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雷第二天出海,捕到一條15斤的大川烏
要問這個季節最美味的海鮮是什麼?寧波人一定會說是馬鮫魚。
清明節前後這一個多月,成群馬鮫魚順著潮水洄遊至象山港產籽,性腺發育成熟,加上洄遊大量的運動,肉質鮮嫩肥美又緊實。寧波人送給它們一個優雅的名字「鰆鯃」[chūn wú]。鰆由漢字魚和春構成,可謂春天的尤物,老百姓也喊作「川烏」。
話說位於寧波鄞州區的千年古鎮鹹祥,是一個吞吐著「鮮」氣的藍色海灣小鎮。這裡也是寧波市區離「藍海」最近的地方。在鹹祥,每個月都有代表性海鮮上市,如一月鯔魚、二月綠雜、三月蟶子烏賊香、四月馬鮫魚……
捕川烏需在晚上。這天傍晚,我跟著鹹祥鎮的漁船,出海去捕川烏。
出海:復工後的第六次
3月20日下午4點,寧波鄞州第一近海點——鹹祥鎮橫山碼頭停了10餘艘小漁船。記者上了其中的一艘——浙鄞漁11305號,長12米,寬2.5米,載重8噸。
41歲的朱春雷,是土生土長的鹹祥人,自稱是橫山碼頭最年輕的船長。船上還有三名老船工,分別是朱春雷69歲的父親以及兩位同村村民。
這一天,是朱春雷復工以後的第六次出海。
受疫情影響,今年出海時間比往年遲了10多天。朱春雷說,之前連續5天出海,三天在象山港,兩天去了象山港以外的海域,最遠到了普陀一帶海域。
船艙裡堆滿了漁網。朱春雷告訴我,這是流刺網,漁網有三層,一層網孔小,兩層網孔有拳頭大,適合捕撈兩斤以上的魚。每張網有20米長,7.2米高,30張網接成一張大網。船上共有四張大網,到了海上後,四張網連續放下去,收上來,再放下去,一個晚上要循環4次。忙完後天就亮了,回到碼頭時魚市剛好開張。
為什麼選擇晚上出海,還有一個原因是和潮汐有關。朱春雷說,當天是農曆廿七,是小潮水,海水很藍很透徹,白天捕撈的話,魚兒看到漁網會躲開。
下午5點一刻,纜繩解開,馬達聲響起,在浙鄞漁11305帶領下,十來艘漁船向著東邊象山港海面齊齊出發了。
放網:600米長的大漁網
風很大,洋面開闊。我乘坐的漁船像快艇一般搖晃著尖尖的身子,向前疾進。朱春雷的父親穩穩坐在船頭,瞭望前方。
朱家祖孫三代以打魚為生。朱春雷告訴我,他14歲就跟著父親出海,成年以後接了父親的班,當了「船長」。現在父親年紀大了,退居二線打打下手,開船掌舵、指揮捕魚的事都交給了朱春雷。
船開出約20分鐘後,馬達停了下來。
朱春雷看了看周邊其他漁船的方位,指揮三名船工放網。紅旗杆扔進海裡倏地立了起來,漁船慢慢開動,船工們拽起漁網放進水中。兩根紅旗杆連接的,便是一面600米長的大漁網,紅旗杆上裝有指示燈以及定位器。
「海面上漁網很多,有些是其他漁民的,如果遇到大霧天,可以通過定位器找到自己的漁網。」朱春雷告訴我。
下午6點20分許,四面大漁網全部放完。漁網在海上隨著潮水漂啊漂,我們的漁船也跟著漂。
收穫:第四條是大傢伙
晚上8點,開始收第一網。
漁船靠近用作標示的紅旗杆,船工將一根拉杆橫劈過去,杆上有鉤,紅旗杆被扯了過來。其他三名船工在船邊依次排開,伸手拉住漁網,一點點把網往回收。
「魚來了,來了!」駕駛艙內的朱春雷眼光銳利。我立即走近,一看並不是馬鮫魚,而是一條鯔魚。過了兩分鐘,第二條魚上來了,這回終於是馬鮫魚。第三條是鱸魚。
第四條是個大傢伙!只見那位老船工將魚從絲網中取下,若無其事地放在甲板上。
我蹲下來細細地觀察,發現這條馬鮫魚快有我的手臂那麼長了,毛估估10斤左右。馬鮫魚的樣子還真漂亮,背脊青綠相間,閃閃發亮,腹部是銀白色,頭尾翹起,呈一道彎彎的弧度,據說這都是藍點馬鮫魚與其他馬鮫魚的顯著區別。
半小時過去,第一張網全部收上船。我數了數,戰利品一共6條,按這個產量,一個晚上下來應該收穫還可以。然而,接下來的收穫卻有些讓人失望。
第一張網收上來後,馬達又響起,朱春雷開動漁船找個位置,把漁網又放了下去,這個過程大約需要10分鐘。
接著收第二張,第三張,第四張。6,0,3,1。我像一個小學生一樣,把四張大網第一次的捕撈成果做了統計:一共10條。
這時已是晚上10點40分。
收穫:大概能賣4000多元
鹹祥菜場離橫山碼頭僅3公裡多。清晨5點,菜場門口的路上,早已人聲鼎沸。
天亮以後,我轉到菜場裡面,碰到了朱春雷的母親和媳婦,她們正在賣魚。
「那條最大的剛賣掉了,9斤7兩,80元一斤。」朱春雷的媳婦告訴我,買主是當地的一個老闆。這個時節透骨鮮的馬鮫魚是寧波人的最愛,不愁賣不掉,剩下的9條應該能賣個3000多塊,加起來一共可賣4000多元。
今年馬鮫魚的市場價比往年要低一些。「往年這時能賣120元一斤。」一個漁老闆告訴我,馬鮫魚的價格每天都不一樣,上個星期剛上市時,鹹祥菜場也賣到過130元一斤,但很快往下掉,一路跌到七八十元一斤。
「和疫情有關係,也和馬鮫魚的捕獲量有關。」朱春雷告訴我,這個不好下定論,「目前馬鮫魚洄遊到象山港還不是特別多,這和氣候、潮水有關係。」
「三冬不如一春。」朱春雷說,清明前後這一個月的捕魚時機,必須要抓牢。他給我算了一筆帳,每天兩個小工800元,柴油200元,一天開支起碼要1000元。所以說,除去成本,多抓一條魚,賺到的都是自己的。
經歷這次出海以後,我和朱春雷一直保持著微信聯繫。
3月21日,中潮,3月22日,大潮,這兩天朱春雷白天晚上都出海,每次時間不是很長,一天收穫也有十五六條。21日那天下午,他捕到一條15斤的馬鮫魚,興奮地拍下照片發給我。
鹹祥鎮漁業站站長戴正煌告訴我,鹹祥海域是鹹淡水的交匯處,其海鮮鹽度比外海低了2°,鮮度高了2°,海鮮自然更加美味。因此,鎮裡提出「鮮2°」這個概念,想要打造海味鹹祥。
「作為鹹祥美食的頭號招牌,鹹祥人把馬鮫魚辦成了文化節,今年已經是第四屆了。」戴正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