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如果你在死前只有一次機會傳遞你的基因,你會怎麼做呢?
有袋類的動物都有什麼呢?
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澳大利亞的特有動物——袋鼠,畢竟是出了名的。
嗯...上了餐桌的國寶。
再想一想,想不出來了吧?
事實上,世界上一共有240多種有袋類動物,分為10個科。最憨憨的要屬拉「方粑粑」的袋熊。
袋熊
袋熊
身負重擔的負鼠媽媽。
負鼠
已經滅絕了快一百年的袋狼。
滅絕近100年的袋狼
當然,還有我們今天的主角,寬足袋鼩(qú)。
袋鼩
袋鼩是一種小巧可愛的有袋類動物,樣子看起來非常像是大老鼠,然而,它們的行為和老鼠是完全不一樣的。而且,它們的繁殖方式聽起來也挺讓人羞恥的。
在11個月大的交配季節之前,雄袋鼩的生殖生理發生了一些非常奇怪和違反常理的事情。沒有交配過的它們,開始停止了生產精子,睪丸也開始解體,因此它們必須依靠附睪(一種狹窄的螺旋管)中儲存的精子。
對於發情期的雄袋鼩來說,生命的時鐘正在滴答作響,因為它們在睪丸關閉前製造的精子開始在尿液中流失,它們必須儘快交配。
交配季節一般會持續幾周,像大多數哺乳動物一樣,雌性會和多個雄性交配,每個伴侶的交配時間最長可達14小時。
交配季節結束後,雄性整天都很會活躍,身體即將奔潰的它們會瘋狂地四處奔走,尋找最後的交配機會,但在那時,雌性早就溜之大吉了。
幾天後,全部的雄袋鼩都將失去皮毛,死於潰瘍和壞疽,最後連孩子的面都見不著。
生物學家過去認為這些動物在交配季節會打架,但現在知道它們不會。儘管時間緊迫,睪丸素猖獗,但雄性之間幾乎沒有「吵架鬥毆」,它們之間看起來非常友好。
不出所料,這種情況引發了很多問題:
事實上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有聯繫的,因為所有這些都與激烈的精子競爭有關。
精子競爭是交配後性別選擇的一種形式,在這種選擇中,雄性們的精子會在雌性生殖道內競爭,而不是為了接近雌性而爭鬥,也就是說,最後產下的一窩幼崽通常情況下會有好幾個父親。
哺乳動物的精子競爭與睪丸較大,有大量的精子產生組織有關,而且通常交配時間較長,保護配偶,當然還有濫交。
精子競爭的觀點也解釋了為什麼雄性交配時間如此之長,以防止或減少其他雄性與伴侶交配的時間。
隨著交配時間的減少,雄性之間的競爭將會加劇,而雌性在時間和空間上同步了它們的性接受期。
一開始,科學家認為食物的季節性匱乏,是導致哺乳動物自殺性繁殖進化的關鍵因素。
他們認為,這些有袋類動物生活在溫帶,高緯度的森林中,每年的某段時間,這裡的昆蟲數量都會到達頂峰。在這之前,它們就會進行瘋狂的交配,以儘可能多地繁衍後代,在昆蟲數量最多時雌性生下幼崽。
為了驗證雄性競爭的激烈程度、交配季節長短和精子競爭機制,科學家分析了21屬52種食蟲有袋類的棲息地、食物可預測性、人口統計學和生殖特徵,最後得出了結論:
昆蟲的數量在熱帶地區會更容易出現季節性的爆發,而且這種模式不僅存在於森林中,而且存在於這些動物生活的任何地方。
同時還發現,昆蟲爆發的季節可預測性與短的、同步的單一交配季節有關。這些結果表明,由於季節性食物供應和雌性交配同步驅動的交配季節較短,加劇了雄性的競爭。
雄袋鼩的自殺性交配完全是為了後代,它們在交配前停止了精子的生產,放棄了未來任何可能的繁殖,以便將所有可能的能量用於交配,這似乎給了這些雄性在精子競爭中的優勢。
簡單地說,競爭縮短了雄性的壽命。雄性存活率較低的物種的睪丸越大,交配時間也越長,這表明精子在競爭。
說雄袋鼩的自殺是為了把食物留給幼崽和雌性,以避免食物枯竭,是利他主義。這是錯誤的,原因有幾個:
雌性在產後確實瘦了,但這與她們吃多少食物無關,相反,這很可能是因為食物轉化為乳汁的速度受到了限制。科學家圈養的雌袋鼩,即使擁有大量的食物也還是瘦了很多。
在這些物種中,雄性沒有為自己的後代提供優勢的機制(「親緣選擇」),因為雄性和雌性在交配季節「活動」範圍廣,同一窩幼崽通常是有好幾個父親的。
自然選擇是在個體遺傳基因的水平上進行的,而不是集體。簡單的說,為了其他雄性孩子的利益而死亡,並放棄自己進一步繁殖的雄性的基因將處於不利地位。
所以說,在這些哺乳動物中,個體的性別選擇導致明顯的自我犧牲,而不是利他主義。
雄袋鼩從死亡中獲得生殖優勢的方式與某些蜘蛛的自殺性交配相似,在這種情況下,犧牲自己的雄性會讓雌性產生更多自己的幼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