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兒童生來都具備音樂潛能,都可以獲得音樂基本能力,即唱準音調及獲得精準節奏韻律的能力。
通過音樂教育發掘幼兒的潛能,塑造幼兒健康活潑的個性,可以幫助幼兒發展語言表達、認知、社交等方面的能力。
那麼?該怎樣去培養寶寶對音樂產生興趣呢?
創造輕鬆、愉快的音樂氛圍
兒童的天性是玩!如果我們給兒童創造出輕鬆、愉快的音樂氛圍,這對兒童產生音樂興趣非常重要。
所以,寶爸寶媽們要給予兒童機會去聆聽、表達音樂,把音樂活動融入到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將一天之中的某個固定時間變成「音樂時間」,可以是洗澡時總會唱起的一首特別的歌,也可以把寶寶放在腿上,一邊有節奏地念童謠,一邊隨著節奏將雙膝彎曲、放下,讓寶寶在升降中體驗節奏的樂趣。
總之,父母要儘可能地多讓寶寶在日常生活玩樂中接觸音樂。
做個好榜樣,及時給回應
音樂教育的關鍵在於父母的參與和對寶寶的及時回應。
當寶寶對著您唱歌或者扭動身體時,請跟他一起互動吧!這是對寶寶最初的音樂嘗試和表達的最簡單的支持。
同時,提醒寶爸寶媽們,完全不用擔心自己的音調和音準問題,因為對於小朋友們來說,從家長的及時回應中獲得的是興趣的激發,所以無論父母是否具備音樂能力,都應該盡情參與音樂活動,給予小朋友充分的示範,將對音樂的熱愛傳遞給寶寶,促進寶寶音樂能力的發展。
另外,小朋友們往往會模仿家長的行為,如果家長對音樂表現出非常大的興趣並且享受其中,寶寶們就會對音樂保持持續的興趣。
給寶寶自由的聆聽環境
我們強調多聽音樂的重要性,但聽可以有很多形式,並不是說要讓寶爸寶媽們強迫寶寶乖乖地坐著聽。
因為不管兒童是一邊玩玩具的時候聽,還是非常專注地聆聽,效果都是大體相同的~
家長們也不用刻意地給寶寶規定聽音樂的時間,只需要給寶寶提供一個充滿音樂元素的環境,讓他自由地吸收就可以啦!
選擇合適的音樂
要注意選擇具有清晰節奏的音樂,且音樂的長度不易過長,那種變化過於誇張的節奏和較長的曲子對寶寶來說過於複雜,可能並不能促使寶寶發現興趣點。
另外,要注意曲調的豐富性,不同的音樂有著不同的風格及想要表達的內容和情緒。讓寶寶在人生早期儘可能多地接觸不同的曲調和節拍,寶寶將來的音樂表達就會更豐富。
宜早不宜晚
很多人長大之後慢慢覺得自己不太具備音樂能力,這其實與沒有較早地開始音樂教育是有關的。
科學研究證明,如果在0-5歲的時候,寶爸寶媽們能夠充分開發和挖掘寶寶對音樂的興趣,讓他學會用自己的嗓音、肢體來表達音樂的元素(如節奏、節拍、律動等)。未來,寶寶在學習唱歌或學習樂器的時候,就會事半功倍。
在美吉姆的音樂課上,老師們為家長和寶寶準備了適齡的、豐富的音樂,如古典、非洲、百老匯、爵士等多種音樂風格的歌曲。
同時也為每一個家庭提供了更多可參考的音樂遊戲,幫助爸爸媽媽帶小朋友在課下進行豐富的音樂活動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