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做深做實「兩區」建設、推進北京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在北京自貿區全面落地的寶貴窗口期,北京商報特別策劃一組系列報導,聚焦自貿區的啟航與成長。通過實地調研,講述海南、深圳與上海自貿區三個先行樣本因地制宜的發展故事,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治理經驗與制度創新。同時,聆聽來自北京自貿區三大片區頂層設計者和親歷者的權威聲音、來自區內企業的一線聲音,搭建政策制定者與企業間的信息橋梁,為北京自貿區的遠航出謀劃策。
四十不惑。回望過去的40年,深圳的故事很像「別人家的孩子」,很多城市想做「第二個」「第三個」深圳。拓荒不止的深圳,猶如一面鏡子,映射出中國經濟體制的調整變遷,市場基因的養成與發育,神奇地對照出區域發展的低谷與高潮。
起初,特區之「特」,主要在於政策優勢。後來,特區之「特」,主要在於市場活力。如果說深圳特區之於全國的意義是改革的「拓荒者」,蛇口自貿區之於全國自貿區的特殊意義,將是開放的突破口。
五年來,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在追新求變中一路高歌猛進,這裡盤踞著中國經濟最耀眼的明星企業,也蘊藏著海量的創業新秀和創業者。他們雖然不盡相同,各有特色,但都敢闖敢幹,有衝勁和韌勁,打破陳規,具有極強的市場競爭意識和國際化視野,善於與各種力量博弈,不達目的不罷休。
投石問路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焱信為民」App首頁寫道。
「焱,有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意思。」洪緯是焱信為民創業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焱信為民」)的創始人。公司面向創業者的社群平臺,最早入駐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的港企之一。
1997年,洪緯離開香港前往深圳創業,在他看來,深圳就像是一扇通往大陸的門,對面是13億人的大市場。在此後的20餘年間,他輾轉於保險產業和銷售服務對接平臺間。「之前一直是自己摸索,從租房子到去人才市場招聘,2015年有個香港同鄉告訴我前海有個企業孵化基地,很多港企都在裡面,或許能幫上忙。」
彼時正值夢工場計劃開展新的平臺項目,洪緯填了報名表,很快收到面試邀請。「場面很隆重,面試官裡有幾位是上市公司的總裁。我們彼此交流了一下創業的想法,然後我拿到了offer。搬進來那天,夢工場給我發了一把『大鑰匙』的模型。」
交鑰匙的儀式感一直複製到了今天。2020年12月7日,夢工廠二期的啟動儀式上,依然有這個有趣的環節。在夢工廠的助力下,洪緯也沒有放棄創業資源的積累。最終在2019年,這款名叫「焱信為民」的軟體重出江湖。「我想把軟體做成一個去中心化的平臺,所有創業者能互相抱團取暖,而不是依附在某一個大平臺上生存。」
目前,正處於第三次創業期的洪緯拿到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已向夢工場提交了租金減免和補貼申請。「相較以前辦公的地點,夢工場補助後的價格便宜很多。如果香港團隊來創業,第一年租金減免能達到八成,還有創業補貼,每年可以減不少錢。」
據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事業部品牌活動策劃高級經理杜鑫介紹,當前夢工場為港澳青年提供的扶持政策包括租金減免、創業資助、住房支持、拎包入住以及一站式創業服務等。例如,按照每平方米116元/月的場地使用成本,港澳青年創業者可申請辦公場地租金及物管費補貼,前兩年補貼幅度可達80%及50%;此外,符合條件的港澳青年創業者可申請交通往返、創業啟動、重點項目資助、創客活動補貼及貸款貼息等。
從1/468到1/12500
「從城市上空向下俯瞰,夢工場所有樓宇的形狀剛好湊成一個大大的『夢』字。」 杜鑫說。截至去年11月末,夢工場已累計孵化團隊468家,包括港澳臺及國際團隊236家、高層次人才團隊5家和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0家。
採訪洪緯的前一天,也是夢工場二期工程啟動的日子。當天開園儀式請來了舞獅隊,按照港人的習俗,沉睡的舞獅被德高望重的人用毛筆醮硃砂點睛後將被喚醒,醒獅則會帶來好運。
「六年前的今天是夢工場一期落地的日子,今天已經是二期開園了,這次又有首批4家孵化機構和32家港臺創業團隊入駐。」杜鑫說,前海蛇口自貿片區覆蓋領域眾多,分工各不相同,按照前期規劃來看,夢工場更多扮演著服務各路港澳臺及大陸創業團隊「店小二」的角色。
隨著《前海深港合作專項行動計劃(2018-2020)》《關於支持港澳青年在前海發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落地。前海先後推出100餘項惠港政策,累計面向港企出讓土地佔比43.2%,建成深港青年夢工場、深港設計創意產業園、前海深港創新中心、深港基金小鎮等平臺。
2015年4月27日,深圳前海蛇口自貿區掛牌成立,自此橫亙深圳河道兩岸的羅湖橋「寬了」,也迎來了大量港資進駐。
據統計,在自貿片區落成半年後的2015年底,片區內港企達2313家,到2019年底,前海註冊港資企業累計達1.25萬家,註冊資本1.32萬億元,2019年度實際利用港資36.47億美元、佔比87.6%,港企作為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經濟支柱作用顯現。
但在洪緯看來,優惠政策可以吸引港人赴深創業,但讓人留下來的,更多是這裡的文化、生活與社群。「來到這裡,我們有聯歡有聯盟,能在文化差異裡找到相同的東西。」
「這邊有個口號叫 『來了就是深圳人』,它很像一個盛放流動人口的容器,不同背景的人聚集在這裡做事,各種邊界被打破了,組合到一起就會產生一些奇妙的效應。比如我們經常開玩笑說,一條粵海街道能比肩美國一個科技城,產業之間有強大的內部循環能力。」洪緯說。
「家門口」的生產線
正像洪緯所說,作為園區內硬科技企業的工匠社早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體系,通過就近取材在五年內迅速擴張並完成B輪融資。
「對於我們這種機器人或者智能硬體公司來說,它的供應鏈布局非常接近。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充分利用珠三角區域豐富的供應鏈體系,降低自己的管理和投資成本。」工匠社創始人招俊健說。
距離洪緯公司不遠處的工匠社,是一家集成機器人技術研發和生產的科技企業,創業的初衷源於招俊健從小的愛好。2015年企業創辦至今,工匠社從一個4人組成的工作室變成一個擁有百名僱員的企業,打造了競技格鬥機器人:GANKER、鋼騎GANKEREX,和智能遊戲編程機器人GEIO三款產品。
招俊健多次把自己比作「草根創業者」,採訪過程中,產品經理出身的他仍最擅長講產品。「我的職能很像產品經理,收集、分析用戶反饋,總結出一些共性的需求然後實現產品改良、迭代。」
據了解,第一代產品GANKER落地的時候,是通過手機App來操控,升級後的鋼騎GANKEREX實現了「人機一體」。在人偶體感操控模式下,玩家通過佩戴在腰間的設備,實現對鋼騎GANKER EX的操控,毫秒級的延遲讓機器人基本保持與人同步;而在穿戴式體感操控模式下,傳感器通過被穿戴在四肢和腰部,通過真人搏鬥營造出科幻電影的真實感。
歷時五年,三輪迭代。作為土生土長在大灣區的競技格鬥機器人,其供應商全部實現就近取材,有助於企業掌握自己的核心供應鏈。
從提出需求到最終落地,一個鋼騎GANKER EX硬體部分從無到有隻需要大概耗時一年左右,軟體設計則需要兩到三年的成長。招俊健介紹,「在這個過程中,工匠社對接20餘家供應商,他們根據你的設計需求量身定做,或就研發部研發出的半成品進行製作與生產,然後再組裝、再測試。」
2019年,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曾在機器人創新與發展論壇上表示,深圳在全國已成為機器人產業鏈最完整的城市,部分核心零部件已能與海外知名品牌抗衡。截至目前,深圳機器人行業產值已過千億元,獨立發展為當地戰略新興產業。
九層之塔,起於累土。去年疫情來襲,身處完備的供應商富礦加上天長日久的業緣積累,片區企業順利實現跨行救急。深耕戶外運動設備的前海胡桃科技有限公司在10天內設計、生產出智能熱成像測溫機器人,收穫上千份訂單。
作為創始人的彭奕亨則對媒體表示,「由於此前做電動滑板,掌握了從設計到研發、供應鏈管理與銷售的整個鏈條。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在短時間內找到產品成本、功能、外觀的綜合最優解。」最終,通過與同樣在深圳的供應鏈合作商金大智能達成協作。
截至目前,深圳已在通信、汽車電子、計算機及外圍接口、消費類電子、光電、儀器儀表等領域,均構建了完整的上下遊產業鏈。今年7月,深圳再發《關於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打造製造強市的若干措施(徵求意見稿)》,提出重點發展5G、集成電路、超高清顯示等新興領域,到2025年在生物醫藥、新材料、人工智慧、時尚產業等領域培育出若干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邊發展,邊規劃」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也是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建成5周年。據統計,過去5年來,前海蛇口自貿片區註冊企業增加值上漲幅度達1.5倍,經濟密度居全球前列,每平方公裡平均產出稅收18.61億元。
「邊發展,邊規劃。」在採訪過程中,無論是頂層設計參與者,城市一線的親歷者,來自天南海北的建設者,不止一次提到他們眼中的深圳發展「路徑」。這條路徑看上去似乎冒險有餘,沉穩不足,卻為深圳創造了更多機會和驚喜。
「如果問我深圳的改革基因是什麼,我可能會選擇』創新』』效率』和』活力』。」前海管理局副局長袁富勇說。
1980年,蛇口工業園區主任袁庚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口號被做成一塊巨大的標語牌,矗立在港務公司門前,「效率至上」也就此被注入深圳的發展基因。
「舉個例子,前海率先試點全流程網上商事登記,實現了企業「零跑動」辦照,企業辦理營業執照和外商投資備案回執時限從自貿區成立前的20個工作日減少到1個工作日。2019年,企業設立審批時限繼續壓縮至幾十秒內。」袁富勇說。
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後首次視察前海時再次提到,「敢於吃螃蟹,落實比特區還要特的先行先試的政策,都授權給你們了,大膽往前走。」袁富勇說,自2015年前海蛇口自貿區掛牌以來,前海的確以平均「三天一制度」的速度,成為新時期「制度創新策源地」和「改革開放試驗田」。
如今,制度創新已成為片區營商環境優化的核心基礎並形成「前海模式」。據統計,片區已累計推出573項制度創新成果,領域覆蓋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金融創新、法治創新、事中事後監管等。其中,全國首創或領先達226項,全國複製推廣58項,全省複製推廣69項,全市複製推廣165項。
就在去年4月,也就是片區落成滿5周年之際,《深圳經濟特區前海蛇口自由貿易試驗片區條例(草案)》首次提交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除各地已有的「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外,片區擬創新提出「非違規不幹預」的管理模式,繼續探索國際投資自由。
【手記】
深圳的兩副面孔
對於來自北方的人,12月的深圳,是最好的深圳。
下了飛機的人們,迫不及待地脫掉厚厚的冬裝,享受當下難得的暖意。
暖和,是對深圳的初始印象。不過,很快就能感受到「冷漠」。和能侃的北京的哥不同,我們看到最多的是年輕的小哥,他們對遠道而來的人,並沒有太多好奇心,因此不會問東問西,除非你主動問他。開著嶄新的新能源汽車,這些年輕的師傅會以最快的速度將你送到目的地,卻沒有太多陌生人間的尬聊。
這是深圳式的冷漠,也是深圳式的波瀾不驚。天南海北來到這裡的人太多,「來了都是深圳人」,又何必多做客套呢?
在採訪的間隙,我們曾和幾位採訪對象聊過深圳,他們很少表達出對這個城市特殊的喜愛。相反,總是在吐槽,說這裡「沒文化」,這裡不如北京、不如上海,說這裡現在缺優質教育,缺優質醫療。然後,他們依舊把事業定在了這,再然後,又把家安在了這。
香港人阿光也是其中之一。深圳和香港只隔著一條深圳河,來深圳創業多年,他覺得這條河有時候越來越寬,有時候越來越窄。深圳和香港越來越像,又越來越不像。
香港人最關心自己,「好像無論發生了天大的事兒,都不要影響自己上班」。深圳人也講效率,喊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這些年,深圳努力學習香港,不斷總結經驗取長補短,敢闖敢幹。而阿光熟悉的很多朋友,倒是有些固化了,這時常讓他感到困惑。
深圳的面孔,深圳的精神,好像處處充滿了矛盾。深圳喜歡標語和口號,這些標語和口號無處不在,像心靈雞湯和行為指南,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來往的人,但他們實際做事又最討厭規則,總是邊發展,邊規劃。充滿冒險主義,先做起來再看,天不怕地不怕。來到深圳會看到形形色色的佛龕,商家也好,普通人家也好,大多供奉著神明,表達敬畏,祈福平安。
矛盾的深圳讓人搞不清她真實的模樣,或許,「精分」的深圳才是真實的深圳。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劉瀚琳/文並攝