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神探夏洛克》是由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在2010年出品的系列迷你電視劇,是在忠於阿瑟?柯南?道爾爵士所著的《福爾摩斯探案集》的基礎上進行的一定改編,將故事從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順利轉換到21世紀現代大都市的倫敦。BBC版的《神探夏洛克》成功的地方就是以「成見」作為「誘餌」和「伏筆」,從前期到中期再到後期,從製造「成見」到積攢「成見」,最後到利用「成見」,步步為營,順利提高了該劇的收視率以及在觀眾中的影響力。
關鍵詞:英劇;成見;BBC;《神探夏洛克》
2010年7月25日由英國BBC電視臺拍攝的迷你電視劇《神探夏洛克》在BBC1臺及BBC高清臺首播,該劇又於2012年1月1日推出第二季,如今萬眾期待的第三季將於2014年新年期間回歸BBC1臺。該劇講述了在21世紀繁華熱鬧的倫敦大都市中,大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和他的得力助手約翰?華生所經歷的一系列歷險經歷。
據BBC官方統計,在《神探夏洛克》第一季播出的時候,就創造了平均每集700萬的收視率,而在第二季第一集首播的當晚,其收視率,不包括BBC iplayer的網絡直播就有875萬,最高收視點更是達到了952萬,佔總收視率的30.9%,當第二季的第三集全部結束之後,《神探夏洛克》隱居BBC收視率第一的位置,並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購買了海外播放權。而英國《每日電訊》更是把「歷史上最偉大的20位福爾摩斯」的榜首榮譽送給了該劇的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這樣傲人的收視記錄讓中國電視劇望塵莫及,但是仔細分析這樣高收視率的背後並不是偶然造為之,而是通過若干的「成見」所造就的輝煌。筆者將用傳播理論中的「成見」來解析該劇的成功和對我們國內電視劇的啟示。
一、關於「成見」
「成見」這一理論的提出是在美國著名的記者、專欄作家沃爾特?李普曼所著的《公眾輿論》一書當中提出來的。李普曼認為,人們在認識公共事務的過程之中,往往會依據「自身所處的地位和觀察習慣」「按照我們的文化所給定的我們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1]」換句話說,在接觸一個新的事物的時候,我們會對其進行一個評估和預期,將一個未知的事物根據我們以往的經驗具象化和簡單化。
「成見」的產生在於,我們身處在社會大環境之中,會受著周圍的環境以及自身背景的影響,在各種文化環境的薰陶之下,我們產生了一些固定的認知方式和理解模式。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都有「成見」,而「成見」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並且無法被摒棄和消除的。在一定程度上「成見」所代表的是我們自身的意識以及價值觀。再者,「成見」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是植根於我們的意識和想像的,也就是說帶有一定的模糊性或者有時候會與真實的世界相偏離,甚至有些時候會變成偏執。但是,「成見」對於我們認知我們所不熟悉和未知的事物之時,它是能夠起到化未知為已知,化複雜到簡單的作用,更有利的幫助我們理解和分析可以說它是一條捷徑。
「成見」的表現形式並不是中立的[2]。有好、有壞,也可以被植入,被改變甚至是被利用的。「成見」就像是一塊有色玻璃,由於人們身處的環境和各自的素養以及文化背景都不相同,每個人透過這塊玻璃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景象和結果,對未知事物產生出的看法也是不一樣。當「成見」與外來現實情況相遇之時,如果現實情況優於「成見」,則舊的「成見」被新的「成見」所替代和改變;如果現實情況劣於「成見」,則原有的「成見」在認清現實以後,將自我修訂並且進一步完善,作為下一次的經驗。
李普曼是站在傳播學角度並在1922年提出和闡釋「成見」的概念,並且之後的傳播學家們一直沿用這個理論解釋關於媒介、受眾、環境等傳播學問題。在如今,這個理論依舊適用。甚至在某些時候,利用「成見」還能達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二、《神探夏洛克》和「成見」
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中有這樣一句話,「如果經驗與成見發生矛盾,則兩者之一就有了麻煩。[2]」而《神探夏洛克》不僅利用了人們的經驗,還利用了人們的「成見」,並且成功植入有利的「成見」,使自身贏得最大的收視勝利。
(一)福爾摩斯製造「成見」
《神探夏洛克》改編自英國偵探小說家阿瑟?柯南?道爾爵士所著的《福爾摩斯探案集》《福爾摩斯探案全集》共有四部長篇及眾多短篇:第一部長篇《血字的研究》完成於1886年,隔年與其它作品合集出版於《比頓聖誕年刊》。這部小說集跨越一個多世紀,銷量和讀者的數量與日俱增。
多數情況下我們並不是先理解後定義,而是先定義後理解[2]。道爾最開始發表的《血字的研究》的時候,福爾摩斯這一形象並沒深入人心,道爾在該篇小說中藉助華生之筆對於福爾摩斯有如下的描寫:「他身高六英尺多,身體又非常單薄,因此就顯得格外頎長,他的目光深邃;他那細長的鷹鉤鼻更給他的面部表情增添了不少機敏果斷;他的下巴寬大突出,更顯示出他是個非常有毅力的人。儘管他的雙手總是沾滿了墨水和化學藥品,但動作卻是靈巧機敏得超過常人。[3]」這是福爾摩斯第一次給讀者的印象,也是第一次給讀者製造和植入的「成見」。
在最開始的時候,福爾摩斯的形象在大多數人們預初的「成見」之中就是一個類似於警察的角色,但是在書中的描述以及讀者們進一步的理解和了解中,不同的人們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在這期間各種不同的「成見」得以完善,甚至是改變,而這種種的結論就是福爾摩斯最初製造的「成見」所起的作用。隨後道爾的第二部長篇《四籤名》發表之後,大家開始對這位偵探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最終發展到狂熱的追逐。這之中除了「成見」所起到的作用以外,充分引發讀者的「興趣」也是小說得以受追捧的原因之一。
在道爾接下來的創作之中,大偵探不斷的從訪問者中找尋有趣的案子進行調查和偵破,福爾摩斯的形象逐步深入人心。就在《最後一案》中,道爾讓福爾摩斯和他的最大勁敵莫裡亞蒂教授在萊辛巴赫瀑布上進行對決,從而雙雙墜崖一起葬身瀑布之底。但是,小說的讀者們對這樣的結局非常不滿,當時有超過兩萬人取消訂閱連載故事的《海濱雜誌》,就連道爾的母親也提出了抗議。而這點,便是福爾摩斯在人們心中製造和植入的「成見」所起的巨大作用。在人們的印象當中,好人,或者說是一個偉人,他的結局就應該是美好的。所以,在1903年,44歲的柯南?道爾終於在《空屋》中安排福爾摩斯歸來,同時並完成12個短篇。這次回歸將整個福爾摩斯的探案歷險推向了一個高潮。 1917年結集的《最後致意》收錄了8個短篇;1927年發表的《新探案》是道爾晚年最後一部作品,共12個短篇。此後柯南?道爾「安排」福爾摩斯到「英國南部鄉間隱居,專心研究養蜂事業了。」到此,整個福爾摩斯的探案冒險結束了。但是,福爾摩斯製造和植入的「成見」並沒有因此停止對人們的影響。
由於小說的故事背景充分結合了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背景,福爾摩斯的形象生動鮮明,真實可見:聰明、睿智、孤傲、自大、嘲諷人的時候讓人想殺了他,思考時拉小提琴的樣子又讓人入迷等等的特點,讓許多人都以為福爾摩斯是真有其人其事。就算是到現在,也有很多的「福迷」飛過大洋,不遠萬裡來到倫敦的貝克街221B來找尋心目中大偵探所留下的痕跡。
小說中福爾摩斯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以至於之後眾多的偵探小說和偵探劇都是以他為原型進行模仿和借鑑。至此,福爾摩斯不僅帶來和製造了「成見」,而且將這個「成見」的影響力繼續的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