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很管用

2021-01-09 澎湃新聞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才是成長。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與其用外力推著走,不如培養孩子的內驅力,內在的力量遠比外在的力量更強大。

——鹿媽

◆ ◆ ◆

作者 | 米哈裡EDU

我有個外甥女,家裡條件很不錯,父母跟她的關係也很好,孩子懂事,聽話。

但就有一個問題,孩子始終對學習提不起勁,一提學習就煩躁。

為此,家裡人什麼招兒都用了,比如,如果考的好的話,就獎勵多少錢,再比如,如果還是這樣,就把她送回老家。

可是,我這外甥女就是紋絲不動,用一句話形容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儼然一個現實版劉胡蘭。

不過,通過一些外部的幹預,我外甥女最終還是徹底轉變了,竟然一路讀到博士。

具體的做法,我們會在後面的案例中說明。

大概了解了下,類似我外甥女的孩子,真不在少數。

如果孩子對學習沒興趣,那麼,無論你是來硬的,還是給軟的,他們就是不願意行動。

最多,就是在「壓力」驅使下,蠕動一丁點兒,想要讓他們自覺主動的學習,簡直比登天還難!

那問題就來了,難道他們不知道學習的意義嗎?難道他們就喜歡被人嘮叨,被人批評指責嗎?

我覺得不是,我認為他們都知道,都懂,他們只是沒有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愛爾蘭詩人葉芝說: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這句話被全世界的教育專家引用,它說的是,「填鴨式教育」不是最好的教育,它會讓孩子喪失學習的興趣,以及主動學習的能力。

只有點燃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培養他主動學習,主動汲取知識的熱情,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我認為,想要點燃這把火,需要一種力量,而這種力量,就是我們說的內在驅動力。

我初中的時候也不愛學習,事實上,我就是老師眼中的渣渣,初三上學期,班主任直接跟我說:

「反正你來了也不學,而且還會影響其他同學,不如這樣,你從明天開始就不用來了,回頭畢業證照樣發給你。」

當時我就怒了,我就這麼遭人嫌棄嗎,我難道就比別人差嗎,於是我痛下決心,痛改前非,拼命學習,發憤讀書......

沒想到,我竟然考上了普高,雖然剛好夠分數線。

回想起來,也許就是班主任的那番話,點燃了我心中的火,喚醒了我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為什麼要喚醒一個人的內在驅動力?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

首先,要搞明白什麼是內在驅動力,其次,內在驅動力有什麼好處?

我們一個個來看。

什麼是內在驅動力?

內在驅動力的定義:

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通俗點說,就是我有什麼東西缺失了,沒有這個東西,我會很難受,這種缺失感會推動我做點事情。

比如,我現在很窮,我需要錢,為了得到錢,就會有一種力量推動我去做事情,而這個力量,就是內在驅動力。

有人說了,學習這件事算不算需要?

當然算!

但學習屬於高級的需要,只有當底層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被滿足之後,學習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才會產生。

道理很簡單,如果一個人吃穿都成問題,安全都無法得到保障,那麼你跟他談學習是不是有點扯。

因此,喚醒學習內在驅動力的前提是,先滿足底層的需要。

對孩子而言,父母需要先保證他身心健康,有自信,有價值感,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那麼,在此基礎上,再來思索如何喚醒內在驅動力。

試想,身處以下家庭環境中的孩子,是否有學習的需要:

夫妻整天吵架,家庭隨時面臨崩潰

親子關係極差,孩子經常遭受批評,指責,甚至打罵

所以,當父母問起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時,我們會先問以上兩個問題,因為,這是父母喚醒孩子內在驅動力的基礎和前提。

內在驅動力有什麼好處?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叫」胡蘿蔔加大棒「,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你聽話,那麼我就獎勵你,如果你不聽話,那麼我就懲罰你。

獎勵和懲罰其實也是一種驅動力,不過它們屬於外部驅動力,相比較內驅力來說,外驅力有以下幾個問題:

不具有延續性,獎勵和懲罰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有它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行動,可是,一旦沒有,孩子會立刻停止行動。

無法實現責任的轉移,我們知道,學習是孩子的事情,也是孩子的責任。

可是,獎勵和懲罰很容易把這種責任轉嫁到父母身上,孩子會覺得學習是為了父母學,那麼可想而知,他的投入度肯定不會高。

半衰期太短,通俗點說,如果父母把獎勵和懲罰當成籌碼,那麼這個籌碼很快就變無效了。

你需要不斷加大籌碼,才能繼續推動孩子學習,那問題就來了,你總有滿足不了孩子的時候,而到那時,你又該怎麼辦。

相比較外部驅動力,內部驅動力的好處就顯而易見了。

參與度更高,孩子會認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的責任,因此,他會自覺自愿的投入,他不在意任何的獎勵和懲罰,他就是打心眼裡想去做。

行動更持久,由於孩子把學習當成滿足自身需要的事情,因此,他會持續不斷地行動,因為學習這件事的特點是,越學越無知,越學越投入,孩子會不斷探索新知,不斷挑戰難點。

成就感更足,由於不需要獎勵和懲罰的籌碼,所以,一旦孩子有所突破,他的內心感覺會非常棒,他會更享受這種成功的喜悅。

樊登的父親,是大學的數學教授,按樊登的說法,他父親最喜歡幹的事,就是做數學題,人們問他,為什麼你從來都不去放鬆,他父親說,做數學題就是放鬆啊。

你看,當一個人把學習當成放鬆的方式時,他根本不覺得學習很苦。

他認為學習就是放鬆,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樂趣,這就是典型的內部驅動。

接下來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如何喚醒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再重複一遍,喚醒孩子學習內在驅動力的前提是,先滿足底層的需要,這一點非常重要!

因此,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支持他,理解他,關心他,愛護他,鼓勵他,這些本就是父母的本能,也是作為父母最應該做的事。

當滿足了這些後,我認為,喚醒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主要靠以下三點:

給予孩子充分的學習自主權

什麼叫自主權,就是在沒有人逼迫的情況下,自己打心眼裡想做,對孩子而言,學習不是為了討好父母,也不是為了逃避懲罰,而是發自內心的想去學。

我記得初三那一年,當我決定認真學習時,我根本不需要父母的催促。

一到了學習的時間,我就自覺主動地走進了書房,而一到了我認為可以休息的時候,我也會主動放下手中的筆,按照自己的方式休息。

有的時候,父母還是忍不住說我兩句,但我就回一句話:學習是我自己的事,我心中有數,不需要你們不時地提醒。慢慢地,父母也就不過問我了。

實際上,當孩子可以決定什麼時候學,學什麼的時候,他的自主權其實也就釋放出來了。

特別是對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對「自己做主」這件事毫無抵抗力,只要能自己說了算,他們內心會倍爽。

給孩子學習的自主權,是喚醒他內驅力最基本的條件。

作為父母,我們習慣性地對孩子採取控制,我們最擅長的,就是過度幹預,我們總覺得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的輔助和監督,其實,這些做法,無形當中,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總結如下:

陪寫作業,要知道作業的目的,是為了檢驗和鞏固當天的知識,是需要孩子獨立完成的,可我們迫於學校老師的壓力,以及自身的焦慮,對孩子的寫作業問題強加幹涉,結果就造成了作業責任的轉嫁,孩子會覺得,父母催,我就做,父母不催,我就一直拖著。

代選興趣班,在選擇興趣班的時候,我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為孩子安排課程,要知道,興趣班之所以叫興趣班,是因為它基於興趣,孩子沒有興趣的事情,你非要強加給他,這不就是剝奪了他的自主權嘛。

生活上的大包大攬,當孩子上小學後,他自己可以做的事太多了,可我們總是覺得孩子沒長大,還不夠成熟,因此,把孩子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大包大攬,漸漸地,孩子覺得這些事情都是父母的,自己沒有必要去參與。

因為我們習慣於幹涉,習慣於控制,所以,養成了孩子依賴別人的個性,他的自主意識會變得極差,他更傾向於看父母的眼光,他更喜歡把責任轉移到父母身上。

小結一下:

想要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學習的責任轉交給孩子,他可以決定學什麼,什麼時候學,要學到什麼程度。

同時,在生活上,我們要多給孩子一些選擇權,經常給他創造一些機會,鼓勵他獨立自主的完成。

先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

我認為,想要讓孩子獲得學習的成就感,需要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勝任力,拿手機遊戲來說,如果一款遊戲難度很大,你相信嗎,只要孩子嘗試幾次失敗,他很快就放棄了,因為他無法勝任,他總是被虐,這種感覺是很痛苦的。

對應到學習,其實也一樣,如果當前的課程太難,孩子hold不住,那麼他同樣也會放棄。

及時反饋,還拿手機遊戲舉例,遊戲生產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遊戲中設置各種反饋。

比如,打死一隻小怪有獎勵,幹掉一個boss還有獎勵,打遊戲的過程,就是不斷製造反饋的過程,對應到學習,孩子感受到的正面反饋相對較少,更多的是挫折,是卡殼。

基於以上兩點,我認為,父母可以這麼做:

暫時降低學習難度,父母可以採取一些措施,把目前的學習難度調低,讓孩子跳一跳就可以夠得著。

比如,如果孩子初二的知識跟不上,那麼是否可以先從初一補起,先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好處,讓他覺得自己是可以hold住學習的,讓他獲得一些學習的成就感。

刻意製造反饋,看過《墊底辣妹》的人都知道,只要主人公有一丁點兒進步,補習班老師會玩命地欣賞,玩命地鼓勵,其實這就是反饋。

跟遊戲一樣,孩子能感覺到自己的力量,慢慢地,孩子會把這種反饋轉移到學習本身,他會從做題過程中找到快感。

小結一下:

沒有人天生喜歡被虐,人們更喜歡幹有好處的事情,想要孩子投入學習,愛上學習,那麼,你得先讓他感受到好處,先讓他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

要培養孩子內在的目標

我們說,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標,這個目標可以大,也可以小,但不能沒有,沒有目標的事情,人很容易迷茫,迷茫就容易放棄,放棄就意味著失敗。

對學習來說,道理也一樣,它也需要有目標,你總得讓孩子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吧。

試想,我都不知道學習要用來幹嘛,你覺得我會努力學習嗎,當然不會。

有人說了,學習的目標不是很清晰嗎,為了考試,為了升學,為了將來的美好生活,這些是目標嗎?

我說是!但是它們不是最好的目標,至少孩子不喜歡這些目標。

當我們跟孩子說,學習是為了美好的未來,可美好的未來究竟是什麼,孩子清楚嗎,我覺得未必。

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大多都不錯,基本屬於要啥給啥,他們覺得現在就挺好,既然如此,我何苦為了一個虛幻的美好未來而努力學習。

拿我的外甥女來說,她的家庭條件真可謂優越,父母是大老闆,家裡資產無數,你跟她說好好學習就會有好日子,你覺得她信嗎,你這不是相當於騙小孩嘛。

所以說,想要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你需要幫孩子找到一個好目標,這個目標,是孩子可以看見的,是可以感受到的,是發自內心想要得到的。

我認為,可以走以下路徑:

1. 跟自我實現相關的目標

實際上,你去看,但凡一個做大事的人,他都有一個宏大的目標,他不是為了討好誰,也不是為了賺多少錢,他就是發自內心的想幹。

比如,馬雲說,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結果他成就了阿里巴巴。

再比如,周恩來說,要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你看看人家最後的成就。

還比如,賈伯斯說,要改變世界,結果蘋果真的做到了。

我們的孩子,他們本來是有目標的,他們中間,有的人想當科學家,有的人想當太空人,有的人想做大老闆,其實這些都很好呀,只是,我們經常忘記提醒他,讓他迷失了方向。

2. 跟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相關的目標

有個小女孩叫做凱薩琳,七歲那年,她就做了一件事轟動世界。因為她的善心,救了超過百萬個非洲小孩的生命。

當時才五歲大的她,看到美國公共電視播的非洲紀錄片,片中說非洲平均每三十秒,就有一個小孩因為瘧疾而死亡。

這給了她很大的震撼,她扳著自己的手指數著,一、二、三…… 三十,當她數到三十時,她很驚恐的對她媽媽說:「一個非洲小孩死掉了,我們一定要做點什麼!」

之後,小女孩通過各種途徑,甚至找來當年的名人富豪排行榜,「鬥膽」給上面的大佬們一一寫了信,其中就包括比爾蓋茨......

她的善舉,堅持了12年,初心至今未變,她改變了現狀,現在非洲孩子瘧疾的死亡率已從每30秒延緩到每2分鐘。

如果你夠細心,你會發現「助人為樂」會上癮,當你早上開車時為一個老人家讓路,你會發現自己一天都很開心,當你捐贈完血液後,你會發現自己的人格一下子得到淨化。

對孩子來說也一樣,如果能把學習與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綁定起來,請放心,孩子會不顧一切的努力。

他會深刻體驗到學習的意義,他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學習對他來說不再是痛苦,而是通往幸福的挑戰。

3. 跟底層需要相關的目標

如果你覺得上面兩個目標太虛,那麼這一條,一定適合你,因為它更具有普遍性,拿我逆襲的外甥女舉例:

我們發現,外甥女生活的環境都不錯,沒有壓力,沒有煩惱,但就是不愛學習。

於是,通過分析她的底層需求,我們發現,10幾歲的她,迷戀帥氣的男明星,對異性有些想法,這其實很正常,這是人類的底層需求,沒想法才不正常。

然後,趁著假期,我們帶她去東北的大學,通過刻意的安排,讓她接觸到一個個的東北長腿歐巴,這下外甥女大開眼界了,原來大學裡這麼多帥哥呀。

之後,我們又帶她去廈門大學,看到校園裡的男男女女,在全中國最浪漫的校園沙灘散步,外甥女激動的不得了,一直說,一定要考到這裡,然後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

你看,人類的底層需要永遠不會變,只要你能把它們聯繫到學習,那麼孩子自然就會產生濃厚的學習動力。

綜上所訴,想要喚醒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主要依靠三點:

給孩子學習充分的自主權;

先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

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的內在目標。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畢竟還不懂事。

內驅力是一種「推」的力量,而獎勵和懲罰這種外驅力,是一種「拉」的力量,一個行進的車輪需要有多重的驅力,它才可以快速的前進。

因此,切莫一棒子打死,我們只需要重點突出,適度調用外部驅動力即可。

*作者:米哈裡EDU,中科院心理所課題組,985學霸,青少年問題解決專家。

原標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方法超簡單但很管用》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方法超簡單
    孩子還願意寫嗎?孩子不上心:因為外在驅動力是靠獎勵或懲罰來促進孩子學習的,孩子自己沒有認識到學習的必要性,自然也就「不上心」。沒「後勁兒」:孩子每天都在長大,等到他步入青春期之後,還會拿你的「棒棒糖、打手板」當事嗎?2、內在驅動力的優勢比起外在驅動力的弊端,內在驅動力的優勢就很明顯了。
  • 5歲男孩識字3000:3個方法激活識字內驅力,你的孩子也能行
    為什麼有的孩子識字量驚人,有的孩子記了這個忘了那個?其實,識字量驚人的孩子也不是什麼「高智商」、「神童」,只是他們的父母把握住了孩子的識字內驅力,讓孩子對文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麼越學越多也是自然的事情。1、什麼是「識字內驅力」我國幼兒教育學研究的開創者陳鶴琴先生曾提出「能夠識字是兒童所迫切要求的」。
  • 把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陳美齡:提高孩子內驅力,小學做好一件事
    想想我們的學生時代,好像並沒有人逼著學習,都是自己主動學。父母反倒不喜歡孩子學習,總是讓孩子幫忙做家務,孩子反而更拼命擠時間學習。不禁感嘆,真是時代不同了!可從來沒有父母想過這是為什麼,已經給孩子提供了這麼好的條件,孩子怎麼反倒不愛學習。在這裡不得不提一提陳美齡的故事。
  • 拒絕「流水線」,蒙林童軍提出個性化培養,充分發掘每個孩子潛能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要在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基礎上,創新教育教學的方式與方法,探索多種培養的方式,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不論是家長是、學校,還是政策層面, 「個性化教育」趨勢都已成為一種共識。但難點在於如何實現「個性化教育」,蒙林童軍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 谷力天空:引進芬蘭創造力教育理念,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 | 青松系...
    「這麼短時間的學習怎麼可能有這麼高的教育質量?」 芬蘭的孩子課後不補習,家長們認為課後的時光是美好的,課後就應該進行體育運動、實踐活動、動手創作,讓快樂陪伴著孩子,這也是目前世界精英階層教育孩子的普遍做法。
  • 孩子自控力不足?父母善用「普雷馬克原理」,將興趣轉化為內驅力
    詢問琳琳為啥不能自己控制一些,琳琳卻說道:"媽媽,我想好好表現,可是總是很難控制自己"其實許多家庭都有著像"琳琳"這樣的寶寶,自控力不足,很難吸收家長的教育。這類孩子的家長因為孩子缺乏自控力而苦惱不已,試圖尋找一個良策得以解決。建議家長們不妨嘗試"普雷馬克原理",幫助孩子將其更感興趣的事物轉化為內驅力,從而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 中國好教育頒獎盛典召開,鷹視教育喜獲「社會信賴職業教育品牌」
    英語閱讀的重要性已經無需多說,而工作生活壓力巨大的家長們在親子陪伴和工作壓力面前往往分身乏術,更多的希望孩子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完成自主閱讀。呱呱閱讀認為,孩子自主進行英語閱讀一方面可以解放家長,一方面可以激發孩子的內驅力,真正讓閱讀改變人生。但是,幼小銜接階段的兒童自制力尚未形成,也處於習慣養成階段,英語自主閱讀難上加難。
  • 看完這本書,快速喚醒你的學習腦,開啟無限可能的2021
    他主持的播客節目《奎克大腦》(Kwik Brain)廣受好評,一直穩居iTunes教育培訓節目排行榜前列。他的在線課程更是被190多個國家的學生使用。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開始閱讀《無限可能:快速喚醒你的學習腦》,最終卻被吉姆奎克說服。 因為書中內容旁徵博引,觀點有理有據。感謝吉姆奎克,糾正了此前個人在認知上的一些錯誤。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犯過這些錯誤呢?
  •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除了打罵,還有幾種方式更管用,家長需要學習
    教育子女,似乎是每對父母都應該學習的一門課程。 那麼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最管用呢?
  • 勝者教育:聚焦精英教育,2021全球首屆《少年精英·家族傳承》生態...
    【勝者在線】青少年精英養成系統目前包含三個專項訓練:第一個是學習力,第二個是演講力,第三個是體適能。從「學、練、評、養、護」五個角度出發,培養青少年精英素養。在線學習系統——「主講老師+班主任」的雙師模式,專業知識和趣味互動相結合,課前助教遊戲熱身,課中主講老師講授知識,課後助教趣味互動,每個孩子得到充分關注。智慧任務系統——每日直播任務和打卡任務有機結合,直播跟隨學習,打卡實踐訓練,讓孩子學以致用。
  • 比勤奮更重要的是學習力,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大幅提升學習力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已經過時了,現在無論男女,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與機會。所以在社會上面臨的競爭與機會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不能寄希望於他人,我們必須自己不斷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物質與精神地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自己的人生擁有真正的話語權與決策權,而通往這一目標的最佳捷徑,便是「學習」。
  • 比嘮叨管用、比懲罰有效,這個方法專治孩子屢教不改
    小宇家的這一幕在很多家庭裡都會有類似版本上演,當孩子寫作業拖拉或者有其他不良行為時,我們家長首先會採取的教育方法就是嘮叨,當嘮叨不管用時,就會懲罰孩子,這會激發孩子更加的反叛、抵抗、報復,甚至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此時家長基本上就沒有招了,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除了更加歇斯底裡地打罵孩子,激化矛盾,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 幽默:最高境界...
    排隊的最高境界 思考者的最高境界 野炊的最高境界
  • 教育,該如何才能不焦慮?
    現在孩子們所接受到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距離我們的期望到底是更近了還是更遠了?  有人說當下的教育被「劇場效應」綁架,秩序被打破後,誰都不會坐下看戲,相反會有人站到椅子上看。其實看到的內容和坐著時一樣,只是大家都更累了。學習本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倘若努力的方向錯了,那種累與辛苦的意義也便所剩無幾。  回歸教育的本質,什麼樣才是正確的方向?
  • 教育心理學的重要人物
    很多考生在備考中會抱怨說教育領域裡的人物和觀點太多了,很容易混淆,張冠李戴,那在這裡幫大家整理一下教育心理學的重要人物和事,希望能有助於大家備考。1、桑代克,教育心理學之父——《教育心理學》-試誤學習論——餓貓的實驗2、廖世承——我國編寫第一本《教育心理學》3、勞倫茲——印刻現象——關鍵期的發現4、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四階段:感覺動作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
  • 幫女兒戰勝厭學,才懂教育真相:媽媽放下焦慮,孩子才能靜心學習
    開家長會時,班主任老師特地把我叫到辦公室,說:「你家孩子這樣的成績是不行的,考不上普通高中,就只能讀職高了!」我一聽,這怎麼行!為了女兒的學習我付出了多少?吃了多少苦?!教育不好她,以後全家怎麼辦?當著老師的面,我憤怒地罵了她,孩子也委屈地一直哭。罵完了,我也非常後悔,但一想到孩子的成績,就硬起了心。
  • 行業視點 | 教學的最高境界: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融通整合
    2)「混合教學」中的「混合」一詞,指的不僅是「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混合,也指「多種教學工具或方法」的「混合」,或「各種教學理念」的混合,但「雙線教學」明確指向「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這兩條線。關於這一結論,與愛學習CEO須佶成的教育OMO觀點不謀而合。
  • 教育金句(連載70)
    1011.要實現善,要通向人生的最高境界,關鍵在於獲取知識。1012.我們要給孩子世上最美好的東西,不是分數,不是金錢,是愛,是智慧,是創造和幸福,請許給他們一個美好的人生!1013.如果讓孩子遵循自己的直覺,學習讓他們好奇的事情,而不是我們給他們指路或者讓他們學更多的東西,那麼孩子會進步得更快,會涉及更多領域。1014.教育其實沒有什麼秘訣,只要放手把孩子放入大自然和社會中,所謂的諸多教育問題都會迎刃而解。1015.大自然能喚醒人的天性,對於孩子,玩就是學習,玩就是對未知世界好奇心的探究和滿足。
  • 補短板、優師資、強職教,帶動受援地教育內驅發展 佛山順德幫受援...
    原標題:補短板、優師資、強職教,帶動受援地教育內驅發展 佛山順德幫受援地教育打贏「翻身仗」這幾年,廣東湛江雷州市烏石鎮泗寮小學越辦越好。村裡許多原來跑到鄰村讀書的小孩,都選擇回該校讀書,學生數從原來的90多人增至現在129人。泗寮小學的蝶變源於廣東佛山市順德區的教育幫扶。
  • 從「遊戲」到「學習」,談談如何增強孩子學習的自信力
    他人影響學生對某種學習行為的自我效能感常常會因為他人的建議,尤其是權威人士的勸說影響,而有說服力的語言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缺乏經驗基礎的言語效果則較差。口頭的勸說相較於實際的經驗來說,其影響力要小的多,依靠這種方法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也不易持久。此外,言語說服的作用也受到說服者的身份和權威性的影響。「成功了,說什麼都是對的」,就是一種影響的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