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飼主說到瑪麗魚第一天買回家沒隔離,第二天小魚被過濾吸死的慘事,魚友們有沒有被突然出現和消失的大肚子整到崩潰呢?
腹水和生過第一胎吃飽的肚子,最容易被誤解成懷孕,很多魚友在後臺問飼主,為什麼肚子這麼大還不生,或者為什麼肚子忽大忽小?
腹水——魚吃了不乾淨的魚食或者水質不乾淨,魚的肚子會脹大,公孔雀魚只會突出一部分肚子,母孔雀魚肚子能撐到極限那麼大。
腹水比較容易判斷的一點是,母孔雀魚的胎斑基本會看不見!
因為母孔雀魚肚子裡長的東西,把胎斑擠進去了或者遮擋了,所以胎斑部分也是白色的或者只有一小點點的胎斑搭配一個大白肚子,就是可以判斷不是懷孕了。
頭胎之後母孔雀魚吃飽——孔雀魚懷頭胎的時候,可能生育器官發育還沒有十分成熟,受精卵一般只有部分,但是整個孕育過程完成,會撐大母魚的肚子,導致生產完後,母孔雀魚會比平時吃的更多,吃撐的肚子也能變回孕肚那麼大。
判斷是否懷孕的方法有兩個:俯視看母魚肚子大不大,單純撐大胃是不會俯視看見大肚子的;或者過幾個小時,等它消化消化再看看肚子大不大。
很多新手魚友第一次養孔雀魚,對於孔雀魚的胎斑會產生誤解,胎斑這個名字會讓人聯想到小魚,所以看見胎斑就會問飼主,他家的孔雀魚什麼時候生產?
甚至網上會有專門說臨產孔雀魚,會看到胎斑裡的小魚眼睛,給魚友帶來誤解。
胎斑確實是母孔雀魚才有的,但是正常的成年母魚都有胎斑,單一看到胎斑是不能判斷母魚是否懷孕的!
判斷母孔雀魚是否懷孕的最直接的標準,就是俯視看下母魚肚子大不大,再看下母魚屁屁,胎斑是否明顯突出。
臨產的信號更明顯,絕對不會有魚友看錯,臨產母魚俯視會看到它的肚子比頭粗2倍,屁屁上的胎斑會突出,如果側視觀察到肚子中間微微凹陷,那麼馬上就會生產了。
很多新手魚友第一次遇到懷孕的母孔雀魚,會出現緊張過度的情況,這也是可以理解的,飼主第一次迎接小孔雀魚也是非常激動的!
母孔雀魚生產最好給一個安全的隔離環境,有天然隔離帶或者隔離盒都行,因為沒有保護區母魚生完就會吃自己的小魚直到吃飽,公孔雀魚不會吃小孔雀魚,但是它們也不會去守護它們,有些還會好奇的啄小孔雀魚,魚缸裡如果還有其他魚類,也會把小孔雀魚當食物來捕食(上一篇有位魚友留言就是他家的母孔雀魚在大缸生產,公白瑪麗把小魚吃了,導致母孔雀魚沒吃到,而和公白瑪麗幹架的情況!)
隔離是為了保護好小孔雀魚,但是也不用一懷孕就把母魚關起來,這樣母魚太難受了,活動不開,不能自然的遊泳,對於提升母魚孕期體質沒有幫助,最好是生產前一周隔離。
如果魚友抓不準母魚隔離時機,又害怕母魚在大缸生產,那麼魚友可以做好筆記,一般母孔雀魚的懷孕周期是25天,也就是差不多3周-4周,就完成了產後休息-受精-懷孕-生產的周期,而且孔雀魚一次受精可以連生三胎,所以從上次母孔雀魚生產後,過3周看見大肚子就隔離它,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每次看到母魚肚子憋了,但是小魚一隻都不剩是很傷心的,但是孔雀魚就是因為生的多,所以沒有親魚護崽的必要,它們都忙於製造崽崽,種群就不會滅絕,這種也是在武力上的放棄與概率學的推崇,生這麼多,總有運氣好能活的!
飼主之前就說過很多次,孔雀魚適合裸缸飼養,但凡是造景或者草缸飼養,還養的很好的都是高手,飼主自己也是裸缸飼養,每年總有幾次沒有提早給孔雀魚隔離,導致小魚出生在大缸。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小魚都會死亡,在過濾器不會絕對吸死小魚的情況下,如果母魚生的多,部分個體是能存活的,因為小魚靈活,還很會利用環境優勢躲避和逃跑。
這種小魚一般是在晚上黑暗環境下成活率高,當然,最好提前把大魚餵飽,第二天趁早起來查看魚缸,有概率遇到這種幸運兒!
飼主寫這篇文章也是因為之前瑪麗魚沒有隔離,小魚都被過濾吸死了,飼主又發現有一條母魚肚子大了,但是還沒有完全大起來,不過每次餵食,母魚肚子都撐的像快要生小魚了。
所以飼主就糾結了,隔離它吧,覺得它可憐,吃完食肚子又恢復孕早期的狀態,不隔離吧,飼主又莫名擔心萬一它是頭胎,講不好就懷幾個崽崽就生了,哪天起來又期待落空了,哎,愁人呀!
飼主剛剛上線淘寶店啦,需要的魚友可以在淘寶搜索店鋪:孔雀魚繁殖之家,助力飼主早日開實體魚店!
長按識別二維碼
孔雀魚繁殖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