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夏洛克》劇照
2014年的前兩周,一部英國電視劇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的熱門話題。它就是由英國廣播公司製作的迷你電視連續劇《神探夏洛克》第三季。目前,第三季已經完結,但網上有關「卷福」「花生」(中國劇迷對劇中兩位主人公的暱稱)以及未來劇情走向的討論仍在繼續。為何一部由英國人製作、講述英國故事的電視劇能夠如此廣泛地調動東方人的胃口,風靡中國市場?
《神探夏洛克》在中國的觀眾緣,首先得益於該劇背後的文學作品。《神探夏洛克》取材於英國著名偵探小說家阿瑟·柯南·道爾所塑造的夏洛克·福爾摩斯形象,這位神探的傳奇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福爾摩斯第一次「來到」中國是在1896年,梁啓超創辦的《時務報》選取了部分經典案例登載。20世紀80年代初,福爾摩斯以小說連載的形式重新在中國流行,再次引發人們的閱讀熱潮,市面上一度湧現了大量模仿福爾摩斯的小說。
幾十年來,中國民眾接觸到的以福爾摩斯為藍本的文學、電影、電視作品層出不窮。雖然人們對不同的呈現形式褒貶不一,但對於福爾摩斯這個虛構的人物總體持肯定態度。在中國人看來,福爾摩斯是智慧和勇敢的化身,他正義凜然,絕不屈從於惡勢力;具有超凡的智慧和深刻的洞察力,總能從錯綜複雜的案情中找出關鍵線索,一步一步揭開真相;在形象塑造上,無論是戴禮帽、穿西裝、拿手杖、叼菸斗,還是穿獵裝、戴獵鹿帽,福爾摩斯的一舉一動都契合了中國民眾對英國紳士的典型認知。可以說,福爾摩斯的形象超越了語言、文化、地域的界限,他既迎合了人們獵奇探險的心理需求,又反映了人們對真相的極致追求。
越是經典人物就越難做出新意,《神探夏洛克》卻巧妙地化解了這一難題。有人說,《神探夏洛克》是新瓶裝舊酒,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觀眾對這個「新瓶」還是很買帳的。該劇把時間背景從19世紀搬到了21世紀,讓夏洛克及其助手華生與觀眾同處於一個時代,成功實現了與現實的貼近。劇中,夏洛克也不再是老氣橫秋的模樣,搖身一變成為集英俊、智慧於一身的完美「男神」。辦案時,他除了依靠超人的觀察力,還會藉助手機、網絡、GPS等先進技術輔助推理。在生活中,他舉止優雅、風度翩翩,拉得一手小提琴;他有著可愛的強迫症,驕傲自大但不討人厭,多處對親人、朋友表露溫情……重新包裝後的夏洛克不僅僅是一名偵探,更是一名偶像。
《神探夏洛克》在中國受到追捧還得益於製作方深諳電視劇的本土化之道。鑑於英國國內電視劇市場小,觀眾有限,《神探夏洛克》從製作伊始就瞄準國外市場,中國成為該劇開發海外市場的重點。讓中國粉絲興奮的是,英國廣播公司授予中國該劇第三季的全球唯一同步跟播權,並且史無前例地提供了官方中文字幕。第三季第一集《空靈柩》在英國當地時間1月1日晚上9點首播,幾個小時後,該劇就登陸了優酷網。不到24小時,點播量就已突破472萬。而美國觀眾想看到此劇,則得等到1月19日。單是這兩項本土化「福利」就足以讓中國觀眾對該劇的好感倍增。(疏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