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道德經》古今中外的評價.mp3
10:07來自大唐亮劍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所作的哲學著作,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是道教的重要經典。
老子是公認的「諸子百家之祖」、「中國和世界的第一哲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他所撰寫的《道德經》(《老子》),內容涉及哲學、文學、美學、醫學、軍事學、社會學、管理學、倫理學、天文學、養生學等等,被譽為「萬經之王」、「百科全書」,也成為人類道德論的開山之作。
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僅用五千字就囊括了宇宙人生、囊括了修身、治國、軍事、養生等諸多方面的內容,而且見解精闢,受到後世乃至外國思想家的推崇。
《道德經》的傳播,與道教的產生和發展息息相關,道教源於中國古代的神仙和方仙之術,成型於東漢時期。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天師在今天的四川大邑縣鶴鳴山布道,創立了「正一盟威之道」。
初次入道者,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入道者須交五鬥米,故又稱「五鬥米道」。公元141年,即東漢永和六年,張道陵作道書二十四篇,為道教成型的開始。他奉老子為教主,尊稱為「太上老君」。《道德經》作為道家思想的主要經典,與道教相互依存,相互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
當今社會我們學老子《道德經》並不是因為它產生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失去了價值。老子《道德經》深刻的心靈像太陽和月亮一樣,總是穿越時間和空間的。時至今日,老子《道德經》已經成為全世界範圍內共同的精神遺產。
老子《道德經》可以是現代人的知識、生存智慧以及管理藝術,可以是成功者的冷靜藥方,也可以是遭遇挫折時的心靈慰藉。在現代人的解讀之下,老子《道德經》在當代中國也會發揮重要的作用。老子《道德經》對我們現實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多很重要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環境保護,和諧文化、現代管理等。
《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
《道德經》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道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與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為表顯一為裹藏之別而已。而道家在理論能力上的深厚度與辯證性,則為中國哲學思想中所有其它傳統提供了創造力的泉源。
《道德經》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貴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禍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僅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也是照亮我們前進道路,指引我們人生的大智慧。
《道德經》的歷史評價
1、魯迅:老子之輩,蓋其梟雄。老子書五千語,要在不攖人心;以不攖人心故,則必先自致槁木之心,立無為之治;以無為之為化社會,而世即於太平。其術善也。——《魯迅全集》第一卷
2、毛主席:關於喪失土地的問題,常有這樣的情形,就是只有喪失才能不喪失,這是「欲將取之必先與之」的原則。
3、林語堂:看過《道徳經》的人,第一個反應,便是大笑;接著就開始自嘲似的笑;最後才大悟到這才是目前最需要的教訓。
4、老舍:周代諸子差不多都是自成一家之言。他們的文字雖然很好,像老子的簡練,莊子的馳暢,可是他們很少談到文學,而且有些蔑視孔門的好古飾辭的……——《老舍文集》
5、南懷瑾:道家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們去不可。——南懷僅:《老子他說》
6、康德:老子稱道的「上善」在於「無」 (in Nichts),這種說教以「無」為「上善」,也就是一種通過與神格相融合、從而通過消滅人格而取得自我感覺消融於神格深淵之中的意識。——[德]康德:《論歷史》
7、黑格爾:中國人把認識道的各種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學術;然而這和直接有關國家的各種科學研究並沒有聯繫。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備受世人崇仰。——[德]黑格爾:《歷史哲學 》
8、杜蘭:老子是孔子前最偉大的哲學家。《道德經》 出自何人的手筆,倒是次要的問題,最重要的乃是它所蘊涵的思想,在思想史中,它的確可稱得上是最迷人的一部奇書。——([美]成爾杜蘭:《世界文明 史——東方的遺產》
9、託爾斯泰評:孔子的中庸之道妙極了,同老子一樣——順應自然法則即智慧,即力量,即生命……(1884年3月11日日記)
10、尼採:《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誦念道家經典的益處
雲篆太虛,浩劫之初...沉痾能自痊,塵勞溺可扶;幽冥將有賴,由是升仙都。
默誦開經玄蘊咒,淨手,焚香,洗筆,蘸墨,存想天尊駕臨的場景,世界悄然間安靜...
對無信仰的人群
誦念是將經文的智慧溶入到你的心田,一字字在口中慎重地讀出,如果把誦念當成每日修行的功課,時時刻刻保存「持之以恆」的信念,即使每日只進步一點點,也要持之以恆,必然能培養精進之心。
誦念是一種「感而遂誦」的寧靜與喜悅,喚醒於心中,專注於思維,在一聲一念中見證到生命的宛然呈現。
對有信仰的教眾
誦念對於修行人來講是大有裨益的。無論信仰何種宗教,「道德真經」都是不可多得的絕世經文典籍。「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信仰如同彼岸的明燈,但活在當下卻是腳下實實在在的路。路走不好,永遠無法抵達彼岸。
探索其深遠的哲理,那麼經典雖古猶新,道也與我們同在,心境能逐漸與大道相契合;可調伏那些束縛我們身心的煩惱妄念;使內心不受任何事物拘束,猶如明鏡般清澈。
誦念道經一則誠心靜慮,感悟道經,提升自己,功德並臻。二則弘道闡教,普度結緣。歷朝歷代,無數的修真之士通過誦念來深入經藏,接續心燈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