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葡萄牙人是大航海時代的先行者,他們一路向東探索,最終抵達了遙遠而神秘的東方古國——中國。
根據《明史》記載,明武宗正德十二年八月(公元1517年8月),在距離馬可波羅到達中國大約兩百多年之後,歐洲人終於再一次踏上了這片傳說中遍地是黃金的古老東方世界的海岸。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而完成這次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航行的艦隊指揮官名叫費爾南·佩雷茲·德·安德拉德。在他的船上,還有一名藥劑師,他是葡萄牙王室專門派來覲見明朝皇帝的使者,此人名叫託梅·皮萊茲。
這些人來到遙遠的中國只有一個目的,那便是能夠建與中國建立穩定的貿易關係,然而這次航行最終卻無功而返了,他們最終也只是在珠江口的屯門(今內伶仃島)與中國商人進行了一些交易,隨後便於次年9月啟程離開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航行雖然沒能達成原本的目的,但是卻實實在在的建立了從葡萄牙直至中國的海上貿易路線,此後開始不斷有葡萄牙的船隻來到中國進行貿易。
大約在11個月之後,託梅·皮萊資再次隨著船隊來到了中國,這一次他不再滿足只在沿海地區搞點小動作,他希望能夠見到中國的皇帝,即當時的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然而當時的明武宗已經身染疾病,早已無心國事,整日在後宮中與宮女玩樂,醉生夢死。因此託梅·皮萊資一行人的覲見時間被一拖再拖,直到最後他們在京城住了一年之久,直到最後連明武宗也駕崩都沒能得到召見,不僅如此,託梅·皮萊茲還因為一些原因被明朝官府抓捕了。
後來,曾率領第二支船隊抵達中國的迪奧戈·卡爾佛又帶著另一隻艦隊來到了中國,由於有了之前的教訓,這一次葡萄牙人顯得氣勢洶洶,面對來勢洶洶的西班牙人,中國的官府勒令他們遣返,但他們不聽,於是乎雙方爆發了海戰,雖然得到了來自馬六甲的兩艘戰艦支援,但迪奧戈·卡爾佛還是被當時的廣東海道副使汪宏所指揮的艦隊打得大敗而還,還損失了三艘戰艦。
僅僅一年以後,即嘉靖元年八月(公元1522年8月),馬蒂姆·科蒂尼奧再次帶領著三艘戰艦來到中國挑釁,在戰鬥中兩艘葡萄牙戰艦再次沉沒,大量船員被俘,並且在第二年被明朝政府斬首,不僅如此,明朝還給葡萄牙人提出了一個條件,那便是:將馬六甲還給其原本的主人。
由此可見,葡萄牙在向東方尤其是中國進行殖民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推動著葡萄牙人即便付出巨大的代價也要進行殖民呢?其實答案非常簡單,那便是利益。
眾所周知,歐洲對於亞洲香料的依賴性非常強,如胡椒,姜,丁香等,而且在亞洲歐洲兩地這些物品存在著巨大的價格差異,因此當中也就存在著巨大的利益鏈條,這也就是為什麼葡萄牙人即便是擠破腦袋也想要進入中國市場的原因了。
其實不得不說,葡萄牙人來錯時候了,在朱棣在位時期,明朝的海防國策十分寬鬆,當時他還派遣鄭合帶領著龐大的船隊下西洋同沿途的國家交易,我想倘若葡萄牙人在那個時候來到中國,很可能會受到親切的禮遇。
那麼,既然明朝在與葡萄牙的戰爭中最終都取得了勝利,為何最後葡萄牙人還是能夠佔據澳門呢?
這其中有這兩點原因:
其一,雖然明朝有著嚴格的貿易禁令,但是隨著明朝後期國君不理朝政,因此導致明朝的一些政令無法嚴格的執行,由此便讓葡萄牙人鑽了空子。萊昂納爾·德索薩和西蒙·德阿爾梅達這兩個人來到中國後,第一件事就是極力地拉攏當地的官吏,在取得他們的信任後便開始逐漸染指中國的對外貿易,並最終找到了可以插進一手的地方。
其二,雖然中國在與葡萄牙的戰鬥中屢次勝利,但是葡萄牙人更為先進的大炮也讓明朝人遭受了損失,因此明朝覺得與葡萄牙人做生意並非只有壞處,也可以從中學得一些先進的技術,因此雙方才一拍即合,在戰場上沒有解決的問題,最終在推杯換盞間達成了共識。而葡萄牙人也就這樣堂而皇之的佔據澳門了。
參考資料: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