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申請科創板上市獲受理,5月10日一輪問詢,5月21日二輪問詢,6月11日首發上會通過,6月13日正式提交註冊申請,在科創板的門前,福光股份叩門之聲越來越緊。
上天可以「窺視」寒宮嫦娥,下海可以「遠望」五洋魚鱉,入則探曉室內動靜,出則鎖定城市安防,作為全球光學鏡頭的重要製造商之一,福光股份為何能閃耀出非常之「光」?
近日,記者溯光而行,來到閩江之畔的福州馬尾區江濱東大道158號,一窺究竟。
聚焦光學主業
在福光股份展廳,各類大小不一、型號各異的鏡頭,琳琅滿目,目不暇接。在這裡,有小的只可看到一個圓點的鏡頭,也有大的如圓盤式的鏡頭,有組成球狀的魚眼鏡頭,也有組成探槍式的方形鏡頭。置身其中,有隨時隨地被鎖定的感覺,令人驚嘆。
福光股份董秘黃健向記者介紹稱,福光股份誕生於1958年成立的國營八四六一廠,60多年的技術積澱和孜孜不倦的探索進步,公司已經走在了國內光學鏡頭行業的前列,產品覆蓋包括雷射、紫外、可見光、紅外系列全光譜鏡頭及光電系統。
「別看這些鏡頭是一顆顆凹凸鏡片簡單的組成,背後實則是深厚的技術積澱。特別是光學設計,需要大量方案和模板的積累,還需要有熟練人才設計的靈感和反覆的摸索試驗,才能帶來技術的不斷突破。」黃健說。
據了解,光學行業屬於技術密集型行業,需要融合光學技術、機械技術和電子技術等諸多先進科技的技術引領型產業。光學鏡頭產品的研發和設計,需要幾何光學、薄膜光學、色度學、熱力學、精密機械、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光源技術、微顯示技術等學科的高度集成。鏡頭設計、生產工藝以及精密加工等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光學鏡頭的成像質量,是行業內企業的核心競爭點。
據福光股份招股書(註冊稿),目前,公司已掌握非球面設計技術、高強度輕量化設計技術、膜系設計技術,相關光學產品具備焦距長、相對孔徑大、線視場大、寬光譜、空間解析度高等性能。公司擁有全光譜鏡頭的設計技術、全光譜膜系的設計加工技術,包括紫外光、可見光、短波紅外、中波紅外、長波紅外及雷射等,因此應用場景極為廣泛,涵蓋安防監控、工業檢測、森林防火、輔助駕駛及航空航天領域。公司擁有二組元到多組元的變焦光學系統設計技術,特別是應用在高變倍比、長焦距變焦鏡頭的設計等領域,多個產品替代進口,2018年設計開發出25-300mm、8K高清的連續變焦鏡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得益於技術上的領先地位,福光股份2017年在全球安防視頻監控鏡頭銷量市場佔有率達到11.8%,全球排名第三。特別是在變焦鏡頭領域,福光股份在全球的銷量位居第二位,市場佔有率約為8.9%。
黃健介紹,近年來消費電子產品的快速崛起,以及未來智能化時代和安全要求的日益提高,給光學鏡頭帶來了無限的發展空間,福光股份將堅守光學主業,「打磨好自己的鏡片,聚焦好自己的鏡頭,發出好自身的光芒。」
響應兩用技術
「每個公司有每個公司的定位,每個公司也有每個公司的追求。」黃健透露,近年來智慧型手機等終端產品大量普及,而福光股份沒有深度參與此類消費級鏡頭的紅利,是由於公司始終跟隨光學技術的前沿領域,率先滿足「定製產品」的技術需求,再從定製產品技術過渡到民用的非定製產品。
此外,福光股份的產品屬於高端系列的玻璃光學鏡頭,對於追求成本優勢的消費級終端產品而言,比如智慧型手機等,更傾向於採用塑膠光學鏡頭。隨著技術的進步和需求的提高,4K超高清、8K超高清等高端產品的需求將越來越多,公司未來的民用產品市場空間也將會越來越大。
在「定製產品」方面,福光股份的主要產品包含特種光學鏡頭及光電系統,廣泛應用於「神舟系列」、「嫦娥探月」等重大航空航天任務及高端裝備上。
同時,福光股份還具有多項行業首創技術,比如全球首創的大口徑透射式天文觀測鏡頭的設計與製造技術等。截至2019年3月6日,公司共擁有1項國防發明專利、175項發明專利、166項實用新型專利和4項外觀專利。
據招股書顯示,2016年至2018年,福光股份「定製產品」的收入分別為2825.57萬元、3729.84萬元和7009.70萬元,佔主營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03%、6.48%和12.74%,逐年提升。
「雖然『定製產品』的比重不算高,但只要定製產品有需要,我們能保證非定製產品產能隨時轉化為定製產品產能的需要。」黃健告訴記者。
目前,福光股份的「非定製產品」主要包含民用安防鏡頭、車載鏡頭、紅外鏡頭、物聯網鏡頭、AI 鏡頭等雷射、紫外、可見光、紅外全光譜鏡頭,廣泛應用於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物聯網、車聯網、智能製造等領域。
「這些領域的技術,大都是從定製產品技術轉換而來。」黃健說。比如車載鏡頭就是來自於此前定製特種車載鏡頭的技術,近年來這塊業務發展很快。
數據顯示,福光股份2018年的車載鏡頭業務收入為1178.14萬元,佔主營業務收入的2.14%。而2017年該業務的收入為220.88萬元,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僅為0.38%。
當前,福光股份與國內知名的光學科研院所、軍工集團及下屬科研單位具有長期合作的關係,光學科研背景深厚,通過兩用技術,提升了定製產品和非定製產品的高效創新。
瞄準新興領域
黃健說,未來,公司「非定製產品」的主要方向在新興領域的市場。公司將進一步開拓車載鏡頭、紅外鏡頭、物聯網及AI鏡頭等新興市場,推進在人工智慧各個領域的深入應用和技術升級,成為全球領先的專業光學系統供應商,在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的技術突破和應用推廣中發揮作用。
福光股份招股書表示,物聯網鏡頭、AI 鏡頭是公司當前重點布局的新興領域,目前已經與華為、曠視科技、依圖科技、雲從科技、地平線、海康威視等人工智慧知名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
隨著數位相機、智慧型手機、安防監控等鏡頭應用的已經或逐漸趨於成熟,車載成像、紅外熱成像等新興領域,將成為推動產業增長的新力量,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的逐步落地,正將光學鏡頭應用至國民經濟更廣闊的領域。光學鏡頭將成為未來信息化世界的「眼睛」。
黃健向記者描述了未來的市場空間。「2018年我國的汽車保有量在2億輛左右,按照平均每輛需要1.5顆鏡頭計算,就應需要近3億顆車載鏡頭,這個市場空間太大了。未來,汽車不僅需要倒車鏡頭,還需要前置鏡頭,大型汽車還需要安裝疲勞監測鏡頭等,空間非常大。」
據TSR報告,2021年車載鏡頭規模將從2017年的0.89億顆增至1.43億顆,複合增速約13%。
「不過,車載鏡頭的產品導入、驗證周期比較長,還有一段路要走。而一旦完成前期的導入和驗證工作,車載鏡頭的量起得就比較快。目前,公司在這方面的技術已經做好了準備,就等著市場的接受度起來。」黃健說。
此外,在高清鏡頭領域,TSR報告預測,1080p及其以上的鏡頭規模將從2017年的1.36億顆增至2021年的1.87億顆;在紅外鏡頭領域,Maxtech報告預測,市場規模將從2016年的34億美元增至2024年的80億美元。
黃健告訴記者,公司還將布局更為高端的機器視覺使用的超精密光學領域。在公司擬募投的三個項目中,其中之一就是「精密及超精密光學加工實驗中心建設項目」。公司計劃在非球面壓鑄、紅外鏡片加工、非球面玻璃鏡片加工等高精度加工技術方面繼續尋求突破,提高光學鏡頭精密及超精密加工水平,促進紅外探測鏡頭、高端醫療設備光學系統、雷射投影鏡頭、紫外光學系統、大口徑天文觀測鏡頭等國際高端鏡頭的國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