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人請辭杭州打狗」:為什麼動物保護永遠充滿爭議

2020-12-05 新京報

城市狗事,近來又被輿論推入風口浪尖。最近,杭州市城管委開展文明養犬專項治理行動。與此同時,「暴力執法」「當街棒殺流浪狗」等言論與視頻開始在網上傳播。杭州城管闢謠表示,網傳視頻不實,治理行動要懲罰的不是狗,而是不按規定養狗的人。

2000年初,電影《卡拉是條狗》中葛優飾演的北京小市民,為自己沒有「狗證」的愛犬徒勞地爭取城市生活的權利;而今天我們聽到的城市狗事,似乎都不過是「卡拉」故事在十餘年後的不同翻版:杭州網紅遛狗不拴繩唐突了孕婦,狗主男人替愛犬出氣街頭打人,流浪狗傷人事件在溫州等各地不斷上演。

《卡拉是條狗》劇照。

今天我們談「文明養狗」,實際上是現代城市老生常談的問題。它絕不只是「個人素質」的罪責,也是城市空間治理的困窘。更準確地說,倘若不將今天的人狗衝突置於城市現代性與動物地理學的歷史視野之下,就不可能真正釐清其癥結所在。

我們不難察覺,動物在叢林、荒野之中被視為天然的存在,而在城市公共空間裡,動物則往往淪為不該出現的他者,或不合時宜的落難者:野鴿子,流浪貓狗皆如此。在今天充分現代化了的中國城市之中,動物倘若不是作為金屋藏嬌的愛寵,就難免被視為禍及街頭的危險分子——這是今天敵對情緒背後不可忽略的結構性問題。

狗或許是最具代表性的問題動物之一。在人與狗漫長的互動史中,狗被人賦予了曖昧而流動的身份:它曾是看門的家犬或狩獵的夥伴,後成為備受疼愛的寵物與家庭成員,同時也是餐桌上的滋補美食,以及被人厭棄的流浪動物。狗的不同身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如此矛盾地並存,並在城鄉的不同語境下不斷引發爭端。在這次人狗矛盾的聲討中,女明星大S在微博上喊出了「殺狗等於殺人」的豪言,而持「人比狗重要」論調的看客則怒斥那些受到西方寵物文化洗禮的人是「狗奴」。

事實上,我們要處理的不只是狗的問題,也是人如何理解動物的方式。動物始終與人類自我審視、自我定義的社會方式密切相關,近年,我們目睹了越來越多為動物發聲的、多愁善感的城市主體不斷興起。在動物保護組織及運動興盛的臺灣,人們將那些熱衷餵養流浪動物的中產階級婦女戲稱為「愛心媽媽」,還有那些熱切的動保主義者,他們攔截屠狗的汽車,譴責以「人類好朋友」為食的群眾,投入自己大量的時間和心血救助動物。然而這些行動背後的城市治理邏輯始終嚴酷,當貓狗的繁育數量遠遠超過市場及城市的承載力,那些無法被容納的動物將會被「消滅」,即使在救助制度更為完善的歐美國家也未停止施行動物收容後的集中處死制度。不論是這次杭州市啟動的集中整治行動,還是動物保護群體與寵物醫院的合作救助,都從不同層面回應著今天中國城市動物的生存尷尬。

《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

作者: 黃宗潔

版本: 新學林 2017年9月

要如何理解被城市邊緣化的動物不得其所的命運?臺灣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黃宗潔的著作《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從文學與藝術作品的再現出發,探討了城市、自然與動物的複雜關係。為何今天的城市人獨厚貓狗?如何理解「貓奴」的出現?貓狗與豬、羊之間是「階級」之別嗎?「同伴動物」的概念與「寵物」有什麼差異?人們對於野生動物的愛,與危險動物的情誼,是否是基於對自然規則的天真誤認?如何理解人作為自然界食物鏈中一環的存在?為此,新京報與黃宗潔教授聊了聊今天的動物研究與動物保護。她所介紹的臺灣動保脈絡,對於今天我們面臨的城市動物危機同樣富有啟發。

黃宗潔,臺灣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長期關注動物議題,著有《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

城市人愛「毛小孩」,

是整個社會經濟條件改變的結果

新京報:今天的動物保護倫理,首先是一種城市化的結果,或者說城市中產階級的概念吧?對於從前的鄉下人來說,狗看門、貓捕鼠就是天職,將它們看成「毛小孩」那樣去寵愛是令人費解的,也是不乾淨的。

黃宗潔:動物權利的論述與城市現代性發展在很多層面上密切相關。由於整個社會經濟條件的改變,我們不再需要過去那種勞役性的動物(比如看門或拉雪橇的狗),而是轉向一種更為娛樂性的陪伴者。寵物獲得今天的地位,也因為城市中人際關係的疏離,動物成為取而代之、進入家庭的角色。

以哲學家、倫理學家彼得·辛格的《動物解放》為代表的動物保護倫理,是在反思整個工業化農業的脈絡下產生出來的,就此而言的確是非常「城市的」。在經濟利益驅動下,我們以工業化、機械化的方式照顧動物,這產生了一系列糟糕的後果和影響。回顧人與動物之間的漫長歷史,我們今天所說的同伴動物、實驗動物、經濟動物、表演動物等等,這些名詞本身就是在回應城市與科學文明的發展,透過重新定義出的分類架構來辨析人與動物的關係。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1946年7月6日生於澳大利亞墨爾本,著名倫理學家、哲學家、全球動物解放(保護)運動倡導者。 他在1975年出版的代表作《動物解放》標誌了動物解放運動的開端,被譽為「動物解放運動的聖經」。

比如「實驗動物」的產生,是醫學科學的進步促使人們展開以動物作為實驗對象的研究。「展示動物」也是如此,在早期,動物園是一種貴族項目,後來成為平民的娛樂,是因為有錢有閒的階級變多了,人們有了在動物園觀賞珍奇動物的需求。

新京報:城市人將動物權益的提升視為一種進步,但傳統的動物觀念則認為這是對人畜位階的顛倒,每一種「文化」都在爭奪自己價值觀的合法性。農耕時代吃狗肉的傳統,在今天可以變成盈利的旅遊商業項目,這種複雜性也構成人們對玉林狗肉節爭執不下的原因。

黃宗潔:如你所言,鄉村與城市的動物觀念在今天並行不悖,仿佛平行時空,大家以各自不同的倫理價值觀看待身邊的動物。文化傳統與新的商業利益考量交錯混雜,造成了動保行動的困境。不論是在玉林狗肉節,還是臺灣的越南移工吃狗肉等事件引發的爭議裡,我們常見到一種將文明與飲食對立的譴責:「文明人不吃貓狗」。大家對於「吃」這件事向來神經敏感,第一反應就是你憑什麼幹涉我吃什麼,吃其他肉不殘忍嗎?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問題迴圈。坦白說,以道德譴責推進動物保護,是無效的行動策略,要將糾結在一起的事件拆開來看。

動物保護者們在攔狗車。

我們必須接受吃狗是一些國家、地區或文明中的日常,但引申出來的問題可以是怎麼吃、如何殺、以及狗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早些年臺灣會有一些動保人士攔車救狗,但被救出來的狗又被胡亂丟棄,下場依然悲慘。現在很多人轉向針對偷狗行為和屠宰方式的問題,而不是情緒對立地指責吃狗這件事。

實際上,今天狗的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城市命題,城市裡人與狗的關係已經變化了。當你仍參照傳統的社會脈絡將狗作為食物時,是不是已經不符合今天社會文化集體對於狗的想像了?錢永祥曾指出「文化」本身並非不容動搖、不容挑戰的東西,而是人們在某一時空下的集體作為,只要發展得稍微久一點,都是文化。我們要看到文化藏汙納垢的地方,也就是它的負面意義,而不是把文化當成免死金牌掛在那裡。

保護動物也要「看臉」?

新京報:「同伴動物」這個概念跟「寵物」的差異在哪?

黃宗潔:「寵物」牽涉一種強烈的慰藉,「我寵愛你」內含一種上下級關係。「同伴」則是更為平視的說法,強調陪伴甚至是家人的關係。將貓狗打扮得花枝招展,為它穿上小鞋子,是寵愛動物的方式,但人們不一定真的在意「寵物」這樣到底舒不舒服。

很多人覺得改稱「同伴」是一件雞毛蒜皮的事情,但我覺得改稱呼背後反映出價值觀的轉變。這不單是概念的差異,改變語言確實可能造成看待方式的鬆動,當然這還要更多體現在實踐層面。

今天很多人用「毛小孩」稱呼貓狗這樣的「同伴動物」,我自己不會這樣講,我不覺得動物都是我的小孩。這種說法存在將動物弱化、可愛化的暗示性想像。我們不需要以「小孩」的位置去理解動物,我們理所當然地應該尊重動物,這甚至不是因為你要去保護他。

動物保護也要「看臉」? 圖片:視覺中國

新京報:今天的動保主義者似乎更喜歡保護那些可愛的動物,一個「看臉的世界」?

黃宗潔:這當然是一種很普遍的現實,可愛的動物,尤其是貓和狗格外能召喚大家的關心。香港藥房的貓波子因為抓傷小朋友要送去坐貓監獄,立法會議員和愛貓街坊立刻聲援,一周就有七八萬人聯署讓貓「復工」。大家好像看到貓就失去了理性,其他動物就隨便管他去死。

不能否認有一部分人只喜歡可愛動物,只喜歡貓或狗,甚至還只是我家的貓或狗;有的人則只關心人。這種狹隘的愛是人性的一部分,沒有什麼好譴責的。我自己的立場是,今天人們不應該因為關心貓狗而被認為是有錯,這種傾向沒有值得被譴責的理由。

在臺灣,關心動物的小圈子存在一種分裂,一派叫做「毛保派「(貓狗派),一派叫「野保派」(野生動物派),還有一些是吃素或主張經濟動物權利的。大家互相看不順眼,相互攻擊。有時候,那些極端的素食者,跟那些完全不關心動物、甚至倒踩你一腳的人殊途同歸。比如有人指責你只關心在金字塔頂端的貓狗,卻不理會牛羊豬雞的保護。臺灣最常出現的一種爭議是,比方說你放養狗,有人就會因為你的狗是不是咬死了一隻野生動物,或造成了更多生態問題而吵成一團,仿佛這些喜歡貓狗的人就十惡不赦似的。

我覺得沒有必要這樣,因為喜歡貓狗可以是起點,可以將同情心和情感往外擴大。國外的動保團體分得很專精,比如專門保護獵豹、狼的群體,沒有人去譴責他們為什麼不理會獅子的命運。反而是關注的人越少,好像就有了一種資源瓜分的焦慮。

《人類吸貓小史》

作者: 【英】 艾比蓋爾·塔克

譯者: 黃竹沁

版本: 楚塵文化|中信出版集團/楚塵文化 2018年4月

新京報:「貓奴」這個稱謂背後是不是也存在類似「毛小孩」的問題?

黃宗潔:「貓奴」是這幾年才出現的新詞彙,它是一個很有趣的文化現象,跟今天養貓的普及化相關。似乎與貓這種生物互動的人,都會陷入一種權力關係:貓仿佛凌駕於人之上。與狗不同,大家都說「貓皇」「貓主子」,我覺得這反映了貓這種動物的特殊性。

新京報:自稱「貓奴」的人,很可能是以一種物化或者私有財產的方式對待貓。給它吃好穿好,以滿足自己的迷戀和欲望。

黃宗潔:確實像你說的,「貓奴」雖然自稱為「奴」,但在伺候「主子」的想像性關係中很大程度上是人在掌控。我覺得這是一種語言上的曖昧性,稱呼本身並不見得是它的字面意義。這也是事情有趣的地方。《人類「吸貓」小史 : 家貓如何馴化人類並統治世界》這類書分析了這個現象。

動物愛好者全是怪咖和道德綁架者?

新京報:你在書中提到,人們覺得「動物愛好者全是怪咖」,總是講一些掃興的、道德綁架的話。為什麼會有這種刻板印象?

黃宗潔:文學和電影中常常會塑造那種討人厭的動保主義者形象。不可否認有些人確實是怪咖,但「喜歡動物的人很奇怪」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觀感的確存在。或許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去理解動物愛好者的矛盾。

首先,動物愛好者的「怪」反映在他們會將情感投放在一些別人並不在意的事情上。一直以來我們的社會都很少思考動物,將其視為隱形,或是對動物充滿偏見和不當對待。

其次,這種「怪」來自動物愛好者自身所謂的邏輯不一致。用很高的道德標準要求別人,但自己似乎又言行不一致。比如你今天呼籲別人不要穿皮草,不要去動物園,不要吃肉,不要看動物表演,但反過來別人也可以說你還不是穿了皮鞋。儘管我覺得這種道德不一致是一種迷思,但當大部分人都有這種迷思的時候,就會變成一種「怪」。最糟糕的是「道德糾察隊」式的行為。比如別人很高興po一張海洋公園的照片,你留言說你知道海豚的生活有多悲慘嗎?就好像國王的新衣,這種行為很不討喜。

第三點,很多理論都認為今天越來越多人關心動物,是由於當下人際關係失衡造成的戀物。你今天迷戀貓狗,是因為你在人際上遭遇了挫折,你是一個沒有充分社會化的人,缺乏適應能力,因此才會逃避到動物的圈子裡來。我覺得這些都是刻板印象。

新京報:動物愛好者的主流動物倫理是怎麼一回事?如何區分動物權利和動物福利?

黃宗潔:動物權利和動物福利的含義不太一樣,不過今天的動保團體常常混用二者。在動物權利的眼光看來,動物不應該被人所控制、奴役、操縱,所有動物利用都違反了動物的主體性。他們反對或要求禁絕動物利用,比如主張禁絕當代藝術使用動物來創作;再比如主張禁絕動物園,而不是討論動物園的融資有多少,動物在裡面住得好不好。動物權利的提倡者並不在乎野外的生存條件是否更殘酷,因為那是自然的淘汰。他們的理想狀態是人類不要過度介入,而未必對自然抱有不切實際的美好想像。

人與動物園裡的動物 圖片:視覺中國

相反,動物福利承認動物利用是不可避免的現實,比較關心如何人道對待。他們會關注動物利用過程之中,動物生存的基本需求、繁衍和心理狀態是否能得到滿足,是否符合國際飼養的規則標準。殘酷與否,是動物福利的語言,而不是動物權利的語言。

新京報:人要消除動物利用,那不就等於取消了人的存在嗎?

黃宗潔:動物權處在動保光譜最極端的位置上。如你所說,在道德邏輯上動物權存在無法迴避的矛盾。生而為人,就無法禁絕動物利用這件事。一個動物權的倡議者最常面對的質疑是,他自身活著這件事跟他的道德立場相衝突。一些好鬥的人會挑戰那些持有極端道德主張的人,比如質疑吃全素的人,你今天吃的一顆橘子,農夫撒了多少農藥,會害死多少動物。沒有任何人可以做到不吃不喝的「裸活」,沒有這種可能性。

不過,我覺得這種極端聲音的存在是必要的,即便在實際層面做不到。在思考今天人與動物的關係時,這種理論提供了另一種想像:動物以何種樣態活在一個沒有人類的世界?比如一隻狼就該以狼的樣子,活在它的野外。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禁絕一些沒那麼必要的動物利用,比如拒絕皮草產業。

新京報:將人類從動物和自然的世界中排除出去,這難道不是最人類中心主義的想法?這完全是站在人類中心的視野,去劃定人和動物、自然和文化的清晰邊界啊。

黃宗潔:想像所謂沒有人為操縱、沒有人為力量介入的自然,的確是天真和不可能的。但動物權提出動物的主體性,不是想要對抗自然和文明、或是人和動物的邊界,而是關注動物是否擁有它的權利這件事。在討論動物利用造成的傷害時,動物的主體性應該被看到。

人,作為食物鏈的一環

新京報:荷索的紀錄片《灰熊人》,講述知名保育人士提姆崔德威是如何死於他一生所致力保護的灰熊。他死狀慘烈,屍體被灰熊瘋狂啃食。人與危險動物的情誼,以及城市人對於自然和動物某種溫情脈脈的想像,都遭到了自然規則的毀滅。這樣的野生動物保護,多大程度上是一種基於人類天真誤認的介入?

黃宗潔:這是一個由於界限誤認而造成的悲劇,這種誤認往往來自所謂的愛或知識。你認為你的生態知識很豐富,你對熊的習性有很充分的掌握,然而動物是一個不可預測的存在,我們無法或不願承擔不可預測的代價。

流行的生態影像紀錄片常常強調人和動物之間的親近接觸與互動。它提供了一種暗示性的訊息:這種親密是人和動物可以達致的常態。愛灰熊的行動是人的介入,這種生命實踐背後有愛的真實性,但弔詭的是,當人類用自己想像的方式去看待動物時,我們也要反思這是不是一種誤認,一種負向的示範?

《灰熊人》劇照。

新京報:素食主義者如何理解自己作為自然界食物鏈中一環的存在?動保主義者要如何處理自己與豬牛羊這類「行走的食物」(亦即「經濟動物」)之間的關係?

黃宗潔:為什麼動物保護很容易和素食聯繫在一起?因為吃肉就是一種動物利用。動物保護和經濟動物之間的矛盾,我覺得是動保裡面最難討論的議題之一,也是大家最常跳幀回來的議題。我自己並不認為做動物保護就要去吃素,儘管這是一種生命實踐的方式,但即便你吃素也未必符合所謂道德一致性的標準。

我覺得談經濟動物的重點,並不在於人吃動物的事實,關鍵的道德問題是回到動物福利的思路下:如何改善今天工業化農業之下經濟動物的處境?傳統農業社會的宰殺方式也未必是好的,比如宗教儀式之中將動物吊起來放血的做法可能更痛苦。今天,工業社會和農村社會的價值觀在時差之下共存,我們不需要去討論哪一個更好,或哪一個應該被淘汰。當社會結構和社會氛圍發生改變時,沒有哪一個框架是不可以被檢討的。尤其是當人和動物關係的新價值觀已經出現的時候,為什麼不選擇更好的對待方式呢?我們是不是可以去改變我們的動物文化,以及與動物的互動模式?一個社會可不可以走到那一步,去重新定義那些曾以「文化之名」獲得合法性的事情,比如,將吃狗、吃金魚、鬥牛再定義為不道德?

新京報:最後,從理論或行動實踐層面而言,你覺得當代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動物思潮或者動物哲學?

黃宗潔:彼得·辛格

(PeterSinger)

《動物解放》這本經典著作深刻影響了中文世界對於動物保護倫理的接受。這是一種震撼教育,讓我們碰觸到過去沒有理解或思考過的問題,他的效益主義視角影響了我們的行動策略。

《動物解放》

30周年紀念版

作者: 【澳】 彼得·辛格

譯者: 祖述憲

出版社: 湖岸|中信出版集團 2018年8月

瑪莎·娜斯鮑姆

(Martha C. Nussbaum)

的情感論述,針對西方哲學長期忽視道德情感的狀況,重新賦予情感在道德行為上的重要性。過去有一種誤會認為,做動物研究要有生物科學背景,透過動物實驗來分析生物習性。動物權這種論述,太容易被批評是婦人之仁,以同情為出發點的動物研究不過是感情用事。彼得·辛格說,我保護動物不是因為愛動物,他以這種宣言來區隔濫情。娜斯鮑姆的理論則支持我們正視情感在動物保護行動中的意義,令感情也能作為某種抗衡的力量。

Frontiers of Justice :

Disability, Nationality, Species Membership

作者: Martha C. Nussbaum 版本: Belknap Press 2007年4月

第三個脈絡是後人類理論。賽博格、後人類的混種概念打破和重組了人與動物的邊界,挑戰以人為絕對中心的權力位階關係。不過這種理論挪用,與動保行動的實踐是不一樣的。要求一個人在道德上完全符合非人類中心主義,除非你叫這個人別活,不過我們可以依然透過理論達成一種反省。

新京報記者 董牧孜

編輯 張婷 瀋河西 校對 薛京寧

相關焦點

  • 「萬人請辭杭州打狗」背後:為什麼動物保護永遠充滿爭議?
    杭州城管闢謠表示,網傳視頻不實,治理行動要懲罰的不是狗,而是不按規定養狗的人。但「萬人請辭杭州打狗」的話題還是上了微博熱搜,不少明星、大V都是動物保護人士,他們的轉發又將這一話題推波助瀾。近來關於城市中如何養狗、流浪動物如何處理的議題再次成為焦點。女星大s聲援抗議打狗,表示「殺狗等於殺人」。
  • 萬人請辭杭州打狗,被打的狗從何而來?
    近日,網上關於杭州虐狗的新聞被傳的鋪天蓋地。在一篇《我是杭州養寵人,我有話說》的文章裡,發布了一條虐狗視頻,視頻中一條黑狗被人牽制住,一名男子手持鐵鍬對黑狗不斷怕打黑狗在過程中痛苦掙扎,但是男子卻並未停手。據文章作者描述,這是城管隊員在對流浪狗暴力執法。
  • 杭州城管回應打狗事件 不存在虐狗等暴力行為 杭州打狗事件真相揭秘
    近日杭州打狗事件在網上是持續發酵,「萬人請辭杭州打狗」甚至上了話題熱搜。這件事的緣由很多人還都不太清楚,其中的過程是這樣的!近日,一條打狗的短視頻在朋友圈瘋傳。這一過程被拍客拍下傳到了網上,這名男子的粗暴行為遭到了很多愛狗人士的反對,認為他過於殘暴,所以網上就對「杭州打狗事件」進行了熱烈討論!這件事傳播到網上,很多人明星也紛紛為此發聲,呼籲狗狗能夠得到善待!大S在社交平臺上這樣說的:「眾生皆平等,萬物皆有靈!在我眼中,殺狗等於殺人!有很多和平的方式整頓流浪動物!請XX抱持善念處理,善有善報!」
  • 眾星反對杭州禁狗令,唯有她倆看到了問題的本質
    近日,杭州打狗的傳聞弄得沸沸揚揚,導致眾多愛狗人士參與了「萬人請辭抗議杭州打狗」的行列,很多明星名人也紛紛出來發聲。狗張馨予發文表示希望杭州一直是那個美麗寧靜祥和的城市孫茜發聲針對此事,大s直言殺狗就等於殺人,希望能用和平方式整頓流浪動物。
  • 杭州請看這裡!看看世界各地對於流浪狗的態度!
    最近大家肯定被#杭州打狗事件#刷屏了吧,各大熱門搜索隨處可見,社會的輿論已經直指執法部門。每次看到有關於這類新聞小編都會憤憤不平。下面先來回顧一下事情的始末,也讓大家清楚來龍去脈。前幾日,有一份"緊急通知"在某博曝光。如下圖內容,城管要沒收整個杭州市應該是沒有犬證或流浪的狗狗。
  • 杭州城管「打狗當街棒殺」?官方回應來了!
    始料未及的是,一時之間,「暴力執法」「當街棒殺」「血染的杭州」等言論在網上傳播甚廣。  真相究竟如何?  11月16日晚,杭州市城管委對此事進行公開回應。近期網上出現的傷狗行為,均非杭州城管執法所為。」  「杭州很早就把禁止虐犬作為犬類治理的一條鐵律。」杭州市城管委副主任趙美英告訴記者,「在這次治理過程中,我們始終以勸導、教育為主,即使需要暫扣犬只,也始終嚴格遵循『抱、牽、網、鉗、吹』五步工作法。按照『能抱的不用手牽,能牽的不用工具,能用網罩的不用鉗子,能用鉗子的不用吹管』原則,善待犬只,規範執法。」
  • 劍網3:新版本引發萬人請辭策劃 錦旗店生意爆棚恕不接單!
    但是自從《劍網3》的重置版上線以來就收到了玩家們的大規模吐槽,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的時候更是爆發了萬人請辭策劃的事件,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的時候相信很多玩家在上線遊戲的時候都看到「罵策劃,一直加精力」這樣的消息已經刷屏,而且請辭策劃的消息還一度登上了微博熱搜,真的是好不熱鬧!
  • 臺動物保護人士以暴制暴蛋砸虐狗疑犯惹爭議(圖)
    臺動物保護人士以暴制暴蛋砸虐狗疑犯惹爭議(圖) 2010年03月25日 13:17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裡約吉祥物被殺引爭議 奧組委被質疑虐待動物
    摘要:昨日據外電報導,在巴西亞馬孫州馬瑙斯舉行的奧運會火炬傳遞過程中,當地動物園的一隻美洲豹「祖瑪」在進行展示時失去控制,安保人員不得不將其擊斃,引發極大爭議。瑪瑙斯是亞馬遜州的首府,該洲野生動物眾多,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美洲豹,裡約奧運會吉祥物的原型就是這種動物。
  • 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涉論文造假請辭獲準
    中國臺灣網11月26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涉及論文造假爭議的前臺灣大學生化科學所教授、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郭明良,神隱半個月後,昨天向高醫大請辭。高醫大26日中午發表聲明,表示「尊重郭明良副校長意願」,請辭獲準,接下來會進行相關行政程序辦理。郭明良是臺大教授,高醫大校長劉景寬於今年3月借調郭出任高醫大副校長,本月11日爆出論文造假爭議。
  • 打狗棍法,鍛鍊肌肉。打狗棒法,增加勇氣
    晚上小區裡的流浪狗狂吠擾民,我真的理解每天晚上被狗叫聲吵醒是什麼感覺,所以你應該馬上修煉打狗棍法,立即把流浪狗全部打死。打狗棒法象徵著綠色與自然,把破壞環境的流浪犬全部消滅吧。你通過實踐不斷領悟打狗棍法的精華,提高自己的打狗功力。增加你的核心力量,全面鍛鍊每一個肌肉,成為強者。打狗棒法是一個時尚的健身運動,既可以增加肌肉,有可以減少脂肪,還能把擾民的流浪狗打死。打狗棒法的修煉過程是一個心靈的淨化過程,當你的心中沒有雜念,而是充滿了正義與勇氣,你就可以舉起打狗棍,奮力一擊,把狗頭砸碎。
  • 針對杭州的打狗令謠言,現在各種議論四起,很多網友說出來實情
    杭州、武漢、成都等多地相繼出臺政策,全面治理養狗亂象,喜大普奔。經濟不景氣,財政緊張,多罰點,狠狠的罰,就當增加財政收入了。遇到抵抗的狗奴,就地解決,或者抓進去馴化成人形再放出來。現在真的不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前段時間傳杭州暴力執法,真的分不清,我真的建議大家擦亮眼睛,不要變成別人手裡的屠刀,我只知道一個事是真的,網上有些虐狗虐貓的人專門拍視頻賣!!賣給誰幹什麼用我就不知道了!擦亮雙眼!!保護好自己!
  • 雲南牟定打狗防疫情 五萬隻狗被打死惹爭議(圖)
    五萬隻狗的非正常死亡  主持人:「《大家看法》,大家可以參與的新聞,剛才各位看到這個畫面來自雲南省牟定縣的一次打狗行動,而就在這次打狗行動當中全縣五萬多條狗無一倖免,那麼縣政府為什麼會做出來這樣一個決定,為什麼這樣的一個決定過後會引起一片罵聲呢,來進入到我們今天的熱度故事。」
  • 北美馴鹿一支種群瀕臨滅絕,然而加拿大的保護舉措卻引發爭議
    然而,這一試圖保護瀕危北美馴鹿種群的舉措現在卻充滿了爭議。爭議的焦點之一在於三隻外來的北美馴鹿是否能如生物學家所希望的那樣順利融入加拿大的本地種群。爭議的另一個焦點在於棲息地的保護。儘管加拿大卑詩省和美國雙方都已經確定對山地北美馴鹿來說需要得到大面積保護的「核心棲息地」,但是在美加邊境的毗鄰地區,尤其是不列顛哥倫比亞那邊的林地,目前是重採伐區。森林採伐是造成北美馴鹿種群數量下滑的原因之一。森林採伐並不會直接導致北美馴鹿種群數量的下降。
  • 杭州城管:虐狗打狗是謠傳 治理處罰重點是人不是犬
    今天凌晨,杭州城管官方發布《致杭州市民關於文明養犬的公開信》,信中表示,本次治理工作的重點是不按規定養犬的人,而不是犬。  公開信指出,杭州城管不存在網上謠傳的虐狗、棍棒打狗等暴力行為,請廣大群眾、網友勿信遙,勿傳謠。
  • 杭州城管闢謠:不存在虐狗、棍棒打狗等行為
    新華社杭州11月17日電(記者許舜達)17日凌晨,杭州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在官方微信、微博發布公開信稱,杭州城管不存在網上謠傳的虐狗、棍棒打狗等暴力行為,請廣大群眾和網友勿信謠、勿傳謠。  日前,在杭州餘杭區發生一起狗主人打人事件引發關注。11月15日起,杭州市城管委在全市開展了文明養犬專項治理行動。
  •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為什麼要保護動物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是一個致力於終止動物虐待的組織,該協會對為何要保護動物以及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對動物進行保護進行了論述,並發起了全球性活動呼籲人們保護動物,關愛動物。首先,該協會指出動物同樣有遠離痛苦的權利,所以我們應該在世界範圍內終止動物虐待行為,防止動物繼續遭受痛苦。此外,世界動物保護協會正在努力證明一點:人和動物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數百萬人的生活依賴於動物。為此,該協會正在發起動物福利全球宣言活動,已經有超過200萬人、330家動物保護組織以及數十家政府承諾給予支持。
  • 養狗為什麼不能打狗?壞處有5個,傷害狗狗也傷害自己
    可是現在人們養狗都會說:養狗不要打狗,打狗不好。為什麼大家都說養狗不要打狗?打狗到底有什麼壞處?家裡有狗的人,趕緊來看一下。第一個壞處:會傷到狗狗其實打狗真的不好,會把狗狗打傷的。狗狗的身體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堅硬,它們的身體是很脆弱的,如果我們用了太大的力氣去打它們的話,真的會把它們給打傷。
  • 杭州回應「最嚴」養狗令 消除「人狗矛盾」關鍵應該管什麼?
    公開信指出,杭州城管不存在網上謠傳的虐狗、棍棒打狗等暴力行為,並重申,本次治理工作的重點是針對出戶不系犬繩、不清理狗糞便等不文明養犬的行為,處罰的重點是不按規定養犬的行為人,而不是犬本身。△杭州城管官方微博截圖杭州近期發生幾起因狗而起的惡性事件杭州為什麼啟動文明養犬大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