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亞薩湖情侶鸚鵡,拉丁學名為Agapornis lilianae,也稱尼亞沙愛情鳥、尼亞情侶鸚鵡、尼亞牡丹鸚鵡,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鸚形目、鸚鵡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Nyasa Lovebird,命名人為Shelley,命名時間是1894年,族是非洲鸚鵡族。
它身長13.5cm,28-37g 。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臉部為橘紅色;頭頂和胸部上方散布些淺粉紅色的羽毛;胸部下方、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為黃綠色;尾部上方淺綠色,尾巴綠色;眼睛外有一圈粗寬的白眼圈,鳥喙紅色,虹膜紅棕色。幼鳥體色較暗,鳥喙帶有黑色。
尼亞薩湖情侶鸚鵡主要棲息於充滿樹木的河谷地區、偏好金合歡屬植物,會在600米到1000米之間的林區活動,有時候會依照不同季節前往高地林區、平原地區和草地活動。尼亞薩湖情侶鸚鵡通常會組成20到100隻的族群,當穀類做物成熟時他們會前往農耕區,會聚集好幾百隻的族群;平時白天他們大多在地面覓食,會在灌木叢林或是低矮的樹上活動,對水源非常依賴,往往一天要前往水源處飲水數次;在飛行的時候會伴隨刺耳的鳴叫,因此相當顯而易見。尼亞薩湖情侶鸚鵡主要以地面上的草類種子、漿果、水果、植物嫩芽等為食。也會定期前往農耕區覓食穀類作物,有時候會造成相當程度的損害,因此被視為農業害鳥。
它在野外的繁殖季為1月到7月,會尋找枯死的樹洞築巢,也會尋找當地一種名為水牛織布鳥廢棄的巢穴使用;尋找枯死的樹洞為築巢地點,也會在峭壁上的裂縫中築巢;人工豢養的尼亞薩湖情侶鸚鵡非常容易繁殖,繁殖期大多在春季開始,可以提供20*20*30公分的厚木巢箱;一次會產下3到6枚卵,孵化期為20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32天。如果缺乏礦物質,親鳥會有拔去幼鳥身上羽毛的傾向,照顧得宜一年可以繁殖數次,但是為了親鳥的健康一年最好不要超過兩次。
此物種目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ver 3.1:2008年鳥類紅色名錄。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