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卦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解析,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

2021-01-11 梓歸文化

【爻辭】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譯文】

初爻陰爻:敬慎且謙虛(謙虛謹慎),君子以此涉川渡險,吉利。

【注釋】

川:山間或高原間的河流或平坦而低的地帶。《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凡天下之地埶,兩山之間,必有川焉」。「川」有「險」、「難」之義,「大川」有「大險」、「大難」之義。

:疊字符號,古文字中常用「」來表示對上一字的重複。

甬:通「用」。關於「甬」的甲骨文、金文象形說法很多,我個人比較認可的,一種為:「甬」字的造字本義繫於用字上部附加半圓形,作為指事字的標誌,以別於用,而仍因用字以為聲;還有一種為:「甬」字是「從人用聲」的形聲字,是「俑」的初文。

綜合上述兩種解釋,我個人認為:「甬」其字形是在「用」字上部加半圓形的區別符號,而成的指事字;類似「舌」與「言」、「刀」與「刃」的甲骨文、金文字形,來表示兩者之間的關係密切。故,我認為「甬」的字形、字義有「使用、運用」的意思,其義似「傭」。

【解析】

初爻是地位,是卦之始、卦即將形成時期。

現今一般將「謙謙」解為「謙而又謙」,謙虛又謙虛、謙卑再謙卑;故有「謙謙君子」之說。

《周易》之中皆言「利涉大川」,唯此處言「用涉大川」。「用涉大川」相對比較好理解,意思是:君子用「謙謙」來涉川渡險,則可安身無虞,故爻辭言「吉」。

但我個人卻不認可這種解釋!

1、《國語·晉語·史蘇論獻公伐驪戎勝而不吉》「商之衰也,其銘有之曰:「嗛嗛之德,不足就也,不可以矜,而只取憂也」」(就:成功;矜:自誇、自負、驕傲自大;憂:憂患、禍患)。

2、萬事皆有度,《論語·先進篇》「子曰:「過猶不及」」;「謙謙」謙而又謙,便是謙虛過度,這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是給人以自視過高、虛偽之感,進而人皆不附, 事不可成;另一種是本身力有不逮,因其不強,故謙而又謙,此為綏靖、懦弱,,進而人皆可欺,事不可成。

「謙」的內涵是滿而謙、強而謙、高而謙、大而謙,前提是自己要先滿、先強、先高、先大,再示人以不自滿、不自強、不自高、不自大,這才是謙虛。不滿而謙、不強而謙、不高而謙、不大而謙,這都是虛偽、虛榮、懦弱、無能、綏靖、外強中乾的表現。

3、謙:《說文解字》「謙,敬也」(側重於內心上的恭順謹慎;詳見: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玉篇》「謙,遜讓也」。由此可見「謙」既有「謙虛遜讓」之義,也有「恭敬謹慎」之義。

(PS: 《玉篇》「敬,慎也」,《說文解字》「慎,謹也」,《說文解字》「謹,慎也」,《玉篇》「謹,敬也」;由此可見,「敬」、「慎」皆為「慎」之義。)

故,我認為「謙謙」中第一個「謙」為「敬慎」之義,第二個「謙」為「謙虛」之義;與六二「鳴謙」、九三「勞謙」、六四「謙」、上六「鳴謙」相對應。

「敬慎」之「謙」講的是「為人處世」,「謙虛」之「謙」講的是「待人接物」。待人以「謙」(謙虛),侍己以「慎」,是先秦時期修身處世的準則。

先秦時期「為人處世」有「三慎」(慎獨、慎始、慎終);「慎獨」講的是「修身」(在解析履卦時已經講過),「慎始」、「慎終」講的是「處世」(「慎始慎終」其義與「有始有終」、「善始善終」大致相同)。西漢-劉向《說苑·敬慎》一章專門記述先秦時期的「敬慎」思想。

《詩經·大雅·民勞》「敬慎威儀,以近有德。」

《詩經·大雅·抑》「敬慎威儀,維民之則……慎爾出話,敬爾威儀。」

《詩經·魯頌·泮水》「敬慎威儀,以近有德。」

《詩經·大雅·抑》「視爾友君子,輯柔爾顏,不遐有愆。」,大意為:對待臣民有友善、謙虛有禮,同時也要敬慎自己的行為,不要有所過失;待人以「謙」(謙虛),侍己以「慎」。

《老子·德經·第六十四章》「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大意為:世人行事,常在將要成功的時候失敗。做事情如果到結束時仍如開始時那麼慎重,就不會有失敗的事了。告誡人們做事應謹慎小心,堅持始終如一,時刻保持警惕,才不致功敗垂成。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君子之行,思其終也,思其復也。《書》曰:「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

《尚書·商書·太甲下》「終始慎厥與,惟明明後……無輕民事惟艱,無安厥位惟危,慎終於始。」,大意為:欲慎其終,於始則須慎之。

《尚書·商書·鹹有一德》「終始惟一,時乃日新……其難其慎,惟和惟一……善無常主,協於克一。」

《戰國策·秦策五·謂秦王》:「《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與終……《詩》云:「行百裡者半於九十。」此言末路之難。」

《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裡。」」

《禮記·表記》「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終。」

西漢-賈誼《新書·卷十·胎教》「易曰:「正其本而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以千裡,故君子慎始。」春秋之元,詩之關雎,禮之冠婚,易之乾坤,皆慎始敬終云爾。」

《說苑·敬慎》「存亡禍福,其要在身,聖人重誡,敬慎所忽……察此四者,慎終如始。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慎終如始,乃能長久。」

《說苑·談叢》「慎終如始,常以為戒;戰戰慄慄,日慎其事。」大意為:慎重的對待終結,就像最開始一樣,要時常的來警告自己;兢兢業業地做好一天中的所有事情。

清-李漁《慎鸞交·待旦》「此生既能慎始,必能全終。」

清-劉蓉《習慣說》「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以上,便是一些古人關於「慎始敬終」、「慎始慎終」的言論。

何為「謙謙」?我認為「謙謙」就是「謙虛敬慎」(亦作「謙虛謹慎」),「待人接物」要「謙虛」,「為人處世」要「敬慎」,此為「謙謙」。

儒家強調做人要「謙謙君子」,然其又講說「君子豹變」、「君子不器」(《論語·為政篇》「子曰:君子不器」);既然要「豹變」、「不器」,那何以用「謙謙」來定義「君子」?

故,我認為沒有、也不應該有「謙謙君子」之說,君子謙而又謙,這是無能、懦弱之詞。北宋之亡於金,南宋之亡於元,清末的喪權辱國皆為「謙謙君子」之誤;儒家誤我華夏,皆為「謙謙君子」之誤解、誤說,對內不自強、不敬慎,何來對外的謙虛有禮?弱國無外交,此之謂也。

沒有「謙謙君子」,只有「君子」所用的「謙謙」:對外以禮待人,此為謙虛之「謙」;對內侍己以慎、自強不息,此為敬慎之「謙」。「君子」要「外柔內剛」,外表柔和、謙虛,內心剛正、自強不息。

《論語·八佾篇》「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論語·憲問篇》「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孟子·離婁章句下·第三節》「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史記·七十列傳·刺客列傳》「範、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戰國·策趙一·晉畢陽之孫豫讓》「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以眾人遇臣,臣故眾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

君子「六藝」中有「射、御」,《禮記·玉藻》記載「君子佩玉」,《禮記·少儀》記載「君子服劍」(佩劍);《左傳·哀公十七年》「大子請使良夫。良夫乘衷甸兩牡,紫衣狐裘,至,袒襲,不釋劍而食。」,講說良夫拜見太子時,沒有解掉佩劍。

《山海經》記載「君子國」國人皆謙虛有禮、好讓不爭;然其國人皆「衣冠佩劍、僕虎在旁」。《山海經·海經·海外東經》「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

由上可見,君子的教育在先秦時期有「射」、「御」,人皆佩劍;「君子國」的國人,衣冠佩劍,僕虎在旁,好讓不爭。「好讓不爭」這是謙虛之「謙」;「衣冠佩劍、僕虎在旁」這是「敬慎」之「謙」,自強才可示人以禮、示人以謙。

我在分析卦名時,講說「謙」卦最原始的卦名有可能是「兼」,其有「謙、兼、廉」的意涵。以「謙謙」為例,可能是「廉謙」;廉:高也、大也,此為自身高大,這便是侍己以「敬慎」,要自強不息。謙:謙虛,此為不自高、不自大,這便是以禮待人、虛心。君子既要有「廉」,又要有「謙」,此為「兼」。

恰如俗語「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人無害虎心」此為「謙虛有禮、與鄰為善」之「謙」,「虎有傷人意」 此為時刻「敬慎」、「自強不息」之「謙」。

以現今的「中美」而言,我們既要有「與鄰為善、以和為貴」的謙虛有禮之「謙」;也要有「自強不息、忘戰必危」的底線思維、「敬慎」之「謙」;以此「謙謙」涉渡「中美」之「大川」,方能言「吉」。

綜上,「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講的是:敬慎且謙虛(謙虛謹慎),君子以此涉川渡險,吉利。「涉川渡險」時,要虛心以對,不自高、不自大,此為「謙虛」之「謙」;同時,也要戰戰兢兢、時刻小心,此為「敬慎」之「謙」,如此方能「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故言「吉」。

相關焦點

  • 《謙卦》初六爻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破解
    漢·劉向《列女傳·有虞二妃》:「二女承事舜於畎畝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驕盈怠慢,猶謙謙恭儉,思盡婦道。」謙謙君子指態度恭儉、不事張揚的君子。牧《說文》:「牧,養牛人也。從攴從牛。」《小爾雅》:「牧,臨也。」《揚子·方言》:「牧,司也,察 也。」《韻會》:「牧,治也。」「牧」的本義指放養牛的人,作動詞用時指對牛羊的放養、照管。引申為管束、管理。
  • 謙卦:君子卑以自牧
    卦辭「亨;君子有終」,通達;君子將有所成就。卦象是地中有山,內高外卑,既能以謙卑的態度加強自我管理,使自己做人處世不逾規矩,又能以謙虛好學的態度不斷進步,更大的成功在未來。謙謙君子,有謙卑德行的人能稱作君子。因為他能做到與人謙恭有禮,做到功高不自居、名高不自譽、位高不自傲。謙卦說「君子有終」,難道除了君子之外,其他人就無所「終」嗎?當然不是。
  • 燈下讀易: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孔子說: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意思是說謙下反是尊高,讓自己愈加光明高大。處于謙卑,卻讓人無法逾越,這是君子終極的德性修養。孔子的這段話,出自於《易經》的謙卦。謙卦叫地山謙,山本來是高高的在地上的,現在反倒在地的下面了,這是謙卦的卦象,也寓意謙虛之義。
  • 《易經》謙卦初六爻解讀
    子貢聽了這些話,進退二難,面有羞愧之色。原憲又笑著說:觀望世俗的好惡而行事,以結黨營私的目的而去結交朋友,努力學習只是想用來求取別人的稱讚,教育他人是為了炫耀自己,用仁義作為罪惡的掩飾,講求高車大馬的華貴裝飾,這些事情,我是不屑去做的。
  • 「謙謙君子,用社大川,吉」,易經中唯一的吉卦,到底什麼意思?
    今天我們要跟大家聊到的是六十四卦中第十五卦之謙卦。易經六十四卦《史記·周本紀》中記載:文王"其囚羑裡,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意思是說文王在被崇侯虎陷害之後,被殷帝紂囚禁在羑裡整整七年。在獄中的這七年時間裡,文王並沒有從此墮落,他潛心研究易學八卦,並推演出了現在的《易經》中所記載的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建立在八卦基礎之上所推演出來的。
  • 「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周易》告訴你疫情後的國運!
    用涉大川,吉。」記得當年初學周易的時候,老先生說我謙遜好學且「無難不歡」,天生就是用來涉險攻堅的料兒,早晚必成大器。於是就送了我《周易》裡的這句話。年輕時內心的那份竊喜,你是完全可以想見的。如果有人也送了你這句話,我相信你也會和我一樣,拼命喜歡上《周易》的。後來知道「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 謙卦:六二「鳴謙,貞吉」解析;君子之行,德音不已
    【解析】二爻為地位,是卦象顯現於世,大行其道之時;爻辭講的是「謙」卦顯現於世時,應如何施為。「鳴謙」在謙卦中先後出現兩次,現今一般將六二爻「鳴謙」之「鳴」解為「聲望、名聲、宣揚」,「鳴謙」解為「有聲望且謙虛」、「名聲在外且謙虛」、「宣揚謙虛的美德」。但我個人卻不認可這種解釋!鳴:《說文解字》「鳴,鳥聲也。」;《玉篇》「鳴,聲相命也;嗥也。」
  • 戊癸圍庚傷官攜刃定是兇頑不化,故意傷人之暴徒
    世人常說「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在現實交往中好人與壞人共生,如何躲開壞人背後的襲擊,是人必須學會的生存智慧。害人的人一般是見不得人好,強烈的忌嫉心助長了心理變態,一個人無緣無故地去殘忍傷害身邊無辜的人,這個人要麼有病要麼是個心狠手辣的無恥小人。
  • 每天學點國學: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序卦傳》說:「有無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畜的意思為積聚, 畜養。 大畜之意為明媚的陽光, 照耀在山中。 大畜卦寓意國家積聚財富,敬養賢人,各業發達,萬事亨通。【原文】大畜:利貞。 不家食,吉,利涉大川。【釋文】大畜卦: 利于堅守正道。 不在家中吃閒飯,吉利,有利於渡過寬廣的江河。不家食:不在家中吃飯,意為出外謀生。
  • 讀《易經》第五卦——水天需,利涉大川
    需卦的卦辭: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意思:需卦,有俘獲,光大亨通,忠貞吉利,有利於渡過大河。《象》: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意思:《象》:雲在天上,需卦,君子善於飲食宴樂。《彖》: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意思:《彖》:需,等待。
  • 《周易》:天水訟,君子以作事謀始——訟卦第六
    卦象下坎陷險,上乾剛健,誠信被窒礙,要心懷誠信,加以警覺,申辯過程中,保持中和之道,可獲吉祥;如果始終爭強好鬥,不見好就受,則最終會有兇險。利見大才大德之人,不宜涉越大江大川。 爻辭: 初六 不永所事 小有言 終吉 譯文:初六爻: 不利於長久困於爭辯不休中,應減少口舌,平息是非,最終可獲吉祥。
  • 《降龍十八掌》之學習篇第五式:利涉大川
    言歸正傳,《射鵰英雄傳》中,郭靖曾經在與梅超風的激戰中,使出這招利涉大川,將其逼退。利涉大川在易經出現有九次之多,礙於篇幅,咱們這裡就只選一次解釋: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其實無論何種解釋,利涉大川都包含著攻堅克難,主動出擊的意思。咱們就借用這句話,淺談一下學習過程中如何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的問題。
  • 《降龍十八掌》之學習篇第四式:利涉大川
    言歸正傳,《射鵰英雄傳》中,郭靖曾經在與梅超風的激戰中,使出這招利涉大川,將其逼退。利涉大川在易經出現有九次之多,礙於篇幅,咱們這裡就只選一次解釋: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其實無論何種解釋,利涉大川都包含著攻堅克難,主動出擊的意思。咱們就借用這句話,淺談一下學習過程中如何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的問題。
  • 每天學點國學:利涉大川,往有事也
    【原文】「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釋文】所謂的「利涉大川」,是說前去完成自己的事業。所謂的「先甲三日,後甲三日」,是說終結過去,開創未來,如同上天的運行一樣。【品文】正義的事業,高尚的使命,不能認為它在一代人或者幾代人手中就完成了,而是要永遠進行下去,以至子子孫孫。 後人可以對前人正義的事業和高尚的使命進行完善,但不能改變正義的性質,高尚的原點; 否則,前人的正義將喪失殆盡,高尚的使命將就此中斷。作者:天 步 子校稿:遊金地 文達本文屬於公益用途,意在發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 如何理解「渙卦」卦辭「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上接「二、卦圖破解」)三、卦辭破解卦辭曰: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釋義:《渙卦》是由《否卦》變化而來的,天時在酉時,酉時是一年當中的仲秋之月。仲秋之月,天道肅殺,草木已處於衰亡階段,萬物都停止了生長。
  • 《易經》中最特殊的一卦:謙卦
    首先,謙卦,是《易經》中唯一一個六爻非吉則利的卦象。這在其它卦象中是沒有的現象。其次,謙卦,也是《易經》唯一一個同時談及天道、地道、鬼道、人道的卦象。在《彖傳》中是這樣說的: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意思是:天的法則是減損滿盈者,而增益謙卑者,地的法則是改變滿盈者而流注謙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