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基本法則有三,茲說明如下,以供參考。
一、先學少說話。寧可少說話,令人覺得高深莫測;不可多說話,暴露自己的淺薄無知。不開口,人家還不知道自己的內涵;一開口便立即暴露無遺,不可不慎。
二、不說則已,一說便不失人也不失信。少說話絕非不說話。只有懂得少說話的道理,才能夠在必要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既不失人,也不失信。
三、還是記住少說話。愛因斯坦指出成功等於工作加遊戲加閉嘴。會說話而少說話的人,最受人重視,也最值得大家敬重。非說不可才說,這時要注意內容、意義、措辭、聲音、姿勢,務求溝而能通。說得有效,不要得意忘形而滔滔不絕。最好及時提醒自己:還是少說話。
未學少說話,就熱心學說話,甚至要多說話,結果必然害苦了自己,弄得自己灰頭土臉。萬一因此而喪失說話的信心,因而大半輩子不敢說話,還不是害自己?
不失人也不失信,是何等功夫?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夠練就的,必須時時用心,處處留神。經過一段時間,累積許多經驗,才有此可能。
少說話永遠是不敗的根基,站在少說的立場來說,能不說就不說,不能不說則求說得恰到好處,才是真正會說話的人。
應該和他說話的人,如果不和他說,就會失掉這一位朋友,稱為失人。不應該和他說這些話,居然和他說了,一定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後果。所以是失言。應該說才說,不應該說便不說。應該說到什麼程度,能夠做到不多也不少,當然十分難得。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說過:「說清楚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一半。」
溝通之先,務須切實了解問題的要點,否則徒勞無功。
先想清楚在開口,這是不易的法則。任何問題,如果做好有系統的分析,則溝通必然更為明晰。
確定問題的重點,才能夠訂立溝通的目標。知道自己所要達成的目的,有助於選定溝通的對象、方式和通路。
溝通前先把若干有關的觀念予以考慮和澄清,對於問題重點的把握與目標的達成,有很大的助益。
依據目標,進一步制訂溝通的計劃,考慮有關的變數,預先規劃溝通的重點。可以說良好的開始,已經成功了一半。
由聊天開始,先扯來扯去,摸清楚當時的狀況,再轉入正題,未嘗不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可惜有很多人,由聊天開始,卻也在聊天的氣氛中結束,完全沒有觸及主題。浪費時間精力,並未達成任何溝通的目標。
聊天只是一種啟動的形式,使對方比較不容易提防,警覺性降低,更方便溝通。不能夠從頭到尾言不及義,形成現代年輕人所謂的「打屁」,那就毫無作用了。
可以聊天,卻不能忘記重點,在不知不覺中切入主題,才是溝通高手。
一見面就開門見山,直接說出來意,很容易引起對方的自我防衛意識,先把溝通的大門關閉起來,以策安全。在這種情況之下,已經形成溝通的障礙,再來求突破,實在很不容易。
見面時先寒暄幾句,試探一下對方的情況,趁機切入主題,把握重點,才能夠提升溝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