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文化的表現形式及其內涵

2020-12-01 中國僑網

  文、圖/ 王達人

    「福」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淵源深厚:中國人自古就祈福盼福、崇福尚福,對福有高度的心理認同感;「福」字是最古老的漢字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福」字是「福、祿、壽、喜、財」五個中國人最喜歡的漢字之首;「福」的內涵既可淺顯又可高深。把一切有關福的文化風俗活動概括為「福文化」,是近些年的事(古代和近代均未見有「福文化」的提法),這應該與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國泰民安有關。福文化從廣義上講,包括貼年畫、寫春聯、放爆竹、給壓歲錢等一切與祈福納福有關的風俗活動;從狹義上講,則只包括一切與福有直接關係的文化風俗。本文論述的即為後者。

  福文化的表現形式

  福文化的表現形式從古至今豐富多樣、五花八門,有的迄今方興未艾,有的則隨著時光的流逝而已不存在,有的則賦予了新的內容。下面擇其流傳廣泛的表現形式逐一加以介紹。

  祈福 古人於福,原本重在祈求過程。皇帝率文武百官沐浴齋戒,三跪九拜,在五色土壇前祝歲祈年,祭天祀地,以求江山永福;黎民百姓則在社廟稷廟或者自家的灶神菩薩面前焚香上供,磕頭作揖,祈求風調雨順,六畜興旺,合家幸福。祈福是一種由來以久、遍及全國的風俗活動,現在最普遍的表現形式為在新春來臨之際鳴鐘,以求幸福降臨。

  在清代,皇室則把這種活動固定在北海的闡福寺。據史料記載,每年從農曆臘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皇室都會在此舉行盛大的祈福盛典,求蒼天賜福。其間自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開始,每年十二月初一,弘曆還要親自御駕闡福寺主持祈福活動,包括祈福、書福、送福、迎福等。

  摸「福」 由於中國人特別追求福、嚮往福,因而一種摸「福」的風俗便自然而然應運而生。這種風俗活動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全國許多地方都有,摸法大致相同,但又各有千秋和講頭。

  譬如福建福清靈石山國家森林公園內有一塊「福」字石,其「福」字系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瑟江翁飛雲所書刻。傳說誰能摸到「福」字頂端一點,誰就會得觀澗亭下的香石。據地方志載,該香石「手摩有香氣」,得者福分無窮。又如湖南常德桃花源景區內立有一福壽碑,俗稱「摸福石」。摸者需雙手前伸,閉上眼睛,前行十餘步去觸摸碑上的「福」字。若兩手摸到福,謂「洪福齊天」;一手觸及謂「福如東海」;觸到石邊,謂「福星高照」;若觸不到,謂「福在身邊」。再如廣州市丹水坑風景區的十八福地內雕刻了十八個「福」字、八隻蝙蝠及一個「緣」字。遊人進入十八福地,找摸齊十八個「福」字、八隻蝙蝠和一個「緣」字,則預示著「與福有緣、瑞福進宅、五福臨門、吉祥如意」。

  可供人們摸「福」最盡興的地方當數屹立在深圳市寶安區福永鎮萬福廣場南端的萬福壁。該壁建成於1999年,長130米,高5.67米,上面的整個浮雕由8833塊紫砂陶拼出,收集了從最早的象形文字到鐘鼎文、草、隸、篆等字型的「福」字1萬多個,堪稱全世界「福」字最集中的所在。其中既有古代帝王的墨寶,如魏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福」字、宋徽宗的半個「福」字(喻意他當時統治的江山只剩半壁)、清高宗賜給劉羅鍋71歲生日賀禮的「福」字,也有新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人的「福」字手跡。2000年因其是目前世界上集「福」字最多的紫砂陶浮雕作品而被錄入《世界吉尼斯記錄大全》。福永鎮的萬福壁現已成為全世界華人摸「福」的好地方,遊人紛紛前往興致勃勃地摸挲壁上各種寫法的「福」字以求沾染福運、福氣。

  祝福 祝福是紹興人的年終大典,目的是祈求來年一整年的好運氣。該風俗起源於元初,紹興土話稱作「請大菩薩」,也叫「請祝福菩薩」,一般安排在舊曆十二月二十日至三十日之間。

  祝福時,先在祭桌上擺好碗、筷、酒盅,右邊要放″刀俎″,左邊要放鹽盤和雞血,鹽盤裡放上兩塊豆腐乾。祭品多數是要煮熟的,只是魚要活的。一般的人家用「三牲福禮」,即肉一方、魚一條、鵝一隻;講究一點的則加上雞和牛肉(或羊肉),叫「五牲福禮」;最講究的則還要外加熊掌、羊肉,稱「七牲福禮」。在「福禮」上要橫七豎八地插上一些紅筷子,數目要成單,以七、九為宜。祝福儀式必須由男性當家人主持,男丁按輩份行三跪九叩大禮,婦女和個別忌生肖的男丁都要迴避。祝福以後,接下來是「散福」即邀請左鄰右舍、至親好友來家喝散福酒,吃散福糕。當地民諺云:「吃了散福糕,來年節節高。」

  魯迅先生曾經以祝福為題才創作小說?燻塑造了祥林嫂這個不朽的文學形象,從而也使「祝福」這一紹興地方風俗成為家喻戶曉。

  貼「福」字 春節(古時稱「元旦)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記載:「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春節貼「福」字傳說與姜太公封神有關。姜子牙輔助周武王?燻起兵伐紂?燻統率有道術之士?燻經過多次血戰?燻終於完成興周八百載大業。最後?燻姜子牙在岐山封神臺上?燻奉太上元始敕命?燻發榜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那榜首第一位是柏鑑,姜子牙封其為統領三界的清福神;第二位黃天化被封為管理三山的丙靈公;接著,黃飛虎被封為東嶽泰山大齊仁聖大帝、崇黑虎為南嶽衡山司天昭聖大帝……諸神分封完畢,姜子牙的妻子馬氏也上前討封。子牙說:「你是八敗命,到一家,敗一家。自從你嫁到我家,我窮了一輩子,要封就封你為窮神吧!」馬氏生氣道:「封我為窮神,叫我蹲在啥地方呢?」子牙說:「有福的地方都不能去!」這事傳出去後,逢年過節老百姓便都寫了「福」字貼到門窗上,用以驅趕窮神。

  倒貼 「福」字 近些年來,人們為了借「福」字倒了的諧音表示「福氣到了」的寓意,許多地方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有人還在報紙上撰文對這一做法提出批評。其實這種風俗並非今人始創,而是與清朝的一段故事有關。

  清鹹豐年間的一個春節前夕,恭王府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寫了幾個鬥大的「福」字,叫人貼於庫房和王府的大門上。有一家丁因目不識丁,竟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的福晉(妻子)十分氣惱,欲鞭罰懲戒。幸好大管家是個能說善辯之人,他怕福晉怪罪下來連累自身,慌忙跪倒陳述:「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倒(到)了,乃吉祥之兆。」恭親王福晉一聽,轉怒為喜,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福倒(到)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般的奴才,還真想不出這招呢?選″遂賞管家和家丁各50兩銀子。後來,倒貼「福」字之俗由達官府第傳入陌巷人家,貼過後都願過往行人或頑童們念叨幾句:「福倒了!福倒了!」以圖吉利。

  賜「福」字 新年(即今春節)皇帝頒賜「福」字是清代宮中特有的習俗。起始於康熙年間,後世皇帝紛紛效仿,歲歲遵行。這一習俗雖然隨著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滅亡而消失,但因為清聖祖炫燁在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為祖母孝莊太后請福續壽所寫的「福」字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華第一福″,故在論及中國福文化時還必須得加以介紹。

  據清史料記載,自康熙十二年每年十二月初一宮中有開筆書福之典,後改為十二月廿日。皇帝所寫出的第一個「福」字,一般是懸掛在乾清宮正殿,另有一些則張貼於宮苑各處,更多的是頒賜在京尚書以上大臣、親王和外省巡撫、總督、將軍等封疆大吏。向京城內的王公大臣御賜「福」字的儀式,有的在乾清宮有的在重華宮舉行。屆時,「面賜福字者……以次入跪案前,仰瞻御書畢,即叩頭謝,兩內監對持龍箋而出。叩謝者,正當福字下」(清吳振棫著《養吉齋叢錄》)。御賜給各省巡撫、總督、將軍等大員的「福」字,或由折差按驛站遞送,或由受賜官員的家人、屬官在赴京呈遞奏摺時順便領回,但最遲都要在正月十五日前送到。能得到皇上御賜的「福」字,那簡直是天恩浩蕩。外省大臣得不到面賜,則要恭擺香案雙手捧接。所領御賜之字要「即恭裝匾額懸於二堂,九拜叩謝」(《林則徐日記》)。然後,還要再專門寫一道奏摺謝恩。

  清聖祖傾注愛心為祖母所寫的「福」字,有意無意間創造了許多空前的紀錄。首先這一「福」字中暗含「多子、多才(財)、多田、多壽、多福」數個漢字,是古往今來、獨一無二的「五福」合一之「福」。其次,此「福」的書寫不同於民間常用的飽滿方正,其字形窄而狹長,為瘦,音諧「壽」,世稱「長瘦福」,即長壽之福。也就是從這個「福」字起,清朝有了每年新年御賜「福」字的定例。孝莊太后於臨終前為了永久保存孫子炫燁送給自己的彌為珍貴的″福″字,親命將其刻在石碑上,佇立於宮內。乾隆年間,此碑被和珅弄到他的官邸——恭王府萃錦園秘雲洞內,直至1962年重修恭王府時才被考古人員意外發現,周總理得知後欣然稱其為「中華第一福」。

  無所不在的「福」字

  幾千年來,由於中國人太喜福、盼福、愛福了,因而「福」字在人類活動中幾乎可以說無所不在,大到名勝古蹟中的摩崖,小到一枚銅幣,甚至墓碑上都會見到它的蹤影。

  名勝古蹟中的「福」字 在我國浩瀚的名勝古蹟中,有許多撰有「福」字的碑刻、石刻、崖刻。這些珍貴的遺蹟一方面體現了古人對福的追求嚮往,一方面也昭示了這些文人墨客願把福給予天下人的情愫。這其中最著名當屬上文提到的康熙書寫的「福」字碑,其他現存的還有五代宋初著名道士陳傳書寫的現存於廣東肇慶菘臺書院的「福壽」壁刻、山東蓬萊閣的″福″字刻石、四川大峨山的″福壽″、″大峨″、″神水″六字刻石、湖北武當山南巖皇經堂的″福壽″壁刻、遼寧醫巫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三清觀中的「福壽」崖刻、重慶寶頂山大佛灣十大明王像下的″壽″、″福″巖刻;宋代邕州(今南寧)團練使李珙之書寫的現存於桂林永福縣鳳山山頂的「福」字刻石;清代著名學者、嶽麓書院山長羅典書寫的現存於湖南嶽麓書院赫曦臺的「福」字壁等。

  影壁上的「福」字 影壁是北京及我國北方地區的叫法,其它地區多稱照壁。在影壁上書「福」字,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幾乎遍布我國所有的漢人居住區。其風俗傳說是從明初開始的。

  相傳朱元璋當上明朝皇帝後,有一年春天,一個叫朱升的忠臣為了頌揚明朝的太平盛世,在自己的大門內砌了塊照壁。在照壁上貼了自己寫的墨字「光天化日」。過路的行人,見這字寫得蒼勁有力,又是頌揚當朝的,便紛紛模仿起來,一時朱升的字傳遍城鄉。有一天,大奸臣胡惟庸出外閒轉,看到有個村子,家家戶戶的照壁上都寫有「光天化日」的墨字,且字下還有「敬臨朱升書」的字樣,心裡很是不快。因為他的官位比朱高,而百姓卻敬仰朱升,自己反倒沒名氣,於是他便起了陷害朱升之心。胡惟庸回家後,便暗地裡向朱元璋上了一本奏摺,言說朱升對當朝不滿,書寫「光天化日」誣罵當朝。又將墨書傳於百姓,陰謀煽動人民造反。朱元璋看了奏章,叫來胡惟庸問,僅憑四個字何以斷言朱升煽動百姓造反?胡惟庸便說萬歲曾在少林寺當過和尚,朱升所書「光天」是說萬歲頭亮得發光,可映青天;這「化日」則是指萬歲當年當過叫化子的日子,這不是在揭萬歲的老底嗎!朱元璋聽了,很是生氣,便下旨讓御林軍在三日之內清抄朱升一家及所有親友,按律斬殺。御史中承兼太史令劉基(伯溫)得知此事後,立即冒死上殿保奏。他引經據典向朱元璋說明「光天化日」是歌頌太平世道,決不是「誣君犯聖」,以事實證明胡惟庸是誣陷忠臣,欺君哄聖,並參其陰謀擾亂朝綱等事。朱元璋聽了劉伯溫之言覺得確實有理,且有事實依據,便傳旨將胡惟庸滿門抄斬。老百姓以為朱升全家及親友倖免一死,是老天爺降的福,故將照壁上的「光天化日」改為「福」字。從此這一風俗便流傳了下來。(上)


相關焦點

  • 書法立骨的內涵及其表現形式
    什麼是字中之力,又是以何種方式展現,是書法立骨的內涵及其表現形式。傳統書論所言的「字」,並非單單指漢字,而是書法藝術形象的泛稱。也可以說是以漢字書寫為基礎,所有漢字筆墨化藝術形式的統稱。生活語境下,常常說書法是寫字,其實指的是漢字造型或書法形式。字中之力,就是書法藝術形式中蘊涵的視覺力或審美骨力。
  • 什麼是文化?文化的內涵及其發展對社會有哪些影響和作用
    文化的內涵及其發展對人類社會有哪些影響和作用文化的概念及其內涵:文化是人類社會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動及其產物,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教育、科學、藝術皆屬廣義上的文化,而政治、經濟與文化互相交織。實際給文化下一個準確或精確的定義,非常困難。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
  • 吉祥圖形的文化內涵有那麼多含義,不知道的可以具體了解一下!
    中國民間吉祥藝術主要應用於民間風俗文化及日常生活之中,民間吉祥藝術體現的是民間生存群體納福求吉的情感文化心理,它在藝術的功能及文化內涵上始終沒有脫離民間風俗信仰的範疇。民族原始的生命精神和信仰內涵持久的積澱沉伏在民間吉祥藝術觀念的來層,成為民間吉祥藝術發展的文化根基。
  • 上海曲水園舉辦「福文化」講座
    春節貼「福」字,是漢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2021年1月6日上午,在上海曲水園由上海市舒同書法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徐匯區書畫協會會長陳峨老師主講開設「福文化」講座。福文化是發源於中國本土的一種民俗文化,中華兒女自古以來祈福盼福、崇福尚福,對福文化有高度的心理認同感和依存感。「福」是「福、祿、壽、喜、財、吉」六大吉祥之首,是精神層面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 創意logo設計的幾種表現形式
    logo是企業信息的載體,利用獨特的藝術語言,簡單清晰的形式表現出來,不同的企業文化決定著logo的展現形式。因此logo設計的形式也是多樣化,而logo設計常用的3種表達形式:具象圖形logo、抽象圖形logo、字體logo,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具象圖形logo具象圖形logo這是在品牌設計中比較常見的。
  • 身在中原「福地」,你能在生活中找到哪些「福」?
    「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根本和歸宿,中原地區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自古以來人們就在此繁衍生息,創造出燦爛的中原文化,而福文化更是滲透於中原地區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原地區「福文化」源遠流長,自古就祈福、盼福、崇福、尚福,對福有高度的心理認同感。中原「福文化」的體現形式與內涵更是多種多樣。「節日慶典之福」傳統節日是中原「福文化」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中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孕育了伏羲女媧神話、軒轅黃帝的傳說等經典故事。軒轅黃帝的誕辰是農曆三月初三,即上巳節,是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 文化與藝術創意交融的空間,最近廣州的這個地方非去不可!
    南粵文創聯展展示了許多優秀的富有文化內涵的工藝美術品與文創產品,用傳統文化與現代碰撞的火花,帶來與時俱進的文化遺產創新,更加堅定了國人的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第一福受主辦方邀請,在展覽中展出了第三屆「第一福」廣府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獲獎的優秀作品以及第一福開發設計的文創產品,大力展現推廣了廣府文化。
  • 範立君 賈寶庫 | 「闖關東」精神的文化內涵及其價值
    自強不息的抗爭精神、艱苦奮鬥的拼搏精神、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攜手並進的民族精神構成了「闖關東」精神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極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關鍵詞:「闖關東」精神;文化內涵;歷史價值;現實意義「闖關東」精神是中國東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之一。
  • 房地產Logo的表現形式
    多以繪畫的形式,用具象真實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的感受。具體又分:①國畫水墨型。運用中國傳統表現手法,或水墨、或截取傳統繪畫中的元素來表現,這種表現方法具有濃鬱的人文色彩,抽象、簡遠、含蓄的水墨暈染,給人清新、自然、脫離凡塵的感覺。②塗鴉型。
  • 京港地鐵攜手故宮宮廷文化推出新年福筒及鼠票,福從天降送吉祥
    據史料記載,清代自康熙以後,每年入冬,皇帝都要親自書寫「福」字頒賜王公大臣,意為天賜福祿。比如,雍正帝即位後,把「書福頒賜」著為成例,他在位13年,每年臘月底都要開筆書「福」;乾隆二年起,乾隆皇帝選定臘月初一為書「福」吉日,用「賜福蒼生筆」書寫第一個「福」字。年貨作為春節特殊的節日符號,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 圖形創意的形態具體表現形式?
    圖形創意的形態具體表現形式?在飛速發展的資訊時代,相對於文字而言,圖形設計能夠在第一時間更直觀的向大眾表達它所傳達的信息,它憑藉優美的造型,創意的想法,巧妙的構圖更容易被大眾記住,且視覺傳達的衝擊力更加強烈,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圖形創意會成為零基礎學ui設計的新人們首選的學習內容之一。
  • 喪文化是什麼意思怎麼產生的 喪文化由來、表現與內涵
    喪文化是指一些9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沼而難以自拔的活著,他們喪失心智,漫無目的,蹣跚而行,沒有情感,沒有意識,沒有約束,只能像行屍走肉一樣麻木地生存下去。  喪文化產生背景  一張來自1993年的照片,就這樣毫無預警地在我們的社交網絡上爆紅。
  • 給「孝」文化注入新內涵
    原標題:給「孝」文化注入新內涵   周末恰逢重陽,朋友圈的孝心幾乎溢出了屏幕,各種孝親敬老活動花樣繁多,老人們臉上都笑開了花。
  • LOGO設計形式美
    標誌是社會經濟活動用來識別和傳達信息作用的象徵性視覺符號,現在的LOGO標誌設計多採用藝術性與多樣性,標誌設計具有永久持續性的設計,同時也是圖形符號標誌設計,它遵循著平面藝術設計的形式法則,但它更有自己的藝術規律。
  • 搖出來的中國扇文化——漫談中國扇子的文化內涵
    扇子作為一種器物有著它獨有的內涵,尤其是當扇子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相融合,所散發出扇的靈魂和神韻,使扇子成為了中國特定社會形態的一種標誌,傳達了象徵、禮儀、審美等思想文化觀念。從扇子產生至今,無論是扇子的功能,還是扇子的形制,都在發生著變化。扇子也從開始的實用功能性提升到文化性,具有一定的象徵性和寓意性。一把小小的扇中,不僅有精湛的製作工藝,更是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
  • 《百安字》賀新春 中國安文化藝術安在人民心中
    在2019新春佳節部分選刊,是展示著中國安文化藝術內涵豐富,一字百體,圖文並茂,主題鮮明,意義深遠,得到了很多專家學者及很多安全領域的同仁們的肯定和認可,反響強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與傳統書法文化相結合涵蓋了安全生產中包括各行業、各領域;如交通安全、礦山安全、消防安全等在內的100種社會生活中的安全理念,並將通過展覽的形式向大眾傳播安全知識,用藝術的形式表現中國安全文化,也體現了郭浩藝先生作為一個藝術家身體力行的對中國安全文化事業的支持。
  • 解讀「卍」(卐)字符及其不同變體的文化表徵意義
    人類諸文明創製了多種文化符號,怕些符號這些符號都各有深意,然而,就昭顯「和諧」精義而論,皆無出於「卍」(卐)字符及其不同變體之右者。而「十」和「卍」(卐)字符崇拜則是生命和祖先崇拜的靜態和動態表現形式,其寓意陰陽和諧、日月生輝和生命輪迴。其中,「卍」(卐)字符使用頻率最高。
  • 美麗校園:美在文化
    文化!所以,與梅貽琦那句名言對應,「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學校校園之美,應該美在文化。而學校文化就是學校具體的生活方式。學校文化之美,決定了美麗校園的本質內涵。因而,美麗校園的本質內涵,其實與與梅貽琦大學之論相似,美麗校園,美在校園之中的人們……學校是育人的聖殿。
  • 建築結構丨坡屋頂的社會等級及文化內涵,原來有這麼多學問!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僅是小小的屋頂就蘊藏了社會等級、歷史變遷、民族文化等內容,一起來領略古建築的坡屋頂之美及其豐富內涵。
  • 古錢上的蝙蝠文化
    福文化是中國傳統民俗吉祥文化的主要內容,已經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成為老百姓日常生活須臾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錢幣與人們生活關係最為緊密,因此錢幣自然成為承載表現福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從古至今,蘊含福文化內涵的錢幣層出不窮,種類繁多,在人們生活當中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