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坑」你踩過嗎?——盤點2019健康十大謠言

2020-11-30 中國青年網

  新華網北京12月31日電(王蹊)網絡時代,信息傳播效率高,謠言也跑得越來越快。其中,健康類話題一直在謠言榜上名列前茅,朋友圈、微信群更是謠言的重災區。如果盲目聽信這些謠言,很可能損害自己和家人的健康。2019年,有新鮮出爐的「新謠言」,也有陳釀「老謠言」。

  在年終歲尾之際,新華網健康頻道盤點出2019年十大健康謠言,幫你擦亮雙眼,守護健康。

  【謠言1】電子菸無損健康還有助於戒菸

  今年是電子菸的「大熱年」,在年輕人中有流行的趨勢。有「營銷說辭」稱,電子菸可幫助菸民戒菸,電子菸及其二手菸無損健康、綠色環保,不傷肺。

  闢謠: 電子菸並不能戒菸。電子菸的有害成分釋放量比傳統捲菸相對有所減少,這並不代表著電子菸無害,電子菸同樣存在尼古丁,真正有尼古丁依賴症(有菸癮)的人,戒菸時需要戒除的就是對於尼古丁的依賴。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使用電子菸只是菸民們自我安慰的體現。

  吸菸與慢性病的發生直接相關,吸菸可能導致的慢性病包括肺癌、慢阻肺、心臟病、糖尿病、腦卒中等,電子菸也不例外,多項國內外研究已經證明,電子菸相比傳統捲菸,對人類免疫系統的抑制增加,顯著增加疾病風險。不管是電子菸,還是傳統菸草製品,都會增加肺部輻射量風險,長期大量積累將會有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

  【謠言2】提倡低鹽飲食不健康

  2019年9月,有一段題為「任何建議低鹽飲食的人,都應該被送進監獄」的外國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稱,提倡低鹽飲食的人無異於「殺人犯」,都應該被關進監獄。視頻中「專家」給出的論據是:胃酸是以鹽作為原料產生的,鹽能促進消化,低鹽飲食可能導致麩質過敏。

  闢謠: 「沒有鹽就不生產胃酸」的說法錯誤,胃酸的主要成分是氯化氫,胃酸並非是因為攝入鹽而分泌的。

  麩質是一種蛋白質,存在於穀物為原料的加工製品中。麩質過敏的人群攝入麩質後,會引發嚴重的胃腸道反應,致使小腸無法吸收營養素。麩質過敏發生在小腸裡,可能是因為患者攜帶了特定基因,和胃酸分泌、低鹽飲食沒有直接關係。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而言,由於飲食習慣的原因,確實需要注意控鹽。根據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2019年新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成年人過去40年間平均每天食鹽攝入量在10克以上,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量的兩倍,遠高於《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成人食鹽每日小於6克的推薦量。我國今年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鼓勵全社會參與減鹽,目前提倡的控鹽「小於6克」的飲食建議,是根據居民普遍鹽攝入過高的情況下提出的。

  雖鼓勵控鹽,但不應過度控鹽,長期低鹽飲食也會造成潛在低血鈉的威脅。

  【謠言3】無痛分娩對胎兒影響大

  2019年8月,國家衛健委宣布,將在全國913家醫院開展無痛分娩試點。各試點醫院採用的椎管內分娩鎮痛技術,鎮痛有效率達95%以上。在我國,無痛分娩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除了麻醉師短缺的原因之外,還有一些觀念上的原因。有一類民間觀點稱,無痛分娩對胎兒影響大,儘量不要使用。

  闢謠: 無痛分娩是將麻醉藥物注入椎管,從而阻斷神經傳導,達到解除疼痛的目的,麻醉藥物基本不會進入小孩體內。無痛分娩時用藥劑量極低,只是剖宮產手術的1/10-1/20,因此進入母體血液、通過胎盤的機率微乎其微,對胎兒影響小,一般也不會影響嬰兒的大腦健康。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主任歐珊表示,短時期地接觸麻醉,根本不影響小兒的生理髮育。

  無痛分娩屬於藥物幹預,雖然對胎兒影響小,但依然存在發生不良反應的可能。無痛分娩的一般併發症有低血壓、頭痛、腰酸背痛等,但嚴重威脅生命的併發症比較少見。常見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在對產程和胎盤血供的影響。因此,需要有資格、有經驗的麻醉醫生來操作,整個分娩過程需要婦產科醫生與麻醉科醫生共同監測產婦情況。

  孕婦是否可以用無痛分娩,需接受產科和麻醉科醫生的檢查、評估,由醫生共同決定是否可採取無痛分娩,如有妊娠並發心臟病、藥物過敏、腰部外傷等病史,應及時告訴醫生。只要無產科及麻醉禁忌症,檢查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在基本正常範圍均可實施無痛分娩。

  【謠言4】抑鬱症不是病,是太矯情

  今年,幾位名人因抑鬱症自殺的事件在網絡上引起較大的反響,把抑鬱症重新推到大眾視野下,網上關於抑鬱症的討論中,總有一些這樣的觀點,「抑鬱症只是心理承受能力差」,「抑鬱症就是太矯情」,「碰到點困難就往抑鬱症上扯」。

  闢謠: 抑鬱症是一種當今社會上常見的精神疾病,其典型症狀是持續性的情緒低落,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減退以及失眠等,嚴重的可能導致自殺。

  抑鬱症作為一種精神疾病是有生物基礎的,並不是「心病」、性格問題。據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藥理研究室主任司天梅教授介紹,大腦的神經元之間通過突觸進行聯結,突觸通過神經遞質進行調節,常見的神經遞質有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等。研究顯示,抑鬱症患者在某些特殊的腦區,這些神經遞質的水平和功能出現了紊亂,患者表現出相應的焦慮情緒、抑鬱情緒、睡眠障礙或興趣不足等症狀。

  抑鬱症與抑鬱情緒不同,抑鬱症是以藥物治療為主,行為治療為輔,按時按量服藥是治療抑鬱症的根本。抑鬱情緒會讓患者在學習、工作、生活及社會交往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患者自己無法通過意志力控制痛苦。因此,我們不應該指責或者質疑抑鬱症患者,應當加大力度傳播抑鬱症及其治療方法,正確看待抑鬱症,關心抑鬱症患者群體。

  【謠言5】洗血可美顏

  2019年2月,一種名為「洗血」的醫美項目被炒得火熱,這個項目是從身體中抽取一定量的血液,向血液中注入臭氧,之後再輸回體內,商家聲稱,這樣的操作可達到「淨化」血液、排毒養顏、防癌抗癌的效果,從身體中抽出的暗紅色血液在注入臭氧後變成鮮紅色,就是血液得到淨化的明證。

  闢謠 :「洗血」美容養顏毫無科學依據,且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美容院通過向血液中注入臭氧,使血液的顏色由暗紅變鮮紅,並稱此為血液得到淨化。但平時人們正常呼吸就會讓血液由暗紅變成鮮紅,根本無須注入臭氧。美容院「洗血」使用類似血液透析的方法,其安全操作要求非常高,容易導致愛滋、梅毒等病毒感染。

  面對不斷湧現的醫美項目,應保持謹慎的態度,莫輕信所謂的「新療法」「新技術」,以致造成身體的損傷。

  【謠言6】「宮頸糜爛」會導致宮頸癌

  「宮頸糜爛」不加以治療會導致不孕、流產、宮頸癌,這也是一則經久不衰的老謠言了。「宮頸糜爛」曾經是一個困擾了很多女性的「疾病」。女性去做體檢,經常會被診斷為宮頸糜爛。隨著科學的進步,「宮頸糜爛」是個應該被掃進醫學史垃圾堆的詞彙。

  闢謠 :北大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張岱表示,「宮頸糜爛」是指我們用肉眼看宮頸區域時有局部泛紅的跡象,但實際上這種「泛紅」只是復層鱗狀上皮轉化成單層的柱狀上皮,因而呈現出紅色效果,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所謂的「宮頸糜爛」,只不過是長得不太好看的一種細胞,佔據了宮頸的大部分面積而已。

  對於正處於育齡階段的女性來說,由於受到體內激素水平的影響,「宮頸糜爛」的狀態更加容易出現。

  在2008年以前,中國醫學生的統編教材《婦產科學》將宮頸糜爛視為一種標準的疾病症狀,並有著齊全的臨床表現、診斷與治療方法;而在2008年新版《婦產科學》教材中,則明確取消了「宮頸糜爛」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生理現象所取代。

  「宮頸糜爛」和「宮頸癌」沒有直接關係,只是「宮頸癌」好發於宮頸柱狀上皮與鱗狀上皮交界的部位,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的持續性感染,才是引起「宮頸癌」的元兇,並不能從「宮頸糜爛」的程度上判斷是否患癌。

  「宮頸癌」或者癌前病變可以表現為「宮頸糜爛」,但只有由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導致的「糜爛」症狀才會發展成為宮頸癌。在出現「宮頸糜爛」的症狀時,應及時去醫院進行相應的檢查,如果確定為「宮頸糜爛」即「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則無需擔心。需要重視的是「宮頸癌」的篩查工作,一旦發現長得像「宮頸糜爛」的宮頸癌前病變或者早期的癌變,就需要馬上處理,不能耽誤。

  【謠言7】鮮榨果汁營養比水果高

  提起鮮榨果汁,多數人腦海中出現的都會是「新鮮」、「營養」、「健康」這類關鍵詞。2019年,鮮榨果汁產品和飲品店依然流行,很多商家利用各種花式營銷話術宣稱,比起新鮮水果,鮮榨果汁更有利於營養的吸收,營養價值更豐富。

  闢謠 :從營養角度看,鮮榨果汁過於精細,過濾掉了很多膳食纖維。水果是固體狀態,需要咀嚼,飽腹感強,胃排空的速度較慢;而果汁是液體狀態,不用咀嚼,飽腹感差,在胃裡的排空速度很快,在腸道中的吸收速度也很快,這也會使血糖上升快得多,對於控制血糖和體重非常不利。

  一個水果大約能榨60毫升果汁,喝一杯200毫升的純果汁就相當於吃了3個水果,等於把水果中的糖大大濃縮了。攝入過多的糖,會增加肥胖風險,繼而增加與肥胖相關的一系列慢性病的風險,比如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等等。

  此外,剛剛榨好的果汁放一段時間顏色越來越深,是由於水果中富含鉀、抗氧化劑(維生素C與β-胡蘿蔔素)、纖維素等物質,榨汁機的刀片會破壞水果的細胞結構,使得水果中的多酚類物質和酚氧化酶發生反應,氧化酶快速催化無色的多酚類物質發生氧化,生成有色的「醌類物質」。因此,通過刀片打出來的果汁,水果中原本的抗氧化能力會減少一半甚至更多。

  飲用鮮榨果汁應該保證食材新鮮,控制攝入量,儘量直接食用新鮮水果,能保證膳食纖維,營養更全面。

  【謠言8】發燒捂汗能退燒

  民間常用的對付發燒的辦法之一就是捂上厚厚的被子,悶出一身大汗,通常稱之為「捂汗」或「發汗」。2019年1月,流感高峰期期間,全國流行性感冒醫療救治專家組專家建議,發燒期不可盲目使用追求捂汗法。

  闢謠: 有人表示,捂了一身汗出來後確實退熱了。實際上出汗是退熱的結果,並不是退熱的原因。發燒時,體溫變化經歷三個階段:體溫上升期,畏寒或寒戰;高熱持續期,發燒是因為體內白細胞為了吞掉細菌而迅速增加,耗氧增加而引起體溫升高,體溫上升達高峰後,發熱會持續一段時間,期間能量消耗大,口乾舌燥,渾身發燙;體溫下降期,出汗散熱,皮膚潮溼。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小兒心內科副主任醫師閆輝指出,「捂被子」並不能讓孩子恢復得更快,用藥後身體出汗,需要及時散熱並補充水分,此時大量出汗又缺少水分的補給,孩子很容易脫水。對於體質較弱的嬰幼兒來說,語言表達能力不到位,當發現孩子發燒時,一般已經接近或處於高熱持續期。在這時捂得嚴嚴實實,影響散熱,會導致一種專屬於嬰幼兒的臨床疾病——捂熱症候群。

  發燒時正確的做法是,不要穿太多衣服,不蓋太厚實的被子,保證身體能充分散熱,多喝溫開水。

  【謠言9】味精「有毒」、「致癌」、「導致脫髮」

  很多人從小就聽長輩說,味精吃多了對身體不好,甚至可能致癌,關於味精有害的說法,已經流傳多年,2019年11月,網上有觀點稱,味精「有毒」,味精超過100℃會突變致癌,會導致脫髮等。

  闢謠: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研究員杜松明介紹,味精即穀氨酸單鈉結晶而成的晶體,是以糧食為原料,經穀氨酸細菌發酵生產出來的天然物質。很多天然食物中都含有穀氨酸鈉。在我國,味精的製備也大都是以玉米澱粉、大米等穀物為原料,通過發酵、提取、精製而成。這些天然食物和穀物無毒無害,符合國際標準的穀氨酸鈉,自然也是無毒無害的。世界衛生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組從急性毒性、亞急性毒性、慢急性毒性、致畸形性和突然變異性試驗等多種試驗中,都已證明味精是安全的。

  關於味精導致脫髮的說法沒有相應的理論和實驗數據支撐。

  與食鹽一樣,味精、雞精中的穀氨酸鈉中含有鈉元素,而過量攝入鈉則會導致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因此,要像控制食鹽攝入量一樣控制味精。我國居民膳食指南提倡每人每日食鹽量應少於6g,但是實際攝入量普遍達10g左右,如果再加上味精中的鈉,就會更多。歐盟食品安全局採取100倍安全係數,為穀氨酸及其鹽類制定了新的安全攝入量,即每公斤體重30mg,相當於60公斤重的成年人每天攝入上限是1.8g。

  日常飲食中,我們在食用味精時需要參考以下規則:

  1、避免高溫。研究表明,當溫度過高時,味精就會變為焦穀氨酸鈉,雖然無毒,但鮮味也不復在了。

  2、避免過量食用。一些品種的味精中含有不少鈉鹽。

  3、避免重複使用。魚、蛋、蘑菇和茭白等天然食材本身烹飪過程會同時生成鮮味,無需另加味精調鮮。

  【謠言10】蜂蜜能排毒養顏

  喝蜂蜜水可以排毒養顏,這已經成了很多賣蜂蜜商家宣傳語。在2019年,依然有很多養生平臺和網傳文章稱,喝蜂蜜水可以排毒養顏、促進腸胃蠕動達到潤腸通便的功效,並且可以解酒。

  闢謠: 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還含有20%的水分,一定量的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有機酸、酶等,但這些元素不足1%,食用蜂蜜只能增加人體的熱量和糖分,無法排毒,網絡所說的蜂蜜功效都是過於誇大的,蜂蜜中的酶經過胃酸消化後,常常已失去活性。

  有些人認為喝蜂蜜水促進腸胃蠕動,實際上只有果糖不耐受的人才會出現這種情況。「果糖不耐受」體質的人腸道吸收能力很慢,食用蜂蜜後果糖可以在腸道存留更長的時間,更多的水分會進入腸腔,大便體積增加,對這類人群能起到通便的效果。另外喝蜂蜜的同時也喝進去了大量的水,多喝水同樣起到了增加大便體積、刺激胃腸道的作用。對大多數人來說,蜂蜜不能起到通便的效果。

  蜂蜜不能解酒。蜂蜜含有的果糖能加快酒精中乙醇的代謝,但是酒精在人體內被代謝產生乙醛,乙醛是導致醉酒的主要物質,果糖只是降低了血液中酒精的濃度,緩解了乙醇對中樞系統的急性傷害,對危害更大的乙醛完全無能為力。

相關焦點

  • 這一年,這些「坑」你踩過嗎
    比病毒更可怕的,是與之相伴的謠言:吃大蒜可預防新冠肺炎、新冠病毒系人工合成……在舉國抗疫之時,它們卻在製造恐慌。涉疫謠言之外,在2020年新冒出的謠言依舊不少,它們或危言聳聽,或誇大其詞。 人不信不立,謠不治無安。值此年終歲尾之際,正聽版盤點出2020年十大謠言,為你擦亮雙眼、解疑釋惑。
  • 微信年度十大謠言盤點 最愛用致癌致死嚇人
    早報訊 近日,微信謠言過濾器、微信安全中心發布報告盤點2015年度十大謠言,「微信朋友圈降權」、「打隱翅蟲會致命」、「倒著輸入銀行卡密碼能自動報警」等謠言上榜。而「兒童牛奶飲料致病」這條謠言排名健康類謠言榜首,「小龍蝦處理屍體」連續上榜多年。
  • 盤點本周十大謠言
    盤點本周十大謠言 2018-03-19 08:2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喝酒防新冠,蚊子傳病毒……這一年,這些「坑」你踩過嗎
    比病毒更可怕的,是與之相伴的謠言:吃大蒜可預防新冠肺炎、新冠病毒系人工合成……在舉國抗疫之時,它們卻在製造恐慌。涉疫謠言之外,在2020年新冒出的謠言依舊不少,它們或危言聳聽,或誇大其詞。人不信不立,謠不治無安。值此年終歲尾之際,盤點出2020年十大謠言,為你擦亮雙眼、解疑釋惑。
  • 新手買貓糧,請避開這些坑,這會讓你的貓咪更健康
    貓糧是養貓歷程中最重要的東西,因為貓糧是唯一需要陪伴貓咪一生的物品,貓糧選的好,貓咪健康又可愛,如果貓糧選不好,貓咪的健康將會受到損害。因為重要,所以難選,因此新手鏟屎官總是在選擇貓糧上栽跟頭,不僅自己的經濟受到了損失,而且貓咪吃下去後健康受到了損害。因此,筆者總結了新手鏟屎官購買貓糧時,經常遇到的幾個坑,希望您在買貓糧時能及時避開這些坑,這會讓你的貓咪更健康。
  • 三大貓咪與狗狗疫苗的謠言,多年來踩過的坑,你遇到過幾個?
    也有很多鏟屎官提出,這些幾聯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一種言論說,幾聯疫苗就是預防幾種疾病,打幾針的意思,因此貓咪疫苗預防的病沒有狗狗疫苗那麼全面,所以建議給貓咪打狗狗的疫苗。當朋友把這個謠言告訴我時,整個人都被驚呆了,我只能說散播這些謠言的人可真是勇氣可嘉。
  • 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十大流言發布
    為切實提高闢謠工作的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中國科協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共同梳理出「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並在此進行發布,以正本清源,踐行「讓謠言止於智者,讓科學跑贏謠言」的科技界使命。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十大熱詞熱詞一: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落實主體責任 處罰到人熱詞二:減鹽減油減糖 ——關注企業責任更需強化消費者教育熱詞三:「人造肉」 ——市場與科學的「
  • 濟寧2月謠言榜發布 這十大謠言你相信了嗎?
    濟寧市全媒體闢謠平臺3月2日訊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與疫情相關的每條信息都牽動著大家的心,而一些謠言也夾雜其中,混淆視聽。平臺梳理出了2月份經常出現在濟寧市民朋友圈中的十大網絡謠言,讓我們一起認清這些謠言的真面目。
  • 筆記本電腦選購要注意套路,這些坑小白最好別踩,謹慎總比被坑好
    筆記本電腦實際上,就是算是選購筆記本電腦,如果經驗不足或粗心大意也有會被坑的可能。所以小白們在選購筆記本電腦時,這些坑最好別踩,小心謹慎一點總比被別人坑的好。結果往往就是,你買了和他一樣配置的筆記本電腦,他踩過的坑你一樣也要踩。
  • 網上鮮花包月訂「十大坑」,你踩過沒?
    可是,「鮮花套餐」真的像看上去那麼美嗎?昨天,上海市消保委說,最近選取了微信、天貓、淘寶、京東4家平臺上的11家有代表性的店鋪,通過模擬訂購包月鮮花套餐的方式進行「暗訪」。暗訪考察六大方面:配送的時效性、包裝和花束的完好度、鮮花的新鮮度、鮮花品質是否與訂單相符、鮮花設計感和店鋪經營規範度。結果發現,按次配送的「鮮花套餐」存在三大套路、七大問題。
  • 造謠手法全揭秘 軍媒盤點2017年十大涉軍謠言
    黑白顛倒,肆意抹黑,無中生有,一條條用心無比邪惡的涉軍謠言,化身射向戰士背後的罪惡子彈,讓人民軍隊一次又一次無辜躺槍。今天,我們就一同盤點2017十大涉軍謠言,曝光別有用心者的醜惡嘴臉!造謠者的心究竟有多黑1.「老虎團人員集體猥褻幼兒」?
  • 2019年,科學終結了這些謠言
    不得不說,網際網路在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讓謠言「跑」得更快。隨著自媒體日益興盛,各種謠言更是滿天飛。在鋪天蓋地的海量信息中,你知道有多少是真,又有多少是假呢?謠言止於智者,2019年,我們一如既往,澄清事實,還原真相,終結謠言,讓科學作你的主心骨。  1  EB流感10分鐘侵入人體?
  • 養狗新手的常見「六大坑」,希望你沒踩過
    在養狗過程中,這六個「坑」,希望你沒踩過。因為你去狗市人雜的地方買,至少有70%的歌要麼是串,要麼就是星期狗。而寵物店有保障,還能查狗狗血統,身體健康等問題,售後也能及時找到店家處理,比較可靠。如果狗狗不是特別抗拒,可以把狗窩放在自己的臥室裡,同小狗玩上半個小時再睡,可以極大的減少小狗在陌生環境的不安情緒,同時加深對你的感情。
  • 讓牙齒變白的坑你踩過幾個?
    在名字裡面加上納米兩個字,的確是瞬間科技感爆棚,聽著就不是一般人消費(踩)得起的服務(坑)。最重要的是「浮雕」兩個字。是美學,更是藝術。這些項目宣稱能讓你快速擁有一口潔白的牙齒,且「無副作用、無損傷、操作簡單」。
  • 淨網2019 「網警闢謠」這些謠言假借「央視」名義傳播!
    「中央13套播報:火星的小恆星靠近地球輻射大」、「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13種膠囊有毒」、「中央1套播出新聞:68名男女感染XX病毒死亡」……這些「央視」發布的消息眼熟嗎?事實上,這些都是假借權威媒體名義在社交媒體上傳播的謠言,近年來曾迷惑不少網友。
  • 這些年選貓糧踩過的3個坑,什麼貓糧性價比高?快到碗裡來
    相信沒有鏟屎官不希望自家毛孩活得健康長壽,而貓糧作為它貓咪的主食,其重要性自然無需贅述今天,筆者為大家傳授一些自己選購貓糧的經驗,這些年選貓糧踩過的3個坑,什麼貓糧性價比高?快到碗裡來!很慚愧,上述3個坑,鄙人都曾遭遇過,以前菜鳥階段時沒有這方面意識,那時候買貓糧真的很隨便,也就導致那時候養的貓健康狀況不是很好。
  • 揭露 2019七大健康謠言!
    解放軍總醫院老年心內科主任醫師 蘇正軍,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副研究員 王安利,北京體育大學運動醫學與康復學院教授 鬱 琦,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主任醫師 張 弛,科普達人、通信專業教師 歲末年終,這一年,各種健康謠言也沒有閒著
  • 民宿的這些坑 你都遇到過嗎?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民宿的這些坑 你都遇到過嗎?取消預訂不退費?實景與圖片宣傳相差甚大……民宿還能更坑一些嗎?旅行越來越成為家庭生活的必需品了。吃住行娛購,一樣都不能少。民宿作為旅遊的衍生產品,近些年來憑藉高性價比、頗具特色的地方風情和人文關懷,逐漸成為人們出行的首選住宿方式。
  • 新手養貓咪犯的7種錯誤,你踩坑了嗎?
    很多人都覺得貓咪非常可愛,但是不知道養貓咪時要注意什麼問題,其實養一隻貓咪是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簡單跟容易,是需要我們全身心的投入貓咪,那我分享下新手養貓會犯下7種錯誤,看你有沒有踩坑。錯誤一 :大聲地罵貓當貓咪玩的時候不小心碰壞了主人的東西,你就會很大聲地責罰罵它,貓咪反而越來越害怕你,不敢靠近你,從而會影響貓咪心理問題,建議主人要有耐心的教導貓咪,不能大聲的責罵它。
  • LOL遊戲中的十大坑 坑貨排行榜出爐
    本文概述:LOL遊戲中的十大坑 LOL遊戲中的十大坑分析 LOL坑貨排行榜出爐    【英雄聯盟攻略】1:匹配勝率低於50%的。還一直說自己今天被坑了多少了,樓主只能呵呵了,勝率49%。,48%的還好意思說別人坑你,你自己就是最坑的懂嗎?低於50%勝率的全是坑,沒有例外,不服來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