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人都從《魔笛》裡找到了童心

2021-01-07 澎湃新聞
幾乎所有人都從《魔笛》裡找到了童心

顧超

2015-09-11 12:18 來源:澎湃新聞

上海大劇院新演出季以柏林喜歌劇院版《魔笛》揭幕。

最近大概沒有哪部劇有《魔笛》熱。

上海大劇院新演出季以柏林喜歌劇院版《魔笛》揭幕,這也是該版製作首次亮相中國。對不常上演完整製作歌劇的上海來說,這道大餐讓人久等,它也確實不負眾望,堪稱上海古典音樂的「年度大戲」。

情節上,《魔笛》並不是跌宕起伏的作品,故事還是王子救公主的套路,但與其說是正義戰勝邪惡,不如說著墨於主人公如何在「神啟」之下經受考驗,最終獲得幸福。

巴裡·科斯基將其詮釋成一部20世紀初期魏瑪共和時期的影片,以卡巴萊表演為代表的大眾娛樂元素在此大行其道,帶有強烈時代、地域特色的顛覆,為這個平鋪直敘的故事加入了新鮮看點。觀賞過程中,不少兒童看得入迷,即便語言不通,他們也可通過誇張造型和畫面,喜歡上這個故事。

更令人讚嘆的是該版製作對臺詞的處理,也可以說是最大膽的改動。莫扎特在《魔笛》中已不再安排義大利歌劇中的宣敘調,作為一部真正從德國文化脫生的「歌唱劇」,這裡只有詠嘆調和德語對白。對上海觀眾來說,聽大段德語白話無異天書,科斯基幹脆將臺詞拿掉,改用默片方式呈現——巨幕上顯現對白文字,演員跟著做誇張表情,伴奏音樂包括莫扎特的《d小調幻想曲》,這種做法並無出處,但無法否認,這是故事陳述方式的一種探索。

整部《魔笛》全在一個巨大背景板上演出,除了出現過兩次的手帕是實物,高清動畫投影給出了幾乎所有的場景和道具。顯而易見的好處是節約物料,且便於全球巡演。

《魔笛》投影的萬千變化大大增強了幻想性。

最大亮點,還在於投影的萬千變化。除了默片風格,投影還加入了粉紅小飛象、代表愛情的花朵、誇張的烤雞製作流程等漫畫視覺,大大增強了幻想性,幾乎所有觀眾都從中找到了童心。最好玩的是帕帕蓋諾身邊的貓總是無動於衷,旁若無人,即便他要尋短見也毫不在乎。魔鈴讓人跳起卡巴萊「大腿舞」,塔米諾王子進入試煉後遭遇的種種誇張圖景,都與20世紀初期的藝術風格相關。或許,只有當時表現主義者的天馬行空,可以適配《魔笛》的想像空間。

相比許多以唱為主的歌劇作品,《魔笛》和莫扎特的許多作品對表演有極高要求,柏林喜歌劇院也確實在表演上下足了功夫,讓人體驗到什麼是真正的「看歌劇」。

《魔笛》劇照

柏林喜歌劇院此番前來的獨唱,基本都是劇院的籤約歌手,均接受過嚴格表演訓練,也難怪他們可以在高懸的機關上自如演唱。儘管腳下活動的區域只是一個半徑為腳長的半圓,他們依然可以花樣迭出做出各種動作。第二幕帕帕蓋諾與帕米娜公主趕路尋找塔米諾那一段,兩人假作在屋頂跑步,逼真異常。

演唱方面,飾演夜後的花腔女高音克裡斯蒂娜·普利茨戲份不多,卻獲得兩次滿堂喝彩。除了她的穩定發揮,莫扎特為其表姐特別創作的「夜後」詠嘆調也非常討巧。飾演三位小天使的男童也出色。讓人深感意外的是聞名國際樂壇數十年的阿諾德·勳伯格合唱團,之前的宣傳未見著重推薦,許多觀眾表示到了現場才在節目單看到他們的大名,是為一大驚喜。多年來,他們和奧地利指揮名家哈農庫特的合作關係最為卓著,其共同錄製的《安魂曲》、《盧奇奧·希拉》等莫扎特作品廣受關注,《魔笛》一劇,他們更受已故指揮大師阿巴多提攜,合作錄音曾獲多項大獎。

《魔笛》劇照

大開眼界的同時,《魔笛》也給我們帶來了啟示:國外在製作、演繹歌劇方面的沉澱的確豐厚,中國作為古典音樂的輸入國,還應在硬體不斷完善的同時,更注重軟體的培養。我們誠然在創造力上有差距,迎頭趕上卻也並非造幾座華麗劇場就可以解決。如何挖掘培養人才,提供藝術創作的良好環境,是當務之急。

此次演出中用到的擊弦古鋼琴

此外,三個多月下來,上海已是第二次向日本的樂器代理商租借擊弦古鋼琴,國內古典音樂行業的細分領域還有許多需要補白的地方。

《魔笛》最讓我感慨的還是莫扎特音樂本身的魅力,是他巧奪天工的創造,讓後人有了發揮的無窮可能,一首首晶瑩甜美的詠嘆調,是這位早逝天才留給我們的最大財富。或許數年後,我們也會引以為傲地自製《魔笛》、《唐璜》、《費加羅的婚禮》……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魔笛

相關推薦

評論(31)

相關焦點

  • 水月洞天:尹仲和童心都是天選之人,為何尹仲成魔成神,童心不行
    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這童氏一族就謹守傳達天地訊息的使命,所以上天對這童氏一族也是非常眷顧的,每隔幾年童氏一族就會降臨一個天選之人,賦予此人一項異能。這尹仲本來也是這童氏一族的族人,並且他在童氏一族裡天賦異稟,上天都對他非常的眷顧,賦予了他多項異能,他會法術,通靈性,有長生不死之身。
  • 這一版的《魔笛》施了哪些「魔法」
    劇組工作人員先帶大家參觀了《魔笛》的後臺,不同於大多數布景繁重、舞美豪華的歌劇,《魔笛》的演出,只有一塊巨大的白板佔據了整個舞臺;後臺化妝間裡,無論男女老少什麼角色,演員們都將自己的臉塗成白色……臺上臺下的種種讓人摸不著頭腦。但是,當場燈拉下,現場樂隊伴奏響起,投影儀的燈光打向白板時,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了。
  • 上海國際藝術節:莫扎特生前最後一部歌劇《魔笛》亮相
    說起《魔笛》的劇情,它像極了孩子們聽過的睡前童話。講述了一位來自埃及的英俊王子,因年少無知,被夜後女兒帕米娜的畫像吸引,決心前往神殿營救美人的故事。當他來到薩拉斯特羅的太陽神殿的時候,受智慧之門的啟發,頓時醒悟,識破夜後的陰謀,接受重重考驗,最後和夜後的女兒有情人終成眷屬。 莫扎特成功地將自己的理念寄託於這個童話般的題材中。有人說,《魔笛》很莫扎特,很童心。
  • 新版《魔笛》最魔幻 歐洲大陸的「阿拉丁神燈」
    夜後、公主、捕鳥人:角色造型最「抓人」  新版歌劇《魔笛》由國家大劇院、挪威國家歌劇院和香港歌劇院聯合製作。這部莫扎特歌劇被很多人比作是「歐洲大陸的阿拉丁神燈」,女主角帕米娜也被比作是中國的「花木蘭」。因為劇中的角色多是魔幻世界中的人物,所以任何一版《魔笛》都不免在人物造型上大做文章。
  • 傾影科技|歌劇《魔笛》多媒體全息投影與經典舞臺劇的火花碰撞!
    在大部分國內觀眾的印象裡,觀賞歌劇,尤其是古典歌劇是一件嚴肅、鄭重的活動。但接下來小編要描述的這場歌劇《魔笛》卻打破了所有到場觀眾的想像——原來古典歌劇還可以這樣!像一部會唱歌的暗黑童話繪本,情節天馬行空,畫風光怪陸離,伴著精妙華麗的旋律一頁頁展開。
  • 歌劇《魔笛》夜後詠嘆調 最高唱到High f3
    蓋勒現場演繹了一曲詠嘆調《我知道一切都成了過去》,聲音中透出的淡淡憂傷讓人動容。蓋勒解釋道,唱這首詠嘆調時,公主正處在一個憂傷的時刻:她以為自己找到愛情了,但王子和捕鳥人不說話了,公主甚至想到結束生命……  安德森扮演的夜後是一個控制欲極強的母親,女兒被囚禁後,她想藉助王子帕米諾之手重新得到女兒,為了達到願望不擇手段。
  • 魔幻版《魔笛》:讓年輕人續寫著自己嶄新的記憶
    然而他們忽視了《魔笛》的編劇席卡內德,忽視了《魔笛》還是一部「童話」。此前傳統的舞臺表現方式都顯得非常笨拙。新版導演科斯基從小就看膩了傳統蹩腳的《魔笛》,如今他的《魔笛》很「童話」,很「魔幻」,比此前任何一部都更接近莫扎特和席卡內德想要的。
  • 聽莫扎特用《魔笛》吹響的最後一部歌劇
    誰能想到,1791年9月30日莫扎特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在維也納首演後兩個月零五天,這位歷史上最天才的音樂神童竟於35歲時撒手人寰,這部歌劇幾乎成了他的絕唱。
  • 莫扎特經典歌劇《魔笛》10月23日將首秀煙臺
    莫扎特是古典音樂史上公認的天才,他最出名的歌劇是《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和《魔笛》。  德文版歌劇《魔笛》正是其最成功的一部德語歌劇作品,如今已經成為世界十大歌劇之一和全世界上座率最高的歌劇,被全世界各大歌劇院團創排演出。這部歌劇將成為煙臺大劇院運營7年來的第一部歌劇演出,也是煙臺史上的第一部原版外文歌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藝術價值。
  • 《魔笛MAGI》中主要角色人物都有誰?
    《魔笛MAGI》中主要角色人物都有誰?《魔笛MAGI》是日本漫畫家大高忍的漫畫,主要講述了作為選定世界之王的「魔奇」之一的主人公阿拉丁,展開的一系列有趣驚險的冒險旅程。下面我就來看一看主要角色都有誰吧。阿拉丁《魔笛MAGI》中的主人公阿拉丁,動漫作品《魔笛MAGI》中的主人公。
  • 莫扎特經典歌劇《魔笛》將上演 新聞發布會探亮點
    「這版《魔笛》通過畫面,把帕帕基諾這一鬼靈精怪的角色詮釋得更加生動,一個鬼臉一個滑稽的眼神就可以讓觀眾了解這一角色的性格特點。」  後臺探班 揭秘最「潮」歌劇  發布會結束後,媒體還跟隨劇組走進了後臺,深度探訪了《魔笛》幕後的奧秘,並搶先觀看了《魔笛》劇組的聯排。
  • 【值得珍藏的歌劇名曲】莫扎特《魔笛》夜後詠嘆調
  • 《魔笛MAGI》中辛德利亞王國中的主要人物
    《魔笛MAGI》中辛德利亞王國中的主要人物《魔笛MAGI》是日本漫畫家大高忍的漫畫,主要講述了作為選定世界之王的「魔奇」之一的主人公阿拉丁,展開的一系列有趣驚險的冒險旅程。下面我就來看一看辛德利亞王國中的主要人物吧。
  • 《海洋奇緣》| 所有童心未泯裡都有一片海洋
    眾所周知,迪士尼愛拍公主,也創造了許多人見人愛的公主。  比如1937年迪士尼第一位公主——白雪公主。在《海洋奇緣》這場冒險故事裡,也不例外。  莫阿娜和她的小夥伴半神毛伊、小雞憨憨、萌豬胖胖一起海上冒險的故事,就是一個發現真我,尋找自我認知的一個過程。
  • 新版《魔笛》向荒誕劇情的致敬 主創揭秘最「潮」歌劇
    此外,媒體還跟隨劇組走進後臺,深度探訪了《魔笛》幕後的奧秘,並搶先觀看了《魔笛》劇組的聯排。  7月19日,德國柏林喜歌劇院和英國1927劇團共同製作的歌劇《魔笛》新聞發布會在天橋藝術中心多功能劇場舉行。導演託比亞斯(Tobias Ribitzk)和帕帕基諾的扮演者湯姆·埃瑞克·李(TOM ERIK LIE)應邀出席了此次新聞發布會。
  • 中央歌劇院演出莫扎特歌劇《魔笛》
    5月30日,男中音耿哲(右一)、女高音李晶晶(右二)在歌劇《魔笛》中表演。 當日,中央歌劇院在北京天橋劇場演出莫扎特經典歌劇《魔笛》。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5月30日,男高音韓鈞宇在歌劇《魔笛》中表演。當日,中央歌劇院在北京天橋劇場演出莫扎特經典歌劇《魔笛》。
  • 用一部《魔笛》重訪莫扎特的少年時代記憶
    提到莫扎特的歌劇,小編腦子裡先想到的就是《魔笛》,當年買的第一張莫扎特的歌劇唱片就是《魔笛》唱段的精選。不過很多時候,人們陶醉於莫扎特的音樂,不太記得《魔笛》還是一部情節怪誕的童話。故事並不複雜:塔米諾和他的好朋友一起到森林遊玩打獵,突然竄出一條巨蟒。
  • 莫扎特經典歌劇《魔笛》7月將上演
    著名音樂評論人王紀宴作為嘉賓主持出席發布會,並與《魔笛》兩位主創展開了深度對話。  《魔笛》戲劇顧問烏爾裡奇·蘭茲在發布會現場談及此版《魔笛》製作時說到,「《魔笛》的魅力就在於它豐富的畫面感,正是因為讓人印象深刻的場景和神奇的戲劇手法,使得《魔笛》在1791年一經首演便聲名大噪。他介紹,我們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去研究背景圖片,以確保每一張圖片都能夠很好地表達《魔笛》這個故事,並且傳遞出故事背後深刻的寓意。
  • 原版歌劇重慶首秀——《魔笛》
    2015年,上海、廣州和廈門三地陸續上演了3D現代版本歌劇《魔笛》,引起了極大轟動。歌劇優美的唱段和曲折的故事情節,連號稱第一次欣賞古典藝術的觀眾在2個小時的演出中都「毫無困意」。而今年,墨爾本抒情歌劇院帶來的《魔笛》,舞臺布景採用3D多媒體技術,並由歐洲、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優秀藝術家聯合打造,華美的舞臺和服裝將幫助中國觀眾更好地欣賞原版歌劇的魅力!
  • 最潮歌劇《魔笛》7月首抵京 莫扎特生前最後作品
    歌劇《魔笛》是莫扎特生前的最後一部歌劇作品。1791年莫扎特已經病入膏肓,經濟狀況也十分糟糕。但是,當維多劇院經理兼編劇席卡內德找到莫扎特請他為一部德語歌劇譜曲時,莫扎特還是欣然接了這個劇本。《魔笛》講述王子塔米諾在太陽神廟與夜女王之間分辨善惡,解除世界詛咒,經過層層考驗最終與帕米娜公主共同統治世界的故事。莫扎特在《魔笛》中將天馬行空的想像發揮到極致,他打破傳統,採用了多元化的音樂元素,融合18世紀之前德、奧、意、法、捷等多國的民族音樂形式和戲劇表現手法,為這部作品注入了豐滿的音樂元素和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