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青島1月13日電 一直以來,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是擺在政府、科研機構和市場之間的一道難題。如何跨越專利成果與商業價值的鴻溝,成為業界長期關注的焦點。
而在位於山東省的青島藍谷,借功能區改革契機創新體制機制、聚焦主責主業、構建創業生態,在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進程中竟屢試不爽。據統計,2020年青島藍谷新增市場主體1551家、增長53%,完成技術合同登記認定超過9.5億,橫向合同佔比79%,其中在青島市範圍內交易額約 4.98億元、佔比 52.4%, 呈幾何倍數增長態勢。
在這組亮眼數據背後,技術合同交易的90.2%來竟然來自於青島海洋科技創新創業聯盟成員。該聯盟由藍谷管理局發起成立,將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深海基地、山東易華錄、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等藍谷區域內的重點創新平臺、企業、服務機構聚集其中,形成各創新主體協同發展的橋梁紐帶和產業鏈、技術鏈、人才鏈、資金鍊「四鏈融合」的產業生態,其密碼破解有四:
青島海洋科技創新創業聯盟成立大會
密碼一:市場
市場是檢驗成果產業化的唯一標準,聯盟從市場視角出發,通過發布產品、招標需求,引導科技成果院所企業重視市場、走進市場,千方百計活躍區域內技術市場。
互為市場。鼓勵動員聯盟成員間開展業務合作,向聯盟成員、向藍谷企業釋放需求,提升區域內交易活躍度。山東易華錄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作為聯盟秘書長單位率先發起合作,與多家成員建立業務合作,如與青島農業大學海洋學院發揮各自的優勢,進行浮遊生物原位觀測產品的開發,山東易華錄進行產品設計、產品主體功能開發、人工智慧算法研發等工作,青島農業大學承擔浮遊生物手動分類工作、數據集補充完善、數據集手工標等工作。青島森科特智能儀器有限公司也面向藍谷開放需求,採購了道萬科技等單位產品。
重視市場。組織聯盟內成員以及藍谷區域內新興企業進行科技服務產品發布,明確產品的服務內容、價格及客戶對象,由聯盟開產品發布會統一宣傳。青島智谷人才創新科技諮詢有限公司是一家為博士後人才、產學研合作提供服務的新興企業,通過聯盟產品發布及相關資源推介,成立半年來收入及預收帳款接近百萬,目前正與機器人相關知名公司合作推動實體培訓。
走進市場。變成果推介為需求招標,推技術直面市場需求。企業技術需求是發展升級的困難及動力,聯盟創新性的以招標形式對全省科技工作者發布企業需求。通過前期對區域內企業需求的調研、走訪及需求的凝練,進一步確定需求相關指標,以招標會的形式面向科技工作者發布,青島淨海水業科技公司是從事海水淡化方面的高新技術企業,擁有多項新技術成果,但在實施產業化方面需要多方領域技術共同解決,通過需求招標會吸引了大連理工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海水淡化領域專家,與淨海水業探討合作,共同推動龍口深井海水淡化1萬噸/日重大技術產業化工程。
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
密碼二:活躍
聯盟內企業分屬科技成果產業化不同階段,一年來結合自身優勢特徵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創新創業活動,形成了活躍的產業化生態。一年來,聯盟內50多家成員單位競相發力,開展各類科技活動上百場,吸引線上線下近萬人參與互動,並不斷擴大朋友圈,吸收青島中航工程試驗檢測有限公司、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分行等十餘家成果產業化鏈條不同環節的新單位參與加入。
源頭活躍。2020年8月,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召開了鰲山論壇,邀請了戴民漢院士等多位專家,就海洋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海洋生態保護等領域戰略、技術、和成果產業化應用等進行了深入的研討;8月下旬和聯盟、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共同舉辦線上成果對接會,十餘項新成果通過青島生產力雲講堂、科技政策講堂同步轉播,得到青島、煙臺、上海、福建等涉海科技企業和科研工作者3000人次的線上參與,線上互動達百餘次;12月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辦了2020年學術年會暨運行5周年巡禮活動,吸引了數百名科技工作者參與交流;並常態化的開展了各種技術研究、研討、交流推廣活動。
院所活躍。川大(青島)研究院常態化組織了21場專家企業行活動,走進青島30多家企業探討解決技術問題;天津大學(青島)研究院與海爾、海信深度合作,將成果轉化與人才輸出協同開展;武漢理工大學(青島)研究院參與主辦第五屆軍民兩用新材料大會,12名院士與180餘名高端學者應邀參會。聯盟理事長、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友明院士技術入股成立了青島德馨生物科技公司,將多功能農用微生物菌劑試生產成功,帶動了一批生物技術成果轉化駛向快車道。
企業活躍。海檢集團推動設備儀器的開放共享平臺,與聯盟、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高頻活動,組織了十餘場的開放交流、研討活動,接待區域內外企業考察訪問幾十次,並將設備儀器納入了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共享平臺中。山東易華錄獲批建設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專業領域中心和青島科普基地,在海洋大數據上與科研和產業界交流互動活躍,建立了全省首個5G無人駕駛公交小巴示範項目;聚信匯智引進孵化企業近60家,以智慧財產權為切入組織豐富多彩的交流活動,推動形成企業創新群落。
青島藍谷打造創新創業熱土
密碼三:協作
進入市場、活躍生態,為業務交易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激活交易是核心,也是生態能夠持續健康繁榮的動力。聯盟不斷促進盟內企業間、聯盟內外企業、藍谷和即墨區域企業、藍谷區域內外成果轉化高端機構和工業供應鏈合作,激活協助交易。
內部合作。斯坦福(青島)研究院與大工(青島)研究院合作組織了科技成果產業化技術經理人培訓,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10餘人,圍繞成果產業化的政策環境、實操工具、智慧財產權及法律等進行了較全面的教學,聯盟內外企業高校參加踴躍。聯盟內高校院所和研學企業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匯聚藍谷特色的海洋科研資源,開展研學活動,聯盟開展十一國慶節科普展,委託院所、藍谷海科文旅、藍谷研學中心等機構形成了產品 業務合作,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等方式吸引了上萬人才來到藍谷、關注海洋科技;與海科展積極合作,利用海科展匯聚的企業市場信息,建立橋梁紐帶,推介成果邀約企業。
局區協同。聯盟與即墨區相關部門、即墨藍谷協同辦公室積極聯繫合作,引導院所走進即墨工業企業。在即墨區科技等相關部門支持下,開展院所企業面對面交流會十餘場,成為即墨企業的科技諮詢員;與即墨科協合作在藍谷設立科技工作者驛站,依託企業科協建立與企業家溝通渠道;與即墨組織部、科技局、海洋局等單位建立溝通聯繫,暢通院所與企業服務;和山東省、青島市青年科學家協會合作,探索企業需求-科學家揭榜的機制,廣泛推動區域間企業與外部協作形成交易。
外部攜手。聯盟加強與外部成果轉化高端機構及上下遊供應鏈企業合作交流,從協作交易源頭建立持久機制,與半島科創聯盟、青島國家海洋研究中心等平臺形成合作,開展多項活動融入膠東半島一體化和全省發展大局;與檸檬豆、卡奧斯等市場化平臺合作,連結全國產業資源,引導科技成果進入工業供應鏈體系,激活成果產業化交易。
密碼四:服務
成果產業化的出口是企業,無論是自身產業化還是與企業合作都要將成果推進市場,讓市場檢驗。區域內的龍頭企業是科技成果潛在的最大可能客戶,是帶動成果產業化的最強動力。聯盟積極聯繫服務區域內龍頭企業,探討降低企業成本、培養人才促進區域內科技合作、聯動創新科技金融產品,助力企業發展。
降低成本。聯盟廣泛開拓科技資源,聯繫青島市智慧財產權代理處,推廣智慧財產權質押貸款,協助企業盤活技術資產變現,解決階段性資金需求;與市研發服務中心合作,推廣科技文獻查閱,探討科技券使用,協助企業利用共同資源和科技券降低研發成本;
充分發揮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科技能力資源,挖掘並指導聯盟內企業申請省市級科技項目、開展科技成果評估等工作,降低企業科技資源投入成本。
培養人才。成果產業化人才是實施轉化的重要抓手,但成果產業化人才需要從技術到管理的綜合素質,缺乏現成的人才,聯盟間企業又都偏重產業化的一環,人才得不到有效的實踐。聯盟從人才切入,開展理論和實踐的培養,將成果產業化人才縱深化,推進企業院所間的掛職交流,並會進一步走進企業需求和院所成果中去,實際分析需求和成果,增進了解促進產業化實施。
聯動金融。科技金融是成果產業化的重要領域,成果在實施轉化過程中需要有不同特徵的金融產品給與支持。聯盟與青島農商行、青島高創科技資本運營有限公司、青島藍谷高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金融機構探討科技金融產品和解決方案,重點研究降低成果產業化過程中的風險分擔機制,提高資金安全性及收益預期,促進智慧財產權等技術價值實現資金價值,支撐區域內龍頭企業所需資金支持。
一年來,聯盟企業快速成長,森科特研發了「立體坡剖面檢測系統」可廣泛應用在海洋牧場的信息採集,高度集成協作,降低成本同時保障了信息測量準確性,被國內多家大型海洋牧場和科研機構訂購,訂單總價近5000萬;藍光晶科實現半導體矽電極及聚焦環等核心輔材的產業化,具有多晶矽科控鑄錠及精密加工技術,產品主要出口國外,被SK海力士認證,矽零件類產品收入超過1000萬。
科技成果產業化道阻且長,青島海洋創新創業聯盟將持續求索,匯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深入探索支撐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聯盟密碼,為藍谷區域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資源,科技價值顯現為經濟價值,青島藍谷這片創意創新創造的土地上將孕育出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的「果實」。(孫琳 辛世星 供圖/青島藍谷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