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11月27日訊 有罐頭的地方就有地方的罐頭。臨沂市平邑縣地方鎮年加工各類罐頭90萬噸,佔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素有「中國罐頭第一鎮」之稱。11月中旬,記者來到地方鎮探訪這裡的罐頭企業。在小鎮裡,以水果罐頭為主的生產線雖然面臨著低利潤率和激烈的競爭,但這個傳統產業正在一步步突圍。
|
加工車間內工人正在忙碌。
車間內的一瓶瓶罐頭很是誘人。
有罐頭的地方就有地方的罐頭
「平邑縣地方鎮盛產罐頭,可以說有罐頭的地方,就有地方的罐頭。」臨沂康發食品飲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新才這樣說道。作為中國罐頭十強企業,康發罐頭也已成為地方鎮特色經濟的發展代表。
說起罐頭行業的興起,還要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說起。劉新才說,當時地方鎮周邊盛產山楂,每到山楂收穫的季節,因為儲存不便,山楂腐爛的事情時有發生。為了能讓山楂更好地保存起來,一些村民把山楂煮熟,密封起來,做成罐頭吃,不僅味道鮮美,而且還耐保存,一時間,家家戶戶開始做罐頭。一些大膽的村民還開起了家庭作坊加工山楂罐頭,最多的時候,鎮上有了300餘家罐頭廠。
「不僅罐頭廠眾多,選材的內容也比以往豐富了很多,黃桃、山楂、梨、桔子、甚至是蔬菜都可以做成罐頭。」劉新才說,隨著產能的不斷擴大,地方鎮的罐頭也開始銷往東北三省,最多的時候一天能發3個專列,一個車皮載重60噸,一次發貨100個車皮,那時候平邑縣的鐵路因為罐頭的興起而變得異常繁忙。
打開了東北三省的市場後,從1992年開始,平邑縣地方鎮罐頭開始銷往全國。福建、廣州、上海這些大城市也有了地方罐頭的身影。
「1999年擁有了進出口權,2000年正式實現了出口,走出國門。」回想起罐頭產業的發展歷程,劉新才記憶猶新。而今,現代科技讓各色果蔬變成了人們鍾愛的罐頭食品,暢銷全國並遠渡重洋,出口歐美、東南亞、澳大利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部隊、在邊疆,在一些偏遠地區、環境惡劣的地方,都有地方罐頭的身影,地方的罐頭更是經過了嚴格的美國國家檢驗,成為聯合國維和部隊專用水果罐頭,「有罐頭的地方,就有地方的罐頭」已經不僅僅是一句口號。
罐頭產業富了農民美了家
作為地方鎮一名普通的老百姓,53歲的李風霞和罐頭也有著不一般的感情。可以說是見證了地方鎮的發展。
「我和丈夫1986年結婚,那時候除了種地就是賣菜掙點零花錢,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的。是罐頭的興起,讓我們富裕了起來,整個鄉鎮也因為罐頭行業變得與眾不同。」李風霞說,1988年前後,鎮上開始有了罐頭廠,農閒的時候,周邊的村民就去罐頭廠打工,那時候主要還是山楂罐頭,做罐頭前需要先把山楂核去掉。去一斤山楂核7分錢,最多的時候一天給200斤山楂去核,能掙10多塊錢,這在當時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村民也因為有了這份活錢變得富裕起來。
在李風霞眼裡,小小的罐頭帶動的不僅僅是一個罐頭行業,而是一個產業。「你看看,我們鎮上那一排排漂亮的樓房,就是罐頭廠的職工宿舍,三大社區,入住數萬人,八成以上住戶是在罐頭廠務工的職工,他們冬天有暖氣,夏天有空調,做飯有天然氣,和大城市已經無異。」李風霞說,罐頭廠裡的工人工資在這裡也說也是數得著的,旺季時月工資5000元以上的很是普遍,這些職工中,有車、有房已經不再是夢想。
來到地方鎮,大街上隨處可見罐頭批發部,「康發罐頭」「奇偉罐頭」「蒙水罐頭」,這些在超市裡常見的罐頭牌子都是從這個鎮上生產出來的。
目前,地方鎮已形成果蔬罐頭加工為主,果品生產、印鐵製罐、玻璃製品、彩印包裝、信息中介、物流配載、建築安裝、餐飲服務等相關產業競相發展的罐頭產業集群。
從大鐵鍋煮罐頭,到年產值過2億元
據地方鎮政府提供的數字,地方鎮罐頭產業鏈從業人員達3.6萬人,間接從業2萬多人。當地總人口只有8.5萬,從數據上分析,這裡的每個家庭都有人從事與罐頭產業相關的工作。
平邑縣山地面積佔全域的85%,除了盛產金銀花,漫山遍野的果樹為這裡提供了充足的果品資源。上世紀80年代,受制於鮮果不耐儲存、交通運輸不便等因素,地方鎮的部分果農嘗試用大鐵鍋蒸煮這一原始方法,生產水果罐頭銷售。
「黃桃、山楂、蘋果,也就這幾樣,基本都是當地產的果子。」出生於1983年的謝本忠,是中海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他幼年最深刻的記憶就是父親買來兩間草房做罐頭,支起的那口大鐵鍋以及圍繞這口大鐵鍋製作罐頭的35名工人。在商品物資緊俏的那個年代,儘管這些出自土作坊的罐頭加工工藝原始,卻並不妨礙熱銷,甚至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走親訪友的「標準配置」。
高達15%的純利潤給生產水果罐頭的作坊主提供了原始資本累積。賺到錢後,他們辦起食品廠,走上了擴張發展的行業道路。
到2003年,謝本忠家裡的罐頭廠經歷了第二次搬遷,從最初350平方米的草房發展到佔地100畝的標準化廠房。時至今日,年產值突破了2億元,產品銷往46個國家和地區。
中海食品有限公司是當地罐頭產業鏈發展的縮影。與罐頭加工密切相關的印鐵製罐、玻璃製品等企業也同步壯大。
環球印鐵製罐有限公司同樣也脫身於小作坊,創始人楊豔明在1992年借款9000元,買了當地第一臺生產罐頭瓶蓋的工具機。從只能壓制金屬瓶蓋發展到集印鐵、塗料、制蓋、制罐於一體的全國性食品包裝重點企業,年生產各類瓶蓋6億餘只,加工各種食品罐4億餘套,早已脫離了對當地罐頭企業的依賴,客戶遍布全國各地。
兩輪殘酷行業洗牌,300家企業僅存兩成
繁榮的罐頭產業背後,曾有過兩輪殘酷的行業洗牌。
始發於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也曾波及到罐頭產業,出口訂單量和價格的雙降導致多數企業舉步維艱,這一狀況持續到2002年前後。在這期間,部分企業靠壓縮成本得以保全。
受此啟發,當時有人動起歪腦筋——給未熟的便宜果染色做罐頭。2004年下半年,內幕曝光。地方鎮剛從金融危機中緩過神來的罐頭產業,再次置身信任危機。那些遵紀守法、誠信經營的企業也受到波及,訂單再次遭遇斷崖式下降。
先後遭遇金融、信任危機,一波又一波風浪過後,當地300多家罐頭企業僅存60多家,那些靠著誠信經營的企業存活並壯大起來。彼時還未執掌家業的謝本忠後來從父親口中知道了這兩次洗牌的慘烈過程。兩輪洗牌過後,留存下的這60多家企業,不但靠誠信經受住了考驗,還抓住了危機中的機遇得到發展壯大。先後成長起康發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玉泉食品有限公司等中國罐頭十強企業3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6家。擁有中國馳名商標2個、山東省著名商標13個。
國內市場上的水果罐頭企業利潤率普遍在5%左右,有企業主認為做水果罐頭是食品加工領域最辛苦的項目。但相較其它產業,水果罐頭的市場需求較為穩定,屬於不易衰敗的可持續發展產業。
中國罐頭十強企業、山東省最大的果蔬罐頭生產企業康發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先後開發出水果、蔬菜、食用菌、果醬、果杯等五大系列300多個品種的罐頭及速凍食品。其中,蔬菜罐頭已成為該公司利潤最高的產品。
水果罐頭產品以往主要針對兒童和老年人,沒有專門針對年輕人的產品。電商平臺興起後,年輕人偏愛的這一購物模式給罐頭企業帶來了一次機遇,它們紛紛研發與此對應的特色產品。康發食品飲料有限公司設計的以「桃不掉」「梨不開」「楂不散」為主題的唯果戀系列產品,線上銷售額突破了6000多萬元;玉泉食品研發的微產品「戀果緣」,單品銷售額突破5000萬元。
為避免陷入價格戰,有企業瞄準高端市場
水果罐頭屬於季產年銷的傳統產業,同質化的行業競爭中價格戰、專利侵權等現象時有發生。談及行業發展前景,地方鎮的多位罐頭企業主對此表示擔憂,品質為王、有序競爭是他們的共同期盼。
「除了價格因素,產品的競爭應該主要體現在品質差別上。」家家旺食品有限公司營銷經理孫麗媛說,為了避免陷入價格戰,她所在的公司分別創立了兩個產品品牌,其中一個主打高端市場,用料、工藝、包裝材質等都為高端市場量身定做。從一周前的訂貨會上來看,多品牌的路線走對了。
消費者對罐頭產品,特別是水果罐頭存在的認識誤區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產業發展。
孫麗媛介紹,有不少消費者認為,水果在瓶子裡能長時間保存應該是添加了防腐劑,甚至有一位外地經銷商曾經私下問她,公司裡的哪款產品防腐劑含量少,這讓她哭笑不得。實際上,水果罐頭的原料基本只有果肉、純淨水、糖等三樣,灌裝後經過高溫殺菌密封包裝,生產過程完全不需要添加防腐劑。
品牌意識不高是另一個影響地方鎮罐頭產業發展的薄弱點。當地政府的一份調研材料認為,當地只擁有2個中國馳名商標,這並不匹配中國罐頭第一鎮的稱謂。
當地32家規模以上企業中只有一家在全國性的電視媒體上做了品牌宣傳。同屬臨沂市的臨沭縣以肥料產業聞名,他們的企業就很注重品牌宣傳,品牌效應帶動產值每年能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這對地方鎮的罐頭企業來說,具有借鑑意義。(大眾網據齊魯壹點、魯南商報系列稿件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