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民族小學校 黃羽華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不應僅僅局限於解決問題,而應讓學生參與數學問題的提出過程,「能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因此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的也是數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下面談談我平時培養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一些做法。
一、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
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改變例題,創設學生感興趣的、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發現問題,進而提出問題。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用連乘解決問題這一課時,我知道我們班孩子很喜歡上體育課,因此,根據他們的喜好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我們每個周有3節體育課,每節課40分鐘」然後我問根據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立刻有孩子舉起手說,「每個周能有多長時間在操場上體育?」馬上又有人說「目前第8個周結束,我們已經上了幾節體育課?」很快一個孩子說「這個周結束,我們已經上了多長時間的體育課?」就這樣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
在這些問題中,既複習了舊知又引出了新知,不但培養了孩子提出問的能力,而且還鍛鍊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在練習和作業中培養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
練習和作業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提高四能的有效途徑。四能即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說練習也是培養提出數學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練習使學生有更多的獨立空間,能夠發揮獨立主體作用,所以教師應抓住練習這一途徑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例如上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筆算時,我設計了這個練習題:
小火車每張票6元;小轉椅每張票5元;小飛機每張票7元;碰碰車每張票8元。
(1)老師打算帶246元錢帶領我們班一部分人去坐小火車,幫老師算算我要帶多少名同學去坐小火車?
(2)老師有273元錢,如果用這些錢買小飛機票,可以買多少張?
(3)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學生提出了不同的問題,有「哪個項目票價最便宜?哪個項目票價最貴?」「小火車每張比轉轉椅貴多少元?」等用減法解決的問題;「買45張碰碰車票需要多少元?」等這樣用乘法解決的問題;有如「老師有312元錢,可以帶多少人去坐碰碰車」等這樣用除法去解決的問題。
問題提出後,讓學生說說誰的問題提得最好,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思路及技巧,學生都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問題,既鞏固了一、二年級學習的知識,又訓練了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知識,還訓練了學生提出問題的技巧和能力。
三、在生活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數學來源於生活,因此,要很好地借生活這個載體訓練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
如學習了表內乘法,學生打掃清潔區時,我就問,看到我班清潔區的臺階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孩子們就異口同聲說:「每層8個臺階,3層共有多少個臺階?」
在學習了小數初步認識後,一次上體育課,老師進行了50米短跑比賽,並且記錄了成績。利用總結會,我就問:「剛才體育課上你們的比賽很激烈,那麼通過這次比賽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此刻他們興奮極了,高高舉起小手「誰跑最快?誰跑最慢?最快的比最慢的快多少秒?」 這樣能讓學生在生活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並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學會獨立探究的方法。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非常必要的,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會提問題的能力,是促進個體認知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方法之一。我們在教學中應儘可能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動機,營造提出問題的氛圍,創設提出問題的情境,指導提出問題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