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釋義:委屈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低洼反能充盈,破舊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有時候,後退並不意味著放棄,而是為了更好地一躍。理雖然是直的,但常常需要繞道前行,有時還必須委曲求全。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不是無原則,而是變通,是權衡。
2.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出處:《道德經·第十九章》
釋義:人應該保持本質淳樸無華,減少私心念欲。元代道士李道純闡釋為「清心釋累,絕慮忘情」,這是修道的必經之路。卸下心靈沉重的包袱,才可以「窮理」;拋開俗事紛擾,才能「盡性」;擯棄一己私慾,最終能「了道」。
3. 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釋義:那些輕易許下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輕諾」「寡信」「多易」是許多人的通病,若鄭重其事,把小事當作大事去做,便沒有難事。
4.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貴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釋義:金玉財寶堆滿堂室,沒有誰能守藏得住;富貴了就驕橫,是給自己留下了禍根;功成身退,才是順應天道。這些話指出,事物發展達到頂點、極端後,就會轉化到自身的反面,所以適可而止才是符合天道的。
5.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釋義:不要只從自己的角度去看事物,才能明察秋毫;不自以為是,才能更好地彰顯自己;不自我誇耀,反而能夠成就功業;不自高自大,才能有所長進。上善若水的智慧,就是沒有個人成見,因此無論裝進什麼容器,都能像一面平整的鏡子那樣映照世界。
6.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釋義:天下的難事,一定是從容易處做起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從細微處開端的。聖人自始至終重視細微的小事,不做什麼所謂的大事,不自以為偉大,所以能夠成就大事。
7.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釋義:要想收斂,必先張開。要想削弱,必先加強。要想廢棄,必先興盛。要想奪取,必先給予。這是知細微之理而收顯著之效。老子提倡安守柔弱,因為柔弱是生機旺盛的。說它是「微明」,是因為它是隱蔽而微妙的,不容易為世人所發現、所領悟。
8.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釋義:人們做事,常在快要成功時失敗;如果在最後關頭也能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不會壞事。這說明世界上很多人失敗,不是因為能力低,也不是努力不夠,而是缺乏善始善終的精神。堅持要靠毅力,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兢兢業業、謹慎對待。
9.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五章》
釋義:大道一旦講出來,就會感到平淡無味,它看起來不起眼,聽起來不人耳,用起來卻受益無窮。大道是平淡無味、無聲無利的,它實際上應該就是自然之味、自然之聲。這裡老子還講了一個道理:「用之不足既」,平淡的道理用得長久,反過來說,烈日暴曬型的,都是長不了的。
10.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釋義:一個人,能了解別人,慧眼識人,是聰明人,但能夠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能戰勝別人,固然是有力量的,但是能戰勝自己的人,更加強大。清楚了解自己的能力,努力地挑戰自己,才能朝著更高的目標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