常愛說「低調奢華有內涵」,還說「低調才是王道」。那麼,什麼是真正的低調呢?其實,很多人是嘴上喊著低調,內心和行為一點也不低調,甚至截然相反。
  • 讀原著、悟原理,武宣縣人大開展的這場讀書會很精彩!
    讀原著、悟原理,武宣縣人大開展的這場讀書會很精彩!為進一步鞏固決勝決戰脫貧攻堅成果,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增強文化自信,切實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 《道德經》說了什麼?其精髓就這6個字,悟透者受益匪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的聖人老子撰寫的一部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其文意深奧,包含廣博,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被譽為萬經之王。可以說,能讀懂一部《道德經》,自身的智慧必定能有所增長,人生一定也能有很深刻的感悟。但《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想要讀懂可不簡單。相信許多人看完之後,依然是一臉迷茫。
  • 《道德經》名言賞析——生活中的智慧
    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道德經》中的名言名句: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再大的樹木,也是從一顆小樹苗開始長起來的;再高的塔臺,也是用泥土一點點堆積起來的。無論做什麼事,只要不斷努力,哪怕每次只做微不足道的一點點,若能堅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會有所收穫的。二,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 《悟學.第五十六篇》時有否泰,運有窮通
    《悟學.第五十六篇》論語. 雍也第六.新解讀(三)悟學.十八子 20200205 亥-子69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極富智慧的處世哲學也。「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610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譯文】冉伯牛得了重病,孔子前去慰問他,從窗口握著他的手說:「去吧,是命啊!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然而,若按拙作《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2:第二、十一章 有無相生,功成弗居》中的分析,第二章中的「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若是後學篡入,則這一章的「無為」就沒有由來的突兀,進而「不爭」、「使民無知無欲」等等,皆無從說起。再結合老子西去隱匿,最初版的《道德經》不過是被強邀而作。所以文中大篇幅的論述如何治國其實很不合理。
  • 各級領導幹部為什麼一定要學修「孔子儒學」?「孔子儒學」的本質
    在回答領導幹部為什麼一定要學修「孔子儒學」之前,我們先來界定一下:「儒學」與「孔子儒學」之間的差別。一、現在的「儒學」我們現在所認識到的「儒學」,其中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是掛在孔子名下的「儒學」,而非真正的「孔子儒學」。從本質上來說,「孔子儒學」在古代的知識背景下,對於教學者來講,是很難直接用語言向學習者進行準確、清晰溝通的。
  • 《道德經》的大智慧:別人一罵你,你立馬就要懟回去,那你就輸了
    《道德經》的大智慧:別人一罵你,你立馬就要懟回去,那你就輸了《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道德經》中說:「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有很多人在與別人吵架後,常常為自己開脫說:「我是刀子嘴,豆腐心。」
  • 「青春×機關槍」作者公開繪製的伏黑惠&五條悟
    「青春×機關槍」作者公開繪製的伏黑惠&五條悟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1-01-09 11:32:45
  • 東方人智慧百科全書——道德經5000言與飛奔的大象(有趣有料)
    老子道德經,無疑是東方人智慧百科全書。人生的要點和意義,老子簡簡單單5000言,說得淋漓盡致,不服不行。其中有一句提到「大象」。難道是那種大耳朵長鼻子的萌象嗎?非也非也。下面從三方面,對老子之道進行解讀,其中第一部分暗藏一個有趣的妄解。對與不對,任您評說。老子曰:執大象天下往。
  • 《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從來都是「雌雄同體」!
    對《道德經》最大的誤解,莫過於認為它宣揚的是弱者哲學。事實恰恰相反!《道德經》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作為一個強者,你該如何思考、說話、行動?老子告訴我們,一個真正厲害的人,其實都是「雌雄同體」。《道德經》原文第28章是這麼說的: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所謂「知其雄,守其雌」,是知道自己的實力,但不誇耀實力,也不濫用實力,甚至很多時候要隱藏實力。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誦讀「地藏經」這念經3條、5注意事項、10回向法,佛弟子不可不知
    「念經3條」第一條:念經時,我們一般眼睛看,嘴巴念,耳朵聽。很多人就注重嘴巴念,和眼睛看,卻忽略了耳朵聽。其實最關鍵的,因為是耳朵聽,也就是誦經時要把心放在耳根上,認真的聽,不是放在嘴巴上拼命的念,念不念沒有多大的關係,但是聽不聽關係就大了。為什麼呢?
  • 《道德經》:讓自己人生變困難的,就是永遠學不會「舍」與「得」
    記得之前電視節目上有一則廣告給了我深深的印象:「智慧人生,品味捨得。」初次看見這則廣告,感覺沒有什麼新奇之處,還是籠統的「智慧」、「人生」等很大的層次,像是專門給成年人的毒雞湯一樣,看上去感覺非常有道理,但是細細品味感覺食之無味。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經典|《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到底在講什麼呢?
    提起道教經典,以三洞四輔十二類作為分類方法的整部《道藏》卷帙浩繁,對於初學者來說往往難以入手。如果並非是教內人士,而又僅僅只是想對道教的思想做個興趣了解,那麼筆者在推薦人們閱讀的時候,必然會告知其應該先去閱讀道祖的五千真文,《道德經》。作為道教的首要聖典,《道德經》不論是在教內,還是在傳統哲學流派中,亦或者是在中華文化的整體概念中,都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