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看見巨大的鱷魚頭顱和閃著光寒芒的鱷魚牙齒,你是否會感覺不寒而慄?明明鱷魚小時候的樣子看著還挺可愛的,怎麼長大了就變得這麼讓人不適!
在動物世界裡看到過這樣一個視頻:一隻小羚羊在過河,一大群鱷魚向它撲來,小羚羊的媽媽跳進水裡,擋在了小羚羊的前面!眨眼間它就被大群的鱷魚拖進水裡,小羚羊成功過了河。
評論區都在說鱷魚的殘暴,令人不適之類的話……的確這樣的畫面讓人看了很動容,一方面因為偉大的母愛,另一方面則是畫面殘忍。但在自然界中,「殘不殘忍」其實不是我們人類可以評判的。
鱷魚和恐龍是同時代的動物,生存繁衍至今,早已成為動物界的「活化石」之一,對於研究生物進化等具有極其珍貴的價值。在距今約兩億年的三疊紀至白堊紀中生代有一種叫做恐鱷的鱷魚,體長約11米,重約3.5噸!現在的鱷魚普遍1.5—7米左右。
鱷魚一般在湖泊和沼澤中生活,它們在捕獵時會聰明的潛在水裡,然後給靠近水源的獵物猛然一擊,如果一擊命中,接下來就會用它們的獨門絕技「死亡大翻轉」來結束一切。
當鱷魚吃飽喝足以後,它一般都會爬上岸,面向太陽張著嘴巴一動不動,這也是鱷魚最常見的姿勢。看起來令人生畏嗎?你是否覺得它還想再吃點零食?原因實際上比我們的想法切實得多。
鱷魚之所以嘴巴張開,保持身體溫度可能是主要目的,但還有一個原因是等待可能到來的鳥類「朋友」。別懷疑,沒錯即使冷血的鱷魚也有朋友,而這要從它的牙齒說起。
鱷魚牙齒很多,普遍會有64顆,但它的牙齒不能咀嚼,只能用來撕裂和切割。而且鱷魚的牙齒是中空的,舊牙一旦掉落新牙就會從這些中空裡長出,鱷魚一生要換牙3000顆左右,可見其牙齒質量之差。
飽餐之後鱷魚的牙縫裡經常會有食物殘渣,如果不及時清理,會讓本就差強人意的牙齒引發各種寄生蟲問題。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張大嘴巴一動不動地等待好朋友牙籤鳥的到來了。
牙籤鳥學名埃及鴴,也被稱為鱷魚鳥。成年牙籤鳥體長再19–21釐米,有黑色的冠、背部、眼罩和胸帶。頭部的其餘部分是白色的,剩餘的身體上部羽毛為藍灰色,下部為橙色,腿也是藍灰色。
對於牙籤鳥來說,它們是非常願意幫助鱷魚解決牙齒問題的,因為鱷魚從不傷害它們,而且在幫助鱷魚的過程中牙籤鳥也能飽餐一頓。所以每當牙籤鳥發現張著大嘴一動不動的鱷魚,它們就會主動飛到鱷魚嘴裡,用鋒利的小尖喙像牙籤一樣,從鱷魚的牙齒之間去除了肉塊。
鱷魚不傷害牙籤鳥還有另外一個理由:危險警告系統。牙籤鳥如果在鱷魚嘴裡或身邊感覺到即將來臨的危險,它們會尖叫著飛走,這種舉動可以提醒鱷魚,儘快滑入水中避免未知的危險。
牙籤鳥與鱷魚的這種關係被稱為共生關係,在自然界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比如:非洲水牛與紅嘴牛椋鳥。
蜱蟲是水牛身上最常見的寄生蟲之一,可以傳播疾病並造成水牛貧血,而紅嘴牛椋鳥不但可以去除蜱蟲,還能起到示警作用。
斑馬與鴕鳥。
看上去它們似乎不太般配。但是,它們對彼此的安全至關重要。鴕鳥的聽覺和嗅覺差,而斑馬的視力差。所以鴕鳥和斑馬經常一起旅行,因為它們可以相互警告可能的危險。鴕鳥會看到掠食者,而斑馬會聆聽並聞到掠食者。
不得不感嘆,大自然是如此神奇,似乎每一點都能做到近乎完美,而我們人類所發現的可能還不足其萬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