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讀懂晦澀深奧的《道德經》,推薦兩個公認好的解釋來輔助

2021-01-15 古象雄文化探秘

道德經不是一本普通的書籍,它是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理是什麼?就是亙古不變的,三千年前是這樣,三千年後還是這樣。不需要任何的條件才成立,放之四海而皆準。

但是《道德經》本是古文,又是至深的法理。現在人看起來一是晦澀難懂,二是難解真義。

而對《道德經》的解釋,從古至今,充棟盈車。各家有各家的角度,各人有各人的詮釋。而當代的很多解讀或流於字面之義,或已錯解聖意,反而會給學習道德經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找到一個好的解釋,才是最方便學習的。

但是如何能夠在紛雜繁多的釋義之中找到最好的解釋來幫助我們學習呢?

我想,如果要比較目前誰的解釋最好,就需要有一個標準,也就是是否更契合《道德經》的原義。只有把握住原義,才能夠說解釋的好。

既然《道德經》是對真理的闡述,那也只有能夠印證真理的人解釋出來才相對最好。如同科學的論點由科學家來詮釋是相對最好的。

所以我個人以為,對於《道德經》的解釋,首先要具備證量,也就是自己先要得道,才能夠明白其中的真義。其次,不但自己要得道,同時還要具備很好的文學水平,這樣才能夠把真義解釋給大家,而不是僅僅自己明了。

那麼,按照這兩個標準來看,我覺得在我所看過的道德經解釋中,有兩位是值得推薦的:

第一位是道教真人:

黃元吉,名裳,字元吉,一說號元吉,清代道學大師,生平事跡近於神奇傳說。他原是博學鴻儒,兼通佛乘,後"飄然拂袖出儒林",得火龍真人傳授,於悟道見性之後更進一步,終成無上大道!

這位黃真人已經是得道的真人,證悟了道德經的全部真諦,並且獲得了道教最高的成就——羽化成仙。在道教門中相傳:黃元吉真人的確是在眾弟子的簇擁中,將肉身化為清風的。"清風成就"是道教羽化成仙的最高表現形式。

黃元吉清光緒十年丙戌,在四川自流井講道,最後解館,弟子恭送館外,黃當下飛升,徒眾見之,皆痛哭流涕,始後悔往日蹉跎,未嘗從師勇猛學道也。"(臺灣李樂俅《訪道語錄》)

按道教來說,黃真人是已經證道的仙人,就是已經完全證得道德經的真義,並因此得道成仙了。所以他的註解,與老子的本義當最為契合。同時,他原本就是博學的大儒,且兼通佛教,集三家思想於一身,文學水平不言而喻。

如果黃真人所著的《道德經注釋》只能說的第二,恐怕當代沒有人敢說第一吧。

只是黃真人注釋雖好,但沒有古文功底的現代人可能很難徹底讀懂。所以可以通過震陽子道長所著的《道德經註解》來初步了解,因為他也是認真拜讀了黃真人的道德經解釋後,結合自身的修證,用較為通俗的文字做出詮釋,也更適合當代人來理解。

震陽子道長修道七十餘年所傳玄裔弟子、俗家弟子無數,對闡揚我中華國教,接續並宏大道脈,研究闡發道學經典國粹,提高中國道教在世界上的影響,弘揚中華傳統道德等方面都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是國內和國際都極具影響的當代著名道教人物。

第二位則是佛教高僧:

這一位大德也是得道之人,但與黃真人有所不同。黃真人是道教真人,原本就是大儒,又兼通佛學,後悟道成真。而現在說的這位則是佛教的高僧,但一樣是精通儒釋道三家的大德:

憨山德清大師,字澄印,號憨山,法號德清,諡號弘覺禪師,臨濟宗門下。被認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自幼讀《道德經》、後皈依佛門,宗說兼通、著述極為豐富。崇禎皇帝作《御贊憨山老和尚法像》云:"耆老和尚,何等行狀?撐持法門,已作棟梁。受天子之鉗錘,為佛祖之標榜。"

憨山大師雖然是佛教高僧,但他和黃真人一樣,精通佛、道、儒家這三家的學說,同時也是證道高人,成就的大德。

憨山大師七十八歲時在廣東曹溪圓寂,圓寂後三天,他的法體仍然栩栩如生,象禪定一樣。二十年後,大家打開靈龕發現,憨山大師肉身沒有任何損壞,仍然結跏趺坐,面色紅潤,頭髮和指甲都有生長。於是,將栴檀末塗大師法體後披上千佛衣,成為跟六祖大師一樣的不朽真身。

作為佛教的成道高僧,又精通儒家、道家的典籍經論,他提出的:「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的理論為後世的學者指明了方向。

真理就是如此,一法通,法法通。得大道就明了了一切法。

憨山大師用了十五年來對《道德經》作註解,他所解的《道德經》無論從宗教角度還是從學術角度,都可以說是達到了難以企及的高度。

因為憨山大師是佛教的大成就者,證得了大道的究竟智慧,同他自己也博學多才,精通老莊和孔孟等諸子百家的學說。所以,他和黃真人一樣都是了不起的得道之人。

當然,憨山大師的道德經也是文言文,沒有古漢語基礎讀起來也很晦澀。推薦可以參閱由逸塵老人編譯,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老子道德經憨山注)解讀》。逸塵先生對憨山大師的原本加以注釋,完全譯成了白話文,簡明扼要,淺顯易懂,更適合現代人研讀。

個人以為,兩位得道大師所解釋的《道德經》在宗教內和學術界都公認是首屈一指的。因為他們的註解都是依照佛、道始祖歷代傳承的心法,通過自己得道的體悟而注釋的,既不會「依文解字」,更不會「錯解聖意」。

當然,這兩位所解的《道德經》我也只是略讀,自己又無智慧,所以不能全解聖意。只覺得相比於其他一些「大師」、「專家」而言,更符合《道德經》的本義而已。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說了什麼?其精髓就這6個字,悟透者受益匪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的聖人老子撰寫的一部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其文意深奧,包含廣博,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被譽為萬經之王。可以說,能讀懂一部《道德經》,自身的智慧必定能有所增長,人生一定也能有很深刻的感悟。但《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想要讀懂可不簡單。相信許多人看完之後,依然是一臉迷茫。
  • 為什麼經典《易經》《道德經》晦澀難懂,比聖人我們現代人缺什麼
    首先,經典是承載智慧、真理、覺悟的載體,《易經》也好,《道德經》也好。《易經》《道德經》晦澀難懂嗎?文字、知識、語言、邏輯都不全是思維方式上的差異,更多是踐行和悟性的高低,很多道理講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在踐行層面大打折扣,甚至倒行逆施的不在少數。古人的智慧寫不出來,寫不完,甚至無始無終,無有無不有,古人和現代人差異大嗎?非常大,也非常小。
  • 湖南發現漢初版道德經,學者:大家讀的道德經第一句就是錯的
    老子的著作《道德經》中,更是詳盡地闡述了他的哲學理念,也正是這些思想產物在時光的塵埃之中滋養著後世的人們的內心。學界普遍認同的《道德經》的第一句話是「道可道,非常道。」每個人在接受著十幾年的教育期間,似乎從未對這一句話產生過質疑。但是,當湖南馬王堆發現初版《道德經》時,學者卻說,大家讀的《道德經》第一句就是錯的。
  • 白巖松:「讀懂《道德經》的四分之一足夠」
    所以才流傳下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談,但是在1000年之後著名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卻說:「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在我看來,讀懂《道德經》的四分之一已經足夠了。」為何白巖松說出這麼「狂妄」的話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道德經》的作者牛《道德經》的作者便是老子,被評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也是道教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稱為「太上老君」。
  • 聖經太深奧,需有文化基礎才能讀懂,是真的嗎?
    摘 要或許面對聖經,真的只有我們謙卑下來,才有機會真正去讀懂它。聖經不是一本多麼深奧的書,以至於必須讀完博士才能明白。聖經更不是一本平庸的書,以至於隨便做點文學分析就以為自己讀懂了。文 | 小斌一一直覺得聖經是一本很難讀懂的書,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生活閱歷,是讀不懂聖經的。
  • 四維空間和三維空間有什麼感知上的差距,老子的《道德經》告訴你
    讀《道德經》會看到這樣的句子: 「玄之有玄,萬千之門」從字面上看,道是非常神秘的,神秘的美是一切的盡頭。在這兩個句子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子2000年之前的意識就開始存在於三維空間中,並且可能已經大大超出了我們對空間的認知和理解。
  • 《道德經》:不論對外界有多少欲望,終歸是要回歸自己的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全書八十一章,區區五千字,卻是字字珠璣,句句箴言,很多人只知《道德經》是一部深奧玄妙的哲學著作,老子在書中向世人傳達了一些人生之道。在《道德經》第七章的時候老子提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天長地久。【原經】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 《道德經》:讓自己人生變困難的,就是永遠學不會「舍」與「得」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和禍本就是相依相存,人生下來受到的苦和受到的福都是相等的,在你身處困境的時候,你一定要相信這句話。塞翁失馬的典故幾乎都被講爛了,今天便來給大家講一個別的故事。
  • 「學悟」《道德經》弘揚經典 啟迪智慧
    老子是公認的「諸子百家之祖」、「中國和世界的第一哲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他所撰寫的《道德經》(《老子》),內容涉及哲學、文學、美學、醫學、軍事學、社會學、管理學、倫理學、天文學、養生學等等,被譽為「萬經之王」、「百科全書」,也成為人類道德論的開山之作。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第二章)。譯: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那就反而不美了。悟:1.美固然是好的,希望自己更美一些是好的。從內到外都美才是真的美。2.化妝是提高人自信,讓人看起來更美的一個不錯的方法。清新自然也挺好,各有各的美。喜歡清新自然,也欣賞堅持化妝保持自己形象的人。
  • 《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多數都是「雌雄同體」,細品才知高明
    《道德經》有言:「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這句話是要深知保持剛強,也要守著柔軟的心態,甘願去做一條天下的溪流。因為,作為天下的溪流,便可以保持永恆的品德,從而恢復到最初的嬰兒的狀態。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執大象,天下往老子的「大象」是怎樣的存在?王弼注釋:「大象,天象之母也。不炎不寒,不溫不涼,故能包統萬物,無所犯傷。主若執之,則天下往也。」王弼是這樣解釋的,「大象」就是天象的本源。
  • 52個成語,洞見《道德經》的智慧!
    來人正是老子。他迎入老子,齋戒問道,並請老子著書,以惠後世。這短短的五千言,便是對後世影響巨大的《道德經此書深奧難懂,歷來眾說紛紜。以下52個成語均出自《道德經》,或許能夠帶我們,管窺老子思想的魅力!26、天道好還【解釋】:天道:天理;好:常常會;還:回報別人。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出自】: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 讀懂「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這八個字,就讀懂了半部《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八十一章,其中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道德經》總字數五千二百八十四個字,從文章開頭看到結尾,如入無人之境,一個人都沒有,有一種寂兮寥兮、空曠寂靜的感覺。老子《道德經》的精髓在於: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 白巖松:我可以一個月賺2000萬,但《道德經》中這句話讓我放棄了
    在這本書裡,25歲的我讀懂了人性之複雜,人性很複雜,單純的好人、壞人這樣的二次元對立概念讓你覺得自己之前想的還是不免太簡單了。白巖松還曾說:「我很慶幸在36、7歲走進了《道德經》的世界。」他甚至稱《道德經》是他的"生命之書」。
  • 《道德經》中經典的5句話,字數不多,卻很受用
    該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故後人改為《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字,早於古希臘哲學典籍《對話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較完整的哲學著作。而《道德經》是除《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這足以看出國內外,都對這本哲學啟蒙書有著多麼大的興趣。
  • 《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本章是老子寫的以天道規律為理論基礎的齊家和治國的方法論。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些出自《道德經》的雙胞胎名字內涵深厚!
    他所創作的《道德經》是集其一生智慧的大成之作,足見《道德經》的內涵有多麼深厚。本文由江南易林原創。希望能讓孩子樂於觀察、樂於學習的父母大可通過閱讀《道德經》來改善教育方式中的不足之處,這將會帶來很大的改善。取名有出處已經不算什麼新鮮事了,但是從出處便能看出這個家庭的文化涵養,《道德經》是能夠讓人為之驚豔的一種。
  • 《道德經》名言賞析——生活中的智慧
    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道德經》中的名言名句: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再大的樹木,也是從一顆小樹苗開始長起來的;再高的塔臺,也是用泥土一點點堆積起來的。無論做什麼事,只要不斷努力,哪怕每次只做微不足道的一點點,若能堅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會有所收穫的。二,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 《道德經》:「出生入死」是一句廢話嗎?那是因為你沒有讀懂它!
    《道德經》是一部用來修道的書,裡面講述了很多的天機。在古老的過去,人們的思想還普遍處於萌芽時期,對於許多的事物,以及世間的一些現象,絕大多數人是弄不懂的。很多人想當然的以為,老子所講的這些東西,在他們那個時代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