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我們最容易在生活當中體驗到的一種激越情緒。比如明天高考在即,又或者明天有一場重要的面試,甚至每月即將逾期的房貸,車貸的壓力都會讓我們感到焦慮,當然有的人在這種狀態下不會焦慮,根據巴甫洛夫的神經學說,有的人可能天生神經大條,這件事不上心,由此也可以看出焦慮情緒的特質是對未來即將發生的事情出現的心理防禦機制,同時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感到焦慮,通過心理學的踐行,你也可以達到泰山崩於前心不驚的狀態。
在意識療法裡面提到,焦慮是未來不安在當下的投射,你越相信這種不安,你就越會緊張焦慮,這實際上是我們遺傳下來的心理的防禦機制。當我們的先祖在非洲大草原上面臨外界危險的時候。我們就會焦慮。這種過分的自我防禦,它有可能會導致軀體症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植物神經紊亂。比如頭痛,失眠,夜半驚醒,神經衰弱,記憶力減退,腹脹,腹瀉,便秘,噁心,呼吸窒息感,瀕死感。植物神經也稱之為自主神經,主要是用來調節我們人體的血壓血液的流動,呼吸以及腸道的蠕動。不受人的頭腦精神意識所控制,也就是說不通過神經元傳達大腦的指令。
植物神經是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構成的,他們兩個正好相互制約,控制身體機能的平衡,在焦慮的狀態下。其中一方就會被壓制,打破他們之間的平衡,於是在軀體上出現植物神經紊亂的症狀。想必一部分人在高考前夕都會有腹瀉的經歷。這實際上就是焦慮導致的軀體症狀。
焦慮是一種情緒,它未必是焦慮症,但是當讓你焦慮的事情過去以後,你的軀體症狀還久久不能褪去。比如說高考過後,你還是持續這種緊張焦慮的狀態。那就可能轉化為廣泛性焦慮症。這是最常見的一種焦慮障礙。在這種狀態下人非常的緊張,你從他的外貌特徵就可以看出來,比如肌肉的扭曲,眉頭解鎖姿勢的緊張,坐臥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