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小孩音樂細胞有多重要?懂音樂的孩子思維更敏捷,要重視

2021-01-09 尼莫的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日本有一對異卵雙胞胎姐妹,姐姐美子因為一次發高燒後,導致發育遲緩,語遲表達不清,四肢協調能力也較差,給人的感覺略愚笨。媽媽雅子聽說學鋼琴能讓孩子的手指靈活,便讓美子學習了鋼琴,五年過後,美子不僅聰慧伶俐了,有些學習成績還比較突出。沒有人知道她曾經愚笨過。

多項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大腦訓練有益腦神經的生長,從而能夠改善腦健康,並保持大腦敏銳度,不會隨年齡增長而老化。

其中,一種有效的方式就是音樂訓練。研究報告顯示,學一門樂器無論是對兒童還是成年人都有好處,甚至有助於腦損傷病人恢復。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李斯特說過:音樂可以稱做是人類的萬能語言,人類的感情用這種語言能夠向任何心靈說話,被一切人理解。

時常聽父母們說,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這麼大,還有必要騰出相當多的時間去學習音樂嗎?

"音樂可能具有獨特的效果,"神經系統科學家威斯敏斯特大學凱薩琳·洛芙迪(Catherine Loveday)解釋道,"由於音樂和人的情感有很強的聯繫,因此能夠有力刺激大腦。"

演奏樂器是個複雜的過程,其中涉及到通過視覺、聽覺、觸覺來整合信息,同時還要有精細的動作,學習過程中能夠給大腦帶來持久的改變。

音樂象一個大禮盒,裡面盛放著許多美好的東西,可以讓孩子的多方面得到發展,現代社會講究綜合素質發展,音樂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智慧:音樂可以讓孩子變更得更聰明,這是因為音樂可以刺激大腦的發育,令他們的小腦袋變得更協調更靈敏,發展孩子們的空間感、記憶力和感受力,並且對他們的邏輯思維、數理、語言都有很大的幫助。

科學試驗對同齡的音樂人和非音樂人的大腦進行掃描,結果顯示,二者的腦結構存在很大的區別。

比如,音樂人的胼胝體(連接大腦左右兩半球,負責傳遞對高級大腦功能有重要意義的信息)明顯大得多。對於專業鍵盤樂器音樂人來說,他們大腦中涉及運動、聽覺、視覺空間能力的部位也明顯大於非音樂人。小提琴家大腦控制左手感覺的區域更加發達。

善良:音樂是離我們心靈最近的地方,為美好的音樂而感動幾乎是人類的本能,尤其是孩子們,他們的心靈如同一塊無汙染的田野,音樂可以在上面留下美好的印記,一顆被音樂浸潤滋養的小小心靈,如何能被輕易汙染呢?

敏感:音樂的情感表達是非常微妙的,音符的排列略有不同,就會重新組合成新曲,調整位置,有無數種組合方式,輕微的變化,可以刺激孩子的聽覺發育,更敏銳的發覺不同變化。通過音樂訓練,這種特質更為明顯。

想像力:這個世界上,最抽象的東西恐怕只有音樂了吧,它只是一組數據,卻能變幻出不同的音調和情緒,它有快樂和悲傷,只要能體味其中的奧妙,通過音樂絕對可以到達另一個王國。留給我們的想像力空間是無邊無際的。

豐富的情感:塵世中有數不清的美妙旋律,這些旋律中蘊含著無數的情感寶藏,撥動人的心弦,如此豐富多姿的音樂海洋,才能培育出一個內心細膩的孩子。

創造力:孩子對音樂的感受並不是被動的,是融入了他的理解,那些感受和回憶都是他自己創造出來的,經過反覆練習,他擁有更強大的能力創造出屬於他自己的音樂和世界。

快樂:哪個孩子聽到優美的音樂,不會露出微笑和滿足呢?有些孩子還會情不自禁的跟著樂拍手舞足蹈。

提高人際交往:早在1973年瑞士弗賴堡大學法雷爾的研究就發現,教授音樂能夠增強學生們的社交能力和學科技能。1994年,美國人艾傑頓進行了一項有意思的研究,研究者在對發育遲緩(包括患孤獨症的孩子)和發育正常的6—9歲的孩子進行分別教學時,將音樂整合到孩子的社會遊戲中。

他們發現,音樂極大地促進了兩個小組的理解力和參與社會遊戲的能力。研究還發現,對小朋友使用背景音樂時,他們出現了更多的同伴交往行為。

音樂活動的一大功能是調動人的情緒,"情商"的提出者——美國的戈爾曼博士研究證明,情緒系統控制著生活中大量的效能感和滿足感。

優雅的氣質:藝術對人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通過長期薰陶,孩子會感染到寧靜、安樂的氣氛,對生活中的一切更敏感和陶醉,學音樂的孩子很少會打打鬧鬧的。

以上的這些素質對學習都有著莫大的幫助,所以家長不用擔心學習音樂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只要合理的計劃好時間與練習,必定能看到孩子的成長。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呢?

音樂環境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經常播放音樂給孩子聽,孩子的模仿力強,平時,讓孩子多聽、多唱、多看,在充滿音樂的環境裡薰陶,慢慢的,孩子就會喜歡上音樂了。

要幫助孩子理解音樂在播放音樂或唱歌時,可適當地給孩子講解音樂內容,甚至配合一些簡單、明了的動作,幫助孩子理解音樂形象,培養其感受力。

要多方面地啟發誘導成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觀察、傾聽周圍環境中的各種音響節奏,並讓孩子試著模仿,從而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通過充滿情趣的音樂活動,提高孩子的興趣。如選一些生活趣味濃的歌曲,一邊播放一邊做遊戲;還可以舉辦家庭音樂會,讓孩子感受音樂氣氛、參加音樂活動;也可以通過一些動作,激發孩子去感受,表現音樂作品的情趣。特別是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動作,很容易受到孩子的喜愛,這樣也有助於提高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營造音樂分享氛圍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忘記一個重點—孩子是看著你們長大的。有一項有趣的研究實驗,喜歡聽貝多芬、巴赫、莫扎特的孩子,考試成績往往名列前茅。

你可以試著觀察身邊的親朋好友,如果父母一開始就沒有聽音樂或玩樂器的習慣,那他的孩子對於音樂或樂器的興趣相對來講也比較低。如果父母對於音樂或樂器的興趣比較大,那小孩對於音樂的好奇心以及對樂器的喜好也會比較明顯。

要知道,分享給孩子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分享你喜歡的音樂,這對於孩子的音樂喜好會有很大影響。

注意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

不能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如果在孩子沒有興趣時硬逼孩子,只會適得其反。要儘量讓孩子在玩中學,孩子有了點滴進步要及時鼓勵表揚。

貝多芬說:音樂,有人將它比作花朵,因為它鋪滿在人生的道路上,散發出不絕的芬芳,把生活裝飾得更美。

掌握音樂能力在現在充滿壓力的社會格外重要,畢竟可想見的,孩子在未來勢必會碰到比現在更高壓、更具有競爭的生存環境,在衝刺專業的同時也要能夠兼顧自我心理健康的照顧,正是讓孩子能長遠奮鬥、堅持不懈的一大優勢,我們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就開始培養孩子的音樂細胞!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培養寶貝的音樂細胞
    與其這樣,還不如讓孩子放鬆地發展興趣,讓孩子為琴感到愉快而不是感到倦怠。 先天條件研究發現,所有人生來便具有音樂潛能,並且呈正態分布。有的成人認為自己五音不全或者缺乏音樂細胞,是把音樂才能主要定位在完善的歌唱或者樂器表演上,但是,絕大部分人都具有音樂欣賞的習慣和能力,這也是音樂學習習慣的重要部分。音樂智能是人類八種潛能之一。
  • 如何培養孩子的「音樂耳朵」
    臺灣作家汪培珽曾經寫過一本關於英語學習的親子暢銷書,書名就叫《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如果借用到音樂啟蒙教育上,那就是培養孩子的「音樂耳朵」,這是一個再精準不過的說法。我一直認為,學習音樂和外語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培養表達能力之前,都要先磨一磨孩子的耳朵。
  • 王冰冰冰上彈鋼琴,網友直呼冬日雪精靈:如何培養兒童音樂素養?
    「又美又甜又討人喜歡,天冷冰冰,我心是冷冰冰的~」王冰冰冰面彈琴,網民大呼冬日雪精靈:怎樣塑造少年兒童音樂素養?按捺不住歌曲體細胞的總臺央視新聞記者王冰冰,當場和大伙兒展現才藝。有一技之長,在社交中會更看起來更為有信心,更為坦然。而許多長大以後在歌曲層面的專長全是在童年塑造的,因此 ,童年的歌曲興趣愛好塑造,確實很重要。
  • 有幽默感的人思維更敏捷,培養0-7歲孩子幽默感,家長別錯過這些
    而一個具有幽默感的人會比一個長得好看的人更有魅力,這樣的人一定是積極和對生活充滿熱情的。非常出名的喜劇演員宋小寶,出身農村,長得並不好看。但是他是一個非常有幽默感的人,靠著才華讓大家認識了他,常常讓人一看到他就想笑,十分具有喜感,也給很多人帶去了快樂。在他的身上,顏值似乎並不是那麼重要,他擁有很多人都沒有的獨特的人格魅力。
  • 培養孩子對聲音的敏感,是音樂啟蒙教育的準備動作
    以聲音為物質材料,音樂有它特殊的表現手段。比方說語言雖然也是人們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種重要工具,它是通過具有一定意義的字詞,及由字詞所構成的句子、段落以及說話時的種種聲調來表達交流的。更有許多專為兒童創作,並深受孩子們喜愛的歌曲或樂曲中會出現許多模擬小羊、小雞、汽車、火車的象聲音樂語彙及音響材料。比如我們「玖月琴房」裡《快樂的農夫》這首曲子,裡面包含了小羊、公雞、口哨、小貓、小狗等各種聲音,很多孩子練不釋手。
  • 渭南小學教師王琳:讓音樂課趣起來
    我們渭南小學全體音樂老師在「停課不停學」的倡導下,也積極行動起來。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和一個多月的教學反饋結果發現一節有「趣」的音樂課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特殊的環境下成效更顯著。如何使我們的線上音樂課有趣味,小學生有樂趣呢?以下是我們的三點做法,可供大家借鑑。一、教學內容有趣《禮記禮樂》中談到是故治世之音安與樂,其政通人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 音樂,讓海口幼兒課堂「活」起來
    □本報記者 劉驕驕    在海口幼兒園,音樂早已是幼兒課堂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少幼兒教師表示,隨著近幾年的發展,幼兒藝術教育更注重強調「感受與表現」,不再重視「技能訓練」,作為當代幼兒教師要從在音樂活動中教藝術技能轉變為用多種途徑引導幼兒感受和表現。
  • 聽音樂需要懂音樂嗎?懂與不懂,哪種人聽音樂更幸福?
    對於中國的80後及之前的人來說,尤其是來自農村的孩子,學校的音樂課程基本是擺設,所以在樂理方面幾乎全是「樂盲」,90後以後也不樂觀。所以毫無疑問,「不懂音樂」的人,始終是絕大部分。雖然我們說不上太多的所以然來,但我們同樣長著兩隻耳朵,同樣的享受著音樂。所以問題來了,聽音樂,我們到底需要懂音樂嗎?懂音樂與不懂的人,誰聽音樂比較幸福?
  • 在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創造能力
    對幼兒進行教育,特別是進行創造性的培養,是當前作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音樂教育是一種融音樂、舞蹈、語言為一體的全體藝術,運用音樂對幼兒進行教育,是培養創造性人才的一個途徑。傳統的幼兒音樂教育,學習歌曲、名曲欣賞、韻律活動、打擊樂演奏被禁錮成一個死板的模式,總是幼兒圍著教師轉。雖然目前在音樂教材、教法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音樂教育片面重視技能技巧的觀念仍然難以改變。
  • 創造輕鬆、愉快的氛圍,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該怎樣去培養寶寶對音樂產生興趣呢? 創造輕鬆、愉快的音樂氛圍 如果我們給兒童創造出輕鬆、愉快的音樂氛圍,這對兒童產生音樂興趣非常重要。 所以,寶爸寶媽們要給予兒童機會去聆聽、表達音樂,把音樂活動融入到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
  • 《如何假裝懂音樂》:樂迷不可錯過的簡明音樂百科
    近日,音樂播客「壞蛋調頻」主理人王碩、伍叄伍伍(儲智勇)攜新書《如何假裝懂音樂》來到上海,在鍾書閣(芮歐百貨店),與現今中國最有創意、也最具詩意的說唱歌手「小老虎」,以及知名樂評人「健崔」一同,暢聊流行音樂簡史,並分享了他們多年樂迷生涯中的種種感悟。
  • 幼兒音樂審美力不可忽視,認識莫扎特效應,提升幼兒競爭力
    而且對音樂的審美觀,不同時期生長在不同環境中的人也有不同的特點,每個人對音樂的審美觀也各不相同。電影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上流家庭對音樂十分重視,不但會給孩子交很高的學費請音樂老師,還會在家裡放一些優雅的古典音樂。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孩子還小,聽這些音樂有用嗎?」回答當然是肯定的,聽音樂不僅能陶冶情操,而且對兒童的大腦發育有很大的幫助。
  • 給孩子欣賞古典音樂,不妨先從玩具、動物主題開始
    《胡桃夾子》、《動物狂歡節》等幫助孩子感受具象音樂語言的曲子是一個入門選擇。古典音樂有很多被誤解的名字,比如高雅音樂,嚴肅音樂,這樣的說法會讓人覺得古典音樂高高在上,有很大的距離感。所以我個人更喜歡把這種音樂形式稱為經典音樂。古典音樂濃縮了人類千百年來在音樂藝術上最精華、最深層的積澱。
  • 孩子學架子鼓的最佳年紀,錯過時間很吃虧
    孩子前期都是興趣,但也有個厭煩期。這時候家長就很重要了。主要多鼓勵,堅持才能有好的成效! 架子鼓是眾多小朋友首選的打擊樂器,它那激越有力的聲音,複雜多變的節奏,小小鼓手揮灑自如的投入表演,深深紮根在每個小朋友和家長的心中,吸引了眾多小朋友的參與,使它成為青少年器樂學習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提高幼兒學習架子鼓的積極性。
  • 訪談: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談音樂教育與人才培養
    [王黎光]:中國音樂學院更注重將西方音樂文化中的精華,吸取並落實到中國文化的本真當中來,以其「鋼琴、小提琴、大提琴」教育為手段,最終達到詮釋中國音樂的目的。作為教學帶頭人,我更多的是要考慮中國音樂學院教學體系建設、人才隊伍培養、學科設置布局等問題了,絕大部分的時間必須撲在學院管理事務上。 [王黎光]:很多人認為,藝術院校只要有專家出任校長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這種看法有些片面。校長首先要是專家學者,其次還要精通藝術教育管理,這個「其次」在某種意義上更為重要。藝術院校不缺專家、學者,我們看到,單一學科研究領域中的成果和單一學術成就者比比皆是。
  • 女兒從痴迷「音樂動畫劇」到熱衷「手工製作」|看似改變卻是成長
    記得大女兒小米粒從一歲多就對有音樂的動畫劇表現出極度的熱愛,每天但凡有點空閒就叫喊著要看《寶寶巴士音樂劇》,雖然那時候的她還不會說話,只會張牙舞爪的喊著「巴巴士,巴巴士」,全家人都知道她又想看音樂劇了。一開始讓她看音樂劇的主要原因是想讓她多聽音樂,培養一下她對音樂的敏感度,順便「偷懶」,壓根沒想過讓她在音樂劇中學習到什麼,畢竟那時候的她才1歲多。
  • 音樂、美術要加入中考?有位杭州媽媽哭了:閨女五音不全啊
    浙江在線11月1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梁建偉)中考很重要,每年中考政策有任何變化,都會讓焦慮過度的家長們緊張萬分。這兩天,就有這樣一條在朋友圈瘋傳的消息,讓家長們不淡定了。  音樂、美術要加入中考必考科目!  這條被傳得有板有眼的消息,主要關於兩個方面:第一,美術、音樂將要計入中考成績。
  • 心理學老師一張圖告訴你:為什麼培養2-8歲孩子的數學思維很重要
    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要在2-8歲這個敏感期階段,培養好孩子的數學思維,孩子上小學、中學後,學數學就會非常的輕鬆,就像我們小時候班上的那些學霸一樣。否則孩子將來學習數學會非常吃力,而家長輔導孩子作業也會很累,就會像網上一樣,天天雞飛狗跳,不得安寧。
  • 解析寶寶的音樂敏感期
    每次這麼小露兩手,總是贏來掌聲一片,搞得我自己都不由佩服自己,就這兩把刷子,還能有這麼多喝彩,看來我真有成明星的潛質啊。  雖然我很喜歡演唱這首歌,可是我不喜歡每次一有客人來,媽媽就推我出來叫我演唱,就好像我學唱歌就是為了表現自己似的。
  • 孩子遇到困難就想逃?培養「成長型思維」,化解孩子「畏難心理」
    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有保持精神成長的義務。一個無法保持精神成長的人,思維模式就容易產生片面,狹隘,不思進取等現象。尤其對於孩子來說,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多數人首先想的是如何逃避困難,而不是如何迎難而上。何為"畏難心理"?斯坦福著名的心理學博士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