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魔笛》夜後詠嘆調 最高唱到High f3

2021-01-07 聚橙網

  


  主創解讀莫扎特歌劇《魔笛》


  10.30開始連續3天,廣州大劇院將上演年度歌劇——柏林喜歌劇院聯手英國新銳劇團1927共同打造的莫扎特歌劇《魔笛》。前晚,劇中公主的扮演者碧姬-蓋勒、夜後的扮演者卡洛琳娜-安德森以及副導演託拜厄斯-瑞比斯基率先亮相與公眾見面。託拜厄斯介紹了《魔笛》別出心裁的舞美設計,而蓋勒和安德森展示的經典唱段燦若繁花,技驚四座。


  聽!歌劇史上人聲最高音High f3


  「夜後」安德森:天賦很重要,後天努力更重要


  在見面會上,碧姬-蓋勒說自己演的是一個被囚禁的公主,她想擺脫現狀,尋找愛情。蓋勒現場演繹了一曲詠嘆調《我知道一切都成了過去》,聲音中透出的淡淡憂傷讓人動容。蓋勒解釋道,唱這首詠嘆調時,公主正處在一個憂傷的時刻:她以為自己找到愛情了,但王子和捕鳥人不說話了,公主甚至想到結束生命……


  安德森扮演的夜後是一個控制欲極強的母親,女兒被囚禁後,她想藉助王子帕米諾之手重新得到女兒,為了達到願望不擇手段。在現場,安德森演唱了著名的詠嘆調《復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燒》,這一曲達到歌劇史上人聲最高音High f3的花腔詠嘆調音色飽滿、堅強有力,讓人聽了不寒而慄,安德森的技巧爐火純青,聲音的運轉靈巧、機敏,在高音的極端區域都可以輕盈自如地跳躍。據介紹,《復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燒》是很多歌唱演員都想挑戰的曲目,比如蔡依林曾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學習美聲唱法,她在個唱中偶爾會秀這一曲《復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燒》。


  練成這樣的女高音到底需要經過什麼樣的磨鍊呢?對此,安德森表示,女高音分為抒情花腔女高音、戲劇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等多個類型,這一定有天賦的因素在其中,比如她自己天生就有女高音的嗓子,但是有天賦也必須加上後天的努力。蓋勒也拿運動做類比,長期不訓練肌肉自然會鬆弛。即使有天賦,不訓練也不能很好地運用,即使訓練了5年才擁有這個能力,也並不代表以後不訓練就能長期保鮮。持續訓練是女高音的必修課。


  事實上,在《魔笛》的音樂方面,「音樂神童」莫扎特手到擒來。王子與公主為了愛情和正義,一路歷經考驗,莫扎特為這對小情侶譜寫出具有純正義大利正歌劇風格的唱段,優雅、高貴、深情;相比之下,捕鳥人則更接近莫扎特的本性:隨性而為,真實而平凡,他的唱段來源於德國民謠,唱得樂呵呵;而夜後與祭司這對反差強烈的角色,一個代表黑暗與陰謀,一個代表光明與秩序,極端的高音和低音出現在他們的唱段裡……


  看!酷炫舞臺好似好萊塢大片


  託拜厄斯:白色幕布後有7個暗門


  《魔笛》老少鹹宜、雅俗共賞,不僅糅合了愛情、冒險與搞笑元素的劇情,還有燦若繁花的花腔女高音,而英國新銳劇團1927與柏林喜歌劇院聯合製作的舞美設計,更是有看好萊塢大片那樣的刺激和快感——不但成功地解決了《魔笛》中數個場景設計的難題,而且幽默元素的使用也非常契合莫扎特的搞笑才能。


  副導演託拜厄斯解密道:整個舞臺看起來就是一整塊白色的幕布,幕布上有7個暗門,演員從幕布後的階梯爬上暗門,適時從暗門出現,看起來演員就像是懸在空中。手繪的背景動畫投影在白色的幕布上,演員在投影幕前演唱,與動態的背景形成極其逼真的視覺差,製造出奇幻的效果。


  比如《魔笛》第一幕,誤闖夜後領地的王子一出場便被兇猛的巨龍追殺,佔據幾乎整個畫面的巨龍投影在近10米高的投影幕上,王子在畫面前不斷「奔跑」,最後一排的觀眾也能清楚感受到巨大的壓迫感。託拜厄斯表示,其實只是男高音的上半身從暗門中露了出來,手上在做奔跑的動作,腳上的動作由投影完成,這便需要精確的定位。


  再比如夜後的造型設計:夜後在發怒時變成了一隻佔滿舞臺的大蜘蛛,其恐怖與邪惡的氣質不言而喻。安德森表示,她在表演時只是從暗門處露出了臉,投影會給她加上一個更大的、誇張的腦袋。她的手腳都是不能動的,因為稍微動一下就可能與投影之間產生偏差,結合不好便會影響整體效果。安德森說:「我要保持僵硬的姿勢去唱花腔女高音,真的挺難,只能靠平常不斷聯繫才能去精準地判斷。」


  託拜厄斯強調,無論是交響樂還是歌唱家的演唱,都是現場Live的形式,「絕對沒有假唱」。至於如何完美銜接,他透露全場有900次提醒的節點,現場有專人提醒,以保證畫面在轉換時,演員、音樂都能及時配合好。


  這部「潮牌」歌劇使用投影,和傳統歌劇搭實景比較,花費如何呢?託拜厄斯表示:「這都不是錢的問題。」這版《魔笛》光手工繪圖就用了3年。幕布上的暗門設在何處,如何鏤空都很複雜,這一切都花費了主創人員大量的心血,所以,「真的不是錢的事兒」。

相關焦點

  • 【夜後詠嘆調】」花腔女高音的試金石」
  • 今日音樂分享丨莫扎特:歌劇《魔笛》-夜後的詠嘆調
    歌劇《魔笛》是莫扎特1791年根據維蘭的幻想童話敘事詩《LuLu》寫成的。同時也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完成,據說生活窘迫、疾病交加的莫扎特在創作《魔笛》時的精神處於瀕臨絕望的狀態。第二幕中《夜後的詠嘆調》也稱《仇恨的火焰在我胸中燃燒》,這首極為華麗的樂曲,在花腔詠嘆調中是數一數二的名曲,乃至於說到花腔詠嘆調,任何人都不會忘記夜後的這首美妙絕倫的展示。
  • 【值得珍藏的歌劇名曲】莫扎特《魔笛》夜後詠嘆調
    莫扎特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創作出內容豐富的《魔笛》,將精緻的音樂與戲劇手法完美地融洽在一起,除了有莊嚴肅穆的氣氛與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精彩故事外,還有精美而機智的旋律,流暢華麗如泉水般汩汩湧出。 愛上《魔笛》是從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夜後開始,劇中兩段炫目的夜後詠嘆調實在愛煞人吶!怪不得名垂歌劇清史。
  • 口哨《夜後詠嘆調》——海爾特·查特爾
    這段口哨演繹的是歌劇《魔笛》中詠嘆調《復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燒》選段。因為演唱者的角色名為」夜後「,因此這段也被稱為《夜後詠嘆調》。
  • 每日e欣賞|莫扎特《魔笛》「夜後詠嘆調」
    莫扎特:歌劇《魔笛》-「夜後詠嘆調」1781年,時值25歲的莫扎特到維也納開始10年的創作生涯 。1791年12月5日0時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歲,死因不明。歌劇《魔笛》是莫扎特1791年根據維蘭的幻想童話敘事詩《LuLu》寫成的同時也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完成據說生活窘迫、疾病交加的莫扎特在創作《魔笛》時的精神處於瀕臨絕望的狀態
  • 《魔笛》之夜後詠嘆調,哪一位才是你心中的霸氣「夜後」(一)
    一提到莫扎特的歌劇《魔笛》,就不得不提到那首最為經典的詠嘆調《復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燒》。
  • 莫扎特歌劇《魔笛》-看秦侃如演繹「夜後的詠嘆調」
    第二幕中《夜後詠嘆調》也稱《復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燒》,這首極為華麗的樂曲在花腔詠嘆調中是數一數二的名曲
  • 《魔笛》在廈門上演亞洲第二場 主演預熱唱「神曲」秀中文
    圖為「夜後」扮演者安德森在現場演唱「史上最強花腔詠嘆調」《復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燒》 陳悅 攝    柏林喜歌劇院《魔笛》將在廈門演出,主演預熱與廈門歌劇愛好者互動。圖為主演蓋勒用中文演唱《鼓浪嶼之波》,不會中文的蓋勒不是要看看「小抄」——以音標為中文歌詞標註發音——誠意十足。
  • 莫扎特百年經典歌劇《魔笛》青海上演
    羅雲鵬 攝   中新網西寧10月20日電 (羅雲鵬張海雯)20日晚,莫扎特百年經典歌劇《魔笛》在青海大劇院上演。  歌劇《魔笛》是繼青海2015年引進外文原版全本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後的第二部原版外文歌劇,其運用通俗易懂和引人入勝的神話劇的形式,體現了莫扎特「烏託邦」的理想,即智慧終將戰勝愚昧,光明終將戰勝黑暗,善良終將戰勝邪惡。10月20日晚,莫扎特百年經典歌劇《魔笛》在青海大劇院上演。圖為演出劇照。
  • 莫扎特經典歌劇《魔笛》10月23日將首秀煙臺
    莫扎特是古典音樂史上公認的天才,他最出名的歌劇是《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和《魔笛》。  德文版歌劇《魔笛》正是其最成功的一部德語歌劇作品,如今已經成為世界十大歌劇之一和全世界上座率最高的歌劇,被全世界各大歌劇院團創排演出。這部歌劇將成為煙臺大劇院運營7年來的第一部歌劇演出,也是煙臺史上的第一部原版外文歌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藝術價值。
  • 上海國際藝術節:莫扎特生前最後一部歌劇《魔笛》亮相
    當夜後盛裝降臨舞臺時,氣氛更是達到了高潮,演員用花腔高音展現了精彩的詠嘆調片段,引人入勝,觀眾紛紛坐起了身,想一睹本劇最大的反派——夜後的風採。 說起《魔笛》的劇情,它像極了孩子們聽過的睡前童話。講述了一位來自埃及的英俊王子,因年少無知,被夜後女兒帕米娜的畫像吸引,決心前往神殿營救美人的故事。當他來到薩拉斯特羅的太陽神殿的時候,受智慧之門的啟發,頓時醒悟,識破夜後的陰謀,接受重重考驗,最後和夜後的女兒有情人終成眷屬。 莫扎特成功地將自己的理念寄託於這個童話般的題材中。有人說,《魔笛》很莫扎特,很童心。
  • 傾影科技|歌劇《魔笛》多媒體全息投影與經典舞臺劇的火花碰撞!
    在大部分國內觀眾的印象裡,觀賞歌劇,尤其是古典歌劇是一件嚴肅、鄭重的活動。但接下來小編要描述的這場歌劇《魔笛》卻打破了所有到場觀眾的想像——原來古典歌劇還可以這樣!像一部會唱歌的暗黑童話繪本,情節天馬行空,畫風光怪陸離,伴著精妙華麗的旋律一頁頁展開。
  • 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作品 原版歌劇《魔笛》重慶首秀
    歌劇的製作成本以及對演員的「挑剔」決定了它的稀有可貴,重慶本土觀眾想要欣賞到原版的歌劇機會十分難得。今年是莫扎特誕辰260周年,好消息是重慶大劇院特意引進了一部原汁原味的莫扎特德文歌劇!並且,這還是一部一紅就紅了200多年的歌劇!享譽世界的天才音樂家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作品——《魔笛》。
  • 青年男高音歌唱家蘇大為領銜歌劇《魔笛》
    2011年7月29日由北京音樂廳製作打開音樂之門之系列的魔幻歌劇《魔笛》傾情上演.此次擔任指揮的是美國亞歷山大交響樂團的指揮家裡努斯.林達斯,執棒中國電影樂團.這部莫扎特歌劇被很多人比作是「歐洲大陸的阿拉丁神燈」,每段詠嘆調都是超級的享受,著名的詠嘆調有蘇大為飾演的王子塔米諾演唱的
  • 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來上海了
    當夜後盛裝降臨舞臺時,氣氛更是達到了高潮,演員用花腔高音展現了精彩的詠嘆調片段,引人入勝,觀眾紛紛坐起了身,想一睹本劇最大的反派——夜後的風採。彩排現場,臺階上為夜後此外,《魔笛》中的三男童則由歷史悠久的奧地利威爾頓童聲合唱團成員出演,在細節之處體現出精益求精的態度。說起《魔笛》的劇情,它像極了孩子們聽過的睡前童話。
  • 著名女高音黛安娜·達姆嬈演唱詠嘆調「復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燒」
    莫扎特歌劇《魔笛》的故事發生在古埃及伊希斯及俄賽裡斯神殿的附近。塔米諾王子(男高音)在森林中戲劇性地來到了夜後(花腔女高音)的王國。他看到了夜後的女兒帕米娜(女高音)的畫像並愛上了她。夜後要求塔米諾在三個小神的陪伴下前往薩拉斯特羅(男低音)的寺院救出被搶走的帕米娜。王子經過一番不尋常的磨難找到了帕米娜,倆人又共同經受了保持沉默和水與火的考驗,取得了勝利。
  • 聽莫扎特用《魔笛》吹響的最後一部歌劇
    誰能想到,1791年9月30日莫扎特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在維也納首演後兩個月零五天,這位歷史上最天才的音樂神童竟於35歲時撒手人寰,這部歌劇幾乎成了他的絕唱。
  • 莫扎特經典歌劇《魔笛》將上演 新聞發布會探亮點
    央廣網北京7月20日消息(記者 張瑜瑜 攝影 孫楠) 由德國柏林喜歌劇院攜手英國1927劇團共同製作的莫扎特經典歌劇《魔笛》將於7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盛大上演。「邀請英國1927劇團加入到這部劇的製作,是因為他們天馬行空的思想與這部劇的荒誕劇情和超現實主義不謀而合」,於是在兩年多的潛心鑽研下,這部以新媒體技術為載體,以動畫形式呈現的《魔笛》面世,將原作中「荒誕、矛盾,幻想、魔法和超現實主義」的故事元素和音樂精神以現代化的方式傳遞下來。
  • 原版歌劇重慶首秀——《魔笛》
    歌劇的製作成本以及對演員的「挑剔」決定了它的稀有可貴,重慶本土觀眾想要欣賞到原版的歌劇機會十分難得。今年是莫扎特誕辰260周年,好消息是重慶大劇院特意引進了一部原汁原味的莫扎特德文歌劇!並且,這還是一部一紅就紅了200多年的歌劇!享譽世界的天才音樂家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作品——《魔笛》。世界一流的演員華美堪比大片的舞臺聽歌劇,不妨就從這部開始!第一次看歌劇如何選擇?
  • 幾乎所有人都從《魔笛》裡找到了童心
    最近大概沒有哪部劇有《魔笛》熱。上海大劇院新演出季以柏林喜歌劇院版《魔笛》揭幕,這也是該版製作首次亮相中國。對不常上演完整製作歌劇的上海來說,這道大餐讓人久等,它也確實不負眾望,堪稱上海古典音樂的「年度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