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地區四面環海,很多陸地生物無法穿越海洋的阻隔來到這裡,所以這裡的生態系統和其他地方不一樣,這裡分布著許多在其他大陸早已滅絕的有袋類生物,袋鼩就是其中一種。
在澳大利亞地區,生活著一群非常像老鼠的生物,不過它們和老鼠的親緣關係非常遠,和袋鼠的親緣更近,屬於有袋類生物。它們以長達14個小時的自殺式交配而聞名世界。
據了解,袋鼩體重在20g-70g之間,其中雌性平均壽命為3年,但雌性只能活1年,嚴格來說它們只能存活一個繁殖季節。
袋鼩以昆蟲以及各種小蟲子為主,食物能量的多寡會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為了能讓後代出生在食物豐富的季節,它們會南半球的冬季結束時發情,每次發情期持續大約兩星期。
在這兩星期裡,無論是雌性還是雄性,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繁衍後代,所以它們在發情期時會瘋狂尋找伴侶進行交配,尤其是雄性。
據科學家發現,雄性在發情階段,會不間斷的與母袋鼩進行交配,最多可連續交配14個小時。在最開始交配時候,雄性袋鼩身體相當健康, 但在交配時,雄性袋鼩的睪酮素分泌過高,以至於它們身體各個器官被破壞,甚至會全身出血、器官衰竭、體毛脫落以及死亡。研究袋鼩的生物學家貝克爾提到,他曾經親眼看到一隻雄性袋鼩瘋狂交配後,死在母袋鼩身上。
雄性袋鼩的這種行為,其實並不是為愛發狂,而是為了儘可能地留下後代。
袋鼩之所以會瘋狂交配,和它們身體內的睪酮素有關。人類的雄性體內也含有睪酮素,適量的睪酮素會讓人體看起來更強壯,更有男性魅力,更受女性喜歡,所以他們能夠留下比較多的後代。但是,睪酮素含量過高也會導致生物身體健康受損。
雄性袋鼩之所以會分泌如此多的睪酮素,可能和性選擇有關。雄性在繁殖後代時,會分泌數量非常多的生殖細胞,而且雄性不用懷孕,也不用撫養後代,所以它們會儘量多的與雌性交配,留下較多的後代。
而雌性則不同,它們每次只會分泌數量有限的生殖細胞,而且還要耗費能量撫養後代,所以它們在交配時,會比較嚴格地挑選交配對象,以便讓自己的後代能夠生存地更好。
雄性袋鼩不僅要討雌性的歡心,還要與其他雄性競爭交配權,此時更富有男性魅力的基因被挑選了出來,所以分泌更多睪酮素的袋鼩能夠獲得更多的交配權。
雖然雄性袋鼩在交配之後會很快地死亡,但是相比於睪酮素含量較少的雄性,它們能留下更多後代。
除此之外,科學家還認為,雄性袋鼩的死亡,有助於提高幼崽的生存率。這是因為自然界中的能量比較稀缺,能夠養活的生物比較少,而雄性成年個體死亡能夠節省出一部分能量。
袋鼩作為一種小型有袋類生物,存在感一直都不強,但實際上一些袋鼩種類正面臨滅絕危機。據澳洲科學家介紹說,黑尾闊腳袋鼩與銀頭闊腳袋鼩目前總數不到250隻,瀕臨滅絕。而這兩種袋鼩均2013年才被人們發現,可以說人類剛發現時,它們的數量就已經瀕危了。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袋鼩瀕危原因和氣候變化,棲息地消失以及天敵、入侵生物影響比較大。在大航海時代時,隨著人類的到來,一些非常強勢的真獸類生物也來到了這裡,比如:老鼠,兔子,牛,羊等,這些生物對當地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其中兔子以及駱駝等在當地泛濫成災,威脅著原本的本土生物。
再加上去年澳洲的大火,導致許多生物喪生於大火,袋鼩也是其中之一。為了保護它們,科學家們正在尋找這些袋鼩適宜生存的地方,並且在它們原有的產地增加食物來源,希望能恢復它們野生種群數量。
袋鼩是交配時間最長的動物之一,可以連續交配14個小時。雄性袋鼩會珍惜每一次繁殖機會,因為它們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了迎接發情期,然後在短短兩個星期內,儘可能多地留下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