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根脈魂是什麼?對個體的啟示是什麼?

2021-01-13 祁華勝

《道德經》是老子西出函谷關,被守關人尹喜所留,書寫的一部聖哲之術,同時代,全球正值奴隸制度向封建社會過渡,聖人輩出,被學者認為是軸心文明時代,同時一起誕生的聖哲,有四大流派,華夏文明老子孔子,治理家國的真理探尋,古印度喬達摩西達多,挖掘讓人痛苦的根源,從心出發,以及西方古典哲學流派,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理性主義和本體論、認識論,造成近代科學發展源頭,還有西方宗教主義,直接成功就是《聖經》猶太教、基督教的傳播。

根脈魂,這一原理是象徵意義,通常是說人的,通常講,人有根器,血脈、靈魂。

而同樣學說和道統也講根脈魂,就像中國禪宗達摩就是印度佛教佛心宗28代傳人,而佛心宗第一代大能是迦葉,佛祖拈花一笑傳法。而禪宗又有六祖,有一祖...,雖然不主張留文字,講究悟、禪、空,悟空、悟淨、悟能。那麼魂就是般若智慧,就是覺悟,就是看不見但頓悟閃爍智慧的光。

智慧就像極光一樣,轉瞬即逝

道家講人有三魂七魄,三魂是天魂、地魂、命魂,七魄就是體魄、膽魄、心魄等等。那麼魄是物質的,魂是精神的。

《道德經》《易經》其實是百家共尊的經典,溯源來說,就是河圖洛書,是伏羲八卦,先天八卦,而能得到考證的是《周易》,就是周文王註解的《易經》。

小道消息,《易經》分三種類,《連山易》《歸藏易》《周易》,而連山易起首的卦是艮卦,先天八卦是立體的,天為乾,地勢坤。

《道德經》的根是真理、是規律,是智慧,是本質。

《道德經》的脈太多太多,說不完,講不清,有道脈、文脈、法脈、數理脈、丹脈、藥脈、醫脈、術脈、卜脈。

還有專門研究周天星鬥的「天機」脈,專門研究風水堪與的「風水」脈,專門研究驅鬼闢邪的茅山道術、陰山道術、還有很多禁忌法門。

流傳西方最廣的修者脈就是呂祖《太乙金華宗旨》被翻譯成《金花的秘密》流傳西方世界,當成心理學入門典籍被學習。

莫向外求,心內具足

文脈也相當光,老莊思想,黃老學說,甚至是後面文化三家合一之後相互影響,相互交流。

道脈流傳也很久遠,從尹喜開始創派開始,經歷華夏封建2000年,傳張道陵、張三丰、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時代發展。

還有道商一脈,傳統武術一脈,可以說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通臂拳,都受到《道德經》思想影響。

最著名的脈其實是法脈和丹脈,嚴重影響後世人修真,無論是修真小說,還是現實生活修行,修丹脈的人還是很多的。

《道德經》的魂是真理,是虛無也是存在,是道,是天,是天外天道外道,《道德經》的魂是實事求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追求真理真相的文化,也是身體力行的踐行。道不可言明,法不可輕傳。

老子認為道法自然,每個人,每個事物都有自己的內在邏輯和發展規律,不需要我們過多幹預和幹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責任,每個事物發展都有規律,秩序、規則、原理。

準確的說,《道德經》還是以人為本的一部社會百科全書,想要告訴更多的人,需要懂得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不應該違背規律,逆天而行。

但是這一點也不是絕對的,修真就是要順則凡,逆則仙,《道德經》中的神,不是我們觀念中的神邸,而是一個又一個人,一個可以做到常人無法理解,無法認知,但實實在在的事的人。神人、至人、聖人都是人,只不過這些人認知真理真相的能力和思維遠遠超於常人,活著整個時代的人,他們思考最本源的東西,我是誰,我怎麼來,要去哪裡,生老病死苦都是問題,他們得到的智慧就是如來如去,道法自然,水善萬物而不爭,無為不爭,反者道之用,弱者道之動。

《易經》描述真理有簡易、變易、不易。

《道德經》描述真理,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金剛經》描述真理,見相非相,即見因果,見路非路,即見如來,因其所往而生其心,一切唯心造,萬法皆空。

根脈魂可以一氣化三清,也可以三位一體,人有分別事物皆有分別,人無分別,事物皆無分別,思維是我們輔助認知世界的手段,智慧和覺悟才是靠近真理的究竟法門。

最樸素的唯物主義,把人當成宇宙,通過認知宇宙認知自己,根脈魂是天註定的,那麼後天的努力算什麼,無論我們有如何的社會地位、家庭出身,都不影響我們成為優秀的人,學習道德經不是為了談經論道,而是遇見最好的自己。

有多少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毫無疑問,認知和知識是有限的,智慧是無限的,有限的思維思考無限的智慧本身就是坐井觀天,所以我們更需要清楚,我們受我們思維和認知的局限,未必能夠認識清楚真理真相。

根脈魂理論讓我們更立體的看《道德經》,就像天地人,缺少任何一個要素,這個大千世界都不復存在。那麼我們可以塑造的文化屬性到底塑造的是我們什麼,是精神能量,還是物質積累,是情緒控制還是啟迪智慧。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慧根、根器、就價值主張和價值追求,那麼追求完美,生如夏花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把我們人生活的滾燙,就是最好的道法自然。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的「無中生有」應該如何理解?對為人處事有何啟示
    在《道德經》的道經部分,老子特別強調了無的作用。在《道德經》的開篇,老子就說:有名天地之始,無名萬物之母。無是萬事萬物的源頭,當一切都被賦予了名字,天地才算真正的開始。既然無的狀態那麼重要,它對於我們為人處事又有哪些啟示呢?我認為有兩點重要的啟示。第一點是只有學會放空自己,才能容納萬物相信在平時的生活中,大家經常會遇到和自己意見相左的人,又或者是嘲諷甚至是侮辱自己的人。
  • 什麼是道德?道德是什麼?
    正是因為無數次悲壯的犧牲,才構成了道德本身的偉大色彩。對於道德的定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半年前,自己以前也有跟朋友討論過什麼是道德,卻始終沒有把這個問題好好地收集整理。今天,借著這次作業的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淺知拙見。什麼是道德?
  • 《道德經》第六章,穀神不死,「谷」和「神」究竟指的是什麼?
    《道德經》第五章,老子說了「聖人不仁」的治國之道,「聖人不仁」實為取法於「天地不仁」。於是,這一章老子就講「天地之道」的根本。1、原文及我的釋義《道德經》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我的釋義。幽深的低谷與高高在上的神靈都是永恆存在,不會消亡的,這就是微妙而幽深的母體。
  • 《道德經》名言賞析——生活中的智慧
    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道德經》中的名言名句: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再大的樹木,也是從一顆小樹苗開始長起來的;再高的塔臺,也是用泥土一點點堆積起來的。無論做什麼事,只要不斷努力,哪怕每次只做微不足道的一點點,若能堅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會有所收穫的。二,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 經典|《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到底在講什麼呢?
    如果並非是教內人士,而又僅僅只是想對道教的思想做個興趣了解,那麼筆者在推薦人們閱讀的時候,必然會告知其應該先去閱讀道祖的五千真文,《道德經》。作為道教的首要聖典,《道德經》不論是在教內,還是在傳統哲學流派中,亦或者是在中華文化的整體概念中,都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 《道德經》:「有容」乃大!
    《道德經》告訴我們「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房子的牆壁是死的,房子的空間才是可以用來在裡面活動的,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道德經》作為萬經之王,為什麼要告訴我們這麼普通的常識呢?因為「話粗理不粗」,老子的意思是要我們明白:「有容」乃大!
  • 《道德經》釋義
    為了方便溝通交流、用言語文字來形容、表達這個能生宇宙本源的能量,老子勉強起了個名字叫「道」,所以老子說:強名曰「道」,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前兩句話說的也是這個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個「道」字說的是化生天地萬物本源能量的道,這個「道」用言語文字表達不出來。
  • 《道德經》中「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穀神指什麼?玄牝指什麼?
    那麼道是什麼?它如何生出萬物來?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出元氣,元氣生出陰陽,陰陽生出宇宙萬物,這是道家哲學萬物生成的模式。問題是,為何道能生出萬物?這就要從人類童年時期對宇宙起源的追問說起了。
  • 為什麼經典《易經》《道德經》晦澀難懂,比聖人我們現代人缺什麼
    首先,經典是承載智慧、真理、覺悟的載體,《易經》也好,《道德經》也好。《易經》《道德經》晦澀難懂嗎?文字、知識、語言、邏輯都不全是思維方式上的差異,更多是踐行和悟性的高低,很多道理講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在踐行層面大打折扣,甚至倒行逆施的不在少數。古人的智慧寫不出來,寫不完,甚至無始無終,無有無不有,古人和現代人差異大嗎?非常大,也非常小。
  • 道德經的自然法則:你相信什麼,就得到什麼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意思是,追求道的人,道也會樂於成全它。追求德的人,德也會樂於成全它。在《易乾文言》中是這樣表達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當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從身體到精神、到靈魂,都確定的知道的話,整個世界都會為你讓路。你想要什麼,就要相信什麼。你相信什麼,就會得到什麼。萬物都會感受到你的力量,觸摸到你夢想的氣息。老子說,道法自然,真正的道,在自然而然中,樸素,虛靜,卻用之不盡。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說的:「到江送客棹,出嶽潤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盡力去為。水的這種特性,可謂之「上善」。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第二章)。譯: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那就反而不美了。都知道什麼是美,就醜惡了,因為知道了美也就等於知道了美與醜的區別,就有揚美貶醜的事情出現,就造成了紛爭、誇大或縮小、偽與飾各種美的其實非美麗的弱點。此話是一面之詞,但確有洞見卓識。
  • 《道德經》入門的關鍵是對「道」的理解,「道可道」是什麼意思?
    「王庶文講壇」之前講過一次《道德經》,總共5篇,是從政治角度出發去理解的,從今天開始「王庶文講壇」將從大家喜聞樂見的「主流國學」角度,去重新講解一遍《道德經》,計劃一周更新一篇,歡迎關注。《道德經》如何入門?《道德經》在距今大約2500年前就已經成書,文字簡短、精煉、版本繁雜,以至於我們今天研究起來非常困難。要研究《道德經》首先要理解兩個字「道」與「名」,這兩個字貫穿全書八十一章,也是千古以來,老子學術的爭端所在。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執大象,天下往老子的「大象」是怎樣的存在?王弼注釋:「大象,天象之母也。不炎不寒,不溫不涼,故能包統萬物,無所犯傷。主若執之,則天下往也。」王弼是這樣解釋的,「大象」就是天象的本源。
  • 《道德經》中的以有觀有,以無觀無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
    這是朋友問到的一個問題,說實話剛剛聽到的時候其實有點懵逼,看了多年《道德經》都沒有發現原文有:以有觀有,以無觀無。裡面倒是有「有無」的論述。為保險起見我還特地再看了一遍《道德經》,然後去查了資料,確實沒有「以有觀有,以無觀無。」
  • 《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是什麼含義?需要從四個方面解讀
    導語: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一章,提出是:「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這段話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成為千百年來,大家爭論比較多的話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 《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文章作者:琢磨君《道德經》第五章說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 什麼是低調?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低調呢?其實,很多人是嘴上喊著低調,內心和行為一點也不低調,甚至截然相反。正所謂是「非知之難,行之惟難」,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不難,但做起來卻很不容易,知易行難啊!真正低調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實力,要不然就是虛偽、假謙虛。如果你本事實力很弱,還故作謙虛低調,就會更加讓人看不起。《易經》謙卦云:地中有山,謙。
  • 《道德經》說了什麼?其精髓就這6個字,悟透者受益匪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的聖人老子撰寫的一部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其文意深奧,包含廣博,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被譽為萬經之王。可以說,能讀懂一部《道德經》,自身的智慧必定能有所增長,人生一定也能有很深刻的感悟。但《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想要讀懂可不簡單。相信許多人看完之後,依然是一臉迷茫。
  • 道德經解讀:「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是什麼意思?
    23 20:50:02 來源: 開卷有益侯公子 舉報   老子曰:「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