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性化教育』沒有捷徑可尋。慢一點、累一點,沒關係,只要方向對,時間會給我們好的結果。」——郭應壽
上線不到兩周,蒙林童軍發起的「兒童精英計劃」就吸引了500組申請家庭。報名家長以中產家庭為主,其中不乏重慶企業家、500強高管、大學教授。
為什麼擠破頭也想要進入蒙林?
「個性化培養」可以說是蒙林贏得如此多高知家長青睞的重要原因。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要在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基礎上,創新教育教學的方式與方法,探索多種培養的方式,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
不論是家長是、學校,還是政策層面, 「個性化教育」趨勢都已成為一種共識。但難點在於如何實現「個性化教育」,蒙林童軍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切從了解孩子開始
「無論是什麼形式的教育培訓,孩子才是核心。」這是郭應壽常對團隊說的一句話。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孩子的學習本身就具有不同的學習動機,這種動機構成了孩子學習的內驅力。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內驅力不同,同一年齡段孩子的內驅力也不盡相同。
要做到個性化培養,第一步就是先要了解孩子。
為此,每一個孩子進入蒙林童軍前,都會由專業的老師對其進行發展素質系列測評。
除了上面所說的學習動機的測評,蒙林還將對孩子的多元智能、興趣愛好、學習風格、氣質類型等做一個系統性的測評和了解。並將測評結果進行數據化,並據此調整後續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梯度培養計劃
在課程研發上,蒙林童軍聯合「臺灣張老師基金會」青少年職業生涯規劃團隊、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借鑑了英美童軍培養模式,以中國青少年教育背景與心理發展特點為基礎,
精心研發了童軍課程體系。該體系從體能、精神、智力三個維度對孩子進行全方位培養。
到目前為止,蒙林研發了生存挑戰系列、喚醒肌肉系列、社會關愛系列、哲學思維繫列、喚醒新思維繫列、文化尋根系列等6個活動系列。
在課程設計上,大到課程活動目標,小到吃飯睡覺,蒙林童軍課程每一個環節,背後都有深刻的設計理念,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孩子技能。這些技能既包括「硬技能」,即指戶外打繩結、災難逃生等具體技能;也包括「軟技能」,即團隊協作、領導力、創新力等能力。
並且根據不同年齡的孩子,蒙林的課研團隊還制定了一套梯度培養計劃——
5-7歲,蒙林專注於幫助孩子認知自我和激發興趣;7-10歲的孩子,重點培養他們獨立生活、跨學科學習的能力; 10-12歲,蒙林的培養重點則是提升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個性化培養」貫穿始終
課研團隊和教練團隊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郭應壽形象地將之比喻為:一曲樂譜和演奏過程的關係。再好的樂譜,如果演奏團隊水平不行,仍然形不成美妙的曲子。
在蒙林童軍,教練團隊與課研團隊一脈相承,將「個性化培養」貫穿始終——
在每次活動前,教練會通過發展素質測評報告,充分了解參加活動的每個孩子的特點、秉性,並認真研究課程方案,對可以做個性化培訓的環節做好各種預案;
在課程活動中,教練會根據孩子的需要、情境的需要,對預設好的課程方案做靈活的調整,讓活動更富有彈性,讓孩子能從活動中更好地發現自我;
在每次活動後,蒙林教練都會對活動方案實施的有效程度,改造程度等因素進行復盤,通過回顧、反思、總結,為下一次活動的承接、遞進做好鋪墊。
當然,要做到這些,對教練的個人經驗、知識積澱、創新力都有著非常高的要求。
為此,蒙林對「童軍教練」 設置了行業內最高的準入門檻,淘汰率10:1。在篩選過程中看,除了專業技能的考核,蒙林更看重的是教練對兒童教育,特別是個性化教育的理解。比如,如何和孩子進行一對一溝通;如何鼓勵不同性格的孩子更好融入團隊。
「再優秀的老師,也沒有辦法同時顧及幾十個孩子。」在郭應壽看來,小班制教學是實施個性化教學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
小班制教學在蒙林童軍體現為小組制:每次課程活動是5~8個孩子為一個小組,每個小組匹配一位教練,兩名助教。
三年課程研發,一年團隊磨合,一年童軍營地篩選……從流程設計、課程研發、活動執行,蒙林童軍都是從孩子出發,再回歸孩子。
有人說這種模式太重,既費時間,又費錢,郭應壽卻不以為然,「 『個性化教育』沒有捷徑可尋。慢一點、累一點,沒關係,只要方向對,時間會給我們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