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音樂,有人認為它是忙碌生活中的放鬆,是對身心疲憊的調適;有人認為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是走路坐車,也要戴著耳機聽歌;有人認為它是賺錢的工具;有人認為它是對人生的珍寶,遇上知音,更是千金不換……不管怎麼說,不同音樂所蘊涵的意境和情感,都能通過聲音傳遞到人們的內心深處。而且對音樂的審美觀,不同時期生長在不同環境中的人也有不同的特點,每個人對音樂的審美觀也各不相同。
電影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上流家庭對音樂十分重視,不但會給孩子交很高的學費請音樂老師,還會在家裡放一些優雅的古典音樂。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孩子還小,聽這些音樂有用嗎?」回答當然是肯定的,聽音樂不僅能陶冶情操,而且對兒童的大腦發育有很大的幫助。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孩子們的音樂審美能力也不容忽視。父母要理解莫扎特效應,從現在起,幫助孩子提高音樂審美能力。
兒童音樂審美能力存在缺陷,兒童早期的音樂教育對兒童來說意義非凡。
就音樂而言,年輕人總是追求時尚與潮流,現在孩子們的音樂世界,流行音樂佔了半壁江山。但過多的流行音樂反而會干擾兒童的音樂審美,從「口水歌」「土味的rap」流行中可以看出,兒童的音樂審美能力還存在缺陷。
在對大四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中,在50份調查問卷中,38個聽流行音樂的人,10個聽民族音樂和其他音樂的人,而只有2個聽古典音樂。儘管流行音樂是主流音樂的一部分是不足為奇的,但父母對於孩子們對民族音樂和古典音樂缺乏興趣的問題卻是值得關注的。
Schoholminski說:音樂教育不是對音樂家的教育,而是對人的教育。
如今流行音樂當道,主要還是因為孩子們長大了,周圍放的都是流行音樂,他們所能接觸到的也就是流行音樂。要培養孩子優秀的音樂審美能力,父母需要從孩子小的時候抓起,幼兒時期的音樂教育對孩子來說意義非凡。
Mozart效應:音樂可以提高兒童的情商和智商,這是科學的。
事實上,「莫扎特效應」來源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一個實驗:哥倫比亞的Roseche教授把一些非音樂專業的大學生隨機分成了三組。第一組聽莫扎特的曲子,第二組聽相同環境中的其他音樂,第三組則安靜地坐著,什麼曲子也不聽。10分鐘後,實驗人員對這些學生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聽莫扎特音樂的第一組學生的測試成績普遍高於其他兩組學生。經過反覆測試後發現,莫扎特的音樂確實能提高學生的智力,但通常只能持續十幾分鐘。
實際上,不僅僅是莫扎特的音樂具有這種效果,很多相似的穩定而又純淨的節奏音樂也能產生同樣的效果。因此,多聽音樂對兒童情商和智商的提高是有科學依據的,而不是口頭上說說就行的。與此同時,專家發現,受音樂薰陶的兒童在審美和氣質上也要優於其他兒童,在情感管理和語言表達上也略勝於其他兒童。
幼兒音樂審美力不可忽視,認識莫扎特效應,提升幼兒競爭力。
發展兒童音樂審美趣味,營造兒童獨特的審美創造能力。
創造一種良好的音樂氛圍。
要讓孩子真正喜歡音樂,好的音樂環境是很重要的。你想想看,如果一個家庭裡沒有音樂,只有電視、手機等少數幾種聲音來源的綜藝節目或廣告聲音,在這種環境中長大,孩子們會不會有真正的音樂?回答顯然是否定的,孩子連觸音樂都做不到,更別提他們熱愛音樂了。
所以,父母需要在家裡營造一種良好的音樂氛圍,可以通過音箱裡放一些可以陶冶情操的抒情音樂。讓孩子的玩具儘量選擇與音樂有關的,如八音盒、點讀卡、電子琴等既能玩又能學音樂的小玩具。
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
希望孩子能真正喜歡音樂,僅靠興趣班和家長的威逼利誘是不行的,必須激發孩子自己對音樂的興趣,讓孩子積極主動地學習音樂創作。
一般而言,小孩在幼年時會有明顯的聽覺,此時小孩雖不會說話,但對外界聲音較敏感。當寶寶醒來時,父母可以播放一些節奏比較簡單而又歡快的兒歌,讓寶寶跟著音樂做簡單的反應,可以是跟著節奏拍手或點頭。這些小小的舉動似乎並不引人注目,但卻在培養孩子的節奏感。等孩子長大了,父母就可以開始給孩子聽古典或名曲了,以此來培養孩子的音樂鑑賞能力。如有條件,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多去一些音樂會,現場感受交響樂帶來的震撼,直面體驗音樂的魅力。
讓孩子從模仿開始就學會聽音樂。
單純的聽音樂可能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畢竟再好的音樂聽久了也會感到疲憊。此時,父母可以讓孩子從模仿開始,學習哼唱音樂。初學兒童的節奏感和音準也許並不太好,父母也不要急,不要一聽孩子唱錯就去糾正,要慢慢仔細聽,說不定唱錯了也會有不同的韻味。父母也可以參與其中,讓孩子作為小老師教自己唱歌,這樣孩子就可以在學習唱歌的同時,從學習唱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讓孩子們了解音樂背後的故事。
很多音樂本身的曲調都不快樂,甚至有些令人毛骨悚然,覺得音樂本身就很悽慘。但通過與音樂創作的背景故事相結合,觀眾可以理解音樂中的悲涼,從而感受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兒童總是喜歡聽故事,而用故事來引起兒童的興趣比簡單地介紹音樂的作者更有效果。比如貝多芬的《命運的交響曲》,父母可以告訴孩子貝多芬在創作這首樂曲的過程中是多麼的艱難,而能夠寫出這樣的絕世佳作又是多麼的費心費力。通過這些故事,可以使孩子們更了解音樂,更了解音樂背後的作者,更深入地了解他們堅韌不拔,奮發向上的優秀品質。
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到表演中來。
兒童在具備一定音樂天賦時,在接觸音樂時,便可開始自己唱歌或演奏,此時父母應多鼓勵孩子在眾人面前表演。無論孩子的水平如何,敢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就是進步,家長可以帶頭鼓掌,然後告訴孩子擁有這樣的才能才能尤其令人羨慕。通過這種方式,對孩子的音樂天賦予以肯定,將大大提高他們的自信、成就感和責任感。小孩如何拿高分並不重要,只要參加表演活動,對小孩來說是難得的鍛鍊機會,可藉此鍛鍊情緒的調適,也可從中吸取經驗,以完善表演,迎接下一個挑戰。
作為尼莫媽媽的育兒專家,同時也是一位5歲孩子的母親,在育兒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些建議能夠幫助您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和煩惱,讓我們的孩子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